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7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7练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1.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2.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18738.891.9190315.085.0192028.571.5194752.847.2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3.(2018·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三模,28)下表为1840年前、1894年国产粮食商品量、商品值估计,这从侧面反映出( )国产粮食商品量国产粮食商品值亿斤占产量(%)万两1840年前233.010.015533.31894372.515.837250.0A.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4.(2018·福建漳州二调,28)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n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5.(2018·湖北荆州三模,29)阅读下表:《中国近代岁入统计比较》(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晚清财政收入更多依赖关税,这表明( )年代地丁杂税盐 课关税1849年77.2%11.7%11.1%1885年42.0%9.6%18.5%1892年39.5%8.8%20.9%1897年28.2%15.3%24.7%A.中国小农经济濒临着解体B.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C.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D.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6.(2018·陕西渭南二模,28)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年份茶丝豆棉花其他1871~187352.734.50.10.212.51881~188346.226.20.20.427.01891~189326.924.91.24.842.5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D.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D.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n8.(2018·山东烟台二模,28)下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9.(2018·广东湛江二模,28)下表为天津机器局19世纪70年代政府投入表,资料来源于樊百川的《清季的洋务新政》。这反映了该时期( )年份政府投入(两)同治九年至十年(1870~1871)256081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1872~1873)395270同治十三年(1874)292309光绪元年(1875)360001光绪二年至三年(1876~1877)515503光绪四年至五年(1878~1879)491891A.列强在华势力逐渐减弱B.新兴工业面临发展困境C.传统生产方式较为稳固D.洋务企业经营管理不善10.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缫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商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这主要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B.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C.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D.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11.1874年上海宁波同乡会抵制法国人越界筑路,1883年汉口茶商联合抵制外商茶价,但其行动均超越不了小团体和地方性水平。1905年上海总商会倡议“相戒不用美货”,通电35n处商埠的商会。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在160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据此可知( )A.传统民间组织不具有爱国性质B.抵制洋货的运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C.民族资产阶级是爱国运动主体D.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12.(2019·安徽宣城调研,28)中国轮船运费为每石六钱,较外国轮船高出一倍。1875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愿意仅收运费每石一钱,与招商局竞争。清政府如允许旗昌承运,总经费可省下30万两。但清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材料说明( )A.洋务企业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B.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得益于清政府的扶持C.轮船招商局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经济侵略D.初具维新思想的清政府与外国资本商战13.(2018·广东广州一模,28)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B.收回关税自主权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D.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14.(2018·安徽合肥第二次质检,28)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其中“父爱式庇护”关系( )A.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B.推动了近代企业的产生C.规避了政府的监督控制D.得到了较少的资源配置15.(2019·东北三校第一次联合模拟,28)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浸至歇其旧业。”这反映出( )A.外企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C.中外正当贸易已经出现逆差D.传统手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n16.(2018·湖北武汉四月调研,28)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 )国民收入就业人口年份1887年1936年1887年1936年农业(%)69.6264.5080.0075.52工业和服务业(%)30.3835.5020.0024.48A.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C.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17.(2018·湖南长郡中学5月模拟,28)《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C.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18.分析我国《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省份总计省份总计省份总计江苏45安徽17奉天5广东24湖北9北京2浙江22四川11陕西2福建17广西8吉林1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B.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19.(2018·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5月联考,28)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n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解体B.中西贸易发展C.经济结构变迁D.社会动荡加剧n答案精析1.A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A项正确。]2.C [根据材料,生产资料的进口不断增加和消费资料进口不断下降,说明民族工业在不断发展,经济的自给性在加强,故C项正确。]3.C [“1840年前、1894年国产粮食商品量”不能反映我国粮食的总量变化情况,故A项错误;通过1840年前商品粮的数量到1894年商品粮的数量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不是属于“侧面”的反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反映,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有商品粮的数据,无法知道整个经济结构的情况,故D项错误。]4.D [一些地区种棉状况,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农业格局的“根本”改变,也不会使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故A项错误、B项错误;“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强调只是个别现象,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错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可见是由于市场的影响而使棉花生产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5.C [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以及逐渐商品化的过程,与小农经济解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进出口商品税收,与商品种类无关,故B项错误;“晚清财政收入更多依赖关税”,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增加,反映出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晚清财政收入更多依赖关税”,与清朝借外债无关,故D项错误。]6.D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与表格的内容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故B项错误;从表格可知,豆、棉花和其他出口比重增加,表明列强对中国原料需求变大,故C项错误;从表格可知,豆、棉花和其他出口比重增加,表明列强对中国原料需求变大,说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7.D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强调其垄断性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抑制作用,故D项正确。]8.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后出现,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下以农业税收入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反映到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上,就是材料中“工商杂税收入”上升到“51%”,故D项正确。]9.B [“天津机器局19世纪70年代政府投入”变化无法体现列强在华的势力强弱,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看出,政府一直在对该企业进行投入,可见其发展比较艰难,故B项正确;对企业的不断投入可以看出政府对民族企业的重视,必然会冲击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材n料的投入表中无法体现其管理形式和内容,故D项错误。]10.C [根据材料“所有筹办缫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商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可知,苏州的开埠通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11.D [据材料“1905年上海总商会倡议‘相戒不用美货’,通电35处商埠的商会。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在160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可以得出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12.B [据材料“中国轮船运费为每石六钱……总经费可省下30万两”可以得出洋务企业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只能说明材料的前半部分的意思,但材料“但清政府却不为所动,仍由轮船招商局承运”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B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只能是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国家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初具维新思想的清政府与外国资本商战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3.D [根据材料“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纳税手续的简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故D项正确。]14.B [根据始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府监管的企业是与基本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官督商办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故B项正确;很明显“父爱式庇护关系”,极大地强化了政府对企业的监控,故C项错误;在政府的庇护之下,显然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故D项错误。]15.B [材料中江浙大商的航运业并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左宗棠认识到外企对中国航运业带来冲击和危害,说明他已经有了与洋人分利的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并非国际贸易,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逆差,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航运业受到外企冲击,在国内竞争力不强,故D项错误。]16.C [材料在外国侵略的客观推动下,近代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故C项正确。]17.A [根据材料“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说明人们对市场利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国人对近代工业观念的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政府的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实业救国”主要指近代实业家,故D项错误。]18.B [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与材料中“工人罢工次数”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罢工发生在近代企业,中国近代企业地区分布具有不平衡性,与材料中罢工“地区差异较大”一致,故B项正确;清政府控制力量是政治方面,与材料中“1901~1911年工人罢工”的经济斗争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工人罢工”不符,没有涉及商人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n19.C [中央集权走向解体,不是交通通往港口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西贸易发展仅是港口交通发展的部分原因,不能包括内河的港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表明传统的自然经济向近代的经济结构转变,故C项正确;社会动荡与交通的变迁,尤其是通往港口的交通,不存在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