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03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9 元曲三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蒯通(kuǎi) 銮舆(luán) 一(diū) 糨(jiànɡ)斛(hú)揪捽(zuó)擂鼓(léi)觑(q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坝”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2)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现成的)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旋(2)干(3)绝(4)去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春采了桑(名词作状语)在春天(2)冬借了俺粟(名词作状语)在冬天(3)红漆了叉(名词作状语)用红色(4)银铮了斧(名词作状语)用白色(5)梦说南柯(名词作状语)在梦中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社长①排门告示②①古义:相当于村长。社是元代地方基层组织,元代以二十五户(一说五十户)为一社。今义:以“社”命名的社会团体的领导者。②古义:通知,通知人们要做什么事。动词。今义:多用作“通告众人的文件”。名词。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n项废东吴,刘兴西蜀。(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项废于东吴”、“刘兴于西蜀”)译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刘邦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常识·速览]识作者秋思之祖——马致远马致远,字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部。他的作品豪放中显飘逸,沉郁中见通脱,语言清丽。他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长期从事戏剧活动,书会才人的生活使他沾染了一些封建落魄文人的浪荡作风。编有杂剧60多部,现存13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调风月》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最著名的《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元曲作家。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著有《屈原投江》、《牡丹记》等杂剧,散曲作品仅存套曲三首。《录鬼簿》称:“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识背景《【双调】 蟾宫曲·叹世》n马致远生活在吏治腐败、文人地位低下的元代,他早年热衷于功名,但他的仕途却并不得意,所任最高官职不过是五品的江浙行省务官。因此他产生了人生的幻灭感和历史的虚无感,并进而乞灵于老庄的保身哲学,将与世无争、超尘绝世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于是他写了大量的叹世之作,包括这篇著名的《【双调】 蟾宫曲·叹世》。《【南吕】 四块玉·别情》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弥漫于散曲中的还有一种由于世变沧桑而带来的空幻感和凄凉感。封建政治与道德力量的虚弱、外族入主带来的黑暗与凌辱使元代作家感到历史和现实都是“空”的。《【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于返回京城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他摆设宴席,邀请故人父老饮酒。席间,刘邦击筑,唱出了激昂慷慨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召集百余名青年,教他们唱这首歌,自己随歌起舞,不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帝本纪》)。刘邦在家乡逗留了十余日,“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同上)。临行时,刘邦颁诏永远免除故乡人民的徭役赋税,人们感激不尽,去为刘邦送行。这年四月,刘邦即病故于长安。但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了他发迹之前的行径,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在封建社会具有进步意义。识常识元 曲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三颗明珠。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当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杂剧,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不能放在末尾。杂剧代表有《窦娥冤》、《陈州粜米》等。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小令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但都能独立成篇,可以歌唱,如马致远的《【双调】 蟾宫曲·叹世》。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相连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如睢景臣的《【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n《【双调】 蟾宫曲·叹世》借项羽、韩信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南吕】 四块玉·别情》表现了送别时的痛苦心情。《【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候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文脉·梳理]②③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答案】 ①借古讽今 ②情景交融 ③滑稽可笑[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阅读《【双调】 蟾宫曲·叹世》,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2.《【双调】蟾宫曲·叹世》语言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①通俗平白、简洁明快。曲子采用的文字,接近当时的口语,没有难懂的地方,使人一看就懂,如“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等。在历数历史事实的时候,没有大量的铺排,利用了“南柯一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自然就达到了叹世的目的。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许多说不清是非功过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语言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千里,表现了豪放派元曲作家的风格。二、阅读《【南吕】 四块玉·别情》,回答下面的问题。3.试赏析“凭阑拂袖杨花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倚着阑干伫立凝望着情人的远去,因伫立已久,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上,但伤心人全然不觉。情人走远了,她还在凭栏远眺,频频招手,在招手拂袖间杨花才被拂去。这一句把送别写得非常逼真,“拂袖”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却包含着送别之人的无限惆怅。4.关汉卿在《【南吕】 四块玉·别情》中是如何表达“离情别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曲从别后说起,开端就点明了所描写的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关汉卿在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却能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的难以消失的伤痛。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爱得真切、爱得缠绵,由这几句话得到充分的体现。“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画面。“拂袖杨花”,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却包含着思妇的无限惆怅,然而,杨花虽被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遮”,情人沿溪而行,渐去渐远,想再看一看情人,但是小溪曲曲折折,高山重叠阻遮,挡住了女子的视线,始终看不到情人远去的身影。那种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之中。至此,一位多情而又憔悴的女子,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三、阅读《【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回答下面的问题。5.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6.试分析《【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中欲抑先扬手法的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儿,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第四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一句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7.本曲是通过一个农民的眼睛来写刘邦还乡这件事的,从文中的描述来看,这个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曲通过一个农民对事件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直、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合作探究············································································8.“知人论世”是赏析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原则,请联系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叹世》这支曲子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褒贬历史通常为的是褒贬现实。作者从历史故事的征引中生发出的对世事的感喟,也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观点二)我认为,曲家隐遁的原因,是把自己与帝王将相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功业,分成两个互相分离和对立的群体。他们的胜败兴亡都与“我”无干,“我”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立场,冷眼旁观他们在战场上、朝堂中的厮杀争斗。曲中主人公只想隔岸观火,却不去参与,不去引火烧身。文白.对译【双调】 蟾宫曲·叹世 n【南吕】 四块玉·别情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n n [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讽刺艺术辛辣而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一文的艺术风格。作者通过一个乡民的口吻,写出了衣锦还乡的刘邦是一个敲诈勒索、胡作非为的流氓无赖,n剥下了罩在他身上的华丽高贵的衮服。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2.写法指导(1)漫画法: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3)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4)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3.迁移运用仿照例句,用讽刺手法,再造两个句子。例句: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改变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 空调——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却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电灯——总以为可以照亮全世界,但只能照亮狭小的空间。[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中被嘲弄的皇帝刘邦,只不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作者在作品中敢于否定皇权,挑战权威,读后令人在嬉笑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迪。【应用角度】 “蔑视权威”、“挑战权威”、“超越”、“质疑”等。2.精彩应用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己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睢景臣借乡民之口呼汉高祖刘邦为“刘三”,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n[佳作·领悟]穿越宋词元曲的雨李晓斌又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雨,常常在夜梦中如约而至。如约而至的还有细雨骑驴的书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满耳充盈的是潺潺的雨声,雨点似的蛙鸣,假想中的抑扬顿挫的吟哦。聆听帘外的雨声,打开古典词曲。雨,踩着平平仄仄的韵脚,清凌凌地来了。一袭雨意,沾湿了书生的诗稿。那飘洒在诗人梦中的雨是诗的精灵、诗的音韵。宗白华说:“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诗人眼里,雨就是多愁善感的诗。在汉语的语境里,有关雨的词语都带着浓郁的诗情。什么烟雨、新雨、残雨、暗雨、疏雨、苦雨、喜雨、梧桐雨、杏花雨……这些词儿只需轻轻一读,一股诗意、某种情感便油然而生。雨是很女性化的一个词。在诗人笔下,雨总是和闺怨、闲愁连在一起。“萋萋芳草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芳草,梨花雨,深深的庭院,营造出孤苦、幽寂的意境。远方的心上人呵,你可知道春闺中的寂寞与思念?雨,飘飘洒洒,忽来忽去;人,聚聚散散,庸庸碌碌,“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离人心中,雨声含恨,云影衔愁!“湛湛长空里,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零乱的雨丝纺织着零乱的愁绪,真是“沾襟比散丝”呵!然而,一个愁字,又怎能简单地写尽雨中的思念。寻寻觅觅的李清照低声吟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疏雨打梧桐,一点一滴,茕茕孑立、形单影只的她在细数雨声吗?诗人凄楚的心怀被冷雨淋湿了、淋透了!异乡羁旅,宦海浮沉最怕听的是雨声。“檐头溜,窗外声,直响到天明。滴得人心碎,聒得人梦怎成?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客中闻雨,连思乡的梦儿也被雨声搅了。这恼人的夜雨,无情有恨,陪伴着诗人彻夜失眠。听雨,吟雨,一腔情愫让雨浇湿、稀释。闺怨,乡愁,风雨飘摇的凄苦与烦忧,人生的种种惆怅,都在蒙蒙的烟雨中飘忽、酝酿、消散。诚如一位作家所说:“我颇疑心中国人听雨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把痛苦化掉(诗化掉)的过程。”诗人听雨,听出了人生的况味,也诗化了如雨的凄楚。雨,本无所谓忧乐,【亮点借鉴】1.悟开头本文的开篇颇具特色,开篇简洁,直入主题。同时还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雨,常常在夜梦中如约而至。如约而至的还有细雨骑驴的书生”使用了顶真的手法。2.悟手法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旁征博引,引用大量的诗词。大量诗词的使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给文章增添了古朴典雅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具有丰厚的古诗词文化底蕴。如第三段引用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n只是听雨的人儿心存烦忧呵。听雨的书生不只听出了忧愁,也听出了雨趣,又有多少人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肃杀秋色,荷败叶枯,本来很令人沮丧、消沉,饶有兴致的诗人却从雨打残荷中聆听了一阕美妙动听的音乐。“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浔阳琵琶吗?“响琮铮滴碎瑶阶玉,细溟蒙润透纱窗绿”,珠圆玉滑的雨声是捻摸琴弦的轮指吗?“云影天光乍有无,老树扶疏,万柄高荷小西湖。听雨,听雨!”云翳荷塘,雨脚遽至,正在赏荷的诗人不觉得扫兴,反而高兴地捋须吟道:正好听雨,正好听雨!因乌台诗案险些断送头颅的苏东坡即使在远贬黄州的险恶处境中,依然旷达超然。沙湖道中,突降豪雨,同行者狼狈不堪,他却泰然自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屡遭坎坷、处变不惊的诗人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又算得了什么呢?惶恐与窘迫又何济于事呢?不如在雨中漫步、迎风吟唱!人生又要经历多少风雨呵!风雨行舟,多少人视为畏途。诗人却在湍急的洪流中举杯歌吟:“篷窗风急雨丝丝,笑捻吟髭。淮阳西望路何之?鳞鸿至,把酒问篙师。”风雨飘摇的客船上,诗人是去与朋友相会,还是挂帆归乡?手持远方的来信,他全然没有异乡羁旅、风雨漂泊的愁苦与颓唐。人生就在路上,他向船夫问路,流露了似箭的归心。哦,“淮南淮北不尽的路程,一步步就是人生。”这是王亚平老师在我的毕业留言簿上的题词。我想诗人的心态庶几与此词句相近。我写雨的时候,窗外正下着雨。窗外是九重天宾馆的施工工地,没有梧桐、芭蕉与荷叶。雨点打在新筑的水泥楼面上,噼里啪啦,一片炒豆子似的急响,溅起白蒙蒙的水雾。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你还能从檐雨的滴答中听出无穷的意味吗?古典的雨已经现代了,本来属于诗的,已经不是诗了。诗意在消泯。又一个梅雨时节,我却在宋词元曲中寻雨。窗外是一个雨的世界,书上也是一个雨的世界。但愿能带着雨的憧憬,让日趋浮躁、枯燥的心灵寻得一个清凉湿润、烟雨迷蒙的梦境。[训练——落实提升]nB [A项,排门,挨门;乔男女,不三不四的男女。C项,须,本来。D项,白,平白无故。]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拽坝扶锄 B.胡踢蹬吹笛擂鼓C.一尊还酹江月D.见放着文书B [A项,“坝”通“耙”;C项,“尊”同“樽(罇)”;D项,“见”同“现”。]3.下列对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双调】 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B.《【南吕】 四块玉·别情》写男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C.《【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突出体现了元曲特点,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不同。D.《【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嘲讽刘邦骄傲丑态,揭露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现对他的蔑视,富有思想的进步性。B [《【南吕】 四块玉·别情》写的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作品大多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B.马致远,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C.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D.散曲,是曲的一种,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宾白科介,包括套数和小令。D [无宾白科介。]5.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无论是失败的项羽,还是胜利的刘邦,都如南柯一梦般值得总结。nB.韩信功兀的般证果——为刘邦打天下的韩信竟是这般的报应。C.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情的成败好坏都出于同一个人。D.醉了由他——所谓的功名事业,都由他去吧。A [A项,梦说南柯:都如南柯一梦般地幻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