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45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组【单元导读】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让我们来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正确认识优点与缺点的习惯。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四、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全文。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读书?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情。(二)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感受较深的地方作上标记,并写上自己的体会。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懂的地方。(三)学情检测(1)题目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n(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的感受。生1:我真的很佩服周总理,12岁就立下了志向报效祖国,我要向他学习。生2:我读书原本是为了以后挣钱过好日子,可和周总理比起来,我觉得很惭愧。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点,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2.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明确:没处说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训斥、紧握拳头。(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明确:本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句段解读,质疑探究。二、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二)句段解读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的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明确:“背”和“闯”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闯”字又带有豪壮之意。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都很大,更令人疑惑。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三)质疑探究1.画出感悟最深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3)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处”辐射等关键词,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2)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洋洋;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四)感悟写法n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语言生动,人物的神态细腻,也透过人物间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烘托出了人物形象,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奋斗。(五)课堂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本文虽长,但经过梳理后,可以分成三个小故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再质疑,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学习本课,并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妇女哭诉,洋人怎样说,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让学生在想象和朗读中,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及时练笔,写写周恩来沉思的内容,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立志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习题2 少年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明白。在外国租界地他又亲眼目睹中国受洋人的欺侮,中国巡警不为民申冤,反而训斥中国妇女,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华。1.多音字。处 得轧伯2.近义词。繁华——繁荣 疑惑——迷惑体会——体验沉思——深思清晰——清楚指望——盼望惩处——惩罚踊跃——积极驱使——促使诸生——诸位胸怀——胸襟3.反义词。衣衫褴褛——衣冠楚楚 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疑惑不解——豁然开朗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周恩来为中国人不能去租界感到疑惑。第二段(第7-8自然段):写周恩来闯租界的所见所闻,n让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段(第9-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5.课文中心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规范、删掉、眼帘”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能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懂得学作文得先学做人。二、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三、教学难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四、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全文。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生活中有太多的往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它们就像一块块碎玻璃,当回忆的阳光扫过,就会瞬间发光。爬山虎,并不是十分罕见的植物,作者都对它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二)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三)学情检测1.初读感知(1)题目解析本文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爬山虎为藤本植物。“那片”是指叶圣陶家里那一墙爬山虎,暗示这是一篇回忆的记叙文,课文以此为题,表现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情怀。(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2)给生字正音,理解新词,指导书写“篇、翱、糊、删、智、昏、燥”等生字。2.整体感知n(1)自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写了什么。(2)课文写的是什么?是不是状物类的文章?明确: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肖复兴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不是,是记事类文章。(3)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明确:叶圣陶先生改得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4)课文哪句写出了作者对叶圣陶的印象?明确:我虽然未见过叶圣陶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5)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改作文,并邀请“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批改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句段解读,质疑探究。二、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叶老的人格魅力。(二)句段导读1.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明确:从这一个量词的修改,就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用词的准确,态度的认真和严谨。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佩之情。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明确:“佛”,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激。3.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跟踪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明确:文字优美,清新自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爬山虎的独特感受,生动而形象。对美丽爬山虎的描写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好心情,以及对叶圣陶先生的好感。4.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色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明确:这是作者第二次提到院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同时也是通过爬山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我”通过与叶老的交谈,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机,而且由衷地敬佩叶老渊博的学识,海纳百川的气度,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明确:这句话点题,说明叶圣陶先生对“我”影响之深,激励“我”在写作道路上不断前进。(三)质疑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n1.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明确:一是作者自从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2.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什么?明确: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侯的。3.从作者列举的记得最清楚的一处修改可以看出什么?明确:看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时是多么认真仔细,从字里行间中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叶老的敬佩之情。(四)感悟写法借景抒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该写作特点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的独特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景促情发,这样情与景相生相成,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由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因此内容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文要表达的是对叶老人格的赞扬,而这种赞扬则是在委婉地写爬山虎特点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学习写作方法,来感受叶老的伟大人格。课后习题答案习题2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我的体会是: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他前进。“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从这一句话我体会到当时作者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从与叶老的交往中懂得了作文和做人的道理,但对这些道理还只是模模糊糊的,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作者写得特别真实。1.多音字。仔 肖糊2.近义词。增添——增加 居然——竟然摇曳——摇晃秘诀——要领推荐——介绍楷模——榜样n闪烁——闪耀确切——准确蕴含——包含3.反义词。认真——马虎具体——抽象温柔——暴躁简短——冗长融洽——隔阂拘束——大方莫名其妙——显而易见模模糊糊——清清楚楚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5自然段):写叶老为“我”认真批改获奖作文,“我”深受感动。第二段(第6-9自然段):写“我”到叶老家做客的情景。第三段(第10自然段):写与叶老的交往让“我”十五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5.课文中心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经历,表现了叶老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27* 乌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漱、惬、码、驳、逻、辑”等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提供独立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二、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三、教学难点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四、教学时间 1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独自出门最远到达过哪里?2.在欧洲,许多学生都是独自出门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个小姑娘,她经过精心准备,独自一人游览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二)预习要求1.自学课文,找出文中已明白的知识和未理解的问题。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和疑难问题。(三)学情检测1.初读阅读,读通课文。n(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回顾故事,展示自学。2.质疑问难(1)教师质疑:我们来看地图,看一看这个小姑娘走过的和将要走的旅程。这样一个14岁的小女孩,独立走这么多的地方,有没有引起你的思考呢?你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待乌塔的?(2)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看法。3.组织探究(1)学生之间可能看法不同,那就自愿组合,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做法的一组,其他人一组。两组分别商讨,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2)展开辩论①分组交流想法。②两组之间展开辩论。(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4.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学生准备材料,发表小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5.反思小结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本课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意识,克服生活中的依赖思想。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对“乌塔”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理解,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学生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良好。课后习题答案1.多音字。番 正相塞2.近义词。疲倦——疲惫 游历——游览相信——依赖请求——恳求n反驳——反对充足——充分惬意——闲适承认——承认筋疲力尽——精疲力竭3.反义词。自然——拘谨相信——怀疑危险——安全一般——特殊反驳——同意充足——短缺朦胧——清醒便宜——昂贵匆匆——姗姗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我”在一个罗马的旅馆里见到一个小姑娘。第二段(第4-9自然段):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与乌塔的谈话,了解了她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第三段(第10自然段):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5.课文中心本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在欧洲旅行的故事,表现了她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脉、寞、睦、析、思、逾”7个生字。2.能对文中的人和事物进行评价。【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二、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描写和叙述中了解人物的特点。三、教学难点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四、教学时间 1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写过信或者收到过信吗?2.你们觉得书信有怎样的作用?尤其在高度信息时代的今天,书信还有作用吗?有一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一件麻烦事,就给他信赖的著名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帮助,想知道是怎样的一封信吗?(二)预习要求1.自学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和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三)学情检测n1.朗读书信,感知内容。(1)读张国强给柯岩老师的信,想想:张国强遇到什么麻烦事?(2)讨论:如果你收到这封信,你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发言,畅谈个人见解)(3)自读回信,看看回信中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的?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从信中,你觉得柯岩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对人真诚,言语亲切,耐心细致,使人容易接受。(5)张国强的问题还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2.学习书信格式。(1)读了这两封信,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回答:①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②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法。(2)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话。“此致”、“祝你”等话,另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的下方。3.朗读书信,积累语言。(1)有感情地朗读两封书信。(2)谈谈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解。这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很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让学生思考引起张国强问题的原因及从柯岩老师建议中获得的启示,有助于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我鼓励同学们总结归纳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这样,在读书交流中学生深化了认识,领悟了道理,学会了表达。课后习题答案1.多音字。盛 说少2.近义词。寂寞——孤独 讨教——请教n告诫——劝诫彼此——互相烦恼——苦恼大概——大约嫉妒——嫉恨摆脱——脱离骄傲——傲慢3.反义词。热闹——冷清难过——开心烦恼——快乐乐观——悲观摆脱——陷入疏松——亲近大概——一定伤心——高兴4.课文中心这篇课文是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的奖项,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请教,希望得到柯岩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与朋友知心交心,患难与共。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际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3.懂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展示“成长故事”的材料。【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背诵名言,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看法,并养成积累的习惯。二、教学重点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积累字词的习惯。三、教学难点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个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情境中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规范、文明。四、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导学“口语交际”。二、导学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可以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用一种。1.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交流。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从教材提供的三个话题中自由选择交流的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评点。在学生明确选材,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集体评议和教师点拨的作用。①说自己和别人成长的故事,要说得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吸引别人。②交流《乌塔》的读后感,可以适当结合自己和身边的实例来谈。n③写回信,要认真读懂原书信,同时想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切实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指导习作。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成长故事和学习收获,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并把它们记下来。(二)出示写作要求,选择写作内容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求清楚完整,把自己觉得最有趣或最受启发的部分写具体。2.读《乌塔》后的感想,要求联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3.代替知心姐姐给王虹回信,帮助她解决她的苦恼,注意书信的格式。(三)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想写的内容。(四)集体交流写作内容和注意事项。选题一:成长故事中最有趣或最有启发意义的部分要详细写,尽量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选题二:读《乌塔》想到的,首先是课文写了乌塔的什么内容让自己感受最深,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感受和体会。选题三:读书信,了解王虹的苦恼是什么,怎样过生日才是最有意义的。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做法。(五)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六)习作交流、评改。1.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全班评议。2.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学到的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七)誊正自己的习作。第三课时一.课时目标导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二.导学过程(一)我的发现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2.指名朗读对话,说说自己的发现。3.交流各自的发现。(1)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2)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4.拓展练习(1)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3)鼓励在今后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二)日积月累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4.抄写、背诵名言。n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它名言,鼓励平时多加积累。6.把自己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三)启示台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2.小组讨论展示的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四)课堂小结《语文园地七》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停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了解他人故事,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我充分把握了语文学习园地的特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快乐作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口语交际”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交流、沟通,学生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清楚流畅;习作时,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学会表达、学会修改等;“我的发现”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发现读书方法。“日积月累”不仅积累了课内的名言警句,还向课外延伸;“展示台”更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了学生学语文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