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5 KB
  • 2022-04-13 发布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海南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能独断者,故可以王天下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史记》记载,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当代考古学者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围墙,却根本找不到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这反映出A.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B.历史现象必须经过考古印证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3.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4.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粱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都大力鼓吹王阳明的心学,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他们反复引述、极力椎崇的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可能是A.“人皆可以为尧舜”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知善知恶是良知”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5.下表为不同历史文献对歙县徽商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徽商记述出处歙商许文才“贸迁货居,市不二价”《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八歌商吴南坡云:“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以致“四方争趣坡公”。《古歙岩镇镇东磡头吴氏宗谱》歙商鲍雯“一切治生家智巧机利悉屏不用,惟以诚待人,人亦不君欺,久之渐致盈余”。(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谐》卷二A.管理体制严格B.善用儒道经商C.注意团结协作D.注重宗法观念6.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赈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n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B.抵制西方惊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7.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8.薛福成认为虽然实力是外交的基础,但“各国之大小强弱,万有不齐,究赖此公法以齐之,则可以弭有形之衅。虽至弱小之国,亦得藉公法以自存”。据此可知,薛福成A.认为国际外交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B.指出在国际舞台上弱国无外交的真实状况C.延续了清政府妥协退让的屈辱外交D.主张中国应该在外交上合理运用国际法规9.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10.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国历”,然而之后社会使用旧历(农历)仍占主流。1936年,国民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这表明A.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B.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C.城乡之间习俗变迁的速度差异大D.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应因势利导11.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古代雅典A.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B.实行了轮番执政民主制C.公民以城邦利益为宗旨D.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12.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B.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nC.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D.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1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14.19世纪中期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使用)方式从随意休闲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反映了A.近代交通业发展迅速B.民众财富收入增加C.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D.工厂制度影响深远15.苏联政府加速对个体农民进行粮食收购和催缴农业税、保险费和贷款等各种税款。1930农业年度,个体农民上交的统一农业税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这些做法A.保证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得成功B.体现新经济政策发生异变C.有利于农业全盘集体化速度加快D.说明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16.《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 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此举A.旨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组织B.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有序发展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向D.不利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17.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A.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B.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C.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D.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18.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这反映了A.多极化发展弥合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B.国家间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C.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D.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形成19.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协定,但没有组织基础。而世贸组织管理实施的贸易协议与协定具有长期性和正式性,在国际法上比多边政府协定的关贸总协定更具有效力。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C.区域集团化暂时停顿D.国际格局发生剧变20.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这说明n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如下:第12、14条: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据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各自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各自特点产生的原因(9分)2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妊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n材料二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7分)2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材料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材料三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的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为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的不同。(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7分)n24.(15分)【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6分)海南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1—5CAAAB6—10DCDBD11—15BBDDC16—20BBCAD21.(15分)(1)汉律: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礼法并用(或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3分,答对3点即可)《大宪章》:法律至上,王权有限(或以法律约束王权);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3分,答对3点即可)(2)原因:汉律: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汉初经济残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强调礼法并用。(5分)       《大宪章》:英国具有法治传统;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4分)22.(15分)(1)关注重点:重民;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富民。(共4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共4分)(2)发展: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三民主义。(共3分)n影响: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共4分)23.(15分)(1)不同主张:责任承担者: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和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负有社会救济的责任。(4分)救济对象:胡佛认为救济的重点应是大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罗斯福认为救济应面对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4分)(2)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7分)24.(15分)(1)(9分)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6分)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任答两点即可,3分)(2)(6分)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每点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