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8 MB
  • 2022-02-12 发布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 ‎1.会写“涯、莺”2个生字,理解本课三首诗中“簸”“山郭”“排闼”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生字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3个生字可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识字。书写时,注意“簸”是上下结构;教学“涯”的书写时,强调右边外部是“厂”,不要多加一点;“莺”中间是“冖”,不 要写成“宀”。‎ ‎2.阅读理解 本课3首古诗都是七言诗,描写的都是自然美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以丰富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感受。本课3首古诗要求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要求默写《江南春》。‎ ‎3.表达运用 古诗中有许多精妙的对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法。《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便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感受许多古诗词的这一特点。‎ ‎1.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理解“簸”字,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2)查找黄河的相关资料。‎ ‎(3)查找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4)查找对偶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浪淘沙》(其一)‎ 课时目标 ‎1.会写“涯”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展开想象,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一、导入解题 ‎1.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 ‎3.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4.了解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题材涉猎广泛,尤其以咏史诗为人称道。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黄河视频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黄河,体会诗中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势。‎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准多音字及生字:曲(qū)。‎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读好古诗的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读,齐读。‎ ‎(2)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九曲——黄河弯;万里沙——黄河长、沙很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①第一句:想象黄河曲折悠长、蜿蜒漫长的画面,重读“九曲”“万里沙”。‎ ‎②第二句: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③指名读、师范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4)指导书写“涯”这个字。‎ ‎(5)小结:前两句描写了黄河“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浪涛汹涌”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6)找学生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并说说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①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边。‎ ‎②“九曲”“万里”“浪淘风簸”‎ 等用词精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齐读诗句。‎ ‎(2)这两句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①直上——浪大、浪高。‎ ‎②牵牛织女家——在天上,让人感觉静谧美好、温馨甜蜜。‎ ‎③指名概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及牛郎织女家的宁静温馨。)‎ ‎(4)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通过借用典故的方法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出示黄河图片,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 第2课时 ‎《江南春》‎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江南春》,背诵并默写《江南春》。‎ ‎2.了解古诗通过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能背一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吗?‎ ‎《春晓》《村居》《咏柳》《惠崇春江晚景》等。‎ ‎2.古代诗人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江南春。‎ ‎4.解题。‎ 江南春:江南春天的美景。(课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图)‎ ‎5.了解作者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山行》《清明》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读准生字“郭”的读音。“莺”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注释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 ‎(2)同桌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莺啼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寺庙 楼台 烟雨)‎ ‎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1)第一、二句: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村伴着山郭,酒旗在空中飘扬。‎ ‎(2)第三、四句: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5.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句写今,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后两句是雨景怀古,通过对“寺”“楼台”“烟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哀愁,望着这充满历史悠远感的烟雨迷蒙之景,作者不禁心生感慨: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院和楼台,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四、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图片,根据图片配诗句。‎ ‎3.指名背诵,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第3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一、导入解题 ‎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 ‎4.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在钟山的邻居。了解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主要作品有《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读准生字“畦、闼”的读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指名读。‎ ‎(3)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 ‎(2)结合注释理解“苔”“畦”“排闼”这几个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一间茅屋”。‎ ‎(4)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湖阴先生的朴实、勤劳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简朴的茅屋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5)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交流:茅屋外面的风景如何?‎ ‎(3)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湖阴先生对山水的喜爱。(一条河环绕着碧绿的稻田,守护着稻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 ‎(4)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运用拟人的手法,从“护”“送”二字可看出。)‎ ‎(5)齐读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课件出示:‎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6)回忆一下学过的古诗里还有哪些这样的诗句。‎ 预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填空小结:‎ 课件出示:‎ 从第一、二句诗可以看出湖阴先生____________;第三、四句诗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湖阴先生对山水的__________之情;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由________及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_____________。‎ 四、背诵古诗 ‎1.对照板书试背。‎ ‎2.配乐朗诵。(诵读要读出节奏)‎ 本课三首古诗皆是写景诗。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是一首描写黄河的诗,古诗借助夸张和想象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杜牧的《江南春》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和独特的地形,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貌,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仅一首七言绝句却展现出了一幅广阔的画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湖阴先生院落和自然环境之美,也赞扬湖阴先生勤劳、爱干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全诗营造了悠然、美妙的意境。‎ ‎1.读中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如在读中感悟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读中体会江南春天的美好和烟雨蒙蒙的景象,读中感受湖阴先生的勤劳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读中想象。‎ 通过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文中插图,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18 只有一个地球 ‎1.会写“莹、裹”等 12个生字,会写“晶莹、摇篮、壮观”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重点 ‎1.默读课文,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2个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和分类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字和理解。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在天际遨游”“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理解“遨游”和“璀璨”的意思,注意提醒“莹”是后鼻音,“璀”“璨”和“赐”都是平舌音。‎ 本课词语可分成两大类别进行学习、理解。一类是形容地球的词语,如“晶莹、摇篮、和蔼、无私、慷慨、破碎”等;一类是与资源相关的词语,如“有限、地质、节制、开采、资源、枯竭、毁坏”等。‎ 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篮”要与“蓝”区别,“资”要与“姿”区别。‎ ‎2.阅读理解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通过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通过找关键句可以概括出课文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通过训练找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方法,让学生能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提高效率。‎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以增强语感。同时,本文还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体会的同时,应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1.预习提纲 ‎(1)随文识字,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搜集生活中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以及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 ‎(3)默读课文,找关键句,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莹、裹”等11个生字,会写“晶莹、摇篮、壮观”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出示象形文字:母。‎ 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母亲”的“母”)看到这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妈妈)除了自己的妈妈,你们还会把什么也称作母亲呢?(祖国、地球)‎ 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作什么?(水球、生命的摇篮、家园……)‎ ‎2.课件出示宇宙中美丽的地球图片。‎ 这个在浩瀚宇宙中美丽的星球,就是地球。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地球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宇宙那么大,地球真的只有一个吗?‎ ‎【设计意图】‎ 课题质疑作为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阅读期待,使学生更快融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了解科学小品文。‎ 课件出示:‎ 科学小品文: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2.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读完课文,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地球?‎ ‎3.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资源 有限 矿产 无私 慷慨 节制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目睹 子孙 多种形式读记生词,正音。‎ ‎(2)课件出示关键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板书:美丽壮观)‎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板书:渺小)‎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板书:资源有限)‎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板书:无法移居)‎ 指名读,正音。试着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关键语句是文中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转前后的语句。把握了关键语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三、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小组讨论:为什么文中说“只有一个地球”?‎ ‎3.指名交流。‎ ‎4.小结:课文到底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呢?等读完全文,我们应该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 解读课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中心和主要内容。有效地解读课题,能使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懂、读透、读出感情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能设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请同学们开火车读一读以下词语。‎ 课件出示:‎ 第一组:遥望 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第二组:渺小 茫茫宇宙 第三组:有限 资源 枯竭 不加节制 毁坏 滥用 威胁 生态灾难 第四组:指望 移居 设想 别无去处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关于地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深入解读,明确中心 同学们,文中提到在宇航员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为什么还说它是“渺小”的呢?说说你的理解。(它是与宇宙相比较而言的,而且它只有那么大,不会再长大。因此说它是渺小的。)‎ ‎(3)课件出示练习,体会说明方法。‎ 课件出示:‎ 选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比 较列数字 打比方 ‎1.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 )‎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 ‎2.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2)指名说说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课件出示:‎ 不可再生资源: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可保持增长率再生的资源。‎ ‎(3)请用文中的句子说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4)可再生资源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再生呢?请用文中的例子说明。‎ ‎(从“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可以看出如果人类不节制使用、不保护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5)体会第4自然段中“本来”用词的准确性。‎ 课件出示:‎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本来”去掉,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6)设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课件出示:‎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①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地球?请展开想象说一说。‎ 预设一:我看到了地球到处都是汽车,尾气让天空布满灰霾。‎ 预设二:我看到了地球许多河流的水污浊,上面漂浮着许多不同颜色的泡泡……‎ ‎②课件出示地球被污染的图片。‎ ‎③小组合作设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④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明确人类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的事实。‎ 课件出示:‎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1)理解“至少”的意思和用词的精确。‎ 这个词说明了“40万亿千米”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2)感悟“40万亿千米”有多远,体会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星球。‎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 ‎(4)了解“移民基地”的设想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实。‎ 学生交流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了解“移民基地”的设想是遥远、难以实现的事情。‎ ‎(5)课件出示相关知识链接:‎ 课件出示:‎ 月球:月球没有大气,再小的尘埃也会直接轰击月面。月面条件比地球条件恶劣得多,白天接近130摄氏度,晚上低于零下170摄氏度,而且是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各占半个月,交替进行。‎ 火星: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与地球一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冬季最低温度为零下125摄氏度,夏季最高22摄氏度。有稀薄的大气,虽然没有看到液态水,但有水流痕迹,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尽管火星与地球最相似,但火星上昼夜温差大、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等这些可怕的问题,还是让移居火星暂时只是梦想。‎ ‎4.小结:由此可见,宇航员的感叹不无道理:地球的确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小组交流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 ‎7.小组代表总结。‎ 课件出示:‎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 地球是渺小的 ‎↓‎ 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 人类无法移居第二个星球 ‎↓‎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课堂小结,感情升华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精心保护地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四、作业 设计环保宣传广告牌。‎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通过抓住关键句“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1.情境激趣。通过美丽的地球美景照片和入情的导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以读促情。本文虽是科学小品文,用词严谨的同时,表达却很生动。文中赞美地球的语言特别生动,通过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感受地球的可爱,与后面“地球容易破碎”的内容相照应,可以使学生更加由衷地热爱地球,热爱我们的家园,更加发自内心地要保护地球。‎ 研读“地球的易碎性”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观看图片等,使学生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伤痕累累的家园与前面看到的、感受到的美丽家园形成了对比,内心形成冲击的同时,更是希望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3.升华情感,内化行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保护地球的愿望时,让学生动笔设计宣传语,更具说服力,所写的宣传语更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19* 青山不老 ‎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字词教学 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可以通过形声字归类和形近字区分的方法识记生字。注意“粼”是前鼻音,“擎、杖”是后鼻音。本课生字大部分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在学习段落时可重点理解“肆虐、盘踞、擎”等字词。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这些字词。‎ ‎2.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本课的学习,要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3.表达运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预习提纲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3.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 ‎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 ‎5.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晋西北环境缺乏认知的情况下,通过图片的形象感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 粼粼 肆虐 盘踞 记载 擎天 铁锹 拐杖 拄着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 “阅读提示”引路,明确课堂学习要求。‎ 三、小组合作,感悟奇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1)老人创造的奇迹:‎ ‎①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平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谈谈你的感受。(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了不起的奇迹!‎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③杨树、柳树,如臂如股……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体会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2)老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①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第2自然段)‎ 点拨1: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环境的险恶。(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风吹沙起、逆吹牛马使倒行)‎ 课件出示:‎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 点拨2:说说你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理解。‎ ‎②体会小环境的艰苦。(第3自然段)‎ 点拨:说说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么样。(生活条件简陋,生活简朴、单调,吃住简单。)‎ 四、再读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放弃与儿女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2.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指名读,思考:“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老人真的能与山水永远同在吗?他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3)齐读句子。‎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远不会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指老人种树的精神与世共存。以“青山不老”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4.小结:只要老人的精神长存,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万古长青。‎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看着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略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三个重点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体会老人的种树精神以及他的无私情怀。‎ 在遇到难点问题时,精心设疑,引导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对“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另一种东西”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使文本的情感变成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便能很好地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了。‎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1.生活中听到不同意见时,能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2.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3.能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能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4.能在表达观点时做到简洁明了、有依据。‎ 重点 ‎1.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要有依据。‎ 难点 创设情境,表达观点时做到简洁明了、有依据,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 ‎1.创设情境。‎ 以课本中的两个事例为主,创设两个交际情境——根据事例一创设春节拜年情境,家庭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发表各自对春节能否燃放鞭炮的观点。根据事例二“要路还是要树?”创设城市道路改造现场的情境,不同身份的人员聚在一起发表不同的意见。‎ ‎2.多向互动原则。‎ 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认真倾听的同时要能与他人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换位思考,尊重不同的意见。注意说话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1.学生课前搜集燃放鞭炮的由来以及因燃放鞭炮造成的安全事故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话题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意见不同怎么办。‎ ‎【设计意图】‎ 口语交际应着眼于生活,从日常生活入手,打开话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二、明确要求 ‎1.自读文中的两个事例,明确讨论的话题:‎ 话题一: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 话题二:要路还是要树?‎ ‎2.说说交际时有哪些要求。‎ ‎(1)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要换位思考,以理服人。‎ ‎(3)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 口语交际的过程应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有了目标,学习效果才能更加有效,才能达到提升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分组选择话题讨论 ‎1.各小组根据情境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 出示情境一:‎ 过年了,大伯(环保局工作人员)、小叔(环卫工人)、姑姑(眼科医生)、爸爸(消防员)、妈妈(鞭炮厂工人)和我(普通市民)都到爷爷奶奶家拜年。他们拜年后便聊起了昨天的一则新闻:市内有一户人家回老家过年,阳台上晾着衣服,大年三十晚上邻居的烟花不慎射到他们家阳台引起了火灾。于是,大家对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出示情境二:‎ 南方的某座城市,一条道路挤满了人,政府决定砍掉道路两边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来拓宽城市道路,只见已有不少树木倒在两边。道路附近的许多居民及路上的行人纷纷上前围观,经过这里的司机也都下了车,有的上前阻止,有的在一边对此事展开了讨论。见此情景,交通局局长和环保局局长也迅速赶到了现场。他们都对“要路还是要树”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2.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角色出发阐述对问题的看法。‎ ‎【设计意图】‎ 口语交际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有了吸引学生的生动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有角色意识,做到有话可说。‎ 四、再现情境,展示过程 ‎1.图片出示拜年场景图,小组上台演示讨论过程。‎ 预设:‎ 普通市民:‎ 我认为春节还是要燃放烟花爆竹,这样才比较有年味。再说,这不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吗?‎ 鞭炮厂工人:是啊,要是不能燃放烟花爆竹,我们鞭炮厂的所有员工都要失业了。只要燃放时注意安全,这些事故应该都是可以避免的。‎ 环保局工作人员:你们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我也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但从社会层面及环保方面来看,我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还是应该禁止的。燃放烟花爆竹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这些有毒有害气体是无形的“杀手”,对我们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据环境监测站监测,当春节大量燃放鞭炮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明显增高,空气中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都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 眼科医生:我还是认为春节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为好。我们科室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接到很多因观看或动手燃放烟花伤及眼睛而来就医的患者,昨天就有一名38岁的男子在观看烟花时被气浪炸坏了眼球。(可根据时事新闻报道拟讲内容)这对个人及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大的不幸。‎ 环卫工人:是啊,燃放烟花确实有很多的危害,对市容市貌也有很大的影响。每年正月里,当许多人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时,我们环卫工人却不得不加班加点清扫路上的鞭炮屑,我们有一位同事连续7年春节都是在马路上度过的。如果大家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话,我想他也就可以像大家一样能在家与家人团圆,开心地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了。‎ 消防员:我也认为不要燃放烟花爆竹好,每年像这样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真的不少。这样的灾害,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没有必要贪图一时的快乐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其他同学对各个角色对话提出补充或改进意见。‎ ‎3.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议,评出最佳角色奖。‎ 角色 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 态度平和 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 普通市民 ‎☆☆☆‎ ‎☆☆☆‎ ‎☆☆☆‎ 鞭炮工人 ‎☆☆☆‎ ‎☆☆☆‎ ‎☆☆☆‎ 环保局工作人员 ‎☆☆☆‎ ‎☆☆☆‎ ‎☆☆☆‎ 眼科医生 ‎☆☆☆‎ ‎☆☆☆‎ ‎☆☆☆‎ 环卫工人 ‎☆☆☆‎ ‎☆☆☆‎ ‎☆☆☆‎ 消防员 ‎☆☆☆‎ ‎☆☆☆‎ ‎☆☆☆‎ 行人 ‎☆☆☆‎ ‎☆☆☆‎ ‎☆☆☆‎ 司机 ‎☆☆☆‎ ‎☆☆☆‎ ‎☆☆☆‎ 交通局工作人员 ‎☆☆☆‎ ‎☆☆☆‎ ‎☆☆☆‎ 道路附近居民 ‎☆☆☆‎ ‎☆☆☆‎ ‎☆☆☆‎ ‎【设计意图】‎ 通过建议、补充和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共同发展,星级评价还能让学生在实践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建立更多的自信。‎ 五、迁移运用 ‎1.通过这节口语交际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以谈学习到的口语交际的方法,也可以谈对本节课情境事例的认识。)‎ ‎2.现在再让你处理生活中你曾遇到的意见不同的状况时,你会怎么做?同桌间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 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更要还原于生活。这样口语交际的教学才能体现其根本的意义。‎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意见不同怎么办”,提供的事例与单元“环保”主题紧密联系,目的是通过话题的讨论,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懂得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此次口语交际,在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沟通的技巧。‎ ‎1.创设生活情境,提升交际兴趣。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并迅速融入角色。如春节拜年,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春节更是孩子们喜欢的节日,本次事例一中的事例更是孩子较多接触和了解的,这样的情境更容易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让他们想说、敢说。‎ ‎2.评价鼓励,提升自信。在口语交际展示过程中,适时的评价与鼓励必不可少。在孩子们的互评中,他们知道了如何把话说得更好,把自己的观点更简洁地表达清楚。星级评价更多是鼓励的目的,加上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孩子们有了表达的自信,就更乐于表达。‎ ‎3.还原生活,学以致用。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可见,在学习口语交际技巧的同时,我们更应引导孩子把交际技能、技巧运用于生活,成为内化行为,发挥口语交际课真正的意义。‎ 习作:学写倡议书 ‎1.能就自己关心的、希望得到大家支持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并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重点 写清倡议的内容,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掌握倡议书正确的书写格式。‎ 难点 能结合生活中自己关心的问题,书写一份倡议书。‎ ‎1.写作目的 ‎(1)能用倡议书的形式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 ‎(2)掌握倡议书的书写格式。‎ ‎2.写作内容 ‎(1)倡议的具体事情。‎ ‎(2)倡议的理由。‎ ‎(3)要大家做什么。‎ ‎(4)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3.写作形式 仿照课本的例子,用正确的格式学写倡议书。‎ ‎1.网上搜索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涉及校园、日常生活、环境卫生、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倡议书,选择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能根据情境提出合理的倡议。‎ ‎3.掌握倡议书的书写格式。‎ ‎4.选择合适的地方发布倡议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热点话题。‎ ‎2019年4月,有一则热门话题:杭州三年的垃圾可以把西湖填满。每人每天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1.2公斤的垃圾,现在杭州市每天的垃圾产生量是1.2万吨,也就是说,三到四年产生的垃圾就可以把一个西湖给完全填满了。垃圾中的塑料制品需要很多年才能降解。目前,杭州填埋场里面的垃圾厚度有100多米,正在严重超负荷运转……‎ 为了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我们要减少制造垃圾,做好垃圾的回收利用。‎ ‎2.关于上文这一热点话题,你有什么看法?我们能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各社区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设计意图】‎ 作文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情境,习作便有了对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写作内容拥有特定的意义,也更能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二、仿照例子,学写倡议书 ‎1.出示文中的例子。‎ 课件出示:‎ ‎“节约用水”倡议书 ‎(见教材P94页)‎ ‎2.自由读例文中的倡议书,思考:这是关于什么问题的倡议书?倡议书应包括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标题。标题要鲜明。‎ ‎2.称呼。依据倡议的对象写称呼。‎ ‎3.正文。写清楚倡议的内容,可以分点说明。‎ ‎4.落款。署名并写上日期。‎ ‎4.倡议的内容如何表达才能更有号召力?‎ ‎(1)“节约用水”的意义,号召“节约用水”的原因。(为什么倡议)‎ ‎(2)应该怎么做。(倡议什么)‎ ‎(3)号召行动。‎ 课件出示构思单:‎ 课件出示:‎ ‎5.结合情境,梳理倡议。‎ ‎(1)回顾情境,提取原因,思考倡议的内容。‎ ‎(2)小组讨论,按照倡议书构思,说说倡议的内容。‎ ‎(3)动手书写倡议书。‎ ‎(4)小组推选作品展示,师生评议。‎ ‎6.根据倡议的对象,你认为这份倡议书在哪些地方发布更合适?‎ ‎【设计意图】‎ 在学习倡议书格式及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并通过写倡议书构思单帮助梳理,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三、拓展内容,写倡议 ‎1.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在环保方面值得倡议的问题?或者你所关心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有哪些是值得倡议的?‎ ‎2.根据构思单写一份倡议书。‎ ‎【设计意图】‎ 习作拓展,不限制主题和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欣赏、评议佳作片段,并修改需要改进的片段。‎ ‎2.在合适的地方发布倡议书。‎ 一、小结习作情况 运用激励语言,从倡议的内容选题出发进行小结,表扬关心社会问题的同学。‎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学生佳作片段及需要改进的习作片段,共同评议。‎ ‎(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 ‎2.评析学生习作。‎ ‎(1)从倡议书格式方面进行评析。‎ ‎(2)从倡议的理由是否充足,是否有号召力方面进行评析。‎ ‎(3)从倡议内容是否清楚、有条理等方面进行评析。‎ 三、同桌交流,互评互改 ‎1.同桌互读习作,互相评议。‎ ‎2.自己修改倡议书,完善习作。‎ 四、发布张贴 ‎1.倡议书应该在哪里发布?‎ ‎2.什么时候发布?‎ 五、布置作业 把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本次习作主题是“学写倡议书”,要求用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并在合适的地方发布。‎ ‎1.创设情境,激发习作欲望。通过对“杭州市三年的垃圾就可以把西湖填满”‎ 这一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垃圾处理的严峻性,认识到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及必要性。这一情境设计充分激发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开展垃圾分类的愿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和兴趣。‎ ‎2.利用例文,掌握习作技巧。通过学习例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倡议书的格式和写法。学生初步了解倡议书的习作技巧后,学以致用,把写倡议书的方法运用到提供的情境问题的倡议中,在课堂上便能扎实掌握倡议书的习作方法和技巧。‎ ‎3.互评互改,学会赏析作文。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都是修改出来的。通过互评互议、互相修改、自评自改,可以不断提升学生欣赏习作的能力,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园地 ‎1.能交流在古诗词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运用的学习方法。‎ ‎2.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4.能积累、背诵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重点 ‎1.能结合学过的古诗词,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能读懂公交车站牌,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4.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难点 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1.诗、词、句积累 ‎(1)“交流平台”,结合学过的古诗词,总结、积累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日积月累”中所列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的“五行”“五谷”“五音”“‎ 五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重点是背诵、积累。‎ ‎2.语言运用 ‎(1)“词句段运用”共两题:说说段落表达的观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2)第一题:阅读文段,加强“通过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单元阅读方法的训练。‎ ‎(3)第二题:学习查看课文列举的三块公交车站牌,学会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1.网上搜索资料,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在古诗词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运用的学习方法。‎ ‎2.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背诵第17课的三首古诗。‎ ‎2.回顾学习古诗词时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中3位学习伙伴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2.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课件出示:‎ ‎1.借助注释理解。‎ ‎2.通过想象去体会。‎ ‎3.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可以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古诗,说说你对这些方法的认识。‎ 预设:‎ ‎(1)《浪淘沙》中“浪淘风簸”的“簸”可以通过注释知道是“颠簸”的意思。‎ ‎(2)读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时,通过想象,我的眼前浮现出黄河奔腾咆哮的画面,我感受到了黄河的气势,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3)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联系南朝历史,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设计意图】‎ 除了“交流平台”中给出的例子,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古诗,相互联系,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巩固古诗词。‎ 三、词句段运用 ‎1.过渡: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运用恰当的方法学习文章及段落,也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段落的观点。‎ ‎2.回顾本单元要掌握的阅读方法。‎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回顾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是如何结合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 ‎4.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文段。‎ ‎5.默读文段,结合关键句,说说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阅读要求:‎ ‎(1)画出关键句子。‎ ‎(2)说说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城市里种植大量的花草树木能使生活环境更舒适。)‎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2.能积累、背诵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一、谈话导入 ‎1.你曾坐公交车去过哪些地方?你是如何选择路线的?‎ ‎2.你是按什么要求来选择路线的?(顺利、快捷)‎ 二、词句段运用 ‎1.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周末早上9点以前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你能帮他看看,怎样乘车最合适吗?‎ ‎2.读材料,了解信息。‎ ‎(1)读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2)了解站牌的信息。(共几路车?它们分别是从哪里到哪里的?首班车和末班车的时间分别是什么?分别停靠哪些站点?)‎ ‎3.想一想: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有几种乘车方案?‎ ‎(1)第一种方案:乘763路车,从温泉镇到宋家洼,共停靠5个站点。‎ ‎(2)第二种方案:乘6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再转86路车,从四通桥到宋家洼,共停靠8个站点。‎ ‎(3)第三种方案:乘65路车,从温泉镇到桐荫街,再转86路车,从桐荫街到宋家洼,共停靠6个站点。‎ ‎4.小组讨论:对小林同学来说,哪一种最合适、更顺利、快捷?‎ ‎5.小组代表总结。‎ ‎763路停靠站点最少,最快捷,但首班车时间是早上九点,小林希望早上九点前到,所以第一种方案不合适。(第一种方案快捷但不合适)‎ ‎86路和65路首班车时间都是早上六点,因此第二种和第三种都合适,但第三种停靠站点少,更快捷。(第二种合适但不够快捷,第三种合适并相对快捷)‎ ‎【设计意图】‎ 通过查看站牌能够读取必要的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最终掌握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的方法并应用于生活。‎ 三、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内容。‎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确。‎ ‎3.齐读,分组读。‎ ‎4.说说什么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道教教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2)五谷:指的是五种谷物。“稻”俗称水稻、大米;“麦”俗称小麦;“黍”俗称黄米;‎ ‎“菽”俗称大豆;“稷”又称“粟”,俗称小米。‎ ‎(3)五音:指的是五声音阶,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 2 3 5 6宫商角徵羽。‎ ‎(4)五彩:黄、青、赤、白、黑,是色彩中五种主色调。‎ ‎5.熟读成诵。‎ 本单元“语文园地”紧扣“热爱大自然”主题,围绕阅读方法:“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来学习。‎ ‎1.回忆所学课文,归纳阅读方法。首先,让学生复习背诵本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回忆学习过程中理解古诗字词句的方法,再看看课本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总结发现后,有针对性地回忆、感悟,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其次,在教学“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时,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回顾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最佳方案。公交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学会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是必要的。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白,选择最佳的乘车方案需要关注公交车首发时间、所经站点、时长等多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