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6.30 K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课 《七律·长征》
一、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伟大的诗人、书法家,代表作有
《沁园春·雪》等。
二、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 1935 年 9 月下旬,10 月定稿。这首七律作于红军战士
越过岷山后,长征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毛泽东作为红军的领导人,他经受了
无数次考验,在历经长征的艰难困苦之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
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诗句详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
常。
【赏析】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
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而“只等闲”
更加强化了“不怕”这一情感;“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艰苦的长征过程,“万水
千山”则给“难”赋予了内在与外在的双重意义。“只等闲”中“等闲”表现了
诗人视自然的困难为无物,玩弄敌人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
气,突出强调了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红军面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预习(解析)
对自然与敌人时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强兵风貌。这一联开门见山的豪情笼罩着
全诗,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译文】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乌
蒙山高大雄伟,可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赏析】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峰峦起伏、延绵不绝的五岭,在红
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
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颔联承接上文的“千山”,体现诗人战
天斗地的乐观主义精神。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现的不仅有广阔的胸襟,而且有
以山写人的革命豪情。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译文】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的阵阵水雾
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那晃动
着的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让人感到寒意阵阵。
【赏析】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浪花飞溅、水流湍急、水雾奔腾的
金沙江和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跨越了,在彼岸企图阻挡
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也被击溃了。颈联这两句表面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
定桥,实际是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红军坚韧不拔,万夫莫敌
的英雄形象,从侧面得到了表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看到千里岷山的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
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不怕”与结尾“更喜”一呼应,强化
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接了上文内容,也是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
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
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
的展现。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字注音。
崖( yá ) 渡( dù ) 岷( mín ) 逶迤( wēi yí ) 磅礴( páng bó )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字和词,并写出它的意思。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峰。
三军:指红军队伍(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五、积累与思考
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 毛泽东 。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
立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有才的诗人,在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了《七
律·长征》。这首律诗写了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这五个长征途
中典型的“万水千山”,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惧艰难,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气概和乐
观主义精神。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一联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奠定了
全篇的艺术基调。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句主要采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指蜿蜒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 细浪 和 泥丸 一
样渺小。
第六课 《狼牙山五壮士》
一、走进作者
沈重(1915—1986),原名沈绍初,浙江吴兴县人。中共党员。1949 年毕业
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同年参加革命。1939 年到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
通讯社科长,特派员,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等职,抗战中作为《晋察冀日报》
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
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二、创作背景
《狼牙山五壮士》是以在 1941 年 9 月 25 日的战斗中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的
事迹所编写的。1941 年冀西山区的秋季反“扫荡”战斗中,作者沈重深入前线
采写了一系列战场手记,脍炙人口的《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就是其中一篇。作
品生动地描写了狼牙山上的五位七连八路军战士,为掩护部队和民众撤退,与敌
人周旋在狼牙山三面绝壁的棋盘陀(悬崖)上,在弹尽粮绝,敌人被消灭 100
多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烈故事。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
迹,从晋察冀边区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民的楷模。
三、课文解析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
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的转移,引敌上山,顽强歼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
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整篇文章的内容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
诱敌入险——顶峰歼敌——英勇就义。
文章通过他们的言语和行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全文没有
一处心理活动描写,没有一处战士们表态式的豪言壮语,但从他们简洁明了的语
言和果断利索的行动中,仍能看出他们对敌人的恨,对祖国与人民的爱,对完成
任务的坚定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倭寇.( kòu ) 希冀.( jì ) 批.次( pī ) 一副.( fù ) 手榴.弹( liú )
贯.彻( guàn ) 棋.牌( qí ) 悬.疑( xuán ) 沸.腾( fèi ) 山涧.( jiàn )
冰雹.( báo ) 叽.喳( jī ) 屹.立( yì ) 喜悦.(yuè) 不屈.( qū )
2.给下面的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冀(jì) (希 冀) 副(fù) (副 食)
福(fú) (福 气)
翼(yì) (羽 翼) 辐(fú) (辐 射)
榴(liu) (石 榴) 论(lùn) (讨 论)
溜(liū) (滑溜溜) 抡(lūn) (抡 拳)
遛(liù) (遛 弯) 沦(lún) (沦 陷)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字,并写出它的意思。
抡:用力挥动。
雹:冰雹的简称。
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冀:河北的简称。
五、积累与思考
1.课文思考
该篇文章的题眼是“壮”字,并紧扣其展开,首写五个人面对大敌,勇敢接
受掩护任务,彰显了胆之“壮”;次写英勇战斗,打击敌人,展现其行之“壮”;
再写诱敌入绝境,揭示其智之“壮”;末写高呼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2.文中起着升华全文作用的句子是: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
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除了狼牙山五壮士以外,我们还知道更多抗战英雄人物,如:杨靖宇、左权、
张自忠等。
第七课 《开国大典》
一、走进作者
李普(1918 年 8 月—2010 年 11 月 8 日),出生于湖南湘乡。抗战爆发后投
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
任新华社总社采访部副主任、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等
职务。1973 年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
二、创作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
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
国家的主人。
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2 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
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 3 时,北京 30 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
隆重的开国大典。李普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并创作了这篇记叙文。
三、课文解析
这篇文章围绕开国大典事件之“大”、场面之“大”、热情之“大”及意义之
“大”展开,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
自豪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盏盏.( zhǎn ) 爆.发( bào ) 林伯渠.( qú ) 旗帜.( zhì )
隆隆.声( lóng ) 擎.着( qíng ) 瞻.仰( zhān) 聂荣臻.( zhēn)
2.给多音字注音,并用另外一个读音组词。
五更.(gēng)天,另一个读音是(gèng ),组词(更加)。
排山倒.(dǎo)海,另一个读音是(dào),组词(倒车)。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出它的意思。
诞生:产生。
肃立:恭敬严肃地站着。
瞻仰: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
五、积累与思考
1.《开国大典》的作者是时任新华社 特派记者 的 李普 。
2.开国大典举行时间是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是 毛泽东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的是 林
伯渠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是 朱德 ,当时的阅兵总指挥是 聂荣臻 将
军。
3.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按照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分 大典前 、大典时 、大典后这三部
分来叙述,生动地描写了开国大典隆重热烈的盛况,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
爱新中国、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第八课 《灯光》
一、走进作者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 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
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后加
入八一制片厂,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 路标》
《妈妈》等。1974 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二、创作背景
1947 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
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
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
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歼灭 57 师的描述来看,本课
所述之事应该是发生在 1947 年 9 月 11 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
成的。
三、课文解析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
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
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
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
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
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
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豫皖.苏( wǎn ) 歼.灭( jiān ) 郝.营长( hǎo ) 按钮.( niǔ )
黑魆.魆( xū ) 千钧.一发( jūn ) 璀璨..( cuǐ càn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豫”是河南省的简称;“皖”是安徽省的简称;“苏”是江苏省的简称。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钧:重量单位。
璀璨:形容珠玉光彩鲜明。
阻击:以防御的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攻击。
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与向往。
五、积累与思考
1.理解下列句子。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
能够感受到什么情感?这里写“漆黑的夜空”有什么作用?
答: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
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
往。
②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
战友来。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
到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
2.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灯光”为题?
答:灯光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本
课以“灯光”为题,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广场上千万盏灯时引起
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
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