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2.70 KB
  • 2022-04-13 发布

高考历史复习“立德树人”题组练主题3题组7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组7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嫩芽新枝)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光秃)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孟子敏锐地发现了环境的变迁及其原因B.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C.孟子主张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D.孟子认为不要违背农时,食物就不会缺乏2.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渰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材料反映了(  )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C.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3.(2018·宁夏银川二模,25)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争霸战争频繁B.生产工具的改进C.少数民族南下D.人口的大量迁移4.(2018·福建省毕业班质量检,27)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n5.(2018·湖南G10教育联盟4月联考,26)观察下图,图中的双虚线表示“农牧过渡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农牧分界线一直未变化B.游牧文明在向南发展C.农牧发展整体趋势北移D.政治形势决定分界线6.(2018·福建龙岩教学质检,34)1824年英国《加利尼亚尼信使报》报道了旨在为伦敦人供应新鲜空气的联合股份公司成立的消息,并称新鲜空气来自英国及欧洲大陆。这说明当时(  )A.政府注重培育新型的商品市场B.媒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C.工业化严重破坏伦敦人居环境D.工业革命推动私企迅速发展7.(2018·北京朝阳二模,21)该作品(  )A.描绘了英国工业化的场景B.以夸张强烈的色彩表现物象C.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8.(2018·天津河东一模,8)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nA.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9.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举措(  )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10.下表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时间国家代表性展品1876年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1876年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2010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2010年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上表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n答案精析1.C [孟子以牛山为例说明观点“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而非发现了环境变迁的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孟子重在说明观点“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材料中“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不符,故B项错误;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中“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相符,故C项正确;与材料中“牛山之木”不符,没有涉及农时和食物,故D项错误。]2.B [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得出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3.B [争霸战争不是破坏环境的根源,故A项错误;题干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战国时被称为浊河,西汉时黄河下游水患频繁,再结合北方农业的发展,北方是经济重心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铁农具与牛耕,西汉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之一,故B项正确;少数民族南迁不会使得“河水高于地上”,故C项错误;人口大量迁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4.A [题干中“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和长城的南移,说明这些南移之前的区域已经不适应农耕经济了,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长城南移,非居民内迁,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原王朝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而对边疆统治力加强了,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在两宋之际南移完成了,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南移成果,故D项错误。]5.C [由三幅图片,可见农牧分界线不断向西、向北移动,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农牧过渡带西边应为游牧文明,东边为农业文明,因而由图可知游牧文明不断向北退缩,故B项错误;由图片中农牧分界线不断向西、向北移动,说明农牧发展整体趋势北移,故C项正确;唐朝与明清均为政治大一统时期,因而农牧业的发展趋势受政治形势的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6.C [材料强调的是《加利尼亚尼信使报》的报道,并非政府的行为,故A项错误;由材料“报道了……消息”,可知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非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824年的时间信息,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由“新鲜空气来自英国及欧洲大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对环境的污染而非私企的发展,故D项错误。]7.A [由材料“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围的小镇和远处的群山,运输的马车整装待发”结合作者的生平年代,可知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描绘了工业化生产的场景,n故A项正确。]8.A [根据材料“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用以抵抗沙尘暴,可知新政将解决就业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受到了肯定,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时代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工代赈,生态文明并不是当时迫切的发展需求,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时期首位的是稳定经济和社会,减少经济危机的危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材料中所涉及的是社会救济层面的以工代赈,并不属于社会保障层面的措施,故D项错误。]9.A [材料信息“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政府在减少耕地,并进行补贴,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这符合《农业调整法》,故B项错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C项错误;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的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10.C [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可以得出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进步,但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体现中国科技进步,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故B项错误;2010年的中美展品同时涉及环境问题,故C项正确;2010年虽然同时出现环保的技术,但是中国还有航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