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2 KB
- 2021-12-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及反思(一)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中的一首律诗。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二、 说教材目标
1.认知目标:会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山尖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心愿
四、 说学情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这几个生字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需要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先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读自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
出示文字,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为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大诗人,王维,王维到底有何成就?让苏轼如此评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山居秋暝
2.明确学习目标
板块二、诵读感悟
1.作者简介,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材料分享王维的生平事迹,在初试课件了解王维
2.诗歌朗读先和同学们一起断句,强调颈联中规和下两个字的中毒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听诗歌贩毒矫正读音,找出易错字
设计意图解决本课重点学习目标,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板块三、品味诗意
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施一,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
2.小组讨论交流,古诗写了哪些景色?诗中出现了哪事物?哪些人?
设计意图由小组讨论完成,对古诗大意的解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表达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板块四、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
1.出示首联
(1)学生齐读,说说首联写了哪些景物
(2) 重点解释空山新结合诗意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出示颔联
(1)齐读翰联说说,汉联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结合明月松林清泉想象当时山中的美景。
(3)分析上联和下联带给人感受上的不同,教师指导学生上联为静态描写下联为动态描写。
(4)根据理解,翻译古诗并说说本联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出示颈联
(1)齐读颈联,强调重点字“喧”
(2)讨论交流颈联中出现了哪些人声音?从何而来?动态描写有哪些?拓展延伸,描写莲叶多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结合师生的分析,让学生自己翻译这联诗
(4)思考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的意境是否一致?结合古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和事例百灵鸟的叫声。引发学生的思考,总结出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以动衬静的情境。
4.思考从颈联和颔联中,我们知道诗中明明写了浣女渔舟,为什么还在首联说是空山呢?
结合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让学生感受空山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茂盛,遮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更体现出这里的寂静清新
5.出示尾联
(1)齐读尾联结合注释明确歇的意思
(2)思考秋天的景色中,为什么会出现了春?作者对于春去秋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3)结合注释尝试翻译这联诗
(4)结合材料,说说作者愿意留在山中,除了山间的美景外还有什么原因?
板块五、主题升华,总结全诗
根据思维导图,梳理结构,再次明确古诗中所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板块六、指导朗读背诵
学生齐读、自由读、指名背诵、拓展延伸,赏析作品歌曲
七、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诗歌 诵读的基本方法。
诗歌 表现手法。
诗人 构思和独特风格。
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不足之处:
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及反思(二)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的古诗。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集中进行诗文鉴赏,把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感知、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山居秋暝》是王维“诗中有画”、动静结合的山水名篇,也是融情于景的典型代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近体诗的常识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2、能力目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感受其意境美。
3、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和动静结合、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以及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我主要使用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讲授法:运用简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述作者以及近体诗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在教学中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首先播放朗诵带,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其次运用个读和齐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诗味,欣赏、领悟诗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提问法:通过提问法能够使学生发挥主动性,更好的把握诗歌。
五、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我设定了如下的学法: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问题探究法。通过这三种学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定是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组织教学。整个程序分为五个步骤进行,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其间在穿插图画等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苏轼的评价引出课题和作者,并对近体诗进行简单的讲解。这样导入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提高语文积累。然后顺利过渡到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我朗诵:要求边听边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感情基调,初步了解诗文的大意以及感受诗的意蕴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
2、其次学生诵读:请学生模仿读。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多媒体进行正音教学。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诗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3)再读课文,把握文意
通过我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宾语前置句,以及“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疑难句式,串讲诗文大意。这样的设置是使学生读懂诗文,把握诗文大意。
(四)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在朗读全诗和了解诗文的大意之后,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对这篇诗进行研讨学习,主要采用提问式的方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我设定了如下的几个问题:
(1)感受整诗,找出诗当中的美丽图画?
(2)颔联和颈联中写了浣女、渔舟写的十分的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空山是否和谐?
(3)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里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诗人为什么要反用其意呢?这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表达王维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由我重点的进行讲解。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拓展练习
在对诗文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内涵过后,还要让学生活学活用。因此,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山居秋暝》,仔细品味诗中意境。
2、找读一些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
这样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学会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秋雨
艺术特色
明月松林 诗中画(景) 安逸归隐
诗中有画
明月清泉 ————
动静结合
浣洗晚归 “王孙自可留”(情) 厌恶官场
月夜采莲
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我设立了这个板书。这个板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而通过这个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整体的把握诗歌脉络,体会整诗融情与景的写作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八、教学反思
1、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及反思(三)
一、 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首联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洗衣女归来,由“莲动”可知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声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板块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板块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板块四、归纳(为什么写)
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板块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板块六、布置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景 感受
愿望
自然美
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
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泉 水——清澈、欢快
人美
少女——纯真、开朗
渔夫——勤劳、朴实
六、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本单元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
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因一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