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M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0课 谈中国诗钱钟书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激趣导入钱钟书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又富于魅力的人物。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纵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钱钟书极富传奇色彩,蜚声海内外。更有甚者,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不得不说,这就是诗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连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 ①富于暗示 ②中西诗内容、作风相合微任务活动一 理解作者观点1.作者谈中国诗的立场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比较文学。n2.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具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从发展看①从形式看②从技巧看③从语言看④从内容看⑤答案 ①中国诗是早熟的 ②中国诗篇幅短小 ③中国诗富于暗示 ④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⑤中国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3.在论述中国诗的特点时,作者把哪一个特点说得最详细?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作者把中国诗含蓄蕴藉、富于暗示的特点说得最详细。作者首先说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接着说中国诗往往在无言中蕴含神秘;中国诗喜用疑问句发问引思,诗歌荡气回肠。(2)之所以说得最详细,就是要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因为中国诗的含蓄凝练、晦涩难懂的特点是最出名的。4.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有,表现在哪些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5.中国诗与西洋诗是相通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外国诗呢?(请用课文语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研究外国的诗会使我们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如到外地旅游能增加对家乡的爱恋一样。微任务活动二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钱钟书《谈中国诗》善于用“比”,即比较、类比、比喻等。试举例加以分析。1.运用比较。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对中外诗歌进行了多角度比较,如中外诗歌的发展史、篇幅长短、风格特色、语言形式、思想内容等,观点明晰,分析令人信服。2.善用类比。本文善用类比方法,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了说服力。为了证明“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作者用中国绘画里早已有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以及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周到作类比,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诗的特点。n3.多用比喻。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句,不仅很好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还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生动。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这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证明了中国诗符合爱伦·坡“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的主张。微任务活动三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1)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中国没有史诗,连最好的戏剧诗也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诗歌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揭示中国诗歌发展的超常——早熟而早衰的原因,用反语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不重逻辑严密、臆断行事的思想方法的危害。2.赏析下列语句。(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闪电战”“轻鸢剪掠”的比喻有什么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闪电战”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特征——短以及欣赏诗的速度快。“轻鸢剪掠”是英国短语,意思是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鸢,又名“老鹰”。以“闪电战”“轻鸢剪掠”的比喻加以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诗简短而又意味悠远的特点。(2)“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暗喻。“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形象地说明了“诗体”和“诗心”的关系: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比喻信手拈来,丰富精当。(3)“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试对这段话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之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来比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形象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n(4)“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应怎样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言外之意不说出来,所以叫“静默”,而这种言外之意,已经由说出来的话加以暗示了,正像胎儿在母体之中了。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感。(5)“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这‘不知’得多撩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整体句式相似,条分缕析,很有气势地证明了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引诱”“不了了之”等表达活泼,富有情趣;最后一句运用感叹语气,赞赏之情溢于言表。(6)“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两个句子中的两个比喻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用“蛛丝网”和“钢丝网”、“乐队合奏”和“吹着芦管”的对比,深入浅出地指出了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差异:中国诗低沉斯文,西洋诗高亢雄壮。文章最后一段写道:“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像这样的句子,读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妙,有人认为不雅。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品风格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这样的句子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是演讲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极大地调动听众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演讲内容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演讲效果。像上面的句子,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中西本位文化论者,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观点二)这样的句子虽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但用语过“俗”,态度过于严厉,“小畜生”磨牙咬人的比喻似乎有愤世嫉俗的意味,不容易让人接受,与上文的整体风格不太一致。助读材料1.文化昆仑——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n及《管锥编》(五卷)等。《管锥编》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钟书治学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3.本位文化论所谓本位文化论,是指那种蓄意把中国和西方文化割裂开来,对外来文化进行排斥的论调。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许多人在文化上盲目“自尊”,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文化一概排斥。反过来,西方有许多人也是狂妄自大,以西方文化为本位文化,对中国文化采取蔑视的态度而加以否定。4.钱钟书名言小辑(1)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2)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3)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必备知识积累卡片字词知识1.严正:严肃正当;严肃公正。2.一蹴而至(cù):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3.数见不鲜(shuòxiān):经常看见,并不新奇。4.颦蹙(píncù):皱着眉头,形容忧愁。5.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n一、文艺评论中国诗与中国画钱钟书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做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把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和他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必然和当然。传统也有弹性,因而不得不变,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它一方面把规律定得严,抑遏新风气的产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中国也常有相类似的努力。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地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n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瞰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释袾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选自《七缀集》,有删改)赏析 钱钟书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作者善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生动透彻,风趣幽默;善用对比手法,将观点表达得准确清楚;同时引用古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哲思散文一个偏见钱钟书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n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哲学言行论》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博马舍《趣姻缘》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欲望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就是独处一室,无与酬答的时候,他可以开留声机,听无线电,甚至睡眠时还发出似雷的鼻息。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三者的耳朵听来。唐子西的《醉眠》诗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融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清醒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噪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雪莱诗《赠珍尼——一个回忆》里,描写啄木鸟,也说鸟啄山更幽。柯律立治《风瑟》诗云:“海声远且幽,似告我以静。”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可。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n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有删节)赏析 钱钟书的散文《一个偏见》,真是畅快淋漓!偏见本不足褒,而作者睿智幽默地引经据典,讥古讽今,却把“一个偏见”描述得流光溢彩。读之,仿佛是一把利剑,直指时弊!又仿佛是一服良药入口,去痛消炎!这两篇文章虽然有的属于文艺评论,有的是哲思散文,但在语言风格上有相同之处,请简要谈一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钱钟书的创作体现出一种绝顶的聪明与睿智。他的幽默与讽刺不仅仅作为形式和技巧而存在,同时它还是一种精神,体现出创作主体的超凡心境和博大胸怀。请以“高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体现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15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其实高考很像一个宴会,而且华美至极。为了这个宴会,我们已经精心预备十二载。怀着激动抑或悲壮的心情,我们盛装赴宴,义无反顾。在这个华丽的宴会上,我们欢歌笑语,翩翩起舞。自我的风采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人都是笑靥如花,心中仿佛盛满了蜜。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想起警戒线外还有一群人以海枯石烂的姿势屹立着,仿佛历经沧海桑田也不会改变,他们在等待着我们凯旋,心中不由多了几分甜蜜。素材点击 钱钟书先生居高临远,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的特征,体现了独特的诗学精神:包容的、融合的、联系的、辩证的。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差异之处,更有相通之处。中西方文化是并峙的,钱钟书坚决反对把文化割裂开来的本位主义做法,以维持文化的交融性。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并立与对峙的诗学精神,更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当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文化洪水般袭击了中国的寸土寸壤。西方文化的先进性敲打着饱受磨难的中国人的心,有些人滋生出一种对“优势文化”盲从的心态。钱钟书先生如果还活着,一定会叫那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来咬这些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的人!n《谈中国诗》启迪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异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之长,发展民族文化。角度运用精彩运用 正如中式教育有着坚实的学科大地,却住在井里;英式教育有着广袤的素质之空,却无落足之地。英国走到井边,拾起石子,开始建设自己的大地;我们却笑以为自己是最佳模范,仍住井底。孔子早已向我们阐明了从师学习的道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昌黎亦曾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英国择我善者,我们切不可以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技高一筹,实际上,这恰恰是英国在这平等的交流学习中抢占了先机。英国看到了我们的优势,不巧的是,我们看到的也是自己的优势。归根结底,国人对教育的观念仍然老套而片面。教育不是标准化生产,一套试卷不足以作为标准来束缚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让人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它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未来,传播一种思想,传播一份关怀。为此,国人必须认识到中式教育的不足,敢于直面缺陷,虚心向他国学习,方能离开井底,拥有一片广袤的素质之空,切勿重蹈晚清闭守之辙。议论文写作如何运用喻证法课文借鉴本文谈的是“中国诗”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作者不是空洞地去谈理论,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如讲到中国诗歌的篇幅短小时,作者以“闪电战”和“轻鸢剪掠”,“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喻之,形象生动。说到中国诗轻淡的笔力和安和的词气时,由“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像吹着芦管”和“像乐队合奏”这样形象的比喻和外国诗雄厚、沉重的笔调相比,明白如话。最后讲到中西诗内容、作风暗合时,打了一个比方,“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设喻生动、亲切。运用点拨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说理,比喻评价。n1.学会比喻描绘(1)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如论证“平凡却自豪”观点的精彩比喻: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2)学会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描绘人物。如: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炫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2.学会比喻说理(1)学会用相似的事例论证正在论证的事例。如: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天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2)学会在喻体中说理。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一考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3.学会比喻评价学会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价人物。如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罗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即时训练1.请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的片段。2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n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2.下面是以“枝繁叶茂赖根深”为中心,运用比喻论证法写的议论文片段,其中空缺了第一段。请你根据片段中心和下文内容,补写第一段。不超过1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的东西,对事物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取的动力,是事业的基石,是通往理想的阶梯,是未来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你想成为一位一鸣惊人的演奏家,那么现在你就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弹练那一个个单调乏味的音符,先练就娴熟的指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书法名家,就请你先练好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由楷书而行书,由行书而草书。反之,现在不打下深厚的基础功底,一挥笔就想写出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草书,其结果必然是毫无韵味风致,只能是信手涂画而已。答案 (示例)我们知道:一棵树,根只有深深扎入泥土,树才能巍然挺立,风吹不倒,雪压不垮,酷旱不死;根,只有发达广布,树才能有充分的水分、养料,发展到枝繁叶茂,婆娑多姿。所以深根广布,正是参天大树的挺立之本,生命之源。因此,我想到了打好基础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方应该改变这种扭曲心理,摆正自己的位置,否则,他们只能深陷所谓“灰色地带”这种顾影自怜、自说自话的误区。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③在此之前,因两家航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面对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四川航空公司总有难以望其项背之感。④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⑤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nA.①⑤⑥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③答案 B解析 ①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使用正确。②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用错对象。③相差无几: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此处应指“相差很大”,不合语境。④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望文生义。⑤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使用正确。⑥居高临远:站得高,看得远。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B.《谈中国诗》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C.对许多人来说,名字只是用于身份辨识的符号,但对于钱钟书教授来说,“钟书”二字则不啻是他的座右铭。他“作家兼学者”的形象也是这二字的真实写照。D.钱钟书的《管锥编》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答案 B解析 A项介词残缺,应改为“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这二字也是他‘作家兼学者’的真实写照”。D项成分残缺,“打通”缺少宾语,应在“学科”后加“的壁障”。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①__________。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②__________,足使黑格尔羡妒。A.①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②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B.①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②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C.①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②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D.①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②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答案 Cn解析 第①处横线前论述中心是“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一文化现象,而非“在中国文化里”;第②处横线后黑格尔羡妒的是“辩证法的周到”而非“辩证法”。要结合语境判断强调的重点。4.《谈中国诗》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并且意蕴丰厚。请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再写两个句子。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怎样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生命是一艘航船,你必须弄清目的地和航行路线,这样才能把握好舵盘,不迷失方向 生命是一张网页,你必须知道书写的内容和如何安排版面,这样才能编辑自如,展现自己的才华5.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钱钟书:你吃过鸡蛋吗?汉学家:吃过。钱钟书:你吃过鸡蛋以后有没有想过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汉学家:没有想过。钱钟书:那你也就不必见我了。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该如何表达你的希望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写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希望。(不超过4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6.阅读华君武的漫画《科学分工》,回答后面的问题。(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漫画中,吹奏笛子的人只是用嘴吹,而另一个人则按笛子的发音孔让笛子出调。(2)说明在某一事情上分工太细,表面上好像很科学,实际上却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硬要两个人去做,反而导致工作的烦琐、拖沓。n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追源课本论述类文本阅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论述类文本大多观点鲜明,材料涉及面广,一般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领域。《谈中国诗》就是文艺类评论的经典文章,可以设置问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接高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将文章的整个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此类题目,往往关涉全文,需要立足全文,放开视野,大处着眼,小处斟酌。具体而言,就是要先明确各选项的表意重点,然后联系原文判断其正误。答题思路:1.从核心语句突破文章中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2.循主要线索突破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方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3.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阅读材料,吃透了作品的含义,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呢?n概括方法: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即时对练[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1.请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要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谈中国诗。(或“谈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观点”)[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精神贵族”钱钟书张建术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n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那位诗人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的“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议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钱钟书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的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有删改)n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的独特性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B.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鳞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他独特的个性所致。C.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D.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充满机智,出口成章,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意在说明钱钟书很有演讲才能。答案 D解析 D项不是为了表现其演讲才能,而是为了展现其博学多才,令人叹服。3.文中是如何表现钱钟书是一位“精神贵族”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不看重金钱,物质上要求低:拒绝普林斯顿大学的高薪聘请;拒绝出售出版社重金求购的英文大辞典;别人借钱对折送人;家里陈设朴素。②重视精神追求:潜心读书研究,不好名利。③在困境中仍能坚守:困居上海时,学术文稿没人买,写《围城》仍旧精工细作。4.文章结尾引用钱钟书的话:“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名家也需要钱养家糊口,但绝不把发财当作做学问的目的。②当今商业化社会不乏一味追求财富的所谓名家,他们应该学习钱钟书的精工细作精神,向社会奉献高质量的文化成果。③一些出了名就变得浮躁的人,应该多学学钱钟书坚守文化阵地、潜心研究学问的高尚品格。④名家当如钱钟书,不重物质,不迷信金钱,把知识看作是自己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