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2 KB
  • 2022-02-11 发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14《在柏林》知识点讲义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资料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 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习目标: ‎ 学习重点:能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学习难点:能理解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情境导入】‎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却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 聚焦课文: ‎ ‎《在柏林》这篇课文是以战争为背景,以一列从德国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是一篇小小说,在较少的文字中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小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就需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们在研读这篇小小说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反常之处。‎ ‎ ‎ 知识精讲: ‎ 我们先来探寻:反常的情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资料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明确:这是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原来是战争,男人们都去前线上战场了。‎ 接下来是:反常的人物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明确: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精神失常了。这是老妇人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前文的一切都是铺垫、衬托。‎ 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人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 当老兵说:“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把这句话中“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我们首先回答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与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这种称呼更直指人心,让人感受到母亲的痛苦,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文中有两处写“静”,你找到了吗?第一处是“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资料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是内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结尾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到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激发读者自己去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柏林》是一篇典型的小小说,作者是怎样用不足四百字的内容来表现战争的罪恶与残酷的呢?‎ 明确:‎ ‎ A:作者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对背景、过程的交代,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揭示出战争的罪恶与残酷。‎ ‎ B:作者抓住后备役老兵及老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来表现战争对人民的摧残与伤害。‎ ‎ ‎ 素养提升: ‎ ‎《在柏林》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故事的社会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生命是一种奇迹,但是战争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让我们远离战争、抵制战争,呼吁和平,敬畏生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资料 ‎ ‎ 同步练习: ‎ ‎(答题时间: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组词。‎ 思( ) 指( ) 假( ) 神( )‎ 腮( ) 脂( ) 遐( ) 伸( )‎ 二、造句。‎ 不假思索: ‎ 指手画脚: ‎ ‎【素养能力提升】‎ 三、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 1. 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 )。‎ ‎“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 2. 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做了怎样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素材资料 答案:‎ 一、思想 腮红 手指 脂肪 假期 闻名遐迩 神仙 伸手 ‎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字形。作答此类型题,需要识记词语字形,并学会辨析。‎ 二、老师的问题出来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 ‎ 不了解情况就不要在一边指手画脚。‎ 解析:此题考查造句。作答此类型题,需要识记词语本身含义及引申义,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三、1. 失去了三个儿子;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 2. “身体虚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及主旨的解读。作答此类型题,需要了解文章主旨,结合上下文对语句进行赏析,并结合语境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