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87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68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14年10月4日德国93位文化界的代表签署了《对文化界的呼吁书》,声称普鲁士军国主义是德国文化免受俄国野蛮斯拉夫专制文明和西方物质主义文明冲击的唯一护卫。1914年10月16日,德国3000名教授(占德国所有教授的80%)在《德意志帝国高校教师宣言》上签字。他们在宣言中宣称:“不仅仅是德国文化的未来,甚至整个欧洲文化都在战争中面临存亡关头。德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生存都直接依赖于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命运。”德国阿尔弗雷德·齐摩恩说,1914年战争不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一场简单的战争,它是一场思想战争——一场两个政府、社会、进步的不同和不一致的观念之间的冲突。——张国臣《一战背景下德国知识界对战争原因的释读》(1)根据材料,归纳德国“知识界”关于一战原因的释读。(2)结合所学知识,试评析“1914年战争”是“思想战争”的观点。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在德国人称之为“钢铁熔铸的7天7夜”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战至7月10日,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材料二 9月15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防御工事压得支离破碎。一举突破了德军5公里的防线。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进入10月份,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11月8日,交战双方n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的命令。至此,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以上材料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陷入僵持乃至“停止交战”的主要因素。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含义之一是全球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根据潘人杰、李巨廉《时代、格局和人——关于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整理材料二 中国晚清以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激烈碰撞,导致中国日益边缘化。一战的爆发,为中国谋求改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中国的精英们认为,如果中国加入一方,并成为战胜国,那么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从而挽回半个多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中国与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地位。——根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时代”和“格局”两个角度,阐述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的大战。n(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精英们”主张参战的核心诉求。结合一战后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诉求是否完全实现。4.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材料三 一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2)根据列宁关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简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史n实。(3)关于一战的影响,你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而在同一年(1917年)的早些时候,4月1日的夜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忧心忡忡地向《世界日报》的柯布尔先生讲了下面的一番话:“战争会使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翻身。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那就是说我们也和旁人一样的丧失了头脑,不再有是非的考虑,那也就是说这个半球上的大多数人民都会发了战争狂,放弃了冷静的思考,而集中其精力来从事于毁灭。”威尔逊又说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威尔逊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没有能挡住美国公众对惩罚德国的义愤,美国终于参战了。不过,欧洲的政治家们不是像威尔逊总统一样,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称为“胜利的和平”或“指定的和平”,而是尖锐地指出:欧洲失去了无胜利有和平的机会,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摘编自王苏波《恶魔在徘徊——对20世纪战争的回顾与反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尔逊的矛盾心理。n(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人“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的理解。n答案精析1.(1)释读:文化保卫;生存危机。(2)评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该观点掩盖了大战的非正义性,为德国进行世界大战辩护,鼓动德国人民参与战争;战争给德国带来巨大灾难。2.(1)特点: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2)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3.(1)时代:20世纪初的世界基本上已经是一个整体,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场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的战争,进而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格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在利益的驱使和“履行盟约”的借口下,短时间内相继投入战争中,从而使局部冲突演变为全面战争。(2)诉求:中国以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融入世界。史实: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说明中国融入了世界。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或华盛顿会议签署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山东问题终获解决也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中国并未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地位。4.(1)影响: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物资、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2)史实:战争促使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在一战中的失败,引发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通过《和平法令》,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倾向于看法①。论述: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它历时长,规模大,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与此同时,战争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新式武器的发展。倾向于看法②。论述: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日等国崛起。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倾向于看法③。论述: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出现国际联盟。“凡n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隐含了新矛盾和新问题。5.(1)矛盾心理:参战可以镇压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但是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而且会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传统。(2)理解:一战后的德国受到战胜国的分赃式制裁,引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战胜国之间也因为分赃不均而加剧各种矛盾;在一战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法西斯上台,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