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0 KB
  • 2022-02-11 发布

小学6年级语文教案: 第6讲 课内唐诗复习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六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题 第6讲 课内唐诗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本学期课内学习过的诗歌,熟练掌握文学常识和诗歌中字词的含义。‎ ‎2.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法指导:‎ 1、 教师用导入环节,做趣味互动,与学生通过游戏比一比,找到与语言描写知识点相关的特点,进行探索、思考。可PK、讨论,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 2、 结合上节课课后预习,完成练习。可以合作,生与生相互讨论、探索,也可PK,谁说的最准确。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了几首经典的唐诗:《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登幽州台歌》、《黄鹤楼》、《送友人》、《月下独酌》,你还会背诵吗?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1、如果要把这几首唐诗分成几个类型,你怎么划分?‎ 按照题材分,写景诗有《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登幽州台歌》、《黄鹤楼》,送别诗有《送友人》,抒怀诗有《月下独酌》。‎ 按照体裁分,律诗有《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黄鹤楼》、《送友人》,绝句有《江南春》,古风有《登幽州台歌》、《月下独酌》。‎ ‎2、请进行连线并填空。‎ ‎ 杜牧 《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 。‎ ‎ 杜甫 《钱塘湖春行》 念天地之悠悠, 。‎ 李白 《江南春》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 《登幽州台歌》 随风潜入夜, 。‎ 崔颢 《黄鹤楼》 ,萧萧班马鸣。‎ 李白 《送友人》 ,烟波江上使人愁。‎ 陈子昂 《月下独酌》 月既不解饮, 。‎ 答案:水村山郭酒旗风;独怆然而涕下;几处早莺争暖树;润物细无声;挥手自兹去;日暮乡关何处是;影徒随我身。‎ 教法指导:‎ ‎1、专题知识梳理模块,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由于本讲课程学生还未学过,是新授课程课,讲解时尽量放慢速度,力求学生都能听懂,可适当延展难度,但不要解释的过难。‎ ‎2、如遇学生基础好,古诗文已经熟知的,老师可采用回顾式、分组PK式、思维导图式、提问式等方式进行知识梳理。注意由于学生年龄段不太高,古诗的知识梳理时尽量多使用一些联想式、图画式和简单、直白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3、知识梳理中,古诗的讲解要变化多样,结合小游戏进行回顾、梳理与讲解,如:可以采用时间炸弹的方式,设置两分钟,比一比谁能朗诵或是快速记忆的古诗最多,或是比一比,新学的古诗谁能解释的最多、最准确。‎ ‎4、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每个知识点讲完,随时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语言。其余部分,可根据课堂学生程度和进度,略讲。‎ ‎【知识梳理】‎ 一、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字词疏通,说说上面诗歌中加点字的含义。‎ ‎(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潜:悄悄地 ‎ ‎(4)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5)俱:都 (6)晓:早晨 ‎ ‎(7)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8)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2、“喜”是这首诗的核心情感,作者因为什么而“喜”?‎ A、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开始过上了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反映了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生活后的喜悦心情。‎ B、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好坏,杜甫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这种思想感情。‎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4、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 ‎5、本诗颔联写听觉,颈联和尾联写视觉,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颈联写春夜雨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白居易与西湖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官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苏东坡了。‎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只有三年的时间,当时的诗人已是半百之年。当时杭州人赖以生存的6口井已出现了堵塞,居民饮水十分困难,白居易马上派人给六井进行疏浚,使井重新清水荡漾。然后他又修建了一道拦湖大堤,这道堤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从断桥到平湖秋月的这条堤称为白堤,以寄托人们对这位诗人的缅怀。白居易不仅把自己对西湖的喜爱写进了诗词里,还不忘把整个西湖收进自己的囊带,他卸任离开杭州之时,找了当时一个出色的画家,画了一幅西湖全景画带回长安,特地把画挂在家中的大厅里,供来访的朋友欣赏。‎ ‎ ‎ ‎2、《钱塘湖春行》内容理解分析 ‎(1)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沙堤止,一路上,在青山绿水、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中,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 里面的景物和动物。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3)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4)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的景致,请在对应的空格填上相应的诗句: 远眺: 仰望: 俯视: ‎ 远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仰望: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俯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烟,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猜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 南朝统治者佞佛,修建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厚,遍布全国。当时修建寺庙是非常劳民伤财的事,联系到作者作此诗时处于晚唐时期,所以很多人认为此诗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少年任侠,十八岁开始专心读书,二十三岁得中进士,并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担任过左拾遗。三十五岁时曾随武攸宜出征契丹,担任参谋,而颇不如意。三十七岁因父亲病故辞官还乡,后被诬陷入狱,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二岁。他才高气傲,是古代不得志文人的典型代表。 ‎ 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武为人轻率,缺乏智谋,出征一年后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为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为军曹。 ‎ 陈子昂屡遭挫折,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一腔悲愤,无从宣泄。登黄金台上而追思千年前燕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 ‎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差点儿灭亡。‎ ‎2、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3.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 ‎“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 五、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相关传说故事 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2、诗歌内容梳理 ‎(1)通读全诗,你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2)是什么勾起了诗人胸中的思乡之愁?‎ ‎“落日”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愁,落日时分,倦鸟归巢,游子思乡。烟波浩淼的江面也寄托了诗人的愁怀,“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六、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你能说说诗歌中加点字的含义吗?‎ 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白水:白亮亮的河水。  ‎ 孤蓬: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蓬草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茫。‎ 兹:此。 班马:离群的马。‎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句诗如何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3、挥手离别,诗人不写泪眼,而写“萧萧班马鸣”,这是什么手法?‎ 这是一种曲折含蓄的手法:马因分离而嘶鸣,难舍难分,这声音更叫到人心里,马都不愿分离,更何况是人,表情达意宛转含蓄,别是一番风味。‎ 七、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你能说说诗歌中加点字和画线句的含义吗?‎ 不解饮:不懂得饮酒之乐。  徒:白白。  将:和。‎ 须及春:须,应当。及春,跟随春光。‎ 永结无情游:永远结成忘情的朋友。无情,忘却世情,毫无烦恼。相期邈云汉:期,约定。邈,高远。云汉,天河,即天上。 ‎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对影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里,他曾倾诉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诗人面对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独酌而无人陪伴,潜藏着的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是理想之后的失望,是怀才不遇的凄凉,又兼有放浪形骸的孤傲。‎ ‎3、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佳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典型例题】‎ 教法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以小测验形式,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针对学生不会题目或难理解的词,教师讲解时需要格外注意趣味度,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 古诗文默写  ‎ 1、 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蜂蝶纷纷过墙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百川东到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惜千金买宝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唯见长江天际流 2、却疑春色在邻家 3、只留清气满乾坤 ‎ ‎ 4、何时复西归 5、貂裘换酒也堪豪 6、老大徒伤悲 ‎【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 针对学生不会或难理解的题目,教师可趣味、引导式解答,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3、注意:此部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和熟练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控答题的进度,营造出课堂的紧张度和刺激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落日故人情”中的“情”指的是 。‎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青山”“白水”描摹送别的凄凉场面。‎ B、颔联用“孤蓬”表达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怀。‎ C、颈联“浮云”“落日”作比表明惜别心意。‎ D、尾联借“班马”萧萧长鸣体现诗人不忍离别。‎ 答案:‎ ‎1、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2、A,并不是凄凉的场面。‎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2分)‎ ‎4、“永结无情游”中“无情游”的意思是 (2分)‎ ‎5、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是____________。(2分)‎ 答案:‎ ‎3、唐朝 李白 ‎4、忘却尘世烦恼(世情)的交往 ‎5、独 教法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以小测验形式,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 针对学生不会或不熟悉的诗句、字词,教师可趣味解释,也可让其他程度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解答。‎ 青浦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九校联考六年级语文试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分)‎ ‎7、解释加点词语:最爱湖东行不足( )(1分)‎ ‎8、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答案:‎ ‎6、最爱 7、满足 8、C 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预备年级语文试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历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A.诗中运用了不少叠音词,使全诗富有音乐美。‎ B.诗中诗人以黄鹤自喻,表现天马行空的情怀。‎ C.诗中以楼在鹤去、白云悠悠的景象,抒发了岁月无情、世事苍茫的感慨。‎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诗人缠绵的思乡之情。‎ 答案:9、清楚可数;家乡 10、B ‎(教法指导:组织学生总结收获,可一起讨论总结,也可分别总结分享。主要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教案中给到重难点/易错点等的总结条目。)‎ 1、 请大家以游戏“我是记忆大王”的形式,PK课内学过或还未学的古诗,你说任意一句,我接上句或下句,看谁一口气说的最多。‎ 2、 请总结一下本堂课学到的古诗类型及诗人的写作特点。‎ 一、 巩固练习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班马”在诗中是指 。(2分)‎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 _(2分)‎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 D.“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钱塘湖即 ,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湖还有个别称 。‎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春行地点,描绘了从孤山寺远望所见的早春情致。‎ B.颔联“争”“啄”二字以禽鸟之乐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 C.颔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及诗人的感受,给人以清新之感。‎ D.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历历”的含义是 ,“萋萋”的含义是 。(2分)‎ ‎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 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 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答案: ‎ ‎1、载人远离的马 2、C ‎3、西湖;西子湖 4、D ‎ ‎5、清楚可数;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6、C 二.下节课预习 ‎ 1.下节课主题:《期中考试复习(上)》‎ ‎ 2.预习作业:‎ ‎【预习问题讨论】(预习问题分为可选和必选,根据学生程度进行选择,前2题建议中等程度偏下学生,第3题建议中等程度学生,第4题建议优等生,注意:第五题是必选题。)‎ ‎1、记叙文的顺序有哪几种?□必选□可选 ‎2、记叙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其作用是?□必选□可选 ‎3、如何将作文中的语言写的精彩生动?□必选□可选 ‎4、写景作文的秘诀有哪五种?怎样进行环境描写呢?□必选□可选 ‎5、古诗或古文,任选两篇背诵吧!‎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