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99 KB
  • 2022-04-13 发布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知识针对练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1.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D.官僚集团的庇护2.(2018·山东济宁一模,25)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3.(2018·广东汕头一模,25)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种历史撰述(  )A.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B.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C.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D.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4.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5.(2018·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模,24)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n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6.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7.(2018·广东汕头二模,26)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8.《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  )A.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B.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C.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D.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9.(2018·山东淄博市部分学校二模,25)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  )A.提高决策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大臣专权D.分割宰相权力n10.(201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6)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11.(2018·陕西·渭南二模,26)《旧唐书》和《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  )A.正史记述更具权威B.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C.史料考证的复杂性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12.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3.(2018·河北保定二模,26)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4.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材料表明唐太宗(  )A.强调以法治国B.推崇民本思想nC.主张民主治国D.强化君主专制15.唐朝法律规定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其他方法拷打甚至致罪囚死亡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唐律的这一规定(  )A.防止了刑讯逼供的出现B.是唐朝法律走向完善的表现C.促进了开元盛世的出现D.促进了唐朝政局的长期稳定16.(2018·安徽·“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26)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17.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18.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A.参考人员多元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C.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19.(2018·山西太原市二模,26)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20.(2018·广东广州二模,27)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n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D.边患危机解除n答案精析1.C [无为而治,与材料中“将相不辱”“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并非轻罚,故B项错误;汉代丞相位高权重,与材料中“将相不辱”“不用出庭接受审问”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丞相犯罪”不等于整个官僚集团,故D项错误。]2.B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3.D [《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些记载并不完全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度更多强调家族内部的血缘亲情关系,故B项错误;《史记》中阐述的内容和新儒学思想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史记》中的阐述符合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4.A [抓住“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注意汉初以来,丞相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位高权重,对皇帝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因此汉武帝“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这样就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便于汉武帝控制,故A项正确。]5.C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由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力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削弱,故D项错误。]6.C [材料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西魏选才“惟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故B项错误;材料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见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故C项正确;材料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7.B [由材料“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中原汉族文化典籍,分裂状态下已出现了国家统一的因素,故B项正确。]8.B9.A [宰相集体办公,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故A项正确;示意图体现不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政事堂是集体议政的地方,故C项错误;集体议政无从体现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n10.A [根据材料“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可知,这种政治言论的实时负责制充分体现着古代中国的高超政治智慧,故A项正确。]11.C [对于房玄龄到底是什么时候的进士,题干没有明确的结论,即不能推断正史和大量的可考资料孰更具权威性,故A项错误;虽然对于房玄龄是什么时候的进士,题干没有结论,但是就此否定其进士身份,属于过度推论,故B项错误;对房玄龄是什么时候的进士,正史和考古资料有不同的观点,充分证明了史料考证的复杂性,故C项正确;题干的争论点是房玄龄中进士的时间,而不是进士科创建的时间,故D项错误。]12.C [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机构内部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君主,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3.C [“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只是宰相权力的分割,从而相互制约,故C项正确。]14.B [“‘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可得出其“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15.B [据材料可知唐朝法律对于刑罚工具有着明确的规定,说明唐朝法律注重规范,逐渐完善,故B项正确。]16.B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是由于皇帝的诱导和提倡,这与印刷术的进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两宋时期读书蔚然成风,故B项正确;理学的格物致知与读书蔚然成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科举制度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17.A [宋代以文治国,宋人多关注“人事”,关注君臣关系,体现了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故A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皇帝及君臣关系等政治生活,与市民阶层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笔记是对唐宋政治生活的反映,体现了政治生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故D项错误。]18.B [表格体现不了参加考试人员多元,故A项错误;通过严格的规定体现考试规定渐趋严密,故B项正确;选拔方式为考试,不能说多样,故C项错误;措施较为严密,不是流于形式,故D项错误。]19.B [题干只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还有儒家经术”并结合中国古代法律的以礼入法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干中“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是一种注解,非哲理,故C项n错误;中央集权即体现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统治,题干未提及,故D项错误。]20.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