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27 KB
  • 2022-02-11 发布

部编版语文六下第四单元 全单元教学设计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 10 古诗三首 ‎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是托物言志。‎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2‎ ‎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2‎ ‎ 12 为人民服务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毛泽东通过赞扬张思德同志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阐述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2‎ ‎ 13* 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 ‎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了解即兴发言,学生能根据交际的话题快速构思发言。‎ ‎1‎ ‎ 习作:心愿 能具体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2‎ ‎ 语文园地 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积累名言。‎ ‎1‎ 教法与学法 ‎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点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授 课 方 法 探 究 ‎ 10 古诗三首 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怀及品格。‎ ‎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深入理解。‎ ‎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中围绕课后的问题采用层层 “剥笋”的方法,一层一层剥开,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 ‎ 13* 金色的鱼钩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典案 ‎10 古 诗 三 首 第一课时 马  诗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4个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想要施展自己才华的心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想要施展自己才华的心情。 ‎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啊,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设计意图:‎ 由学生常见的马自然引入《马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 ‎ ‎1.教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第56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朗读节奏。(学生自由读)教师板书全诗。 ‎ ‎2.教师:这是一首五言诗,朗读节奏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 ‎3.想听听老师读吗?老师范读。 ‎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吧!‎ 设计意图:‎ 学生感受诗意,读好古诗是前提与基础。‎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 ‎(一)前两句诗。‎ ‎1.教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前两句,(出示幻灯片)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片)教师:同学们知道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吗?‎ ‎(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找资料、反复诵读) ‎ ‎3.理解诗意: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4.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 ‎5.(出示图片)教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无数征人的鲜血在那里挥洒。所以这两句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导朗读) ‎ ‎(二)后两句诗。‎ ‎1.教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是多么威武豪迈。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 ‎ ‎2.理解诗意: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3.教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能够看出来?‎ ‎“金络脑”“快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 教师: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并初步感悟情感。‎ 四、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 实际上,这首诗是在借马自喻(托物言志),那作者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2.教师:李贺在唐代是非常著名的诗人,年少时便极富才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 ‎3.教师:作者在这漠漠旷野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 因此他感叹:(师指黑板上的古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作者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是啊,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疆场;一个人虽有一腔抱负,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这其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人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马和人早已浑然一体!好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入情境,升华情感。 ‎ 五、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作者的情怀,并能背诵。‎ 六、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设计意图:‎ 总结,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马  诗 写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抒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施展才华,为国立功)‎ 第二课时 石灰吟 竹石 ‎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子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谁能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从自然中得到的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两首咏物诗《石灰吟》《竹石》。‎ 设计意图:‎ 由这两首诗的写法引入古诗,一开始就渗透了这种写法。‎ 二、学习《石灰吟》。‎ ‎1.出示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 教师简单介绍: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做上记号。 ‎ ‎3.学生自学,自主探究。‎ ‎4.自学交流,理解诗意。(多媒体展示) ‎ ‎(1)出示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明确:“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若等闲”意思是好像很平常。‎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把烈火焚烧、锤炼看成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确:“粉骨碎身”是指石灰在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指一点也不怕;“清白”是指石灰的颜色纯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怕粉身碎骨,要把清白留给人间。‎ 设计意图:‎ 只有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学生才能更好地感悟诗情。‎ ‎5.感悟诗歌情感。‎ ‎(1)引导: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联系作者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 ‎(提示: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 提问:这个“清白”到底是指什么?(高尚的品格)‎ ‎(2)补充: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凿(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骨碎身(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3)教师点明: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诗人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品格,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教师强调:这就叫“托物言志”。 ‎ ‎6.引导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诗人的情感;有情感地朗读,赛读。‎ 设计意图:‎ 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感悟作者的诗情。‎ 三、学习《竹石》。‎ ‎1.出示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自称板桥居士,清书画家、文学家。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2.板书课题,齐读。 ‎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 ‎3.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朗读节奏。 ‎ ‎(2)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文的意思。‎ ‎4.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理解字义。(多媒体课件)‎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2)理解诗句: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5.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1)品读前两句。 ‎ ‎①“咬”字极为有力,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坚韧不拔的性格。) ‎ ‎②“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③前两句写竹子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喻什么?‎ ‎(暗喻诗人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④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2)品读后两句。‎ ‎①竹子不屈服于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 ‎③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喻什么?‎ ‎(暗喻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后操守更坚定。)‎ ‎④指导朗读。 ‎ ‎6.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坚韧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7.表现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即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设计意图:‎ 抓住几个关键词,体会竹子的坚韧不拔,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 ‎1.质疑: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呢?我们应该怎样体会古诗的情感呢? ‎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借物言志,都是借助一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 设计意图:‎ 体会两首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灰吟》《竹石》两首诗的意思,并被两位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深深地感动,同时我们要学习两位诗人的品格和精神。‎ ‎【板书设计】‎ ‎10 古 诗 三 首 ‎ 《石灰吟》    《竹石》‎ ‎    ↓    ↓‎ ‎    开凿、焚烧 不放松、坚劲 ‎   ↓   ↓‎ ‎ 坚韧,不怕艰难,不怕牺牲 坚贞、高洁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和理解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他的革命精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李大钊同志的言行,体会他高尚的品质。‎ ‎2.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李大钊被捕前的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同志为革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学生看图,58页的李大钊照片。)‎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 ‎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 ‎2.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3.简介李大钊。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 设计意图:‎ 由现在的幸福生活自然引入李大钊,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看图,并及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课文。 ‎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 ‎2.认读生字新词。‎ 生字:稚、避、峻、啪、瞪、僻、瞅、靴、魔、刑、哼、绑、啃、袍、执 新词: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残暴、匪徒、冷笑、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 ‎3.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 军阀:指旧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 宪兵:某些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4.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 ‎ 默读2—3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小组讨论。 ‎ ‎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建议2—33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 ‎(2)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 ‎(3)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 ‎(4)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了解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 三、深入理解李大钊的高尚品质。(被捕前)‎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 ‎3.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李大钊在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 ‎(1)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 ‎(2)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峻的局势的?坚决不离开北京。‎ 抓住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我哪能离开呢?”‎ ‎①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②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这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关键句子,体会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对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语言等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了吗?写了哪些事?‎ ‎2.你知道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引导学生抓住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体会。‎ ‎3.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为学习下文做准备。‎ 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一)被捕时。‎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8—18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找出对比的语句。‎ ‎3.学生自学,然后讨论。‎ ‎4.学生汇报。‎ 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 ‎(1)第8自然段写道:“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道:“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8—18自然段。‎ 设计意图:‎ 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并用对比方法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 ‎(二)法庭上。‎ ‎1.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19—29自然段,用“  ”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说说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 ‎4.(1)外貌:“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他是什么样子的?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 ——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神态: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5.补充资料。‎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被捕的十多天,他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共产主义信念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 ‎6.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1)对亲人充满慈爱。‎ ‎(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3)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设计意图:‎ 抓住李大钊的外貌、神态,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镇定自若、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 三、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四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找找还有哪些句子是相对应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到写作中去。‎ 四、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而进行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切缅怀他们,我们的祖国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设计意图:‎ 由李大钊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其他革命题材小说的兴趣。‎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临危不惧 将生死置之度外 革命利益高于一切 外貌言行神态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被捕时父亲:处变不惊敌人:心虚、残暴法庭上:安定、沉着被害后:全家沉痛‎ ‎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2.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进行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背景。‎ ‎1.揭题,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 ‎2.出示课件,简介人物。‎ 张思德,1932年参加革命,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经历过长征,负过伤,是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因大生产运动的需要,被派去烧炭,因炭窑倒塌而牺牲。‎ ‎3.出示课件,简介背景。‎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 时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阶段,困难很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同时,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争取抗战的胜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障碍,争取读正确、流利。‎ 生字:彻、迁、泰、迫、批、标、牺、炊、葬 新词:剥削、兴旺、解放、哀思、革命、彻底、利益、意义、压迫、批评、五湖四海、目标、责任、牺牲、制度、寄托、死得其所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毛主席认为,革命队伍的宗旨是什么?‎ 讨论小结:(为人民服务)‎ ‎(2)怎样理解“完全”和“彻底”这两个词语呢?‎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得才有意义。)‎ ‎3.分自然段指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讨论交流:(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这段的中心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3.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 ‎4.谈一谈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或实际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李大 钊、郝副营长、孔繁森……)‎ ‎5.教师小结:为人民利益而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光荣的。‎ ‎6.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背诵。‎ ‎7.归纳学法:先找中心句,再具体说说是如何论述的。‎ ‎【板书设计】‎ ‎12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3~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为人民服务写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时,导入本课时。‎ ‎1.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围绕这个观点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2.毛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把三个方面的意思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其实,毛主席在讲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同样把意思讲得非常清楚、准确和全面,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3.毛主席是如何论述生死观的?‎ 设计意图:‎ 既回顾了课文,又为下文做了铺垫,下文将要体会毛主席论述的严密性。‎ 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1.探究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 ‎(2)指名读:标出本段的关联词,读一读,毛主席是怎样把这个中心意思说清楚的?(体会这段话议论的严密性。)‎ ‎①关联词:(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就……)‎ ‎②讨论交流:抓住以下要点交流体会。‎ a.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这段话共有六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第五句话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意见;第六句话总 结提出了我们的队伍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b.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举“李鼎铭”提的“精兵简政”这个例子?为什么说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队伍就会兴旺起来?‎ ‎(交流:因为“李鼎铭”作为一个党外人士,不是共产党员,他提出党内要“精兵简政”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合理的,共产党就接受他的批评建议,进行改革,这充分说明了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提的批评、建议合理,就一定会被采纳。)‎ 理解: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社会背景: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陕北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共产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精干,更有力量。)‎ ‎(3)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关联词。‎ ‎(4)背诵第3自然段。‎ ‎2.探究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用心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严密性。同桌说一说。‎ 交流:本段后半部分句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第五句讲我们要努力奋斗;第六句讲要奋斗就会有死人的事情发生;第七句讲只要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第八句讲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一句讲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文中用“但是”“不过”等词语将句意表达得既清晰又严谨。‎ ‎(2)抓住第七、八两句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怕牺牲”。‎ ‎(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为解救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牺牲在所难免,这样的死是死得其所,但在和平时期,却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 ‎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 自读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要为做过有益的工作的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是为了寄托哀思,使整个 人民团结起来。)‎ 三、总结全文,回顾拓展。‎ ‎1.朗读课文,边读边回忆毛主席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一层一层地将意思表达清楚的。‎ ‎(先总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别人批评;再进一步阐述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或缺点;最后说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去做。)‎ ‎2.读读65页《十里长街送总理》,说说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3.我们现在怎样为人民服务呢?‎ ‎(指名让学生自由发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说法。)‎ ‎【板书设计】‎ ‎12 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品质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渲染,情境导入。‎ ‎1.情境:教师配乐朗诵《七律·长征》。‎ ‎2.说一说:听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导入: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无数红军战士历尽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走进一位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 ‎4.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设计意图:‎ 配乐朗诵诗词,渲染情境,从毛泽东的古诗《七律·长征》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然过渡到本文,用探究式的提问激发学生想继续读书的强烈愿 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同时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颧骨、威胁、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2.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将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让学生逐渐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三、关注言行,品读人物。‎ ‎1.出示自学提示(一):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我们敏锐的眼睛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品读描写老班长的重点语句,交流感悟。‎ ‎(1)外貌:“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①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不到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②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③老班长为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眼睛为什么会陷下去?‎ ‎(2)神态:“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皱紧眉头→露出笑意→奄奄一息 ‎①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②是的,饥饿正一步步地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啊!‎ ‎④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尽职尽责)‎ ‎(3)老班长的笑容变化:‎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①是什么原因让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喝吗?‎ ‎(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②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 ‎3.小结:从对老班长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关心战士、忠于革命的人。‎ 设计意图:‎ 抓住描写老班长外貌、言行等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读中想象,从读中感悟,体会老班长伟大的人物形象。‎ 四、品味感动,精读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二):文中还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自己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了一会儿”“皱紧眉头哽咽”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2)夜里钓鱼摸野菜。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 体会老班长为了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一心为同志着想的精神。‎ ‎(3)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 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3.教师总结: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有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4.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设计意图:‎ 在赏析了重点语句后,给学生一个汇报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并为理解“金色的鱼钩”的含义做铺垫。‎ 五、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重点句)“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 思考并说一说:“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象征着什么?为什么在这个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这个鱼钩上,凝结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体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3.教师总结: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 ‎4.拓展: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你还知道哪些长征的故事?‎ ‎(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如:《过雪山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设计意图:‎ 对于理解“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这个难点,引导学生品味重点句,力求让学生自主感悟,并通过介绍搜集到的长征故事,使情感得到升华。‎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13*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尽职尽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珍惜今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即兴发言、即兴发言的特点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 ‎2.通过训练,让学生克服发言时的紧张心理,学习即兴发言的快速构思技巧。 ‎ ‎3.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根据交际的话题快速构思发言。‎ ‎【教学难点】‎ 快速、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即兴发言的题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什么是即兴发言?即兴发言,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临时受到邀请,由他人提议或自己认为有必要而作的简短讲话。‎ ‎2.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即兴发言”。‎ 二、学生读71页,了解交际的要求。‎ ‎1.快速打腹稿,想清楚要讲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什么。‎ ‎2.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场合有严肃与随意、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对象有身份、年龄之分。面对不同的环境、场合和对象,我们发言的语气和风格有所区别。)‎ ‎3.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 三、交际指导。‎ ‎1.教师出示这次的交际题目。‎ ‎(1)班里来了新同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表示欢迎。‎ ‎(2)学校作文比赛获奖,老师临时让你发表获奖感言。‎ ‎(3)参加爷爷的寿宴,宴席上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 ‎(4)在街上玩耍,路遇电视台采访,记者让你谈谈对“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看法。‎ ‎2.小组内抽签,抽出组内交流的题目。‎ ‎3.学生交流抽签抽到的题目,组内快速打“腹稿”,想想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准备5分钟)‎ ‎4.学生上台展示。‎ ‎5.发言之后交流:谁的发言精彩?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鉴?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四、总结。‎ 即兴发言也如唱戏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靠的是平时的口头练习,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敏捷、清晰的思维和富于亲和力的人格魅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即兴发言和提高个人素质相结合,让即兴发言成为展现个人风采的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快速构思,准备从几方面说明。‎ 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 习作:心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2.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向着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3.讲评作文,并引导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重难点】‎ 能具体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2.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向着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望,心愿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请大家想一想,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你都会对着蛋糕许愿,你会许什么愿呢?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 ‎2.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心愿?‎ 设计意图:‎ 以聊天的方式打开话题,既能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能加深对心愿的理解认识,还能自然而然引入本次习作的训练。‎ 二、明确目标。‎ ‎1.读课本72页,说说这次习作的内容。‎ 可以写关于自己的愿望。(努力学习,长大后当一名好老师;有机会去看看高山、草原、大海……)‎ 可以写关于社会的愿望。(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 关于家庭的愿望。(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爸爸妈妈明年工作不要那么辛苦了……)‎ ‎2.习作要求。‎ ‎(1)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愿望;‎ ‎(2)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三、习作指导。‎ ‎1.这次习作可以从三方面来写,也可以任意选择一方面来写。‎ ‎2.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心愿背后的故事写具体,写清楚,可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愿意为自己的愿望努力、奋斗。‎ ‎3.例如:写自己的愿望是长大后当一名好老师。(由老师关爱我,或者老师渊博的学识等,才会触发长大当老师的这个心愿。)‎ 写关于社会的愿望。(由平常遇到的一件事情,引导这个心愿。)‎ ‎(由周围的空气、水源的污染,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触发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的这个愿望。)‎ 写关于家庭的愿望。(爸爸妈妈为了我能有更好的生活,工作很辛苦,回家后很累,我发自内心地对爸爸妈妈说“辛苦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方面来表达心愿,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习作构思。‎ ‎1.写作提纲。‎ ‎(1)想一想自己的愿望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 ‎(3)如果愿望可以实现,写一写如何去实现这个愿望。‎ ‎(4)总结全文。‎ ‎2.开头。‎ ‎(1)心愿,像一粒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那么渺小,却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而且这个愿望应该是美好的,与人为善的。‎ ‎(2)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埋藏很深的愿望,那就是将来当一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说起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愿望,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小小的我也有许多的心愿,你想知道吗?我就慢慢说给你听。‎ ‎3.结尾。‎ ‎(1)这就是我心中美好的心愿。我要为实现它,努力奋斗。‎ ‎(2)我希望用我的执着、我的努力、我的拼搏,来实现我的愿望。‎ ‎(3)哈哈,这就是我的愿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如愿以偿。‎ 设计意图:‎ 了解习作构思,明确该如何写。‎ 五、习作例文。‎ ‎1.出示例文:我的愿望 ‎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只有幻想。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我当然也不会例外。‎ 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探索人类生理上的奥秘,为人类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看了电视上经常出现的艾滋病蔓延威胁人类健康的报道,又听了老师和当医生的妈妈讲,目前人类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办法。我首先想到的是破解艾滋病之谜,研制出一种对艾滋病非常有效的药品,用它帮那些受艾滋病折磨的人恢复健康。‎ 有一次,妈妈牙疼,我陪妈妈到医院去看牙。到了医院,妈妈就到牙科去看牙,让我在门口等。过了几十分钟,妈妈出来了。我问妈妈花了多少钱,妈妈说花了几百块钱。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看个牙就要这么多钱。 ‎ 所以,我长大要当一名好医生,告诉来看病的人,怎样预防,怎样注意保养;不要到不正规的医院去看病,以免延误治疗;更不应该病急乱投医,有病到正规医院去看,心里踏实一点。 ‎ 现在,我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当一名医生,一名医术过硬、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贡献!‎ ‎2.说说这篇例文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的。‎ 设计意图:‎ 由例文给学生一个指导,让学生了解这次作文的写法。‎ ‎【板书设计】‎ 心  愿 我的心愿是……‎ 心愿背后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讲评习作、学生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介这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二、教师抽取优秀习作。‎ ‎1.说说评价目标是什么。‎ ‎2.教师读优秀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用词、短语、句子等方面去评价。)‎ 三、教师出示差的习作进行评读。‎ ‎1.教师把习作出示在大屏幕上。‎ ‎2.学生从标点、字词、句段等方面帮助修改。‎ 四、小组交流习作。‎ ‎1.小组交流,修改习作。‎ ‎2.同桌互改习作。‎ 五、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心  愿 讲评作文 修改作文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4.积累名言。‎ 过程与方法:自学、交流、汇报、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热爱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并能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读下面的开头,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3)《草原》开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就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草原的奇景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文章的结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前后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加深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读者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并受到感染。‎ ‎(2)《匆匆》一课,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引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学会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作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3)《那个星期天》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设计意图:‎ 学习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对同学们的习作很有帮助。‎ 二、词句段运用。‎ ‎(一)联系读过的古诗,说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1.先读读这些诗句,教师正音。‎ ‎2.学生读通、读顺。‎ ‎3.学生交流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4.教师进一步点拨:‎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选自哪里?郑燮的《竹石》。‎ ‎②【译文】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 ‎③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借助竹石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选自王冕的《墨梅》。‎ ‎②【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②【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③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用“傲霜枝”作比,歌颂了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5.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外貌和神态描写的作用。‎ ‎1.学生先自读,并交流这些句子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删去是否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如果删去这些内容就体会不到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 ‎(2)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向两边拉。‎ ‎“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就像鹰的爪子”,体现了扁鼻子军官的凶恶、可恶。如果删除就体现不出这些内容。‎ ‎(3)他没有什么模样……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从“脸上的精神”和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子精神、健壮、朴实的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外貌和神态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大家在习作时可适时加入外貌和神态描写,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三、日积月累。‎ ‎1.抽学生读句子,教师帮助正音。‎ ‎2.小组讨论,大致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将折 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好药大多是苦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含义:这句话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 ‎(3)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赡养父母,可是父母却不在了。这句话是在教育子女,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亲人, 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活在当下。‎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将:介词,在。有:富有,衣物粮食充足。无:贫乏,缺衣少食。‎ 意思是:常常在富有的日子里就要想到贫困日子的艰难;不要到了一无所有时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做起来有多难。‎ ‎4.学生再读,读通,并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 开头:采用倒叙的方法;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开门见山。‎ 结尾:内容前后照应;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二)词句段运用:托物言志、外貌和神态描写。‎ ‎(三)日积月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