• 262.00 KB
  • 2021-12-10 发布

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 1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白鹭》教学反思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 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 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 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 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 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 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 的! 一、教学效果 1、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 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 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 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作 好铺垫。 2、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价 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两句 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 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写白鹭 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 3、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把感 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展示交 流,主要聚焦:颜色美 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 栖息 低飞),最后 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4、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 发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 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法,还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这 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 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有,创设探究 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用时也太 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 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白鹭》教学反思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 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 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 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恰如清风拂 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边阅读边理解,边内化边尝试着表达。 例如:在学习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白鹭的外形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一 下白鹭的样子,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通过阅读课文想象 出的白鹭是什么样子,接下来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和自己的语言比较一下课文语言好在哪里,最后让学生尝试着用课文 描写白鹭的外形的语言的模式描写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这 种做法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二、以问题为引领,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学习课文第 6 至 9 自然段之前,先提出问题:读课文第 6 至 9 自然段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优美的画面?然后引导 学生边观察插图,边阅读课文。这样图文结合很快孩子们就归纳出了 “钓鱼图”“瞭望图”和“低飞图”。然后引导孩子们品析课文内容。 三、抓住关键词品析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钓鱼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钓”字去品 味。边读课文内容,边联系插图想象画面之外的内容:一位老渔翁悠 闲地在垂钓,这位悠闲的老渔翁慢慢地变成了学生们在插图中看到的 白鹭的形象,这时候白鹭那种悠然自得之美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孩 子们因此而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学会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之一 ——品味语言时要抓住关键字词体会。 四、对文本的研读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走出 文本,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文本的美,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与自信心。这是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任务之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 虽然我课前自认为完美的教学环节,但是到了课堂上出现了突发性的 事件,而这些突发性事件脱离了我的教案,我就有些慌乱了,迫不及 待地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的教案上。这说明我还没有真正放手,课 前预设得不够。在教学机智上我觉得我是很欠缺的。 如果我再教学本课,我会充分地把自己的预设设计好,在课堂教 学中,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课堂上突发事件所引领,以 至于让自己的备课心血白白浪费。 白鹭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语言 美,感受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 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关注较少,造成他们对基础知识掌 握得不够扎实;在讲解课文的写作手法时一带而过,部分同学不能很好把握。 总之,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教学中,要在注重朗读的基础上,训 练学生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比如默读,希望这样能加快阅读速度而且能更快地 理解课文。同时我还要多多关注这些学困生,使他们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讲的是美丽善良的仙女和勤劳 忠厚的小伙,历经苦难,终于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多么令人神往!故 事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 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 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牛郎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展 开叙述。开始,叙述了牛郎小时候的贫苦生活,他细心照料老牛,与老牛 结下深厚的感情。接着,写牛郎长大成人后,被赶出家门,和老牛相依为 命。最后,讲他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织女相见,互诉衷肠,结成夫妻。 在牛郎与织女互相倾诉时,插叙了织女和众仙女在天宫没有自由的生活及 下凡的经过,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通过这篇故事,学生可以对善良、纯朴的人们所受的压迫,以及对自 由、安乐、幸福的渴望有所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了解我国民间传说的兴 趣;同时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能力。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 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名著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吗?说一说对它们的了解?(补 充“四大民间故事”小知识,让学生说感受最深的一点)今天,我们一起走 进民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它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快速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运用上个单元的阅读速度和方法,快速捕捉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巩固上个单元的学习成果,也为引 导孩子们抓关键点来总结主要内容作好铺垫。学生们快速朗读,很快便理清 了文章的脉络。 3、品词析句,领悟人物个性特点。 在引导学生将长文读短之后,出示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本文出现了几 个人物?标画相关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一来孩子们既要用心读书,寻找准确的语言文 字,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语言资料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之间的关系,为 复述文章或表演或创作故事都夯实了基础。接下来让孩子们复述故事,水到 渠成,简洁明了,还清楚明白。 二、成功之处 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因为学生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听故事。每个孩 子都能较快地融入学习,而且能自读自悟,思维火花被激发,课堂不断涌 现孩子们精彩的理解和表达。 三、不足之处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没有涉及更有助于思维深度的问题,所以素养的提 升微乎其微。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辩论赛,让孩子们评一评牛郎的哥嫂 的行为?织女这样的选择对不对?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本课是这个故事的第一部分,说 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 的遭遇,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 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本节课感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成功: 一、由谜语引出传统节日,由传统节日引出本课的课题。 猜谜语是小学生喜欢的智力游戏项目之一,一个谜语紧紧抓住了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传统节日的引出对孩子们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教 育,在无形中这样做体现了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帮 助学生牢记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归类区分。这样一来,顺理成章 的就讲到了“七夕节”的由来。又该孩子们大显身手了。关于牛郎织 女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先让他们讲讲自己听说的内容,然后再结合 课文,激情学习。 二、以读带讲,让学生尝试着给课文的第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一段内容的提炼。只有在深入了解了一段话或者是一段 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才会概括提炼出合适的小标题。这是在训练学生 的概括能力。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因 为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所以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学生自读自己归纳。 在概括每一段的小标题的时候我提示学生:概括的小标题句式要整 齐,内容要醒目,还要让别人容易理解。这个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每个人都想着表现一下自己的实力,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的浓厚。 三、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帮助学生 感悟课文讲述的道理 设置问题: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或经受过别人对你的虐待吗?你想 对有这样遭遇的人说点儿什么?如果你能帮助他的话你会帮助他 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帮助学生养成帮助弱者的好习惯。再读 课文,从课文中哥哥嫂子对牛郎的虐待来感受牛郎命运的多舛。在和 文中牛郎与老牛的相依为命和互相关心照顾中感受牛郎的幸福。是 呀,牛郎的勤劳善良,会让此刻正幸福着的孩子们感动、深思,他和 老牛之间的深情更感动着所有的人。动物也有感情,这一点也不假, 牛郎善待老牛,老牛陪伴牛郎。课堂上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哥 嫂对牛郎不好,牛郎为什么不跑,跑到很远的地方,说不定可以找到 自己的幸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反抗啊!”孩子们的答案丰 富多彩:“为了手足之情”“为了相依为命的老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研究适合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让孩子们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全新的感受,带着孩子们在语文天地里 遨游,徜徉。 牛郎织女(一)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牛郎织女》故事的节选,主要介绍了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通过理解重点 句子来把握人物形象,收到良好的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 生阅读课文,在阅读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美中不足的是,我对于个别同学的关注不够,致使个别同学的基础不够扎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有所改进。 《牛郎织女(二)》教学反思 本文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后半部分。本文叙述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和 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天宫等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 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这段故事同上一段 故事一样,在表达上采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叙述如行云流水。在内容上, 上一课和本课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课以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 —被王母抓走——抗争)为主展开,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况作为插叙。但 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上,必须把前后两课连在一起整体把 握。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 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整体回顾,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怎样的织女? 那么和牛郎如此恩爱幸 福的织女能够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在一起到白头吗?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故 事,去从故事中聆听人民的心声。如此能干善良的织女命运能把握在自己手 中吗?这是一个颇具深意的人生观的折射点,不能讲,只能引导孩子们从字 里行间去揣摩,去领会。 2、品读细节,把握人物品质。 继续自读自悟:边读边画出现的主要人物,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通过自读文本,很快了解了故事的结局以及出现的各个人物的特点。主 要聚焦王母娘娘,理解她的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专制蛮横,使学生对织女 悲惨结局的理解水到渠成。 3、辩一辩 。 创设口语交际氛围,引导孩子们辩论王母娘娘做得对吗?织女有更好的 选择吗?孩子们自由组织语言,在激烈的辩论中人物特点更加凸显,处事方 法逐渐明朗,为孩子的整个人生的走向敲了一下警钟,自由向上的人生观、 爱情观也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4、拓展。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民间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在简单复述后,引导孩 子们创造故事,列提纲,想一想会写哪些情节?会出现哪些人物?你会展示 他们怎样的个性特点呢?让孩子们走进创作天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功底和表 达技巧。交流中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想象能力很强,整个故事叙述得 条理清楚,明白。 二、成功之处 整个课堂学生学得快速,理解透彻,辩论的有模有样,预设和生成融为 一体,堪称双璧合一。“跳一跳便够得着”的教学设计最适合孩子们的最近 发展区,提升也最快,效果也最好。 三、不足之处 没能让学生复述实为遗憾。也没有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的训练,语言的 积累和理解走了过场。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们复述故事,或者以填空的形式去 积累语言。增加拓展阅读的环节,由学生的积累入手,以激励孩子们将学 习的渠道拓宽,将视野打开。 《牛郎织女(二)》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本课是这个故事的第二部分,说 的是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 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 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学生自读,感受人物的特点。因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 郎织女(一)》,对这个民间故事的前半部分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再 加上本课的故事语言平白朴实,又是上一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延续, 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只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的环节。这一环节让学 生自读自悟并在课文中作出批注,记录下自己的心灵火花。 二、小组合作交流,通过碰撞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寄托的希 望。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中设计的 任务包括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染和 平时的阅读积累中对王母娘娘这一形象并不陌生,牛郎、织女的形象 在上一课中有所了解。所以本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说,去辩论。 让孩子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体会到《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所依托的 美好愿望以及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折射。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 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她 心狠手辣地破坏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所痛恨的人物 的代表。本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 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抛出了这样一个 问题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问题是:“那么王母娘娘是好是坏呢?” 在孩子们争论无果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牛郎和织女追求 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坏剥夺别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 都不喜欢。所以我认为王母娘娘是坏人。” 三、本课结束前对《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进行评价。这样就 把《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两篇课文整合在一起来整 体评价。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群众创作,在群众中流传 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压迫,更多的是渴 望自由的生活,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对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注意了知识内容的前 后联系和知识的正迁移,但是在迁移知识的时候有点蜻蜓点水的感 觉。这样处理对学生融会贯通知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以后的 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弥补这一点。 牛郎织女(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基 础上,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较 好的效果。 2.我注重对人物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来 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把握神话故事的特点, 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神话故事,也要基于现实这个特点。 美中不足的是,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学习中,我一带而过,没有引导学生细细 品味,导致一些学生对这部分印象不深刻,从而影响对人物、情节的理解。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 安邸》《己亥杂诗》。《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 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 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 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 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 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 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己亥杂诗》 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 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三、教学效果 5、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 的难度,体会情感也是难点。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 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 较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础。接下来 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 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 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6、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自学之后,先在小组 内交流,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 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 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己 亥杂诗》)。 7、诵读积累,积淀语言。 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之后,吟诵三首古诗,评出最佳小小背诵 家。再让学生默写三首古诗,同桌互改,班内展示书写最漂亮最规范的 10 分佳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享受成功! 四、成功之处 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课上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很好地 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学能力、吟诵能力有效提高。整堂 课上学生态度积极,背诵热烈,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 三、不足之处 自读自悟环节放手自学时,优秀的学生驾驭能力强易操作,但中下等的 学生有难度,预设的环节简单,没能全面照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探究交流的氛围,让生帮生一起进步, 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几句话,饱含 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 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 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 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 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 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 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 好的。 首先我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 置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 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什么。看到这幅画面之后,孩子们马上会产生 的疑问是: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干什么?然后出示课题《示儿》,引 出诗人陆游,对陆游进行介绍。 其次,我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 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如教学《题临安邸》这首 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 流诗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 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仍以《题临安邸》为例。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们沉醉在太平盛世 之中。那么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就出现了障碍。此时我马上给学 生介绍了本首诗写作的背景和历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识。也就是把 “杭州”和“汴京”的拓展。这样学生们马上想到:现在祖国还没有 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逸享乐,那么诗人所要表 达的讽刺之意马上从学生的口中涌了出来。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①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影响了 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感悟。②在介绍诗人的时候,介绍的不 够宽厚,没有把和诗人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一下。比如介绍陆游 的时候就因为缺少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而影响了学生对故 事《示儿》的理解。③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 教学的顺畅进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已经积累了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课 堂教学之中去。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用 书为依据,深挖教材,认真备课;课上在对学生的关注上做到细致入 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 平得到不断提高。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 爱国情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让 学生带着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诗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己亥”解释得有点笼统,很多学 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住细节,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去 学。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 1900 年。当时清政府腐 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 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 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号召“中国少 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 斗。 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 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五、教学效果 8、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一 读)。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 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 作好铺垫。 9、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 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还创设 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 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紧接着思考 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 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10、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抛出,孩 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 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 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 应手。在指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 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也 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六、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 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 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 熠生辉!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 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 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臃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 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的教学效果趋于更 圆满!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 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 1900 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 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 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 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 雨飘摇的 1900 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 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把课文读正确、流 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 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 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 后用时大约 15 分钟把课文读流利。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 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 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这就是本文的特 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 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 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 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 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 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 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 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 1940 年后中国那段 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播放 《鸦片战争》(片段)播放《虎门销烟》(片段)播放《开国大典》(片 段)。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感受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中国人 民不屈的抗争,以及新中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 绍,但是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 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 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少年中国说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 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 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效果。 2.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 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 过,很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 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我一定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儿疑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 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 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 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 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学效果 1、题眼入手,激情朗读。 首先板书课题,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质疑:哪个词语你非常不愿意看 到?对,毁灭。这意味着什么?损失惨痛,非常悲伤。好。带着作者的 情感再读课题,读来作者命题的内涵。 2、披文入境,感悟内涵。 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内涵,此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出示 课件——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标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白处写下自 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进一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第二步, 出示课件——圆明园之前是什么样的呢?标画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 的感受,用两个词语简单概括它的地位。学生在读书交流时发现了“举 世闻名”“众星拱月”,引导通过抓住描写圆明园的布局,园内构建的重 点句子去理解,去感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在对比中去熏陶感染学生, 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从课堂交流中和他们的眼神中这一情感目标都得到 了实现,对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可谓是义愤填膺! 3、启发想象,绘制蓝图。 圆明园可谓是汇聚了中国园林特色的举世闻名的有着不可估量价值 的名园。历史不会再现,如果今天让你重新勾画,你会做哪些设计呢? 此问题一抛,全班立刻沸腾起来,在一声声出谋划策中将本文的教学推 向新的高度,将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勾画出来,家国情 怀得到很好的诠释! 4、熟读成诵,丰富语感。 学生积累的优美句段越多,感受会越深,到达一定量时表达会更得心 应手。所以我指导学生积累背诵描写辉煌的句段,先自己练习背诵,最 后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谁背得又快又准。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 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为将来描述美景奠定了语言基础。 八、成功之处 由课题入手直接激发情感,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聚焦问题, 自读自悟,自能读书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最得意的地方便是引导学生 对比阅读,将情感推向高潮,接着在创设他们创意的环节,让他们畅所欲言, 价值观更加明朗。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都是以本为本,没能借助相关资料进行体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前了解文章的写作 背景,真正将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1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 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依据教师用书,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课 的教学重点锁定在“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 至 4 自然段)。在设计 教学过程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抓住关键句,以问题为引导理解课文内 容。这三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然后 边读边想:①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②为 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借助文字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 候,我通过多媒体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和照片展示给学生。 当学生看完了这些珍贵的影印资料之后豁然开朗,马上答出了上面两 个问题的答案。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仅仅通过文字学生是无法想 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的。如果无法想象当年的辉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 “圆明园”这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痛有多深,这三个字带给过人的屈 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个环节的通过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之外,还通过课件与之相得益彰。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影像感染下对祖 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的艺 术品不由得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 三、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抓住“圆 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 话,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最深 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然后给学生提出 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 明天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 班汇报,老师归纳: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 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 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 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虽然本节课似乎取得了完满的成功,但是静心思考发现,自己还 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及时地进行纠 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而且还 要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 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13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句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 容。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让学生用不同方式的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 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 学来解决生字词、来把握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又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了整合,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课堂展示收集的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引导有不到位的 地方,对部分应该深化的内容,没有深化到位。 《黄继光》教学反思之一(1105 个字) 《黄继光》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今将近 70 年,当时的时代 背景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环境差距甚大。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环境的了 解,更没有类似的亲身经历,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揣 摩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切实感受黄继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的英雄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是突出教学重点、突 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一、为学生搭设“引桥”。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各种材料,充分感知课文 的时代背景,从而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指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 第一,抓住文本的“精彩语言”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反复 诵读、思考课文中的精彩语言,促使学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丰富 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围绕“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 子弹中站起来了!”“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 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两个句 子,引导学生领悟:黄继光参加的这次战斗相当激烈,处境十分险恶, 难度非常巨大,形势极为严峻,从而自然而然的感受到黄继光的英雄 形象。 第二,抓住文本的“空白语言”进行“多元解读”。课文的“空 白语言”不是作者写作的疏忽,恰恰是可以意会的弦外之音。教学时, 要引领学生对它们进行解读。如:课文写了黄继光的神态、动作、语 言,可引导学生想象,展现黄继光的心理。 第三,抓住文本的“生发语言”进行“多元解读”。教师要善于 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重点处”和“关键处”进行深入思考,使学 生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迸发创造的火花,使学生情思飞扬, 达到“文我合一”的巅峰状态。如:抓住“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 的火力点”一句中的“注视”,设问:“你认为‘注视’有哪些含义?” 有的说“注意地看”,有的说“目不转睛地看”,有的说“愤怒地看”, 还有的说“带着仇恨看”……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想象、表达,真 切地感受到黄继光此时此刻的心情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第四,抓住文本的“符号语言”进行“多元解读”。要引导学生 “品”好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重要载体,只 有指导学生静心思考、品味,才能真正读出它的魅力与神韵。如:抓 住文中“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这句话中的 3 个“!”,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的顽强与伟大;抓住“他 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 20 米,近了,10 米,更 近了……”一句中的“……”,引导学生感受它就是一段漫长的“坚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远比传授知识更 重要! 《黄继光》教学反思之二 《黄继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目。这篇课文主 要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前去摧毁敌人的火力 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 本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历史跨越近 70 年,学生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熏陶, 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体会,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 品味、理解、感悟、欣赏、借鉴。 现在有一些语文教学,虽然教学设计很巧妙,文本解读很细致, 但教师其实并不太关注学生“怎样解读文本”,而是把教师本人对文 本的理解“贩卖”给学生,强加给学生。学生“被动学习”,成为教 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助手。这样的教学怎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 学习呢? 我指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努力改变这一观念,注重学习方法指 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的具体做法为: 一、指导学生学会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 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教给学 生品味句子的方法:一是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是要弄清句子与课文主题之间的联系。 二、指导学生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 要这样写。同时,要把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三、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阅读叙事 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说出 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 的情感。 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文本阅读的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 情色彩,能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抓住少 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要 重视对文章的感受和精髓的把握,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 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在读中知其意、获其趣、悟其神、 得其法。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对话、思维碰撞、 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阅读,增强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积 淀与提升的过程。 本节课学生学有方向,理解到位,快速地学完了课文。 15 黄继光 教学反思 3 本文写的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事,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 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本课 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进行体会,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引领学生感悟黄继光那种为了祖国,为了 朝鲜人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表现摧毁火力点艰难的语句。 二、黄继光的语言描写。 三、黄继光的动作描写。 15.《黄继光》教学反思 《黄继光》记叙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 役中为了消灭敌人的一个火力点,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 住了敌人的枪口,最后壮烈牺牲的事迹,赞扬了黄继光为人民利益英 勇献身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课文以“上级命令——请 求任务——英勇献身——占领高地”为线索,字里行间流露出黄继光 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具有很强的文字感染 力,同时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 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开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 老电影《黄继光》片段。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 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黄继光》的电影片段结束之后,我问:“黄继光为什么要用 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的枪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 找一找。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小 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这样做同时也 培养了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例如:黄继光在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眼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练习课文中描写黄继 光此时所处的情况来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我们看哪一位同学 说的最好。 五、立足文本,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合理拓展。 在当年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英雄 人物。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 们用自己的鲜血维护了祖国的安宁,维护了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黄 继光和杨根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徽“特级英雄”。获得中国人民志 愿军军徽“一级英雄”称号的英雄有 50 名。他们是:卜广德、于泮 宫、于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学凤、王德明、毛张苗、孔庆三、刘 庆亮、刘维汉、孙占元、孙生禄、孙振录、伍先华、李凤林、李家发、 李延年、余新发、许家朋、沈树根、邱少云、张永富、张积慧、吴志 洲、贠宝山、周厚刚、陈忠德、杨宝山、杨育才、杨春增、杨连第、 胡修道、赵宝桐、柴云振、徐长富、高成山、高景灏、倪祥明、秦家 彬、曹庆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国、雷宝森、 鲁珉、魏玉德、谭炳云、毛岸英。让学生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对 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在以后的教 学中我要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 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 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 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 8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 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 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 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九、教学效果 11、猜字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在黑班上版画太阳,引导学生猜一猜,哪个字可以准 确表示。学生一看,猜出是日字。进而引导他们谈一谈自己的了解,在 出示日字的演变过程,在直观感受中渗透汉字文化,引导学生对汉字的 演变产生好奇感! 12、自读自悟,感知内容。 为了培养自学能力,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方 面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学生边读边画,有的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班内一 交流,很快便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远、大、热。同 学们抓关键词自学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实践。第二步,引导交流太阳和 人类的关系。通过读书、交流,很快太阳的巨大作用凸现在孩子们眼前, 对太阳产生了敬畏之情! 13、品词析句,领悟写法。 课件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一 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 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创设 探究式学习氛围,读句子,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太阳 的特点?从文章中找出相似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或者运用到其他写法的 句子。通过分析,判断,最后归纳出来: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写 法,并明确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的作用是:既通俗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4、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和后面文字之间的关 系?请运用这种构段方式以及本文的用到的说明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 活动,可以写植物,也可以是动物或人物。学生通过几分钟的小练笔, 既调动了平时的积累素材,又运用了本文的写作方法,表达能力上了一 个台阶。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能自己理解课文 内容,逐步达到了一个自能读书的地步。仿写小环节让学生小试身手,将 编者的意图落到了实处。 三、不足之处 学生积累背诵的太少,课堂上学生有滋有味的读书太少,有失语文的 味道。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背诵,吟诵, 让这堂课都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世界里! 《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 说明方法给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知识。我在备课时是以教师用书为依据,通过深研教材,最后把本课 的教学重点锁定为:①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 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②了解用数字、 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有: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锻炼学生自学 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之一。我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几点,感觉是做得比 较到位的地方:①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读课文,去独立思考。② 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由一人主持,其他人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就避免 了有的学生完全不去主动思考,依赖别人给出的答案的现象发生,同 时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此时产 生的思维的火花是可遇不可求的灵感的闪现,是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和 精神财富。 二、教学本文涉及到的说明方法的时候,我采用由易到难,循序 渐进的方式来进行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简单易懂。我就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入手,让 学生在文中找到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一说自己读 这些句子时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以及运 用这种说明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即所涉及到的数字一定要准确。 在学生弄清楚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之后,我通过大屏幕展示了运 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让学生先把句子读正确而后在 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的位置,再练习课文内容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 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对 于这两种说明方法不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能够知道、了解,在 阅读的时候遇到能够找出并区分这两种说明方法即可。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说明方法的时候,由于事先 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 混淆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会把怎样让小 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作为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老师先用 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然后再引导孩子们通过文中的语句去 体会,去感悟,去区分。 常言说:教无定法,只要得法。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接受式学习 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接受 新的知识时,要给孩子适当的点拨或示范,让他们有较明确学习方向, 从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太阳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我使用了谜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他们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生们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很快地把握了内容,明白了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效果 良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段解决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分段把握 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主要内容,明确主要说明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还通过 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把控得不够好,致使一些同学没能达到预 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不同 程度的进步。 《松鼠》教学反思 《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 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本文采 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 具文学色彩。 十、教学效果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谜面: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 子。教学本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所 以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课件显示松鼠的图片:栩栩 如生的松鼠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既直观地显示了松鼠的特 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自主识字,合作共赢。 这节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比较多,所以在自读环节给足了充分读书的 时间。在借助拼音读书时,让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 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生帮生,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交 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自读自悟,深刻领悟。 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本文写了松鼠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先引导理 清文章脉络。再出示相关问题,比如:“请用几个词语概括松鼠的特点” “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喜欢松鼠”“松鼠怎么活动呢?同学们想知 道吗?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发现 松鼠的特点:机灵。从“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让学生走近松鼠 的内心,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有滋有味地 读课文,语言和朗读两方面均有所提升。 4、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读完本文后,引导学生快速自读《鲸》,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介绍鲸 的呢?通过对比阅读来探究不同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 以及些写作上的特色。你喜欢小松鼠吗?引导学生谈一谈,激发情感之 后再安排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背诵,在充分背诵的基础上积累 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将来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做好准备。 十一、成功之处 虽然生字较多,但学生大部分能准确认读,出错很少。学生自能读书 的能力和抓关键词语概括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训练。 十二、不足之处 本文教学时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引导,迁移运用的预设太少。再有就 是整堂课显得有点低沉,缺少激情,也缺少朗朗的读书氛围,语文味不浓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聚焦关键句段引导抑扬顿挫朗读的环节, 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增加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小试身手,将生活中对 动物的观察与了解,仿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进行语言交流实践,从而真正 体现编者意图,也让学生的表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松鼠》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 (又称科学小品)。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 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本单元的教学重 点是了解说明方法。我在备课的时候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入研究教 材,发现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明方法,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二是继续激发学 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上课之前注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很陌生,所以我在上课之前 通过网络搜集到了和松鼠相关的图片资料及介绍性的文字资料。在上 课的时候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先对松鼠这种小动物有一定 的感性了解,便于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 的好处,促使学生产生学好这样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 当中的愿望。 二、问题引导,以读为主,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我在让学生看图片资料和阅读文字资料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松鼠的外形是怎样的。然后提出问题:作者是 如何描写松鼠外形的呢?让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读 课文。因为自己在观察的时候说了小松鼠的外形,那么他们也非常想 知道在别人的笔下小松鼠的外形会是什么样子的。 三、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描写松鼠外形的语句 在孩子们从文中了解到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之后,接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了松鼠的面容、眼睛、 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最后设计一个口语训练的环节,让学生尝试着用文中介绍小松鼠外形 的方法来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作者这种按照先总后分,分写时按照一定顺序的方法来介绍小动 物的外形特征的方法。 四、多媒体课件加上文本阅读学习说明方法 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小松鼠自由自 在的活动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性的认识去阅读课文。这样 动态的视频和静态的文字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所用的 说明方法的好处,从心里产生了一种迫切希望用这种说明方法来介绍 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愿望。这样原来教学中的“填鸭式”被动学 习变成了发自内心深处的主动学习。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有所欠缺。这 是因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太少,不能驾轻就熟地课堂教学造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把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作为提升 自己的业务水平的一个重点来进行学习,弥补不足。 松鼠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会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我把课堂 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效果良好。 2.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因此,我把字词也作为重点, 在字词的教学中,我以点带面,通过重点词语来理解松鼠的特征,这样对学生来 说非常容易把握,因此,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教师的引导与评价显得不够及时准确,影响了学生表 达的积极性,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不够兴趣盎然。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孩提时 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开明达理的母 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为不安,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 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 说。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 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十三、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 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 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 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 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 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 “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 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 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抓 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 情。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 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 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设计让他们比赛背诵的环节,在背诵中内化 语言,培养语感。接着,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鼻子酸过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 生活!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课前的查阅资料小环节一下子解决了时代差,小 练笔更让他们在对比中成长了不少。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声朗读预设较少,整堂课显得冷清,语文味不浓。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朗读的形式,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 卫军》失魂落魄。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 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在我震惊、痛 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一元五毛钱给了“我”,“我” 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 想到母亲却数落“我”一顿,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 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 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 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成功之处: 一、解读课题,激发学习的激情 我先出示课题,然后在“慈母”下面标注着重号,提问:看到这 两个字之后,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个 词,然后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那一刻的情景。有妈妈雨中 给自己送伞、有妈妈夜晚洗衣服、有妈妈抱着自己去医院……这些场 景,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充满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样我先确定了本 课的感情基调。然后解读“情深”。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 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学生在刚才惠顾与母亲相处 的场景的时候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母亲的情到底有多深。 二、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在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之后,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 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当然这种 “放手”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 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 深的”。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 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 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 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母亲挣 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 那份敬重。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文中的深情 例如在理解“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 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 段话的时候,我是这样来设置问题的: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 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 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 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剥 丝抽茧式的问题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再读课 文的时候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 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 而生。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 断成长! 慈母情深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 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 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2.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 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引导 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多,因此,对学生的 情绪调动不起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是作者——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一般人 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 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 中,《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 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 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 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名言赏析,走进生活。 赏析歌颂父爱的名言,引导学生聊一聊对父爱的看法?把生活中父亲爱 你的场景复述复述。这一环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大部分孩子在交流中坦 言,父亲几乎不管,比较严厉,很忙。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从细节中发现 爱的体现。其实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怎样透过本文引导孩子们去发 现爱也变成了课堂的教学要点。 2、自读自悟,感知场景。 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接着在小组内交流,争取将 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为阅读教学扫清朗读障碍。接着引导观察文章 开头和结尾,从整体上把握前后照应的写法,并知道本文是以梦境呈现 的形式来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来抒发情感的。接着抛出问题:默读课文, 说说梦境中出现了几个难忘的情景?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批注。学 生在此与文本对话,课文选取的场景逐渐明朗,感受也越来越深。 3、聚焦场景,感受情深。 通过交流归纳,我相机板书:买枇杷糖 买玩具 住旅店 交学费 摇船 送我 在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场景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 当时那个年代作者的小幸福:比如第一个场景,你平时的零食如何获得? 数量及口味如何?从而感受今天的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这都源于一个家 庭收入后的付出,即爸爸妈妈的辛苦换来的。依此类推,有哪些玩具? 住宿条件如何?交学费困难吗?阴雨天气如何去上学?等等的问题都与 作者的经历反差很大,从对比中去让孩子们震撼,去进行心灵的碰撞, 从而学会感恩,也为理解父亲的伟大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起到了润 物细无声的作用。 4、合作交流,探究感悟。 文章为什么以“父爱之舟”做题目,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一 谈。学生的阅读一下子又深入了一步,交流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感 受能力可窥见一斑。 二、成功之处 本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真正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在 引导理解时更是再现生活场景,在对比中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感恩 情怀! 三、不足之处 文章有很多细节描写没能创设积累背诵环节,有点遗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增加课堂容量,如加大背诵力度,小练笔等,让 教学更圆满,语文味更浓!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 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 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 成功之处: 一、读题释题,激发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引领学生认真读课题,把题意引向文意, 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我在“舟”字下做了着重号,向学生提问“舟”是什么?题目为什么 是“父爱之舟”?“父爱”和“舟”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让学生带着 这些疑问读课文。 二、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 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 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 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 印记难以磨灭。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 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也感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那 份敬重。 三、品词斟句,深情感激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父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体会 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他平时节省到极点”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等语句的引导,让学生发 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吴冠中产 生共鸣,对自己父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四、拓展思维,抒发真情 整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一次次 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父子深情!在学 生情感融进文本时,我又适时加入“爸爸,我想对您说”的写话训练。 因为有了前面情感朗读和父亲关爱自己的故事作铺垫,学生感情的闸 门已经被打开,学生写作的欲望被自然地调动起来,写几句对父亲说 的话自然水到渠成。读写训练连接顺畅,同时在写话过程中也向学生 渗透写文章要饱含真情的理念。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自己的情感投入得还不 够,对本文中写法的指导还不够。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在以后 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父爱之舟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 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 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2.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 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 “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 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在 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 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 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 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 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四、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 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猜谜激趣,实物再现,拉近距离。 本节课在导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 白胖子。”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孩子一下子便猜出来了:花生。在学生猜 出来后我迅速拿出好几样花生,有单粒的,双粒的,还有四个粒;有生 的,有熟的;有圆粒的,还有长粒的……孩子们看到花生顿时兴致高昂, 我借势而为,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对它有哪些了解?这一石激起千 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花生在孩子们的心中便有了较重的分 量。“你们真是作者许地山老先生的知音,他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 受,赶快去拜读吧!”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2、自读自悟,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在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又引导孩子们带着问 题去读书:“围绕落花生,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列 一列小标题。”此时学生们快速浏览,去搜索关键字词,在取舍中快速判 断哪些词语更关键更准确,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 班内交流,达成共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 、议花生 。我将 孩子们的收获板书出来,让他们快速识记,既理清了本文的层次也为将 来写文章列提纲夯实基础。 3、层层推进,体悟做人道理。 此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去教学,层层递进,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首 先,侧重我们的话题主要凸显的是什么;其次,感受爸爸的话语中包蕴 的内涵是什么;再次潜心阅读,感悟爸爸的话语运用的典型方法;紧接 着拓展,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谈一谈相关的人和事;最后各抒己见,谈自 己的理想。学生由内容到方法,由话语到做人,由他人到自己,情感在 一步步升华。 五、成功之处 通过猜谜、实物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口 语交际环节的创设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六、不足之处 对话的内容处理得比较匆忙,也没有涉及写话,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 落实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读书声充盈课堂;还 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仿造文章对比的写法进行小 练笔活动。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 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 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 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 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 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孩子 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要说明的道 理。 在教学“议花生”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父亲”在议花生的时候说了哪些话?“我们”分别说 了什么?你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是喜欢花生,还是喜欢桃 子、石榴或苹果?理由是什么?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有哪些人和花生 一样。比如:小区里的清洁工。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具有什么特点? 再对照文中“父亲”介绍的花生的特点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然后再通过交警、老师等学生熟悉的职业帮助学生感悟文中“父亲” 的话中的道理,并懂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种花生、收花生”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 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出问题:“‘父亲’ 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 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 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条件 1: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 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条件 2:母亲把这个 吃花生居然说成过花生“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 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条件 3:在后园茅亭里过节。 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 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 了。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在 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致。课堂上的教学 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落花生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 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 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 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 种教育意义的理解。 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 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 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 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是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 总结,提高。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 要性,而且还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 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复习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场景。齐读课 题,从课题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是呀,对于父爱和母爱这篇课文却给出 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赶快捧起书去读一读,初步感受一下。 2、自读自悟,走近人物内心。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自学,出示课件: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边读边标画 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通过读书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父 亲和母亲对同一种做法的结论居然是相反的。再次激发学生读书去思 考:在得到了母亲的表扬之后我为了得到爸爸的鼓励有何表现?从而聚 焦关键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的眼 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 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 去感受文本内容,感知课文丰富的内涵,学会读懂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3、合作探究,生活再现。 课件出示:巴迪长大后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走近课文,潜心去读书思考,从“那的确是 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一个作家,应 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 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 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 提高’”等句子中最后明白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作 者谨慎地把握住了生活的小船,一帆风顺地向前行驶,且取得了不菲的 成绩。那生活中你是怎样成长的呢?今后应该会怎样做呢?通过谈论生 活中的自己,引导他们明白鼓励是一种爱,批评也是一种爱,只有面对 赞扬声不骄傲和批评声不气馁才能驾驭生活,昂首前行,永不覆翻。 二、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来理解。 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场景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不足之处 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较少,说的和感悟的太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预设读书的环节,增加小练笔,让整堂课 容量再大一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 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 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 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 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 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悟浓浓的 父母之爱 对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 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又和学生的实际 生活经验及其贴近的文章。因此我把本节的的阅读定位在个性化阅读 上,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去感悟。 比如学生在汇报作者童年和成年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有的 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 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亲,就 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 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 他,这两相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 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 性飞扬。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我在这个环节上是这样来设计的:假如同学们就是文中的小巴 迪,当你面对父母对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时候,你会怎样想? 然后明确要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思考,千万不要杜撰。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对文章的感悟 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碰撞,促使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良好的表现的时候或者是说出了令人意想 不到的答案的时候,我没有给予鼓励与评价。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部 分学生失去了继续探索的欲望。这应该是一堂课或者说一位老师的课 堂教学行为致命的弱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 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解决词语和句子,在自学 中感悟文中蕴含着的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 2.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 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在这一部分的教学 中,我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父母的对话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对文章中 心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后面,我在前面花了太长的时候,所以, 后面的讨论有点不够,没能让学生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 解。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 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 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 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 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 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 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十四、教学效果 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由扶到半 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 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先 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 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 第二步,自读自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 话的含义。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让学生 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2、聚焦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这首诗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 入。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在试着交流对题目的 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 住关键词“愁”“寒冷”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最后 也是让生背诵并配画,将积累与创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诗词《长相思》。 这首诗词学习时直接放给学生自学,以检查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调动 并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赢。 学完三首诗后,让他们观察: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进一步去体会 他们的性情,感悟他们的情怀。 二、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 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不足之处 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 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 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 们思考领悟!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 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三首古诗 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 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 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 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 之间的距离。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 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 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字 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在学习古诗之前,对诗人的相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介 绍。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查阅相关 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 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的 写作背景及诗人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 的画面。 三、边读古诗句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味诗句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是这样来做的:请同学们轻声 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 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 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 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 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 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作上阕 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阕叙述夜来风雪 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 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 明。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 话,体味情感。我采用的是老师范读,学生默读,尝试着出声读,读 出节奏感。借此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朗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 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 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 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 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 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 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 代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内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 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腻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 受。 十五、教学效果 依据本文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较理 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从生活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生活的地方季节性特点比较明显,于是一开课板书课题《四季之 美》,齐读两遍之后便激发起学生的生活储备:你眼中的春夏秋冬各是什 么样子的?抓住每个季节最典型的事物特点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 们的情绪非常高涨,有的喜欢春天,因为生机勃;有的喜欢夏天,因为百 花盛开;有的喜欢秋天,因为果实累;有的喜欢冬天,因为他在蕴藏能力……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审美情趣,要发现美,感受到美, 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那么作者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呢?一下子将学生 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引导赶快走近课文,与文本对话。 2、自读自悟,深化感受。 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标画能体现四季之美的句子,在旁 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在自学完后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 撞中去深化对美的认识。接着再次抛出问题:反复朗读,体会每个季节的 独特韵味,并试着背诵课文。学生先自由背诵,然后用填空的形式督促快 速记忆,最后在班内展示背诵,并选出背诵小明星。这一环节意在培养自 学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今后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 垫。评选的环节是让学生感受快速识记的成功喜悦,为培养快速读书捕捉 语言并识记的能力做最好的诠释! 3、小练笔,展示生活之美。 在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之后,我让学生再说一说哪些材料是静态描写? 哪些材料是动态描写?并交流讨论动静结合写景的好处。接着创设练笔的 学习氛围,让学生一吐为快。学生在交流时也能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去抓 住细节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述,俨然一位位小作家! 二、成功之处 本文内容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学起来不费力。整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 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动手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审美情趣也得 到了很好的激发! 三、不足之处 每个环节都能让每个学生参与,但是没有深度,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 层,对含有深层意思的句子没能预设好的氛围,课堂的层次不够明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抓住关键 句段品读,读出语言的韵律美,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 更圆满!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 《四季之美》的作者清少纳言心性敏感,对外界事物感受力强, 同时又充满女性的宽厚慈爱,因此,到了她的笔下,她选择了与春夏 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 晨来咏唱。“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云彩 的鲜亮互相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月 夜、暗夜、雨夜都无妨,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 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和比翼联飞 的雁字,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温暖 炭火的心情,这是下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四时 琐屑,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 谐,都细腻真挚, 溢于言表。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 会写出如此文字的。执教本课之后,我反思如下: 一、以读带讲,促使学生感悟 作者清少纳言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她用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 睛发现了四季的美。我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想一想: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 你的理由是什么?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独立思考。接下来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又培 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全班交流。 此时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深入挖掘教材,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那么,我 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你的眼里 四季最美的是哪些时刻?请你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鼓励学生大胆地 模仿文中的语言去说一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观察自然的习 惯。 不足之处: 1.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环节上做得还不是非常到位。 当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的时候,就应适时指导学生的朗 读,体会作者的感受。还比如,让学生互相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有哪 些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这时如果能够在学生和老师充分交流的基 础上老师范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作者眼里四季之美,让群体 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 将更加 “丰实”。 2.激励评价不够及时,导致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当时我应 该引导学生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各种 感觉器官协调合作,体会四季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季之美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散文。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 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最有特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朗读的基 础上抓住这些描写,来体现四季之美。同时,我还对写作进行了指导,效果良好。 2.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问题引导学 生们进行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 改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 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 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 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 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十六、教学效果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大榕树的资料和鸟类 栖息的资料,为学习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2、自读自悟,初读感知。 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词 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 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问题抛出 后,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 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品词析句,领悟内涵。 潜心默读课文: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发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 的天堂”的感叹呢?引导学生聚焦几个关键句子:(1)我有机会看清 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2)那翠绿的颜 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 在颤动。(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从重点句子入手,深 刻感悟作者的真实感受。第一句,抓住“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 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 那么多的鸟呀!特别是第二句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 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 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第三句抓住关键 词“应接不暇”,引导学生去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文字含着的意思, 即鸟太多了!那么多鸟都愿意栖息在这里,足以看出大榕树就是它们 快乐而安全的家园! 4、诵读积累,感悟写法 。 学生通读全文 ,标画哪些语句是静态描写,哪些语句是动态描 写。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呢?创设探究的学习氛围,在小 组合作交流中去感受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比赛背诵积累,很好地培 养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语言材料。 十七、成功之处 整堂课上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有时思考,有时背诵,有时探究,思 维很活跃,感受力也很强。 十八、不足之处 学生动手能力即迁移运用的能力没有好好地落实。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学生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创设小练笔的环 节,以便提高他们的迁移运用能力;增加口语交流的内容,落实好语文学 习的终极目标,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 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 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在本课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中抓住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的时候,我就 是这样做的。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 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 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开始我让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体会,但是每个孩子在表述的 时候总是不能把文字中所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说出来。这是为什么 呢?飞速的思考之后,马上想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我再次提示 孩子们: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想象句子描绘 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把你想象到的场景说出来好吗?为了能给学 生营造气氛,我边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边播放《高山流水》这首古 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 出现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 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有的孩子还说:我看到大榕树的 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 都睁不开。…… 通过孩子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不但理解了这段话要表达的 意思,而且体会到了在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那么我的教学目 标完成了。虽然说孩子们还不能够用语言明确地表述或者说从理性上 表达那份宁静之美,但是他们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有这就足够 了。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教学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再次想引导 孩子们想象鸟的天堂里,百鸟起飞的热闹场面,但是在开始有序的活 动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我觉得这些鸟儿是想飞 出来拉屎。”这句话无疑给课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孩子们哄堂大 笑,我也被弄得晕头转向。课堂瞬间失去了控制。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虽然自己的教 学设计、教学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就不知道该怎 么处理了,就让本来很完美的课堂乱成了一锅粥。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要不断地向老教师请教,多学习 他们的调控课堂经验,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 鸟的天堂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 从而明确鸟的天堂的特点。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 情感变化,突出鸟的天堂的独特的美,从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我通过“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方法,让 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这篇文章课后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深、 加宽对文章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眼界。 《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 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 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 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十九、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吟诵诗句,揭题激趣。 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们整 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 诗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接着话锋一转,这么 多诗句中有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 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 思索。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感悟突显。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 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 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 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 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 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 故事梗概。 3、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 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 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 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 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 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 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 作者的心境! 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 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 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时的确做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不过引路人。最大的 亮点是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感情非常细腻,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还是注重知识的理解 太多,积累太少。标点符号的运用应该涉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标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 会引导发现对话中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为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夯实基础, 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当代著 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 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 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 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 悟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一开始我播放了一段音频,在播放音频之前,我告诉孩子 们闭起眼睛边听边想音频中描绘的情境是什么。这样既营造了浪漫的 氛围,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然后 我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他们展示了在科学课上曾学过的月 相图。不但告诉孩子们科学和语文有着相通的地方,而且拉近了孩子 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以问题为引领,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拥有月亮就是拥有美”这个问题上 , 我选择了六句话作为探讨的重点。这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 B 两句为第一层次,是浅层次地认识美;C、D 两句为第二层次,为 较深层次地追寻美;E、F 两句为第三层次,是深层次地发现美和创 造美。问题层次分明,感悟由浅入深,学生各抒己见,谈及各自的理 解,不乏妙语神思,令人惊叹。 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的时候,不可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 的全部的东西,只能够有所侧重地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以教师 用书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取舍, 给孩子们留下自己认为最有用的东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日后加强改进 的。比如,①虽然多媒体手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静态的文 字变成动态的画面,但是我在展示图片的时候没有进行精心的挑选, 过多的画面展示让孩子们产生视觉疲劳。这是一大败笔。在以后的教 学中对于这一环节一定要慎之又慎,去伪存真,宁缺毋滥,不能让孩 子们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②在分组讨论的时候, 对孩子们在小组讨论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没有进行应急预案,以至于差 点影响到了全班交流这一环节的正常进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 加强教师的巡视,提前做好预案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防止 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 月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 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 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 知识的把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希望下次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 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 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十、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 效果,现总结如下: 15、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 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 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 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 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 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16、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 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 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 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 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 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 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 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17、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 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 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 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 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18、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 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 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 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十一、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 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 学更圆满!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一课,选择了《论语》中三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和 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 执教本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 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 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 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 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 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 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 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 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这样又凸显了老师的 主导地位。因为老师就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 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 文言文的教学,那是事倍功半的,是受累不讨好的。因为那样做的话, 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 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 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 节,这样做是有利于全班同学共享学习经验的。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 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 的过程的基础上牢牢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 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想一想这两篇节选的内容给我们讲了一个什 么样的道理。在感悟到课文的主旨之后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 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 误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教学资源。这些突发性的教学 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自己的忽视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效 果。再就是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的处理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 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古人谈读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 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 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 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忆读书》教学反思 《忆读书》是冰心在 80 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 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 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一、 教学效果 1、复习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呢?你最喜欢的一句 读书名言是什么呢?同学们谈得头头是道,接着过渡:《忆读书》这篇课 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 这样设计,将两篇有着微妙联系的 两篇课文有机地连在了一起,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 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文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 获得最有效的信息。 2、自读自悟,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用横线标 画出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学生搜索,分析,处 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学生们很快聚焦文章最后一句话:读书 好,多读书,读好书。激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背诵下来,之后再谈一谈对 这句话的理解,以及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和它的好处。 3、潜心阅读,感受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潜心阅读,课件出示:说一说作者回忆了自 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哪些书或者说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学生自由 默读,圈画,留下了阅读的痕迹。在读中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四大名著,他 们把每一本书的最鲜明的特点也能很快弄明白,从而对四大名著的向往之 情一下子被点燃,更想一睹为快。当然,不好的书,他们也能谈得头头是 道,审美观得到塑造,审美能力有所提升。 4、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平时是怎么读书的,都读过 哪些书。——以后打算怎样读书呢?将这些问题自由组合,整理,写下来, 好指导将来的学习。 5、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冰心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儿童作家,她曾经给小读者写下很多东西,于 是课堂上我将《再寄小读者》推荐给大家阅读,并用课件呈现相关内容,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的信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二、成功之处 整堂课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提升明显,通过口语交际和课外资料的拓 展,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上老师的引导太多,学生放开的几率不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没有打开。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积累能引 导读书方法的句段,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还会涉及有深度的问题, 或者引领孩子们进行句子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教学 更圆满! 《忆读书》教学反思 《忆读书》一文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 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 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 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 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了学生的心田, 让他们终身难忘。 在备课的时候,我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入 研究教材,最后确定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等为教学重 点。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书好,多读书, 读好书”为教学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梳理课文内容,打乱课文的段落排序,以问题引领理解课文 内容,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想要学生明确三个 问题。①本文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 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② 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有《三国演义》 《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③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 序的词语。课文中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 “在我十二三岁时”。 二、课内外相结合,把课堂延伸 课文中两次提到了作者读《三国演义》的事。我安排学生在课余 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读《三国演义》把自己 的体验和作者读《三国演义》时的体验相对照,发现些什么,并把自 己的体会与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做符和课程标准中 提出的“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 再者,通过学生阅读原著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之后反思,我认为,如果能适当地和现实社会相结合来让学 生理解和接受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长期效果应更好,尤其 在我校,让“书香溢满校园”还要扎扎实实开展下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①忽视了本文的中心句“读书好、多读 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的先后顺序,没有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 读书习惯。因为只有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在多读书的时候要做到 读好书。这是冰心奶奶通过自身的读书感受给孩子们总结出来的经 验,而我却在教学中给忽视了。这是致命的弱点。 如果我再执教这节课的话,我一定会对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 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学 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 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忆读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围绕着主题,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读书的好处,并对大家提出建议。 文章通俗易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孩子们 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学习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效果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抓住疑难句子,通过对疑难句子的把握,来提高学生对文 学作品的兴趣,同时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不够,希望在下次教学中注意。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 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 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 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 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 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 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 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 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 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二十二、教学效果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 放手自学的时间比较长,收到的效果也很好,现针对教学流程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引导学生谈一谈读书中发生过哪些感人的故事,读的 书目有何变化——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呢?通过几个问题走进学生的生 活,调动起生活体验,为本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2、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 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 遍做一些批注,再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全班交流,明确一 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此时让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一谈 读书经历,力争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提高阅读的时效性。 3、字斟句酌,升华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创设探究氛围,主要通过聚焦几个句子去引导借助 手头资料去体会。课件出示相关句子:(1)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 生果”。(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3)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4)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 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5)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 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 创造。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读书的方 法和作用,让学生再牢牢记在心里。 二十三、成功之处 整节课呈现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思维也是在与学生的碰撞中 有所提升。 二十四、不足之处 学生的有声朗读环节预设不足,致使整堂课显得低沉。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指导学生在品词析句后有感情地朗读,落实 好语感的培养目标,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本课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 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 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 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包括: 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问题为引领放手让学生去自读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 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 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 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 中的好词好句。 二、展示课题,谈话导入 因为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课题中的“长生果”又对孩子 们极具诱惑力。因此我在出示课题之后,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 长生果吗?你们想知道长生果该怎样来吃吗?你们想知道吃了长生 果会怎么样吗?这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起来。他们可能 会联想到《西游记》中描述的唐僧师徒在五庄观里吃人参果的情节。 在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让他们根据阅读提示去读课文,到文 中去找一找长生果是什么、怎样吃长生果和吃了长生果之后会怎样的 答案。这时候,孩子们一个个就像是一只只饥饿的狼扑在了面包上一 样迫不及待地去读书,去寻找。 三、趁热打铁,小组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用心地阅读课文之后,让孩子们交流长生果是什么?长生 果指的是书。长生果怎样吃?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作者读书的过 程:从小画片到连环画、文艺书籍,最后是中外名著。吃了长生果会 怎样?于是,我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 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 沥血的创造。 从孩子们得出的这些答案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读懂了课文,已经 不需要我再啰里啰嗦地多少写什么啦。 四、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激励孩子们要多读 书、读好书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提示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积累。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本课出现的好词佳句有很多,如“别出心 裁,如痴如醉,呕心沥血,如饥似渴” 等,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 描写生动具体,写得很真实——文中还有一句莎士比亚的话:“书籍 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这些词句的积累 作为重点来提示孩子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想办法弥补这一不足 的。 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道理浅显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 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解决基础知识,然后引 导学生通过把握重点句子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 2.拓展延伸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感受,进行 习作练习,这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使其系统化,又能指导学生习作,提高学 生的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 中有所改进。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 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 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 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依据本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有舍有得,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1、品香。 上课开始,学生一如既往地按照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 识记更多的内容,标画四到六个关键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关 键词标画得相当准确,我为孩子们的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到由衷 的高兴,当然也为我下面的引导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谁能用一个字形容桂花的特点?”孩子们异口同声:“香。”边读边标 画:哪些句段能闻到花香?学生潜心读书,一口气找到了五个句子。然后 聚焦“浸”“全年”“全村”品读感悟,感受整个村,每位村民的身心都 被香气包裹的浓厚氛围。 2、知乐。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浓浓香气中还洋溢着老乡们的欢乐呢!为了感 受这份快乐,我设计好了读书题卡,即以列表的形式找到文中写了哪些人 乐,乐的方式。其中醉了的人是谁呢?此时孩子们自读自悟,把阅读收获 一一呈现到题卡中。接着在班内展示,喜欢谁乐的方式就展示谁?此时的 课堂完全沉浸在了快乐的读书交流中。当然交流最多的还是我的乐,有的 孩子边吟诵边做动作,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爸爸的吟诗也让同学愿意模 仿,那真是有模有样,掌声此起彼伏。 3、懂情 这么香,那么乐,妈妈怎么却这样说呢:“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 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怎么了?高涨的热情犹如被泼了一盆冷 水,学生的思维再次走向深入。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 小故事,说一说,再读一读文字,有几个同学悄然举起了手:在母亲心里, 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是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所有孩子把目光聚焦于他, 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二、教学优点 抓住重点句段读中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由 闻香到享乐再到懂情,情感一步步升华。表格式阅读更是一大亮点,在对比 中更感受到我的“摇花乐”。 三、不足之处 优秀的孩子能一步一步围绕问题展开阅读,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在感悟慢或 不到位时没有预设更好的办法让他们提升是一下大遗憾! 四、整改措施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我会补充作者《烟愁》的后记中 的一段话: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 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 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 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引导孩子感悟母亲对作者的影响。还会放慢读书的节奏,让所有学生的 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 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 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 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配乐朗读课文,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氛围,为学好本 课确定感情基调。 在《风中的旋律》这首优美的曲子的伴奏下,我泛读课文,把学 生引入一个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念的氛围之中。 二、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了迫切的期待就一定会做得很好。鉴于此, 我在配乐朗读结束之后和学生谈话,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感 受桂花的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完成这一期 待?我给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法——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边 读边品味。 三、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课文边享受作者的摇花乐,体悟母亲的 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从 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 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 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 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 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 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 激情地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 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 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 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内 容。虽然本节课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有 些时候学生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知识形式上看似学生是主体,实 际上还是在老师的幕后操纵下进行被动的学习。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 题。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被动的“要我学”转换成主动的“我要学”。 2.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如 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话,我会这样来设计:①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抓住文中的第 5 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魅力, 感悟摇花的乐趣。接下来抓住一个“浸”字感受桂花雨的迷人香气。 最后通过对比母亲的话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属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 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 造出美好的境界。”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引导学 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 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针对课堂容量及教学流程达到的效果现总 结如下: 1、相识。 初读课文,在扫清阅读障碍之后抛出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几只 鸟?珍珠鸟长啥样?学生快速浏览,标画出相关语句。接着让学生 交流,初步认识珍珠鸟,感受作者选材时布局谋篇的功力,以及对 珍珠鸟的喜爱之情。紧接着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出此时的感受, 为下一步的悟情埋下伏笔。 2、寻境。 可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们之间相处得如何呢?找 到最能表现这种意境的句子。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从文章中去寻找 答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下子映入学生眼帘,多 么美好的画面,多么令人感动的瞬间!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品读欣 赏感人的一幕!此时顺势激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你生活中有过哪些 美好感人的画面?通过分享,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3、悟情。 美好需要保护,需要守望,需要宽容,需要奉献,需要信任……那 我是如何让珍珠鸟信任的呢?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边读边在空白处 写下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的阅读感悟。我所做的一 切一步步得到了珍珠鸟的信任,小鸟居然来到我的房间,和我嬉戏, 玩耍,最后竟然像个孩童般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且睡得那样熟! 4、懂法。 为了学生能迁移运用,聚焦文章第五自然段,抓住描写顺序的词 语去感受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写法。(先是……然后……再……) 然后让学生仿照练习写话,描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要做到言之有 序。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便更好地将新课 标落到了实处。 二、成功之处 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里,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也感受到作者遣 词造句的功力。抓住课后题引导迁移运用,让语文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能力。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背诵没有落实好;品词析句的能力有点走过场,没能做到最好的 预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来教这篇课文,我会做更全一点的预设,会设计如何引导学生 背诵积累的环节,或自由背诵,或以填空的形式背诵;会增加一个拓展 的环节:搜集与信赖相关的名言、人物或事件,引导学生去做一个讲信 用的人,能创造和谐幸福画面的人!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 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 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我班的孩子比 较喜欢动物,对动物有爱心,所以我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从上课 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 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大导入环节进行了精 心的设计。开课伊始,优美的钢琴曲《最初的温柔》在学生的耳畔萦 绕,各种美丽的鸟儿图片一张张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 吸引住了。姿态万千的鸟儿,清新、幽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 人看了有种和谐的感觉。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 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优美的钢琴曲结束之后,我问:“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请 你在文中找一找。”由此引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 中心。指导学生读这句话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针对这句话提 出问题。学生毫不犹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团:“作者是如何得到 珍珠鸟的信赖的?”“谁信赖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将 四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个问题:“作者是 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的?”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孩子们提出了问题之后,我让孩子们在小组里,围绕着自己提 出的问题边读书边寻找答案。因为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 无论是自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 珠。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在朗读“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这句话的时候为了 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我结合父母平时称孩 子们为“小家伙”为例子,让孩子们尝试着去读。学生自由读完后, 我又指名读、部分读、齐读,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 珍珠鸟深深的爱。 五、立足文本,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合理拓展 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很有创意的环节:一是“给文中插 图起名”。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起的名字五花八门,但是每 一个名字都能够反映出作者是幸福的,小鸟是幸福的。这是因为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大家都是幸福快乐的。二是在理解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的基础上自编或者是借用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和信赖有关的格言。这样 做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在以后的教 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 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 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 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 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 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 深刻的缅怀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 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设疑:投石问路。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围绕“路”展开交流:你见过哪些路,行走 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有的谈现代高速公 路,有的谈高铁,有的谈上山小路,有的谈田间村路……看着激情澎湃的同 学们,我随即在黑板上版画了一条羊肠小路,接着版画村庄和田间,话锋一 转:如果连下几场大雨,雨水积存若刚没过脚踝,人们会怎样做呢?让学生 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并说出能否实现的理由。这样一做年代感一下子没有 了距离,为孩子们感受当时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2、引读:感受乡情。 首先聚焦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摇摇晃晃走在搭石上 的高兴心情,并读出哒哒哒的音律美!尽管有点险,但是人们却奏响了一曲 幸福的民间舞曲。其次,让学生潜心读书,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搭石路上 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边读边标画并写下感受,老人修复搭石的场 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互帮互助的 淳朴民风熏陶与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相信将来的他们也一定会以此为榜 样,创造和谐美好的幸福画面! 3、拓展:情感升华。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让我们拿起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 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瞬间。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学着去观察, 去感动,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交流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动的人和场景真不 少,有的短短十几分钟能写下 300 字的短文,我由衷地为孩子们点赞! 二、成功之处 此文教完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像是回到了童年,过了一把瘾!虽然年 代离孩子较远,但是我的版画一目了然,我设计的问题不拖泥带水直接让 孩子们聚焦细节描写,所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写话时灵动的笔触留下 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有声朗读处理匆忙,没能指导抑扬顿挫的读书,有失语文学科特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再挑选几个细节描写的句子,在引导体会 的基础上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轻重缓急;或者呈现一些道具,模拟搭石 的场景,让孩子们现场走一走,感受一下搭石路。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 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 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 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 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 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 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 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 “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 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 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 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 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 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 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 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 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 —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 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 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 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 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 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 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 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 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 力的方向。 搭石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 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 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 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通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 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 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 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 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 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 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 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 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个性的 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七、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 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揭题设疑 。 明代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本文时我直接 板书课题后设疑:看到课题,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学生的思考立刻活跃起 来:将是谁?相是谁?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好了呢?他们的故事会给我 们怎样的启发呢?一个个问题直指主旨。学生在一声声的质疑中思维的火花 不断迸发,阅读兴趣也进一步被激发。接下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比一 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在班内交流之后,我相机板书,并引导学生将两个 历史名人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间。 2、列小标题,感受故事内涵。 本文用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的品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 抓住关键的事物或地点或故事情节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在读中标 画,取舍,斟酌,最后大部分孩子归纳为:完璧归赵 (重要的事物)、 渑 池之会(主要地点)、负荆请罪(重要事件)。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我为他们 的高度概括能力点赞。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孩子们如何把长文读短,那就是 抓住主要人物、地点、事件,简单条理叙述,这样也便于复述。紧接着让他 们再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三个 故事呈现的结果也越来越明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越来越走进学生内心, 可谓是一石三鸟! 3、课本剧再现,感悟历史名人的精神品质。 “负荆请罪”正应了中国人以完美结局收场的思想观念,让我们熟读最后一 个故事,分角色演一演。一听要演课本剧,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有的当起 了小导演,有的快速进入角色,有的开始设计场景并安排道具。表演开始了, 小演员们像模像样,演得惟妙惟肖,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在课本剧中,孩子 们享受着塑造人物形象的快乐,也感受着故事中人物品质带给自己的震撼! 相信俩人的顾全大局,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廉颇的知错就改一定扎根他们心 中,编者的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八、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最大的收获是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 升。整堂课条理有序,不拖泥带水,一步一个台阶。通过问、写、演三个 环节既了解了故事的关系,还体悟到人物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参与度高,但是前面两个小故事处理太少;学生读书时间也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驻足前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蔺相如 面对秦王时的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优秀品质,然后和对廉颇 的态度对比阅读,来深化对蔺相如人物的理解!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 历史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 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 性鲜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 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 故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 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 团结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课题为抓手,巧妙设置问题,引入新课。我设计的题目是: 课题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 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并找一 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快速地投入到了 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 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我的第二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 想理清课文的思路。在文本中出现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句子。所以我要学生在用心读课文的基础上小 组合作,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在学生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我 又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这样做的目 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 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作好铺垫。 三、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品质。这是我要设计的第 三个环节。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思考:廉颇和蔺相 如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学生朗读课文 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学生采用的是抓住其中的一个小 故事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如:王鹏同学通过“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 体会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和不畏强暴的特点。李欣同学通过“负荆请 罪”这个故事体会到了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特点。赵宇同学通过“渑池 相会”这个小故事感悟到了“和为贵”的道理——她说,秦王之所以 这么听话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非常的团结。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能够让学生从这三个小故事 中各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小组内演一演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接受思想教育。 因此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小组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孩子 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触摸他们的崇高 品质。 将相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 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 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 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 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 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 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 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 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 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反思 本文属于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猎豹奔跑起来快极了,它 的速度可以轻松超过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运动员。但是还有比猎豹速度更快 的东西。比如,猎豹跑了 1 千米的时候,超音速飞机已经飞了 20 千米,而 火箭已经飞了 400 千米了等等许多速度奇快的东西。有些你知道,有些可 能你不知道。发现它们的速度如此之快,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 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简介猎豹,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课件出示猎豹的相关资料:时速 112 英里 猎豹以珍贵的皮毛、美丽 的斑点和行动极其敏捷而闻名,是目前世界十大速度最快的动物中最快的陆 地动物,从起跑到时速 112 公里仅需几秒钟。然而猎豹的最高时速,通常只 能维持在 400 到 500 米之间。猎豹速度如此之快和长期追捕瞪羚、羚羊这些 猎物有关。经过数万年时间的积累,猎豹不断适应环境,逐渐成为地球上运 动最快的陆地动物。读了上面的信息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们一语中的:还 有比猎豹速度更快的吗?相机板书,激发学生赶快捧起书,一睹为快。 2、潜心阅读,迁移运用。 在同学们放声朗读之后抛出一个大问题:文中提到了哪些比猎豹速度快 的事物,具体速度是多少?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学生边读边标画,边记录, 边归纳整理,很快便找到了相关信息。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感受阅读成功 的喜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内的具体内容,发现在介绍速度时都运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吗?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学会提升,为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观 察后发现:列数字是最大的特点。这样的方法读起来感受如何?对,具体, 准确,明白。孩子们总结得非常到位。接着便引导他们联系用列数字的方法 来介绍相关事物的特点,学生有的描述高度,有的描述重量,还有的描述数 量,总之一下子便掌握了说明方法,表达得也很准确,具体。 3、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补充:世界十大速度最快的动物:1.猎豹;2.叉角羚;3.跳羚;4.鸵鸟; 5.牛羚;6.狮子;7.印度黑羚;8.野兔;9.格雷伊猎犬(灵缇);10.非洲野狗。 通过补充资料引导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 二、成功之处 短短的一篇科普文,学生通过看补充的相关资料,一下子对世界充满了 好奇感;在列表填写环节中自读自悟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不足之处 整节课学生都很忙碌,没能利用好高年级课前预习的环节,让学生动手 动脑,学着查阅资料。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课前预习内容更充实,鼓励孩子们通过 自查资料来理解文本,为本文学习节省时间,以便再加大课时容量,让学 生熟读成诵。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反思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本文语言通俗易 懂,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通过对比给我们介绍 了世界上最快的物体是什么。 执教本课时,我认为自己做的最成功的地方有: 一、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我在备课的时候通过深研教材,确定 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和书写由生字组成 的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揣摩课文语言, 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在于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课文的方法。 虽然这些教学目标附和本课的内容,但是如何落实是关键。为此 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的同时享受成功 的快乐,让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落到实处。 二、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既能够发挥学生的长处又能够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的 能力。但是在小组合作的同时老师是不能放手不管的。为此我在学生 小组合作之前先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要学生在课前完成: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了解文中出现的游隼、火箭、猎豹、流星体、 鸵鸟、喷气式飞机等事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为课上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 息的能力。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 利。然后小组交流,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 地方不明白。接下来带着问题继续阅读课文,最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答 案。 三、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小组交流环节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含有 数字的语句。让学生品读这些语句,说一说自己读了这些语句之后的 感受。然后渗透这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强调运用这种方法写出 来的句子中的数字一定要准确,即使是估计的数字语言叙述一定要严 密。重点指明:这种带有具体数字的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 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在表达上,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 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最后要学生们用这种方法尝试写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玩 具或学习用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趁热打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 方法写句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习作的水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点儿操之过 急。因为自己感觉后面的内容可能在本节课的时间内完不成,着急了。 因此小组合作的环节有点虎头蛇尾了。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时,我一 定要弥补这一点。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说明文,同学们接触的这类文体较少。因此,我先把教学的重点 放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上。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 动性,让他们自己解决生字词,效果较好。在指导同学们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表格,通过让同学们填表格,从而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2.对于说明方法教学。这篇文章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和作比较。我 先告诉学生们关于列数字和作比较的定义,然后,让学生们用小组探讨的方式, 让他们自己去探寻。通过自主学习,他们掌握了这两种说明方法,同时还明白了 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这篇文章出现了同学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我 没有充分通过图片、课件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事物。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一定要做得更细腻,让学生多了解陌生事物。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 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要营造主动探索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讨 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平面图。 经过一番研讨,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了课本上描写的地道平面 图,并做了解说。台下起了争论,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学生们 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黑板让给了更多的学生。奇迹终于出现了! 有一个小组设计出了课本上没有写到的地道结构平面图,设计出了更 精彩的利用地道战斗的方式,同时解说:“为防敌人火攻,可在地道 里设计夹层,里面装满沙子,需要时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 大火势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上穷苍穹之高远,下至海 底之奇观。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 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 爬坡看起来是艰难的,但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激 情,充满着探险。学生只有经历困惑、挫折、磨练,才能实现生命的 成长。 学生因需要而阅读,因兴趣而阅读,因疑问而阅读。尽管有时学 生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幼稚的,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真实 的思考,是他们自己真真切切感悟到的。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替代。 作为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解读主体。 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爬 坡,使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高峰体验。提问的价值在于引发学 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些一问就懂、一步到位的问题没有教学意义。 课堂上,要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 一个阅读话题,努力缩短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 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倾听作者的声音,解读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动探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 断提升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设计,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应重点让学生了解 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有效地利用 “地道”巧妙地与打击日寇,与敌人周旋,显示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 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地道战是冀中一带人民首创的斗争形式,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发挥了 一定的特殊作用。由于当年的地道战毕竟距离现代的小学生生活很遥 远,他们对地道的结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使学生学习课文受到 了阻碍,仅凭课本中的文字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 那么,怎样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巨大作 用呢? 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布置有效预习作业。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布置了预 习作业:1.认真观看电影《地道战》;2.结合电影《地道战》读课文; 3.上网查阅有关地道战的资料。 课前预习有诸多好处:第一,预习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在课前进行弥补。第二,预习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 明确哪些知识应该集中精力去听,便于理解和消化。第三,预习有利 于弄清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第四,预习可以提高做笔 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上课时着重记录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 楚的内容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 二、巧妙设计聪明问题。设计“聪明问题”,着力碰撞思维火花。 “问题”设计尤为重要。歌德曾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 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就能引起学生探 究的兴趣,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十分 有益。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理解第三至 七自然段,因为它阐述了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样、构 造及特点。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 迷惑洞、孑口、厕所、住人处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 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三至七自然段,详细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然后设计了一个情境问题: “假设有一队日本鬼子进村并发现了地道,村民们将怎样利用地道打 击日本鬼子”?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深思,异常投入,回答问题十分 恰当,再现了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精彩瞬间。 三、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特意安排学生当导游,对参观地道的旅游团队介绍“地道”,培养 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讲解得津津有味、头 头是道。的确,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他们就 钻到地道里去,让敌人扑个空;敌人走了,他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 常种地过日子。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 敌后游击战争。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认为,这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带有主观性,一旦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也要随之 调整,修改、补充,强化对预设教案的调控能力。 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是: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平面图。这 是同学们加深了对地道作用的认识,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冀中人民的智 慧。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地道中加入自己 的“设计”,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实现。 8《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周而 复。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 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 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 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作出了 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 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 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 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孩子 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利用简笔画,画出地道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 人民群众的智慧。 在教学“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 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地道的样式和特点的语句, 然后现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地道的样式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仿照着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样式并注明每一种结构的特点。接下来小 组讨论,看一看谁画的简笔画最符合课文内容,最后全班交流,完成 课文的重点部分中地道的样式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地道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孑口”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 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醒学生:敌人在地道里是怎样 行进的?守在地道里的八路军战士是怎样做的?特别提醒学生,用道 具木棒击倒“敌人”的时候,下手一定要轻,做一做样子即可,切不 可用力上到对方。学生在表演之后进一步理解了“孑口”这一设计的 妙处,对人民群众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文描写的是抗日战胜时期的故事。因为时间差,所以孩子们对 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我从电影《地道战》中选取了一个片段, 在课前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们对那一段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 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 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 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猎人海力布》教学反思 《猎人海力》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 得到了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后来为了救乡亲们,他把听到的话告诉 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的故事。赞美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 人的高贵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本文为民间故事,充分体现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的特点,并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九、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 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追根溯源,“猎”字入手, 感受祖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课件出示 “ 猎”字的演变过程,并让学生猜一猜它的内涵,接着课件 呈现它的本义以及引申义。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看课件了解汉字的演变过 程,从而对汉字文化产生仰慕之情。 2、聚焦猎物,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全文,发现猎物有哪些变化?学生们自读自悟,很快把握住了相关的 语言文字,即猎物很全很多,大家分享;猎物越来越少;猎物没有了……怎 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通读全文,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描写了几个镜 头,班内交流归纳:分享猎物;救小蛇得宝物;听懂语言,救乡亲 3、走进人物内心,领悟精神品格。 自由默读课文,标画让你感动的句段,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语言 文字中徜徉,在心灵受到震撼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人物品质逐步凸显。 海里布的善良、机敏、舍己救人的品质犹如一座丰碑竖立在孩子们脑海之中, 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4、复述课文,落实核心目标。 引导孩子们抓住主要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填空的形 式学习复述的方法,学生很快便完成目标,复述的条理清楚,此能力进一步 得到了锤炼。 十、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入汉字的由来,孩子们立刻进入状态,对汉字的 起源产生了极大的敬畏感。继而,再聚焦猎物,在读书中学会寻找关键线 索,为复述作了最好的铺垫。紧接着品词析句,将孩子们的情感推向高潮。 再通过复述,学会把握文章的梗概,概括能力进一步提升。总之,学生在 自读自悟中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十一、不足之处 在教学品词析句时,注重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以及句子包含 着的社会含义,但是揣摩用词的精妙未能涉及,特别是有声朗读预设得更 少,所以整堂课缺少有滋有味的朗读,显得沉闷。 十二、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指导朗读的环节,让学生享受读书的 韵律美、节奏感!我会让学生在斟酌用词上下功夫,在对比中感受作者文 笔的功力,从而让学生也能迁移运用。会创设口语交际的平台:你若在现 场,或是龙王,或是小蛇,亦或是知情的人,会怎么劝说海里布呢?他会 做怎样的选择呢? 《猎人海力布》教学反思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 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 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 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 寓情于故事中,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本单元的单元训练主线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要想创造性地复述故事,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把了解课文内 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创造性的复述故事作为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了解故事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因为本课篇幅比较长,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先把 课文读正确。然后继续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海力布是 怎样得到的宝石?宝石有什么用处?海力布得到宝石后,有什么事情 不能做?他后来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了答案。那么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故事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也搞清楚了。 二、紧扣故事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尝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在理清这类文章的脉络的时 候只需要回到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怎样?即 可。我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自己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分别是什么,然后把语言组织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真正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小组合作环节 之后,我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说一说:你会在刚才讨论出来的故事起 因、经过和结果的大框架下会加上哪些内容?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会 怎样评价猎人海力布呢?这样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拓展思维,展 开想象,把这个故事创造出不同版本的答案(创造复述后的答案)。 对海力布的评价实际上是训练学生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能力,这是 善恶是非的分辨能力,是学生在社会上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我自己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课堂 的表演者变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体。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语设计得不够严密, 指向性不够明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让自己在课堂 上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心推敲后的。这样有助于学 生的模仿和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课堂效果。 猎人海力布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从课文 内容入手,通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了预期的 效果。 2.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学。我通过设计问题,并让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如,在了解海力布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我引导 学生把握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效果比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让学生复述的环节,我指导得有点多,限制了学生的合 理发挥,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习作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这是值得我深 思的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优缺点: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习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 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组织 材料”“突破难点”“动笔练习”这些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 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3.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 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一个美丽的贝壳,一 件漂亮的毛绒玩具,一辆具有特殊意义的自行车……可是,当我们在 课堂上让孩子说说他为什么是你最心爱的物体的时候,占主流的往往 是这样两种回答:或“记不清楚了”,或“不知怎么说了”。面对这样 的情形,即使我们讲再多写景的方法恐怕都收效甚微。 俗话说:浇树浇根。只有引导孩子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自己 和自己的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难以忘记的是或者是这件物品在什么 情况下,是谁送给自己的,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说清楚才能够让孩子们 打开心扉把自己和这件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 并动手形成文字。因此我先引导孩子们想一想自己的这件心爱之物是 在什么情况下,谁送给自己的。 做好了相关准备后,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把这件事通过文字有序地 描写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可以先用倒叙的手法,开篇点题写出自 己最心爱的物品是什么,然后在介绍这件物品是在什么时候,谁送给 自己的,它有什么意义,自己和他之间还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情,注 意语句通顺,内容要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真切感人。因此,在写作文之前, 我先引导学生读读本单元的课文,这些文章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事物的 介绍与说明,不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惹人喜爱之处,还具体通过举 一件小事把情感推向高潮,如《桂花雨》。怎能才能把自己对桂花雨 的喜爱和对故乡的难忘介绍给他人又表达出自己思恋家乡之情呢? 首先要写出为什么喜爱,也就是喜爱的原因,然后通过具体描写,表 达出喜爱的感情。其次,要写出是怎样喜爱的。在写自己的心爱之物 的习作时要具体写出喜爱的表现,如:看到它时自己的语言、动作、 表情是怎样的……把为什么喜爱和怎么喜爱充分表达出来。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给我带来不少的思考:只因学生观察过,只因 学生思考过,只因有充分地准备过,学生的作文便能更加出彩!因此, 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 生“说真话,道真情”,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引导下, 定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一双善于写作 的巧手! 习作:“漫画”老师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题目,让学生在深入理解题目的基础上, 明确写作方向,并顺着写作方向去组织材料。 2.在写作方法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特点去描写这个老师,同时引 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件使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我还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 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只是让小部分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交流成 果,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听课,参与性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习作《“漫画”老师》教学反思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 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 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孩子们都喜欢看 漫画,但是用“漫画”来描写自己的老师就有点无从下手了。 鉴于此,本课我先从漫画的特点及方法入手给孩子们进行介绍。 漫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有较强娱乐性,娱乐性质 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型。直接或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 对纷纭世事的理解及态度,是含有讽刺或幽默的一种浪漫主义的绘 画。它同其他绘画的主要区别在于独特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它具 有讽刺与幽默的艺术特点以及认识、教育和审美等社会功能。 做好了相关准备后,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老师的特点配上动人 的情节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先思考自己最喜欢的 老师是哪一位,他(她)具有什么特点。他(她)的特点可以是外貌 特点,也可以是说话、行动的特点亦或是教学的特点。注意语句通顺, 内容要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真切感人。因此,本次习作要通 过一两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特点,如《将相和》 一文是怎能把蔺相如的英勇无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和廉颇知错就 改的性格特点介绍给他人又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敬重与赞扬的呢? 首先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漫画”老师的习作时 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老师的特点,如:总是爱穿裙子,说 话像连珠炮;整天笑眯眯,走路一阵风;教学中怪招迭出……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给我带来不少的思考:学生只有细心观察,充 分准备,作文才能出彩。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 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 习作例文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主 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说 明方法。 2.这节课上,由于我充分放开了手,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认真 阅读,勇于发言,能力得到提升。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跟不上全班的节奏。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 同学。 《习作例文》教学反思 《鲸》的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它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了鲸 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数 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多种说明方法这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 特点。 因为本文的文字通俗易懂,如果让学生像学习其他科技说明文一 样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课文,会产生反作用,会把学生学习新课的积 极性全部打消,甚至会产生对学习语文的抵触情绪。鉴于此,本节课 的教学我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式。 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鲸的图片,这些图片有静止 不动的鲸,有正在呼吸的须鲸和齿鲸,还有正在进食的齿鲸和须鲸。 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这些图片的时候发现了哪些不同的 地方?小组交流一下。然后出示问题:课文也给我们介绍了鲸,那么 课文有时是怎样来介绍须鲸和齿鲸的不同特点的?文中的须鲸和齿 鲸的特点和你们在小组内交流的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一来就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 学们通过读每一段,总结鲸的特点,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 其次,教学鲸生活习性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画出相关的 语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 果。这时有的学生把自己当成鲸来介绍。有的小组把鲸画了出来,还 有的小组进行了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也使 学生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他们的自主选择正是他们的自主意识, 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第三,在理解须鲸与齿鲸特点不同时,我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 从“牙齿”“吃食”“呼吸时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对比,一目了然。并 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做 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风向袋的制作》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是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属于说明书类 型的文章。在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然后根据 课文中讲到的制作风向袋需要的材料做好准备。接下来在课上边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边进行制作。 上课伊始我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这遵循的是合作学习的策略。每 一个小组指定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做组长,统筹掌握一个小组的进度 及学习情况,然后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分工。 课上,我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入手学习风向袋的制作过程。这也 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先让学生用心阅读课文,对风向袋的制作过程有 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风向袋的制作过 程是怎样的。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同学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被动学习,为 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动手作好铺垫。 接下来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作本小组的风向袋,比一比 哪个小组制作得最快、最好。引入了竞争机制,保证了每个学生在单 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 风向袋制作成功后,全班同学来到操场上,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 哪个小组制作的风向袋效果最佳。如果制作的不好,反思一下自己在 制作的时候有哪个环节有问题,然后再一次回顾课文内容进行修改。 本节课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每个人都 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是对于课文第一自然段有所忽视。在下一次再上这节课 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弥补。 习作:________即景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中,我先出示了几个体现优美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 过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写作,从而消除他们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 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让自己 的作品更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 中有所改进。 习作《_______即景》教学反思 “________即景”是部编版第九册第七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选 编了三篇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和三首写景的古诗。通过学习这几篇课 文,学生懂得了要观察大自然的重任,热爱大自然的道理。为了让学 生亲近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近距离地观察一次的大自然,安排了本 次习作。 执教本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一、导入部分 在最初的作文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泰山日出的小视频作为 情景,激发学生的说话愿望,效果非常好。这让我再次体会到了充分 使用多媒体,利用它的直观性导入新课的奇妙之处。 二、写作文前列提纲是防止跑题的法宝 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提纲是学生自行完成的,这就出现了提纲变成 了“造小句子”的现象。许多学生的提纲没有重点,在最后的作文时 照样是分段不清楚,内容详略不明。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我把这个环节 改为由老师引导学生列提纲。提纲只画出一个大的框架,不填内容。 这样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有章可循,只需要把框架补充完整,就会 完成一篇血肉丰满的习作。这样,在学生具体操作的时候,错误率大 大地降低了。 三、完善要求,自主习作 本次习作是一次半命题作文。教材中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一 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从“朝阳 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四个 方面提示学生应该写些什么,后面的省略号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 际生活经验来补充的。鉴于此我在课上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入 手进行了补充,如:倾盆大雨顷刻间笼罩了整个原野,天地间挂着一 幅巨大的珍珠水帘;白茫茫的雾包裹着我们,就像伸出仙境一般。以 此为例,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打开思维,找准说的话 题。 指导学生在动笔之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尝试着把自己想 要写的内容和同桌说一说。说的时候注意用词的准确,表情达意的准 确。这是本次习作的难点。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难点处理得过于草率了。在下一次执教 本节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弥补。 另外,我引导学生把平时积累的素材巧妙运用、加工,体现了习 作的生活性和灵活性。 四、习作完成后的修改 本节课中我忽视了习作完成后的修改这一环节,总觉得批改作文 是教师的工作。当教师批改完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修改自己的 习作。但是实践证明这个办法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学生在 老师批改完之后只看老师的评语并不能够明白自己习作的败笔在什 么地方。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或者同桌互评后 再自己修改,这样做学生能够既见识了别人的习作,又更深刻地认识 到自己的不足。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对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为了 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主题,我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然后通过明确主题, 讨论写法等步骤,引导学生抓住习作重点进行写作,效果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习作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我通 过让不同写作程度的同学汇报的方式,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优 点与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学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前面的环节用时太多,致使“佳作赏评”这个环节 用时较少,只评价了个别同学的习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统 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反思 “二十年后的家乡”是部编版第十册第四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 选编了三首诗词和散文《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木笛》,都 是体现了作者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情感。 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因此,我在教学本组课文的基 础上,让学生收集关于乡情的诗词、歌曲、文章,开展“浓浓故乡情” 的口语交际活动,为学生积蓄了许多表达热爱故乡的文学素材;接着, 我开始指导学生写作文。由于有了情感铺垫,学生在习作中表达思乡 之情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指导学生谋篇布局、取舍材料 成了指导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课前准备活动——采访 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思考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对写好 作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我还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为达到本次习作 的目的想了很多办法。教学过程如下展开: 第一步,我讲了王安石推敲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习作讲评 的重要性。 第二步,我让学生读习作要求,确定作文体裁、写作主题和范围。 首先出示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和要求。 今天,我们要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 会怎么样,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或者 你和亲人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然后指导想象的方法:(1)想象家乡的景物变化。(2)预测科技 发展后,家乡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最后进行写法指导: 1.要点面结合,要有详有略,确定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 写具体,其他景物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性介绍。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 作中加以运用。 3.我出示了三篇我的下水作文,与学生赏析。范文里许多景点都 是学生熟知的,写出了二十年后景点的变化。范文中的人物是学生熟 知的,写出了二十年后人物身份的变化。我鼓励学生与老师比赛,设 计出更多的变化。 4.让学生分组习作:第一组写好作文开头,可用诗句、歌词、名 言导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第二组写二十 年后家乡环境、公园、学校、交通、家居生活等的变化;第三组写二 十年后与同学、老师、父母见面的情景;第四组写作文的结尾,表达 爱家乡的感情。 5.让学生诵读自己的片段,全班赏析评价,总结优缺点,鼓励创 新想象。 从学生写的作文看,多数学生开头、结尾写得比较好。值得表扬 的是学生写出的家乡变化想象奇特、内容具体、语句优美;学生写出 的师生重逢、亲人团聚的情节感人、感情真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也看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畅谈家乡的变化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 论、交流还不够,还应该再放手让学生多说。 2.过于重视范文引路的作用,有给学生作文框架和束缚学生思维 的弊病。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精彩的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指 导写作方法、选材等,来指导学生写作,让他们有的可写,减轻了写作的负担, 消除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 的作品,品评作品,在品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起到了良 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写作差的学生给予的鼓励不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教学反思 “介绍一种事物”是部编版第九册第五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选 编了三篇说明文和一份说明书,分别是《太阳》《松鼠》《鲸》和《风 向袋的制作》。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 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的具体运用做好知识准 备。 要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 蔬菜或一样电器。为了让孩子们既能生动形象地把事物特点、用途、 好处、使用方法等方面有顺序地介绍清楚,又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 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假设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 说明文,同时让孩子们有章可循,我反复阅读习作要求后,眼睛落在 书上的这样一句话上: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 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于是,我想把 一种新型而又易操作的蒸蛋器带到课堂,通过看与说相结合、演示与 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们把文字变成实际的操作能力,并把说转 化成习作的互换能力。 的确,新型而又易操作的蒸蛋器通过教师情景化的引入,孩子们 的眼球立刻被抓住了,好奇心也被吊了起来。阅读说明书后,说明书 提供的内容让孩子们有话可说。依据说明书,再加上一两个学生的操 作,孩子们较快地明白了物品的使用方法。他们课后进行的习作,写 得充实而又有条理。 本节课还通过补充了句子:远远望去,小熊蒸蛋器像 ( )。这样的句子补充,孩子们在实物前的说话训练,让 他们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了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这比再三口头 强调要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要实在得多。 另外,本节课的下水文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求孩子们用 本课学到的方法自主选材习作,只为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实现习作 的个性化。 但是,本节课也出现了前面的部分教学环节所占时间较多,而后 面的内容匆匆拉过的现象,由此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失去了参与 的机会,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要不得。 习作《我想对您说》教学反思 “我想对您说”是部编版第九册第五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选编 了三篇父母之爱的课文。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学生对父母之爱了解 得更加深入了一层,为了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入手再一次体会父 母对自己的爱,安排了本次习作。 执教本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一、导入部分。在最初的作文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品作 为情景,激发学生的说话愿望,效果非常好。这让我再次体会到了从 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导入新课的奇妙之处。 二、对于作文来说事前列提纲是防止跑题的法宝。最初的教学设 计中提纲是学生自行完成的,这就出现了提纲变成了“造小句子”的 现象,许多学生的提纲没有重点,在最后的作文时照样是分段不清楚, 内容详略不明的现象出现。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我把这个环节改为由老 师引导学生列提纲。提纲只画出一个大的框架,不填内容。这样学生 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有章可循,只需要把框架补充完整,就会完成一篇 血肉丰满的习作。这样,在学生具体操作的时候,错误率大大地降低 了。 三、完善要求,自主习作。教材中明确提示我们要对爸爸或妈妈 说,那么说些什么呢?教材中给出了三个示例做引导。鉴于此我在课 上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入手补充了两个更具体的,如:爸爸阻 止你参加足球训练,这时你想对爸爸说些什么?妈妈逼着你去上美术 辅导班,而你不愿意去,因为你对美术不感兴趣,也没有画画的天分, 那么你又想对妈妈说些什么?以此为例,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 活情况,打开思维,找准说的话题。 指导学生在说的时候注意用词的准确,表情达意的准确。让自己 的习作既能够说明白自己的观点又能够说服爸爸妈妈,让他们欣然接 受。这是本次习作的难点。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难点处理得过于草率了。在下一次执教 本节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弥补。 另外,我引导学生把平时积累的素材巧妙运用、加工,体现了习 作的生活性和灵活性。 四、习作完成后的修改。本节课中我忽视了习作完成后的修改这 一环节,总觉得批改作文是教师的工作。当教师批改完之后,学生根 据老师的评语修改自己的习作。但是实践证明这个办法存在着不合理 的地方,比如学生在老师批改完之后只看老师的评语并不能够明白自 己习作的败笔在什么地方。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自己修 改或者互评后再自己修改,这样做学生能够既见识了别人的习作,又 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习作:我想对您说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引导他们 从选材入手,以具体事例为载体,融入作者的情感。同时,还引导学生注重细节 描写,这样更能打动人。 2.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们在听了别人作品后, 对自己的作品做出修改,不断完善。 美中不足的是对书信的格式没有做出细致地讲述。今后一定要有所改进。 习作:推荐一本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次习作教学中,我先提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要求的指引下读题,了解 写作的目的,紧接着,我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及时做 出评价,并针对评价做出修改,这样的流程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的方式能最大程度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收获,习作评改”这个环节用的时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一定要统筹安排时间,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清楚明了地展现。 习作《推荐一本书》教学反思 “推荐一本书”是部编版第九册第八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选编 了三篇和读书有关的课文。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学生懂得了读书的 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经验,分享读书的成果,安排了 本次习作。 执教本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设计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懂得什么样的书是好 书,让学生能开口说话,向同学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畅谈在读书中 的乐趣,懂得在交流中尊重他人,从而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让学生 认识读书的意义,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自主读书活动”中来。 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 目标。 提倡学生多读书,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熏陶,有 很多好处。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整堂课给我个人的感觉是:教学目标 达成度不高,没有完成其中的教学目标,特别是第二个教学目标。学 生参与度不高,参与热情不浓。知道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只是停留于 书面上的理解,是肤浅的。学生推荐书的形式过于单一,只是一味地 重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原先设计有四种推荐方式,考虑再三, 只向学生推荐三种方式。我在学生间巡回时观察到小组交流情况是— —几乎选第三种方式“讲故事”(重复书中的内容)形式。既然这样, 我就按学生的意愿进行,并点名请了六名学生上台为大家介绍自己读 过的一本书。今天口语交际课的形式简单,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我 班学生已经在将课余时间安排一部分为读书时间了。读书的意义教师 用不着“说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文字的慢慢浸润来体会吧。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关键在于让学生能说说自己读书 的感受,和大家一起读书。但是交流过程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课 堂气氛不活跃。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参与人数不够,并且教师 的主导性太强,影响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我深深认识到:要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不仅关注知识 技能方面的,更要教给学生交流方法,注重口语交际中的学生情感态 度,以学生为本,让教学目标在实施中灵活处理,既考虑短期目标, 又要兼顾长远目标。要让学生多拥有课堂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发 言,教师细心捕捉学生的精彩之点为我所用。在考虑目标达成的过程 中,要注重激励,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达成 教学设计中的各项目标,促进教学更优化。 今后,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过多,简单一点或许更好。每 一节课能够实实在在地完成一个或两个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来进行 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学生情况来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不能“眉毛 胡子一把抓”,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用的。这是最应引起 我的重视与思考的。 习作:缩写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缩写,因此,我详细介绍了缩写的要 求,让学生明白缩写的目的以及意义,提高他们对缩写的兴趣,起到 了良好的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对学生们进行写作的理论指导,还通过 范文对学生们进行实际锻炼,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帮助学生 尽快掌握习作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写作较为困难的同学没能在课上进行及时 辅导,只是把对他们的辅导放到了课下,导致他们不太重视这次习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精力放在他们身上,争取让他们有较大进步。 习作《缩写故事》教学反思 缩写故事是一个全新的作文形式,这节课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 了。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学生难以压缩,或者改得味同嚼蜡。 于是,课前,算是认真预设了。 先是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一棵树,通过树的移植为话题让学生感悟缩 写的基本要领与意义,牢记要“大刀阔斧”。接着将《牛郎织女(一)》 的原文与短文进行比较,明白了:一、重点部分要保留,要详写;次 要部分略写,甚至不写。二、通篇是自己的语言,并保持连贯通顺。 再让学生自读课文中的习作提示,明确缩写的基本方法与步骤。然后 以《牛郎织女(二)》一课为例,让学生在课本上用铅笔进行删改, 最后一起讨论,进一步明确:所谓重点部分就是指最能体现人物特点 的段落,要写得具体生动,而且同样要突显细节。最后,是放手让学 生选择除这两篇外的课文自主缩写。 课上好了,让我感到两个意外:一是课堂上学生的倾听非常专注, 没有哪一堂课可以比较;二是作业虽然是回家完成,但是缩写质量还 真是不错。尤其是几乎每个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能找准,并且写生 动,而且都能用自己的话来组织。唯一的问题是,很多学生选择了《猎 人海力布》,有一些关键要素的遗漏。其实《猎人海力布》的缩写应 该是属于相对比较难把握的,那么多学生选择这一课,也算是个意外 吧。 一个全新的、有着较高难度的教学内容,牢牢地吸引了学生,而且 教学实效还相对比较高,还真是触动了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把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忘记了。最刺激大脑的不就是信息多、新、 难的内容吗?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一个年段,到底有多少新的 学习内容,尤其是从表达感悟的角度去思考。 忽然想起了两个例子。陈佳佳一本书两个星期就教完了。周蜜在《假 如我是语文老师》中写到: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好两件事:大 量的课外阅读;坚持每天写日记。 在学习缩写课文时,学生一开始看到课本中这样的作文时,我从孩 子们脸上看到了犹豫和不知所措,所以对怎么指导学生写好缩写,我 有几点思考。 首先,需要学生明白什么叫缩写故事,然后请孩子们对照原文中的 句子进行勾画,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并在那段文字里总结中缩 写的方法和步骤,给孩子们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等孩子们思考完了, 老师再讲。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 第二,教给孩子们一些比较容易操作上手的方法,比如删减法、概 括法。或者用具体的符号在课文中标出先,然后,在一些简单多的课 文或者段落里先“实战”一下,这样在缩写比较长的文章时就不会那 么难了。 第三,同桌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和检查很重要,学生之间的修改会比 老师更认真,更有成效。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这些都可以 在和同桌的讨论后等出比较理想的答案。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熟悉的课文引入说明文这一体裁,明白说明文的 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方法。同时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 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这样学生们会对说明文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 认识。作业的设置,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2.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层层深入地了解说明文。这样既环 环相扣,又非常紧凑。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于“初试身手”这个环节,我只是让几个同学交流了自 己的作品,没有进行大量练习,因此没能及时掌握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通过同学们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 效果。 2.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勇于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 能力得到提升。 3.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做的笔记太慢,跟不上全班节奏,希望在今后的教 学中,我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的能力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 程。”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次口语交际课以“制 定班级公约”这个学生极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话题为 素材,整堂课自然流畅,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纷呈。在教学设计时, 力求充分体现“互动”这一特点,在真实有效的互动中激活思维,让 学生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培养合作精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建立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 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 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小组交流,组际汇报和相互补充 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交际中。 本课学习要求:“班级要制定一份班级公约,你认为我们应该从 哪些方面来要求全体同学共同遵守某一规则?这些条规则是否容易 达成?是否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否有利于良好班级形象的 树立?是否有利于全体同学的健康成长?”这次口语交际,既要使学 生学会把自己的建议准确、明晰地表达出来,又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活动方案,还要在讨 论中让学生明白班级公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 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自己先思考就哪方面提建议。 接着,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几个问题,要求组长组织好,让每个 同学都发言、交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落到实处。学生对春游的建议 很有兴趣,在交流中学生将自己的游历经历说了出来,并且讲了出去 春游的原因。但是,由于提前先让一个小组示范一下,很多小组在讨 论时,一个小组成员发言,其余成员没有做到认真倾听,甚至是随意 打断别人讲话,没有养成文明合作的习惯。最后,我组织学生集体讨 论,以小组形式向全班汇报,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作 补充或修改。由于汇报前我没有强调要求学生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声音响亮,语速适当,所以站起来汇报的学生声音不够响亮,条理不 够清楚。而刚才小组讨论中不认真倾听,甚至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的现 象又出现了,课堂秩序有些混乱,虽然我及时进行了调控,但是这次 口语交际的目的没有完全达成。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 化为不同的多向组合,并在双向的有效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 练。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 互动。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关注全体同学还做得不够 好:只注重了放手让学生交流,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提升不够:评价 学生的方式太单一,激励学生的思维不够好。 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对学生明确要求,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在口 语交际中,真正有所提高,学有所长。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讲故 事比赛,然后让他们推荐出本小组中最精彩的故事。这样,我把课堂 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在讲故事前,我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指导他们通过细化、 模仿等方式使故事更加精彩,更加吸引人。每个小组都做得非常好, 故事讲得非常精彩。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我对个别同学的关注度不够,所以,他们的 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有所改进,多关注这些同学。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 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是小学语文 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 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 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 力。本次口语交际课以“讲民间故事”这个学生极感兴趣、又贴近学 生生活的“热点”话题为素材,整堂课自然流畅,学生情绪高涨,精 彩纷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充分体现“互动”这一特点,在真实有 效的互动中激活思维,让学生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培养合作精神;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建立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 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 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小组交流,组际汇报和相互补充 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交际中。 本课学习要求:“学了本组课文之后,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在班上开一个民间故事会,把你知道的民间故事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地讲给同学们听。”这次口语交际,既要使学生平时多阅读,积累民 间故事,又训练了学生如何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吸引人的能力。 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自己先思考:自己积累了哪些 民间故事?在这些民间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在这个民间 故事中哪个人物或者是哪个故事情节最吸引你?然后尝试着把这个 故事情节讲得生动形象一些,达到能够吸引同学们的目的。除了这个 故事情节之外,其他的部分最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清楚故事中 的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但是,由于对学生小组讨论时的要求提 的不够具体规范,所以很多小组在讨论时,一个小组成员发言,其余 成员没有做到认真倾听,甚至是随意打断别人讲话,没有养成文明合 作的习惯。最后,我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以小组形式向全班汇报,由 组长或小组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作补充或修改。由于汇报前我没有 强调要求学生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语速适当,所以站起 来汇报的学生声音不够响亮,条理不够清楚。再加上刚才小组讨论中 不认真倾听,甚至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的现象又出现了,课堂秩序有些 混乱,虽然我及时进行了调控,但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没有完全达 成。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 化为不同的多向组合,并在双向的有效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 练。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 互动。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关注全体同学还做得不够 好:只注重了放手让学生交流,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提升不够:评价 学生的方式太单一,激励学生的思维不够好。 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加强训练,使学生能 在口语交际中,真正有所提高,学有所长。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课强调双向互动、多维互动,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规 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 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倾听、表达、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 感,不说假话空话”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精神,凸显学生的交际能力。 执教本课之后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根据课文中提供的表格把本次口语交际中的“人物形象” 定格为“卡通人物形象”,然后在进行如下的教学环节,并以此为本, 鼓励学生去交流阅读文学作品时喜欢的人物形象。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了“引、讲、评”的三步教学法。 一、引——观看动画 我运用多媒体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来播放。让 学生在观看放映的过程共同分析动画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对心理表 达的作用,为下一环节分析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作好铺垫。 二、讲——叙述 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①唤起回忆。让学生通过刚才 观看《大闹天宫》回忆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②把全班学生分 组,一般是四人组。③教师进行适当的示范引领。④造型探讨,开展 讨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自己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教师作为课 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得到了体现,学生真正成为了课 堂的主人。一堂课上由于自己观念的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个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堂课下 来真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 三、评——对不同小组的说法进行互相交流评价 为了达到让学生资源共享的目的,我在组织全班交流并互相评价 的环节的时候,首先明确一点:在评论的时候只对每个人的说法或故 事人物,不允许针对某一个同学进行攻击。评价的时候要实事求是,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真实看法,大胆评说,各抒己见,互 相交流。接受评价的同学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坚持“有则改之,无则 加勉”的原则,虚心接受别人的见解。 这一环节,由于组织严密,预设充分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和谐, 大家各抒己见,为了某一观点的不同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却不影响同 学之间的感情。这样评价的激励作用,推动了同学们对自己阅读或观 看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的积极性,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进行了学生互评之后,老师做了简明的总结,对学生的“闪光 点”进行了点评,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激发了学生们阅读的积 极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学生们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同时这节课也是我教学方法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充满感情的描述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 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地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 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 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 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 技巧。 2.我对课文中出示的三个小故事的讨论、交流做了重点训练。围绕以情为主线, 以理解父母、体贴父母、感恩父母为目标,采用多项互动的交际形式,使学生积 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上,针对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 同的角度汇报交流。 美中不足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叙述还不够 具体。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可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 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我将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投入更大的精力钻研学 生,将问题预设得更充分些,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课强调双向互动、多维互动,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规 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 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倾听、表达、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 感,不说假话空话”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精神,突显学生的交际能力。 执教本课之后我的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 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 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 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 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 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 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 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 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 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 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 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 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 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本单元课文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 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和同学们去进行交 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 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 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作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 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经过一段 时间的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反 复引导与鼓励学生,使他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授课 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说得不好,这 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从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中找出让他们张嘴的 突破口,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话讲清楚说具体,进而做到得体。还有 就是当学生感觉自己无话可说时,老师要创设情境,比如我在引导学 生分享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时,就搜集了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图片,再加上老师的生动介绍,相信一定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的回忆。 这就是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另外,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 提高的,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渗透在平常教学的点滴中,对班级的 每位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有熟悉的了解,然后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这 样才能制订出完善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点滴中无形地锻炼 口语的表达,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使之说话表达清楚、得体,应对 自如。 快乐读书吧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导入这个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正文的把握 上,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首先让学生了解《田螺姑娘》这个故事,然后引导 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从中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向 学生们推荐外国的民间故事。 2.在对民间故事的把握上,我通过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让他们感受到 其中蕴含着的劳动人民的期盼和情感,让他们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他 们热爱民间故事的情感。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民间故事,学生们了解得不太详细,因此在让他们讲 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气氛不热烈,同学们反应不积极。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 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 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 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 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对比”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 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牢固地掌握这种写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幅度地 提高。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课文中表达自己 的思想情感的语句为样例,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写作的手法。“词句段 运用”①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几个具体描写事物的片段,教会学生在 写作的时候如何把事物描写的具体生动的方法。②通过比较几组含有 加点词语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不同体会多义词的意思要根据 具体的语境来确定的方法,并尝试着用“温和”造句。注意的是用在 不同的语境中。“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李白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 陵》, 这首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 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 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 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些问题涉及到的 语句都是课文中含义深刻,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段,放手让 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再说一说这 些句子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句的写作方 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 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边读语句边联系自己的 实际生活经验来感悟这些语句的具体生动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 三句话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之处。②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体会句子中 加点词语的意思,然后感悟多义词的具体意思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 确定的方法,再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用“温和”造句。同时引导 学生摘抄优美的语句、词语。摘抄的时候分类进行,比如,写景的、 写动物的、写人物的等。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这次的“日积月累”是一首词,我重点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解决生字及重点字的意义,最后背诵古诗。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 满诗意的离别。第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 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 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第二句在“三月”上加“烟花” 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第三、四句看起 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对朋友 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 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 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设 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 创设导游的情景,让学生练习说话;在完成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充分 地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朗读讨论的形式,来理解文本的意思,理解重 点字词的意思,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情,并且能读出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在实施开放 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 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 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以交流内容为基础,引导同学们概括并 拓展,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梳理,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句子的内容,加深对句子的 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教学中,在书写提示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设置“书写”的环节, 没有当堂检验学生书写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 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提高。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在习作的基础上再 次交流每个人的读书的方法和成果。“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运用 比喻的方法说一说书是什么。②把一组排列错乱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 的话。“书写提示”是让学生欣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感受书 法艺术的美。“日积月累”安排了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读书有感》二 首。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然后感 悟一下这三个例子中的同学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 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说一说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 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这几句话分别 把“书”比作了什么,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想一想自己会把书比 作什么。②引导学生边读这五个句子边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什 么,然后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本次“书写提示”是共同欣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名作《九成宫 醴泉铭》。通过阅读文字介绍了解欧阳询的书法艺术的特点——用笔 方正,笔力刚劲、点画的点起、收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 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既平整端庄,又险劲生动。从 而体会书法艺术的美。 这次的“日积月累”提供的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名篇《观书有感》 二首。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 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 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 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 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第一 首诗中“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 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 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 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 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 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 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 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 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 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 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 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 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 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 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 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 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 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 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 般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 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 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 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 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 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 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设 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 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 精神和创新意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 式上升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步进行。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词语、句子的重点,让学生在品味词语 的基础上,体会俗语和成语的表达效果;在“故事创编”这个环节上, 我引导学生发现原文与新作的不同,从而让他们明白创编故事的要 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我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摒弃了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 的旧模式,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同时,让孩 子们多读,达到当堂成诵。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乞巧》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致 使同学们对我国这个传统的节日了解得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尽 力做到讲解详细,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本组课文中的三 个民间故事为例,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好故事与他人分享,讲给别人听。 “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积累并比较俗语与成语的异同,明确各自 的特点;②通过比较两个片段,体会一下哪一个片段说得更具体,并 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把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日积月累” 安排了一首林杰的古诗《乞巧》。《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 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 “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 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 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了解把 故事分享给别人听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来讲,也可以给故事情节 “添油加醋”地进行改编、补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引 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再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用哪种形式来 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以及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 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五句俗语 和五个成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五句俗语和五个成语的不同 之处及各自的优缺点;②引导学生边读这两段文字边体会哪一个片段 写得好并想一想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做到的,然后感悟这样做的方 法是什么,再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 具体。同时引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语句、词语,摘抄的时候分类进行, 比如,写景的、写动物的、写人物的等。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为今后 的写作打下基础。 这次的“日积月累”是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古诗,解决 生字及重点字的意义,最后达到背诵古诗。这首诗是幼年时的林杰, 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 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 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七夕 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 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 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 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 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 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 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之情。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 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设 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日积月累”时, 要求学生充分地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朗读讨论的形式,来理解文本的 意思,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情, 并且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 验。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 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 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题目的特点,降低学习难度,设计较为容 易理解的题,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如,在用具体情景描述成语的时候,我先让 学生们把成语的意思弄明白,然后再用具体情景展现成语的意思。这样的操作 会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名句的朗读上,这样, 学生们在这节课就能背过。 美中不足的是,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我只注重朗读、背诵,而把句子的 具体含义一带而过,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具体句子的理解有些困难。在今后 的教学中,我要改掉这个毛病,尽量做到细致。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怎样阅读课文的 方法效果最佳为例子,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阅读的方法养成,在平时的 学习中做到“熟能生巧”。“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句段的 关键词,用简短的句子概括主要意思,学会并掌握这种概括句子的主 要内容的方法。②每一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都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情景 表现出来,这就是汉语的博大精深之处,也是成语的特点之一。“日 积月累”安排了四句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些问题涉及到的 是怎样读书效果更好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汇 报交流自己的实际做法,同时再说一说自己读了这些语句之后有什么 心得体会与想法,以后自己该怎样去读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 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边读语句边联系自己已有 的知识经验去概括一下每段话的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 概括语句的主要内容。②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每个成语的意思, 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用一个合适的情景来表现一个成语的 意思。 这次的“日积月累”是四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第一句的意思 是: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第二句的意 思是:人生年少时,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等到年纪大了,才后 悔年轻时没有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第三句的意思是:时光容易逝 去,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一晃就要慢慢走向衰老,如果老了才想 起学习,就晚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第四句的意思是: 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 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 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 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 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 神以及合作交流的创新意识。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深入理解,从而 形成能力。 2.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名言,然后引导他们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名言的意思。在老师翻译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翻译,找问题,从而 加深学生对名言的印象,有利于背诵。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中对学生们的激励性评价有点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 激励性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本组课文为例告 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品味令你印象深刻的 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词 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在练习课文内容的情况下体会结尾点题的结尾 的特点。②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个片段并练习课文内容体 会在课文中的作用。③通过品读题目中的两个片段联系自己的实际生 活经验来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次。“日积月累”安排了四句关于节俭的 名言警句。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了解本 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法,并且学会在阅读的时 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 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回顾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和课文的主旨,然后品读三个结尾体会结尾的作用。②引导学生先正 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段中有感情地朗读 语段,最后联系课文的主旨边想象场景描绘的场景边体会场景描写的 作用。③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引导下回顾自己的第一次然后把给自 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说一说,再写一写。 这次的“日积月累”是四句关于节俭的名言。我先引导学生了解 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生 活中应该怎样做。第一句的意思是: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 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第二句的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 高警惕,防止祸患。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第三句的意思是:先 过简朴的生活,然后再过富裕的生活,这样人会感觉很自然,相反人 就会感觉很困难。第四句的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 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穿戴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 想想其中包含多少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然后鼓励学生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 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设 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 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 精神和创新意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 式上升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步进行。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住词语、句子的意思,并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 度,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一 些成语的意思,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其意思,让学生对成语 有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训练,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致使一些基础不牢固的同 学理解不透彻。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本组课文为例给 学生讲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在理 解成语的基础上辨析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积 累成语;②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前两组语句,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 同用法并尝试着给第三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书写提示”提示学生横 排书写和竖排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日积月累”安排了两组 四字成语。第一组是描写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的成语;第二 组是描写人民生活艰难,社会不安定的成语。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了解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去朗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或《少年中国说》,体会用这种朗读方法带给自己 的成功喜悦,养成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好习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 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每个成语 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辨析每组成语中两个成语的异同,最后根据自 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成语写一段话;②引导学生边读前两段话,边 读边体会顿号和逗号的用法的不同之处,然后尝试着用自己感悟到的 完成第三句话的标点符号的正确填写。 在汉字的书写习惯中有横排和竖排两种形式。本次“书写提示” 提示了在横排和竖排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次的“日积月累”是两组成语。第一组描写的是繁荣富强的景 象;第二组描写的是水深火热的情景。让学生先正确朗读这些成语, 然后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最后积累这些成语。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 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设 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 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 精神和创新意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 式上升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