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19 KB
  • 2022-04-13 发布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知识针对练第43练中国50_70年代经济建设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3练中国50-70年代经济建设1.(2018·重庆市三模,30)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2.(2019·广东珠海质量检查,31)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全国应该做到: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一提法(  )A.旨在为已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筹备资金B.适应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化C.表明党和政府认识到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有利于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3.(2018·广东湛江二模,31)1951年春,山西长治地委对其辖区的5个村卖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土改后5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计:新中农61户,占63.5%;老中农31户,占32.3%;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老中农占31.2%,贫农占3.2%。”这说明该地区(  )A.农村土地改革没有成果B.农民土地私有制发生了变化C.农民两极分化十分严重D.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4.(2018·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3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依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B.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D.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5.(2018·安徽宣城期末调研,31)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该措施(  )nA.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B.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C.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6.(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30)下图阴影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D.农村经济“大跃进”需要7.(2018·山东菏泽一模,31)有学者指出,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其必要性是指(  )A.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B.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D.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8.(2018·山东泰安一模,31)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9.(2018·四川省“联测促改”,30)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n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10.(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30)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道:“我们如今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反映出当时党的任务是(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C.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D.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11.(2018·安徽马鞍山三模,31)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一思想(  )A.促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12.“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从1953年的112种增加至1957年的231种,由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由1953年的115种增至1957年的301种。这种分配制度的实行(  )A.调控了灾害造成的物资短缺B.将物资管理分配纳入计划体制C.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3.1961年5月中央工作室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该政策的实施(  )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nD.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合理化14.(2018·安徽蚌埠二模,31)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15.(2018·山西太原一模,31)1958年2月,为“加强田间管理”、保障“粮食放卫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麻雀因“偷盗国家粮食”而在“灭四害”运动中被确定为“四害”之一加以捕杀。当时这一举措(  )A.保障了全国各地粮食丰产B.是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写照C.改善了人民公社生活环境D.是伪科学大行其道的表现16.(2018·东北三校第一次联合模拟,32)1958年毛泽东视察农村时说: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他还认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当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还通过了要求人民公社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等决议。这表明发展人民公社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B.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C.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7.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n18.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年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A.“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B.“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C.农村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19.1962年1月,刘少奇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说,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刘少奇的讲话旨在(  )A.抨击“大跃进”以来的“共产风”B.反思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C.纠正三大改造中出现的过激现象D.反对“文革”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0.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C.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D.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n答案精析1.B [根据材料“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可知,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党依旧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依旧是新民主主义的路线,故B项正确。]2.D [根据所学,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才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949年—1952年属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管理,故D项正确。]3.D [根据材料“新中农61户,占63.5%;老中农31户,占32.3%;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老中农占31.2%,贫农占3.2%”说明土改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并不能保证土改的成果,需要用新生产关系来保证,故D项正确。]4.D [“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仅仅是建国之初社会救济的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救济的时限,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对弱势群体进行经济和政治救助,没有体现公平理念,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建国之初对弱势群体实行经济措施外,还要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这体现了建国之初社会救济的特点是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故D项正确。]5.D [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后才确立的,故B项错误;限制农民流入城市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故C项错误;据材料“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可以得出该措施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故D项正确。]6.A [由图片可以知晓,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比重锐减,联系三大改造的史实,我们可以知道通过农业合作化,农民可以共享生产资料、土地等,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情况,不是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建国初期,物质贫乏,当时社会的风尚是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短期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大跃进”开始的时间是1958年,故D项错误。]7.D [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并不是因为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到1952年已经得以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并不是为了发展农业,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三大改造的必要性是因为我国需要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8.B [由题干中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不能说明工业布局趋于合理,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n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这有利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从这个投资比例看国民经济整体应该属于合理而没有出现比例失调问题,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并未出现“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9.C [“一五”计划期间,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故D项错误。]10.B [1953年的“一五”计划就已经明确提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从题干信息中可以得出毛泽东说的是如何发展重工业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11.D [1953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国庆四周年的口号中,正式公布了这条总路线,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直到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后,国家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摆脱其束缚,故C项错误;题干中“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符合中共八大的反保守,题干中“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符合中共八大的反冒进,故D项正确。]12.B [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分配制度实行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在增加,国家将更多物资管理分配纳入计划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是分配制度的转变,与C项所有制的变革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13.A [1961年5月作出的决定,到年底就已经完成过半,说明效率很高,而这种高效率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正确。]14.A [从图中曲线可以得出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而工业化率有增长也有降低,故B、C、D项错误。]15.B [材料反映在经济建设中“左”倾冒进的势头,故A项错误;不遵循科学生态规律盲目追求产量,故B项正确;第一个人民公社在1958年7月建立,故C项错误;除四害也不能说是伪科学,故D项错误。]16.C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村的政权建设,但这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材料还反映了人民公社的特点及通过的决议等,故B项错误;根据“一曰大二曰公”、“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可知发展人民公社旨在提高公有程度,进而向共产主义过渡,故C项正确;发展人民公社其根本目的是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非提高人n民的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17.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在1992年,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陈云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主体下,允许私人的自主的市场经济存在,故B项正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强调以社会主义国营和集体经济为主,还主张私人和市场经济存在,故D项错误。]18.C [材料“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说明农村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故C项正确。]19.B [材料没有涉及“大跃进”以来的“共产风”,故A项错误;从材料“1962年1月”,可知刘少奇的讲话是针对1960年开始的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故刘少奇讲话的主旨是反思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文革”开始于1966年,故D项错误。]20.C [“一五”计划完成后,新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A项错误;十年“文革”,国家政策的重点是阶级斗争而非发展经济,故B、D项错误;在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在中国东北屯兵百万并威胁要对中国沿海工业区进行核打击,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将重要工业西迁的关键举措,故C项正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