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50 K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学生展示了
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
到真理”的。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 2~5 自然段)先对“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述,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
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
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
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第三部分(第 6、7 自然段)总结全文,
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最后阐
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
更加严密完整。
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作者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
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
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
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
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
扣课文的观点。其次,文中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
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
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即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
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
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
如,第 2 自然段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
成‘!’,找到真理”,既用几个短句精当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又有“把‘?’
拉直变成‘!’”这样生动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了观点。课文在介绍事例时也注意表述的具
体和生动,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入了动作、心理、场景描写。 这
种写法增强了课文的生动性,使这样一篇讨论科学发现规律的文章丝毫不显晦涩、枯燥。
课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詹天佑》,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
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断研究探索的科学精神,
与课文形成呼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域、惯”等生字和“真理、领
域”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
语。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通过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知道每一个事
例的表达顺序。
4.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5.能认识到生活中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激发热爱
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
发。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文
中画出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揣摩意思。教学生字时,
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可分类指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域、惯、溅、魏、搜、蚯、蚓、版、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圃”字是全包
围结构;“盐、蕊”是上下结构。教学“域、盐、蚯、蚓、阶、蕊”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
物;教学“溅、搜”时,可以用实物或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惯、搜、版”时,可以用形
近字对比的方法。其中,“惯、搜、版、阶”是形声字,且声旁改变,易形声字误读,可以
运用“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进行强化识字。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其中,“无聊、敏感、
吻合、灵感、明显、不可思议”还可以运用动作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方式来理
解。
2.阅读教学
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由标点符号“?”到“!”的变换引入,可以令学
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2)围绕课题,理解课文表达的
观点。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一表述较为概括,需要进一步的阐释。在引入
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阅读第 1 自然段,并思考问题。在理解课题的实质含
义后,再引导学生结合第 2 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并用第 2 自然段中的
话解说课文题目的意思,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要观点,并让学生懂得课题就是本文的观点。
(3)细读事例,了解文中是怎样运用三个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教师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
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
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分享交流。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三
个事例虽然内容不同,但事例与观点是紧密关联的,从而理解课文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
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事例介绍的顺序时,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确定教学思路。①思路一:先
引领学生学习第一个事例,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事例的;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两
个事例,并与第一个事例作比较,总结三个事例在叙述顺序上的共同之处,进而引导学生体
会,三个事例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述顺序。②思路二:可以引导学生将三个事例同时进行比较,
如使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和叙述思路,从而懂得这三个事例所采用的叙
述顺序。(4)总结事例,进一步明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在细读三个事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
继续思考,第 6、7 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有什么关系,认识到第 6 自然段是用概括性的表述印
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做了总结,第 7 自然段则是对前文的补充,使全文论述更加
严密完整。(5)回顾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作
方法,促进读写迁移。只有让每个环节紧密相关,逐层深入,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
传达的观点。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会到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此时通过“小练笔”,引
导学生通过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正是对本课学习的巩固和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确立自己
想要说明的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等,然后围绕观点,初步选取事
例。可组织同桌或小组交流,互相评一评对方所选取的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还可以选取
哪些事例,等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所举事例与观点是否一致,并适时
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不同的事例之间加上过渡语,以增强论证的说
服力。最后,还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具体事例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
事例的叙述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课前准备
1.了解作家作品,搜集文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及与科学发现有关的小故事。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朗读过程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借助
字典掌握字音字义,抄写生字并组词。
3.把含义深刻、不易理解的语句圈画出来。
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域、惯”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巩固识字、写字的能力。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课题,明确本文表达的观点。
3.理解文中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标点导入,激趣点题
1.出示标点,学生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再问: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 (课
件同步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作者用来形象地阐述
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作者,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叶永烈,1940 年生,浙江温州人,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
要作者之一。代表作品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等。
(2)启发思考: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题中的
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代表“问号”,“!”代表“真理”)
(3)理解“真理”:同学们知道哪些真理?(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3.小结过渡: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那么,作者为
什么会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
(2)一边默读,一边理顺课文的脉络,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读含有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的语句,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
互纠正读音。
“惯、盐、溅、蚓、版”是前鼻音。
“搜”是平舌音,“蕊”是翘舌音。
“域”读 yù,不要读成 huò。“圃”读 pǔ,不要读成 bǔ或 fǔ。“魏”读 wèi,不要读成
guǐ。“阶”读 jiē,不要读成 jiè。“蕊”读 ruǐ,不要读成 xīn。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的规范、正确。
教师要注意对个别难写字的指导,可让学生先自主观察,分析重难点,再进行书写。
“搜”左窄右宽,右部上下匀称;写“叟”时注意笔顺,写完“臼”再写中间一竖,短
竖下部要出头,与“又”连接。
“魏”左右等宽,左下方“女”注意避让右下一撇;右边的“鬼”不要漏写竖弯钩里面
的“厶”。
“域”左窄小右宽大,“或”的斜钩要写舒展,不要漏写斜钩上面的撇。
“圃”是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外面的国字框大小适中,略窄长;里面的“甫”不
宜大,四周留白均匀,短横间距均匀。
“蕊”上窄下宽,笔画较多,三个“心”组合要紧凑,上面的“心”稍大,下面两个“心”
略小;特别要注意卧钩和三点的位置。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无独有偶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7.课件出示填空练习,为学生搭建支架,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学生回答,教师相机
点拨)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 文 先 提 出 ____________ 的 观 点 , 然 后 列 举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
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答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板块三 细读课文,理解事例
1.自读课文,学习第 1、2 自然段。
(1)阅读第 1 自然段,围绕课题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①“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
②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③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2)学生交流,理解含义。
句段: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
真理。
①内容: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②作用:引用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充当理论依据,一举两得。
(3)阅读第 2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第 2 自然段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因为它的表述比较凝练、抽象,
所以第 2 自然段进一步对它作了直观形象的阐述,既保持了观点的一致性又避免了重复。
2.学习第 3~5 自然段,概括事例,深入理解。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①学生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快速浏览,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②指名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举了哪几个事例。
③学生交流。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①课件出示表格。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事例中了解真理诞生的过程。
事例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②学生分组合作交流,限定时间,完成填写。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③师生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事例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一
盐酸会使紫罗兰的花
瓣变红
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产生一连串
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
发明了测试酸碱的石
蕊试纸
事例二
观察世界地图,发现
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
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
起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古
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结合蚯蚓的
分布情况
整理出“大陆漂移学
说”,出版了《海陆
的起源》一书
事例三
儿子在睡觉的时候,
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对儿子进行了实验,又对二十名
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
有关,睡觉的人眼珠
转动时最容易做梦
3.小结:课文用三个自然段,分别列举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发现。三个不同的科学
家,遇到问题不放过,努力将问号变成了感叹号,这证明了什么?(指名学生答: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同学们了解了事例后,知道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三个事例来写?每个事例是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大家可以带着问题,课下再读一读这几段话。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在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故事的基础上,掌握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
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见微知著、勇于
探索,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指名学生概述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事例来证明全文观点的。
板块二 探究顺序,理解语段
1.归纳叙述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作者
列举的三个事例,学生不难理解。但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印证关系,学生不易领会,常常会认
为事例能“自动”证明观点。因此,结合三个事例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思考:所选的这三个
事例能证明课文的主要观点吗?在思考中发现三个事例的共同点)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小组内汇总意见,推选代表回答。
科学家能从细微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之处,在不断发问的过程中显现他
们善于思考的品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显现他们追求真理的恒心与毅力。三个事例虽然内
容不同,但事例与观点是紧密关联的。
(3)教师提问启思: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4)学生讨论回答。
三个事例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述顺序:先写“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写由现象中
发现的问题,最后写相关的发现或发明即所谓的“真理”(根据现象发现问题→不断研究→发
现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
(5)教师点拨、总结:在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作者写这三个
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
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学生找出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运用的过渡词句,体会“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
这类词句在文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过渡词句也突出了三个事
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过渡:书上有一段话,其实早就说出了科学家找到真理的过程。请大家找出这个自然
段。(第 2 自然段)
2.理解关键语句。
(1)学生找出段落。(课件出示)
句段 1: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
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
直变成“!”,找到真理。
(2)齐读这段话。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和“!”有什么含义?它们各指什么?(“?”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②“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
③表达有什么好处?(变抽象为形象,使道理更加直观、易懂)
(4)拓展举例。
①鼓励学生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
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②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3.在细读三个事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第 6、7 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有什么
关系。
(1)师生合作理解第 6 自然段内容。
句段 2: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
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
理。
①引导学生思考,“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
的事例。(学生答:文中所举的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找到真理”的事例)明确这些
事例都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②继续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简单交流“找到真理”需要的条件(学生答:见微知著,善于
发问并不断探索),从而认识到第 6 自然段是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
文作了总结。
(2)师生合作理解第 7 自然段内容。
①教师提问:既然第 6 自然段已总结了前文,全文至此已结构完整,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第 7 自然段?(这一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进行启发,但不必过于深入,
让学生了解这一段是对前文论述的补充即可)
②引导学生思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哪儿
来的呢?
③学生通过再次联系上文,找到所举事例中的科学家都有着共同点——“独立思
考”“锲而不舍”,从而感受到这是作者在重申自己的观点,又和开头相互照应,从而使全
文的论述更加严密、完整。
(3)学生阅读《詹天佑》一文,了解文章大意。
本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全文贯穿了詹天佑的爱国
精神,先概括介绍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及修筑京张铁
路的重大意义;然后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叙述了修筑
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藐视
和嘲笑。
(4)引导学生利用“阅读链接”深化学习,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如,有的
同学碰到了数学难题,就不愿意再去深入思考;有的同学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不善于观
察。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板块三 回顾写法,练习仿写
1.总结写法。
(1)提问激趣: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先点
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 列举了三个具
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2.练习仿写。
(1)题目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
能玩出名堂”。
(2)教师指导学生选材。
①选择的事例要恰当,要能证明所要说明的观点。
②可以列举多个事例,这样能更好地证明要说明的观点。
③如果事例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好用恰当的过渡语将它们连起来,使主题更加鲜明、
突出。
④要摆清“事”与“理”的关系,事例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一味地列举事例,而忽略
陈述观点。
(3)学生编写简要的提纲。(课件出示)
有志者事竟成
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总结观点:
(4)学生写作。(如课堂时间不够,可安排课后写)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证明观点
盐酸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
大陆连在一起
做梦时眼珠转动
抓住问题不放,
反复实验研究
总结观点——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追根求源悟真理
锲而不舍得真知
2.小结:“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要盲从或
迷信。只有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奥秘,揭示规律,才能使自己不断发
展和进步。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能见微知
著、善于发问、勇于探索,并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就会发现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
远!
1.用明晰的教学思路打造高效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明晰的教学思路是关键。
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回归整体。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
观点,理清条理。接着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最后总结观点。这样安排
教学过程,思路明晰,有条不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默读、圈画、思考、交流、汇报……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3.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
应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应安排自学生字词、自己
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等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安排仿写练笔……所有的设计都
旨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