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61 K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7讲 爱国情怀之泛读专题
学习目标
1.阅读重点篇目《命运的驱使》《蛮子大妈》;
2.体会文章中从不同角度表达出的爱国情感;
3.学习文中对身边生活事的细心观察,拓展视野挖掘素材。
课前阅读
体育场上爱国情
现在,国际上文化体育交往特别多。有些运动员和演员在国际比赛和表演中取得了好成绩,得了奖。他们取得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人的表现也并不一样。那些心中有祖国的人获得了人们真正的敬意。
50年代,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从香港回到国内,成为国家队成员。他决心为中国夺取世界冠军,所以训练很刻苦。他常对人说:人生能有几次搏?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就要拼搏,争取胜利。1959年,他终于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战胜了对手,为祖国获得了第一个个人世界冠军。然而他还不满足,继续拼搏,后来又为中国第一次取得男子团体冠军做出了贡献。当了教练之后,他又率领中国女队第一次取得了团体冠军。这“三个第一”,生动地体现了这位体坛名将为国争光的巨大热情。
羽毛球运动员侯加昌是印尼华侨,球艺十分高超,有争夺世界冠军的实力,可他为发展中国的羽毛球运动,回到了祖国。因为当时中国还不是国际羽联的成员,不能参加世界级比赛,侯加昌也就失去了当世界冠军的机会。然而他一心培养青年选手,使他们一个个成了世界冠军。他被称为“无冕之王”,同样为国争了光,受到人们的尊敬。
还有参加国际军事体育比赛的部队选手,克服重重困难,不怕受伤吃苦,多次获得团体和个人冠军。在1992年,他们又囊括了男女团体、男女个人全部四枚金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震惊了国际军事体坛。虽然他们很少被人们提起和被新闻记者注意,可他们为壮国威壮军威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教师版补充素材】
现在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例子有好多,比如姚明、丁俊晖、刘翔、李娜还有刚刚在索契冬奥会夺得冠军的周洋等等。。。
姚明:
是姚明,扩大了NBA的影响力;是姚明,改变了中国体育和中国人的体育观;是姚明,让美国人了解到了真正的中国人——忘我工作、谦逊好学、富于爱心和幽默感。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姚明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一宗出口。到底是总统,他的话说得就是有水平。
自然,姚明远非完美,从踏入美国大地开始,来自中国的“状元秀”便充满着争议:他曾经被对手取笑,被媒体讥为“软蛋”,但他以自己的勤勉和努力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让高傲的巴克利不得不低下头颅去亲吻驴的屁股。姚明的自我救赎契合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怀抱梦想,成为英雄;姚明的身上同时又带有东方人的谦逊心态和集体利益至上的品质,在美国人眼里,这是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化身。姚明,能同时为大洋两岸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所喜爱,其实没什么奇怪的。
刘翔:
刘翔打破了欧美选手在男子110米栏选手的垄断,先是在雅典奥运会上变身“亚洲飞龙”夺冠,紧接着又在洛桑大奖赛以12秒88打破世界纪录。在刘翔涌现之前,很多人都以为跨栏这个项目尽管讲究技巧,但是仍然是欧美人(特别是黑人)的天下,因为过人的柔韧性和爆发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这些技巧。而刘翔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局面,“技术流”的刘翔让那些速度型和力量型的欧美选手臣服。
李娜:
李娜在巴黎下榻的酒店可以远远地望见著名的埃菲尔铁塔,那是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而生的奇迹。遥指埃菲尔铁塔,李娜在决赛前说了一段很牛的话:“希望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们也可以爬到塔尖,中国人也可以改变一切!”
李娜说到做到。在北京时间昨晚结束的2011法网女单决赛中,李娜2比0完胜卫冕冠军、31岁的意大利老将斯齐亚沃尼,为自己、为中国捧起第一座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在为老公姜山带回120万欧元(约合1120万元人民币)冠军奖金的同时,李娜下周的世界排名也将爬升至第4位,追平日本名将伊达公子此前创造的亚洲球员的最高排名。此时此刻,李娜成为全中国、全亚洲的骄傲!
李娜在法网结束亚洲网坛百多年的等待,首次站上大满贯赛单打冠军的领奖台,当五星红旗飘扬在罗兰加洛斯上空的那一刻,国人无不带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与她一同庆祝。
在2014年1月26日,在墨尔本公园拉沃尔球场,第三次站在澳网决赛主场的中国球手李娜,没有再次摔倒,她以7比6(3)、6比0力克斯洛伐克选手齐布尔科娃,当之无愧地捧起了女单冠军杯。三次闯关终夺冠,李娜成为41年来首位超过30岁的澳网女单冠军,同时也是首位获得澳网单打冠军的亚洲球手。从法网夺冠算起,她等了966天。
周洋:
2月15日,冬奥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赛场上,周洋战胜韩国名将——本赛季世界杯排名第一的沈石溪以及曾在世界杯分站赛上拿过该项目冠军的金雅朗,奥运金牌也又一次挂在了她的脖子上。愈发成熟的周洋说:“这枚金牌要感谢习主席在赛前的鼓励,能获得在比赛前和他‘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就是对我最大的激励。”
15日的决赛中,周洋在最后时刻,用一个漂亮的超越将身前的最后一个对手甩开,独自昂首滑向终点线,霸气仿若温哥华冬奥会。赛后,记者问周洋:“你那一刻,是不是想起了温哥华时的超越?”周洋想了想说:“我从来不会回忆过去的比赛,我相信‘活在当下’这句话。那一刻我只想把自己做得更好。”
【感谢门】
昨晚,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卫冕冠军周洋凭借最后时刻的反超,以2分19秒140的成绩击败最大劲敌、韩国小将沈石溪,站上最高领奖台。另一名中国选手、本届冬奥会中国首金获得者李坚柔摔倒未完赛。温哥华冬奥会之后的这4年,周洋尝尽人间百味。“这4年一言难尽,但最终结果是好的。”主帅李琰说。专题撰文/新京报记者 张宾
【是非】
“未感谢国家”遭批后自我封闭
温哥华冬奥会,年仅20岁的周洋夺得了女子1500米冠军。这也是中国短道速滑在长距离项目上的首金。
“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面对央视镜头,周洋专门感谢了父母。不到一个月之后,时任体育总局副局长的于再清却批评周洋夺冠后未感谢国家,“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于再清的言论经媒体传播后,演变成了热门事件。此后,周洋家的各种负面新闻愈演愈烈,包括购豪车、向当地政府要工作等传言。之前并不避讳与媒体交流的周洋关闭了对话通道,不再接受采访。这成了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致使周洋此后渐渐自我封闭。
昨日,在电视机前观战的王濛还在为周洋4年前受到的伤害打抱不平,“她是一个非常朴实的人,上届冬奥会结束之后对她来说真的很不容易,她从一个小孩一下就成了奥运会冠军。在那之后,很多媒体一直拿周洋的家人说事,其实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困难,这样的炒作真的很不应该。”
【抑郁】
状态下滑 一度告别国家队
在舆论重压之下,周洋的成绩一落千丈。与此同时,中国短道队经历“丽江打架”和“王濛王春露斗殴”事件,元气大伤。
风波不断,周洋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王濛被开除出国家队之后,与其私交甚好的周洋也因状态下滑退出国家队。对她的质疑此起彼伏,王濛在微博上力挺队友,“她是个病人(抑郁症),能不逼她吗?”
在省队调整之后,周洋2012年年初重返国家队。不过,她当时的状态并不适合在冰场训练,以跑步恢复为主。她也因此几乎缺席了整个赛季的比赛,包括2012年世锦赛。从2012-2013赛季开始,周洋逐渐重返赛场,但始终未能回到巅峰状态。
经历了起起伏伏的4年,周洋还能出现在冬奥会赛场上,她特意感谢了主教练李琰对她的帮助,“感谢老师(李琰),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放弃我。我知道自己两三年前是什么状态。她没有放弃我,把我带到了奥运会赛场上。”
【重生】
聪明超越 夺冠为自己正名
卫冕之路并不平坦。本赛季,逐渐找回状态,周洋却遇上了新困难——她的劲敌出现了。17岁的沈石溪堪称天才,今年4站世界杯分站赛,她一人揽入3站冠军,个人最好成绩逼近周洋保持的世界纪录。
除了沈石溪,韩国队在这个项目上还有同样年轻的金雅朗。如今,周洋虽然逐渐恢复状态,但冬奥会之前她本赛季最佳成绩距离世界纪录还有4秒左右的差距。决赛前,李琰不停地给弟子打气。“当时老师(李琰)告诉我们,‘这块金牌你们一定能够拿下来’。”周洋说。
李琰的鼓励变成了现实。决赛尾声阶段,周洋凭借一个超越,从沈石溪手中抢走领先位置。冲过终点时,周洋高举双拳庆祝。“周洋的超越太漂亮了,没有任何问题。周洋太棒了。”王濛用欢呼和尖叫为队友喝彩。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也认为,周洋的滑法非常聪明,“她在前面站位很好,后面两步就上去,超越很干净,这也显示了她的实力。”
周洋为自己走出迷茫而兴奋不已,“真的特别高兴,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我做到了。这次奥运会,我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放开去滑,我真的没有压力,只有前进的动力。”
主题阐述
【创新班】【尖子班】【培优班】
自身责任
尊重并且铭记国家的历史,是爱国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文化大革命作为我们国家解放以来一段最为黑色的时期,应该被我们所铭记,吸取它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更应为那些冒着危险,为我们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命运的驱使
冯骥才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我们都沉默了。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1. 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
“我”的写作经历
“我”的心路历程
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
①
②
平静、茫然和沮丧
③
④
珍惜写下的稿子
⑤
①害怕、不安 ②把保存的稿子烧毁了 ③随写随毁稿子 ④痛苦、绝望、愤懑 ⑤坚定、义无反顾
2. 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说把这些写下来得冒着生命的危险?
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被人发现你写下这些东西,很可能被人扣上反革命的大帽子,将会收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和改造。
3. 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
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 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和民族的悲剧。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创新班】【尖子班】
知识链接: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藤野先生》
思考:鲁迅先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命运的驱使》一文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鲁迅决定弃医从文,认为医学只不过是医治中国人身体的病,学文才能医治中国人精神上的病。《命运的驱使》中,作者也是为了国家弃画从文,都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版补充材料】
尊重国家的历史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都应该带着公正客观的角度去看待。
反面的教材---日本,在其历史教科书里篡改历史,其内容充满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家族国家观、亚洲支配观、对他国优越感和本国中心史观,同时隐瞒加害事实、充满了受害者意识,大肆宣扬侵略有理,侵略有功,使用大东亚战争的说法,肯定日本发动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并且歌颂日本国民积极投身战争的献身精神。该历史教科书在有关侵略历史的叙述上更加暧昧和倒退,而且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了受害者。教科书还一如既往地特别注重煽动对中国的仇恨,而且将这种仇视情绪一直追溯到古代。
关于卢沟桥事变
2001版说:“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续8年的日中战争。”
送审本强调:“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旧版本尚承认日本大规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则将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荣维木:事实上,丰台的日军为非法驻军,中国守军当然要卫护领土,在1937年7月7日之前,日本军队也曾开过枪;而且到目前也没有史实证明中国士兵首先开枪。
关于南京大屠杀
2001版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就使括号中的那句话进一步大大折扣。
送审本将括号中那句话删除,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重复了上面的那句话。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荣维木: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陷南京城,对南京市民犯下滔天罪行。“二战”后东京法庭已经认定日本的犯罪事实,当时说的数字是20万以上,而事实上学者的研究是30万以上;后来,也有很多资料史证证明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暴行。
正面的教材—德国,德国总理下跪,德国人民站起来; 德国两任总理下跪道歉
对于德国发动二战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如今的多数德国人都有着强烈的忏悔意识,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人的称道,令人感到这个民族经过浩劫之后更加成熟起来。
战后两任总统真情跪倒
事实上,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人在经历了很短的感情反复之后,就对本民族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了比较客观和清醒的认识。联邦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奥多尔- 豪斯、阿登纳、赫尔佐克、约翰内斯、科尔、谢尔等人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因此赢得了法国的宽容,为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础,也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
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
1995年6月,科尔总理继勃兰特之后,再次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歉意。
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对待历史问题却截然不同的,德国在战败后被一分为二,战后德国的执政者是受到纳粹迫害的人士,并且对纳粹思想和纳粹分子进行了最严厉的打击,并且立法禁止宣传纳粹活动,并且对德国纳粹统治德国的历史感到的是一种自卑感,并且出于德国的国际政坛上长远政治考虑,为了获的受害国的原谅,德国执政者不仅向波兰首都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下跪以表示向犹太人的谅解,而且参加二战的德国企业和德国政府向受害人提供赔偿,直到现在为止德国政府还在向二战受害人提供战争赔偿,这些举措使德国的国际形象摆脱了纳粹的阴影,并且在欧盟和世界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日本做的偏偏相反,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旧的政治体制没有被打破,反而在美国的核保护下得到了延续,日本战犯除了七名被处以绞刑外,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战犯除了梅津美治郎死去之外,其他战争全部被释放,而德国的二战战犯全部受到来惩,一个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审判,日本大多数二战战犯都逃脱了历史的审判,这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所以说日本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坛上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在德国右翼势力的影响力是很小的,亚洲各国出于人道主义原则,免除了日本对受害国的战争赔偿,使日本一举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日本右翼势力偏偏认为这是他们的胜利,别国的软弱,强调日本是受害国,而不提侵略别国的历史,他们赞美侵略战争,不承认侵略战争,甚至于以受害国的日本侵略历史说成是仇日行动等等言行,我们必须严重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举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为了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不能让日本的军事力量再度危险到中国和亚洲各个邻国。
【创新班】【尖子班】【培优班】
家庭维护
无论是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残酷的。战场上的战士们拼死战斗,守候在家里的亲人无限担忧。蛮子大妈,苦苦等候参战的儿子,最终却收到儿子战死的消息,这对于一位母亲而言无疑是惨痛的。
蛮子大妈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这封信是三星期以前写的。
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
忽然,她问:“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已经一个月了。”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
于是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于是他们就帮着她搬了。他们把那些成束的干草堆到房子的茅顶那样高,结果他们做成了一间四面都围着草墙的寝室,又暖又香,他们可以很舒服地在那里睡。吃夜饭的时候,他们中间的一个瞧见蛮子大妈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因此竟担忧了。
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的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响亮而长短不齐。
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地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
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我在娘家的名姓是威克多娃·西蒙,到了夫家旁人叫我做蛮子大妈。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三项是( )
A.在小说开头,作者把主人公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人物都是平淡无奇的普通人,
言行也都是与此等环境相适应。
B.一开始,蛮子大妈很疼爱这四个敌人,主要是因为四个德国士兵会让她想到自己的儿子,
也会让自己的忧愁和牵挂得到一些安慰。
C.爱子死于前线的噩耗,使蛮子大妈慈母的心顿时燃烧起复仇的烈火,无怨无恨的人一下
子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她沉着冷静地烧死了四个敌人。
D.儿子的战死终于唤醒了她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设计烧死
了住在她家的敌人,捍卫了自己的民族尊严。
E.小说通过独到的细节描写,精巧的构思,发人深省的情节设置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深刻
地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和作者的人道主义思考。
【答案】选C得3分,选A得2分,选E得1分,选BD不得分。
2. 小说中的蛮子大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淳朴善良,富有母爱;②沉着冷静,心思缜密;③听到儿子的噩耗后,残忍地复仇。
3.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蛮子大妈和四个德国兵友好相处,作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①表现出蛮子大妈善良的母性;②和后文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4. 蛮子大妈在决定烧死四个德国士兵后还留下他们的姓名和住址并托人通知他们的家人,有人认为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观点示例:从人物性格、情节安排、小说主旨等方面考虑,这一设计合情合理。①蛮子大妈决定烧死四个敌人时表现得异常冷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他们留下姓名恰好表现了她的这一性格特征;②记录四人姓名的纸和儿子的报丧信始终同时出现,相互呼应,凸显了复仇的主题;③蛮子大妈最后坦荡的表白说明她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这样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创新班】【尖子班】【培优班】
民族危亡
中国文化的千年持续,是因为有很多民族脊梁,香火绵绵,不绝传递。无论在何种困难中,他们绝不放弃文化传承,切实做着烦琐的工作。南开中学以及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大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以自己的精神激励着学生:“中国不亡,有我!”
中国不亡,有我!
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间,我们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带着我坐车由重庆上清寺出发,送我去上学。
我们沿着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二十公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远远地出现一群红褐色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相当壮观——那就是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地向华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想想在一百二十年前,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
张校长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年纪正是我在南开中学的年纪,我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连一艘可供学生实习的船都没有了。一年后,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是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人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他在晚年回忆当时,“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一九四四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怒忆当年,“士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面写一‘兵’字,背后写‘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称体,面黄肌瘦,精神委靡,手持大刀,腰怀一枪(烟枪,抽鸦片用)慢吞吞地走出来,将黄龙旗(清朝)降下。旋英军整队出,步伐整齐。精神奕奕,相形之下,胜败可知。”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1908年,由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当时不满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嘛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还是去了,认真研究、见习,做了许多交流活动,实验主义思想大师杜威也是他的老师。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
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南开。当时蒋委员长公开宣称,南开为国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将南开与北平的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抗日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张校长荣誉博士,一九四八年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一书贺他七十岁之成就。此书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汇编,哥大出版,中译为《另有表现的中国》,意指藉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自1904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1951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那五十年间,中国的灾难有种种的新面貌。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天津,老病缠身的他仍在国共之战中呼号和平合作建设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
张校长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数万学生散居世界各地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选自《巨河流》
思考:作者齐邦媛教授通过哪几个方面鲜明地凸显了张伯苓校长的人物形象?
一是他热心办教育;二是生命不止学习不已,四十一岁了还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三是他以全力创办了南开大学和南开中学;四是他的坚毅和勇气,在抗战兵荒马乱时仍然坚持带领学生。
【创新班】
对比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所以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也是爱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体现。作为一个教授国文的老师,更应该用心的将国家的优秀文化通过优美的文字,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使其源远流长。
注:下文阴影部分为学生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提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改)
思考:作者对徐先生的教学尤为称赞,徐先生的教学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自己选辑教材,注重朗读教学,作文评改方法独到,教授许多作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