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13 KB
  • 2022-04-13 发布

高考语文复习欲求高分略施粉黛——7招教你光辉亮眼深刻丰满学案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编 欲求高分,略施粉黛——7招教你光辉亮眼,深刻丰满第1讲秀一个标题——点燃阅卷老师的欲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标题装。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近几年来,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一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既考查同学们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表达能力。好的标题应该遵守以下3个原则,并做到简明、新颖、别致,耀眼夺目,富有文采。符合文体要求高考作文的题目首先要充分体现文章的文体特征,让人一读标题就可以感受到所写文章的文体样式。写议论文,标题要深刻、鲜明;写记叙文,标题要形象、生动;写散文或小说,标题要含蓄、有诗意。体现关键词考生要尽可能地在拟写标题时将话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明示或暗示出来,让阅卷老师了然于胸,增强好感的同时减小误判的可能。传达主旨立意考生在拟写标题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让阅卷老师在看到标题的第一时间确定所写作文是否符合题意。此类标题以无招胜有招,有大道至简的底气,质朴无华,亮出的都是“干货”。因洗尽铅华,故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因有的放矢,故能让阅卷者了解主旨。方法1 亮出观点考生在标题中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旗帜鲜明,先声夺人。如:①作别眼见为实(全国卷Ⅱ)②打破定式,走向创新(全国卷Ⅱ)③不忘根本,放眼未来(浙江考生)人们肉眼见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而非真相,为此,例①用“作别”二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见为实”这一习惯认识的否定态度;例②破的是“定式”,立的是“创新”,先破后立,观点鲜明;“不忘根本”是“继往”,“放眼未来”是“开来”,例③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要在传承中发展壮大”的深刻见解。方法2 亮出内容考生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叙述缘由、核心意象、主要素材等写作内容,标题中的人、事、景、物,各异其趣。如:n①花袭人的暖心世界(江苏考生)②钱塘潮涌奇,我自泛扁舟(浙江考生)③水应深潜,酒应细尝(全国卷Ⅱ)例①亮出的是叙述缘由,用《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之言展开议论,她要求宝玉答应的三件事既体贴,又理性,正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因而富有事趣;例②亮出的是带有水乡特色的意象——钱塘潮、扁舟,抒发了作者勇做时代“弄潮儿”的豪迈情怀,因而富有情趣;例③亮出的是水、酒两个事物,借对二者“深潜”“细尝”的态度,表达了“浅显之知浮于表面,深处挖掘才获得真知”的主旨,因而富有理趣。方法3 亮出层次考生提取写作提纲中的关键词,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层次,使文章构思清晰,布局分明。如:①立大志,成大器,担大任(天津考生)②变时·变识·变实(全国卷Ⅲ)③新路·心路·兴路(全国卷Ⅲ)例①中的三个短语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推理链,“立大志”是“成大器”的重要前提,而“成大器”又是“担大任”的重要前提,逐层推进,展示出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例②和例③均采用“一字立骨”的方法,选择三个音近而意丰的词语,巧妙相连,缀而成题。在标题中,例②展示出文章从时间在变、认识在变到精神在变的总体架构,例③展示出文章从除旧布新、凝心聚力到民族复兴的总体架构。此类标题“新”在与时俱进,与时代的主旋律、时尚的新潮流同频共振,“锐”在别出机杼,独辟蹊径,带给阅卷者扑面而来的“新”气、“锐”气。方法1 镶嵌热词考生在标题中镶嵌一些年度热词、网络热词等,彰显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意识和与时代同行、倾听时代声音的使命感。如: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国卷Ⅰ)②走好长征路,领航新时代(全国卷Ⅲ)③丢弃“佛系”扬“儒系”(浙江考生)例①中的“初心”和例②中的“新时代”取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7”年度字词,这两个词语传递的是正能量,洋溢的是家国情怀;例③中的“佛系”取自网络流行词,标题鞭策了“佛系”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消极的“出世”态度,倡导“儒系”自信昂扬、奋发进取的积极的“入世”精神。方法2 点击时事考生在标题中点击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时事,彰显其“家事、国事、天下事,n事事关心”的情怀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认知度。如:①雄安的绿色长征路(全国卷Ⅲ)②且看少年芳华,助力国之成长——一封“时光瓶”中的信(全国卷Ⅰ)③只问使命,无问西东——2035年的一份成人礼(全国卷Ⅰ)例①的拟题灵感来自中国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此举乃千年大计,举世瞩目;例②和例③的拟题灵感来自热映的两部国产影片——《芳华》和《无问西东》,这两部影片奏响了“青春注定历经磨难,青春必然风雨兼程”的热血乐章,勃发的是“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的筑梦豪情。方法3 焕发新论考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打破成见、定论,在标题中焕发出独到的见解、新论,彰显其辩证、发展的眼光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如:①己所欲慎施于人(上海考生)②浮云不遮慧眼,众议难掩明心(全国卷Ⅱ)③器,善用者赢(天津考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但作者却对其进行了反向思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发点是“利他”,“己所欲,施于人”的出发点则可能是“为己”。“利他”与“为己”是划分“被需要”动机和效果的标准。例①为此焕发出“己所欲慎施于人”的新论。“浮云遮望眼”“众口铄金”观照的是“浮云”“众口”等外因的作用,但作者却换一个角度进行了思辨,“眼”“心”等内因不够强大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②为此焕发出“浮云不遮慧眼,众议难掩明心”的新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孔子的名言,但作者却对其进行了延伸思辨,“利其器”只是前提,“用其器”才是关键,人们应该做“器”的驾驭者,让“器”帮助自己成大器,而不能被“器”绑架,沦为“器”的奴隶。例③为此焕发出“器,善用者赢”的新论。此类标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考生将长期积淀的文学素养幻化为标题中一抹极具文采的云霞,妙手偶得,溢彩流光,让阅卷者拍案叫绝。方法1 留意押韵此类标题句式整齐,尾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得词句结构之美,更得汉字音韵之美。如: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写给2035年的你(全国卷Ⅰ)②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给“十八岁的你们”的一封信(全国卷Ⅰ)n③巍巍浙江,日月争光(浙江考生)例①上下句的尾字“马”“华”押拼音体a韵,意深韵长;例②上下句的尾字“泱”“光”和例③上下句的尾字“江”“光”均押拼音体ang韵,铿锵有力。方法2 机智集句此类标题看似集词、集句,实则集思、集智,出于原句而不拘于原句,既得原句之妙,又融新意之胜。如:①变通则久(全国卷Ⅲ)②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寄往2035(全国卷Ⅰ)③上善若水,烟雨平生——写给2035年的你(全国卷Ⅰ)例①从名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中集词而来;例②从警句“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围炉夜话》)中集句而来;例③上句集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下句集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些集词、集句不着斧痕,浑然天成。方法3 妙用修辞此类标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词句的表达效果,既扣文题之隐旨,更化平淡为神奇。如:①握崭新机遇,担永恒使命——致新时代青年(全国卷Ⅰ)②多元思维,破解问题的利刃(全国卷Ⅱ)③三“味”浙江人(浙江考生)④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浙江考生)例①中,“机遇”“使命”扣题旨,“崭新”“永恒”显特色,“握”“担”明态度,富有见地,对仗工整;例②运用比喻揭示多元思维在破解问题时的重要作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例③既可以理解为三次“品味”浙江人,也可以理解为浙江人身上的三种“味道”,一语双关,意蕴丰厚;例④以“舞蹈”喻成长、发展,典雅而生动形象,富有诗的意境和韵味。方法4 巧妙“引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大考生在拟题时对“引用”这一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如:①江山代有才人出(全国卷Ⅰ)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全国卷Ⅱ)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国卷Ⅲ)④大“器”磅礴,唯我中华(天津考生)⑤轻舟驶过万重山(全国卷Ⅰ)n⑥路漫漫,吾将备变而求进(全国卷Ⅲ)⑦“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漫谈(全国卷Ⅱ)此类“引用”源于与作文题目要求在意蕴上的契合,例①、例②和例③分别成为2018年考生在拟写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标题时引用较多的诗文。言其“出神入化”,是因为广大考生在拟题时不仅能够直接引用,如例①、例②和例③,而且还能够别出心裁地化用,如例④、例⑤和例⑥。其中,例④中的“大‘器’磅礴”从成语“大气磅礴”化用而来;例⑤从李白的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化用而来,巧改“已”字,尽得风流;例⑥从屈原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化用而来,旧瓶装新酒,境界全出;例⑦直接借用熟语,将抽象的主题表达得通俗而含蓄,新颖别致。1.忘拟标题 有些考生先写作文后拟标题,就很容易忘记拟标题,这样做不仅会白白被扣掉2分,还会“流失”掉更多的印象分。2.标题大而空 有些考生拟的标题大而空洞,又喜欢用“谈”“论”“谈谈”“之我见”一类的词语,拟写一些没有任何“含金量”的题目。3.文不对题 有些考生拟标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随便拿来一个词语或短语就作为题目,造成标题与内容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牛头不对马嘴,这是写作的大忌。4.以词语或成语为标题 有些考生喜欢以一个词语或成语为标题,觉得这样简洁明快,但殊不知现在高考作文的内涵往往比较丰富,尤其是常见的寓意作文和材料作文,一般来讲,高考作文的内涵都不是一个词语或成语能够概括的。  秋冬季节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对城市地面卫生的管理,有的城市甚至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由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上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北京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个标题。[解析] 本则材料分为两部分,即对待落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确保地面上没有一片落叶”,后者是“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这两种态度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加强对城市地面卫生的管理”,后者是为了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连接两部分的关键词是一个“但”字,这既表明前后两者态度和行为的对立,也表明后者更是材料的关注点。材料陈述的是现象,考生要透过现象去领悟材料的内涵。从前后两者的行为来看,材料展示的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前者在于不断地战胜自然,对待自然持对立的态度;后者在于用自然来美化生活,对待自然持互融的态度。从前后两者的出发点来看,材料展示的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看待事物的视角问题。前者从净化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从管理便利n化的角度出发,是实用主义的视角;后者从美化与诗意的角度出发,从管理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是浪漫主义的视角。具体可从如下角度立意:1.用管理和制度来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安全;2.从净化到美化体现的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不断地升级;3.让生活中多一点诗意;4.管理需要更多的人性化,管理者需要更多的人文情怀;5.留住城市里的自然之美,让城市多一点个性和魅力;6.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市政管理服务理念也应日益进步;7.从“确保地面上没有一片落叶”而选择简单粗暴“一刀切”的管理方法是一种庸政;8.对待落叶的态度要兼顾干净、清洁、安全与诗意、美好、浪漫等人民需求,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9.在一个“容”字上,谈保护市容与对待落叶的宽容;10.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共存互生。[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 1.亮出观点:《顺其自然也是一种美》《城市管理何妨“浪漫”一些》《让管理多一些人情味》《学会转换思路》。2.亮出内容:《城市管理之殇》《落叶塑造缤纷》《一片落叶背后的城市管理》。3.亮出层次:《管理·自然·城市之美》。4.焕发新论:《不完美也是一种美》《就要“无所作为”》《不妨“懒”一点》《无为亦有为》。5.妙用修辞:《留一地落叶给秋天》(拟人)、《飘落的烟火气》(用“烟火气”来代指真实的自然)、《因地制宜,共创佳园》(对偶)。6.巧妙“引用”:《何以解忧,唯有尝试》(化用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转身遇见美丽》(化用电视剧名)、《自然美才是真的美》(化用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叶不扫,何以扫天下》(化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7.机智集句:《另辟蹊径,柳暗花明》(两个成语搭配使用,呈现出别样的效果)。第2讲亮一个凤头——激发阅卷老师的趣高考作文中,精彩的开头(凤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锤定音的,它常常对作文的基调、氛围、情境起着引导的作用,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评卷人的目光,激发阅卷老师的兴趣。优秀作文的开头虽方式各异,或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或开门向壁,曲径通幽,但都是殊途同归。对此,考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语言简洁,切勿烦琐冗长,拖泥带水;二是快速入题,观点清晰,切勿含糊不清,故弄玄虚。n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破题式开头是议论文最简捷、最鲜明,同时也是操作性最强的开头方式。或者以哲理性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给人以雄辩的力量和思想的震撼;或者对标题和相关概念的意义加以解释和阐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可以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的描写点题;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直接进入主题。如:(示例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是新时代的浙江精神,其高度概括了为学、为人、处世之方法与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浙江学子,我们应以此精神鞭策自己,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2018年浙江卷《务实进取,猛进如潮》[点评] 开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分别对应题目中的“务实”“进取”“猛进”,对“浙江精神”进行了阐释。开头这样切入主题,可谓不蔓不枝,切中肯綮,干净利索,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又是作者思想的体现。(示例二)江山如画,美人垂泪;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大伯的眼泪顺着眼角落下,他浑厚、沙哑的声音,随着眼泪的落下被咽入胸腔。我们总爱问大伯:“每次都哭,怎么还唱?”他总回答:“京剧的语言太美妙,我舍不得不唱。”——2018年江苏卷《京剧》[点评] 开篇利用四个四字句举例生活中的语言之一——京剧。然后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刻画了大伯倾情演唱京剧的情景,一问一答的对话,点出了文章的主题“京剧的语言太美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名句开篇,彰显底蕴将名言警句、经典诗文、俗语等,不是作为题记而是作为文章开头的一部分内容,直接引用或化用,将其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或者以此引出论点。这样做既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彰显作者的文学底蕴,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从而起到先声夺人、文采飞扬的艺术效果。如:“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百余年前的谆谆教诲仍萦绕耳畔,令我热血沸腾。2035年的你读到这些文字时,又会作何感想?于我看来,不论是2018年18岁的我,还是2035年18岁的你,都当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雄于地球而努力。——2018年全国卷Ⅰ《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点评] 开篇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名言,写出百余年前他对青年人的期望。紧接着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不论是哪个时代的青年,“都当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为了我们伟大的祖n国雄于地球而努力”的观点。起兴类比,引人入胜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里所说的“他物”并非与此物无关,相反,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这类文章的开头,作者常常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写起,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化理为形,化虚为实,用形象包蕴思想,同时又大于思想,读来使人口舌生香,回味无穷。如:鲜嫩滑口的野生菇可能含有致命的毒素,芬芳四溢的玫瑰花下面是带刺的枝丫……生活中,一些斑驳陆离的表象下面,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本质和秘密。——2018年全国卷Ⅱ《莫让乱花迷人眼》[点评] 以含有致命毒素的野生菇和带刺的玫瑰花开篇,由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出“本质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结论,进而引出作者的论点“不要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反弹琵琶,柳暗花明考生要论证的观点与传统的、一般人的观点相对或相反,而那些观点从某个角度来说又没有错。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作文开头先肯定那些观点,然后再从“反向”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反弹琵琶”的开头方法,开场圆满,滴水不漏。如: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像器具那样,让自己的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君子当接受教育使自己进步完善,从璞玉浑金成长为有用之器;君子当海纳百川成为有容之器;君子当砥砺前行成为国之重器,怀抱为国为民,舍我其谁之志。——2018年天津卷《君子当为器》[点评] 先引用孔子名言“君子不器”,继而简洁而凝练地提出相反的观点“君子当为器”,开门见山,明快有力,同时照应题目。之后的三个“君子当……”,以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阐释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整句入题,先声夺人开头以对偶句、排比句等形式来议论点题、抒发情感,既能凸显文章的文采,同时又能增强文章凌厉的气势,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已成为近几年高考高分作文中的常见手法。如:(示例一)那一个年代,风里来雨里去,只为温饱;那一个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一个年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解放生产力。还记得1981年4月12日中国第一家超级商场……经济复苏,思想解放,一片繁忙景象!人们自豪地把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比喻为“春天的故事”,那一曲《春天的故事》是否还萦绕在你的耳畔?——2018年全国卷Ⅲ《山青水绿铺远路》[点评] 此开头就内容而言,写出了“那一个年代”人们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就形式而言,排比句式铺排呈现,一连三句,形成强大的气势,而后点出中国经济发n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一个年代”。(示例二)半丁画心,雁冰书情。良铮焚身膏振臂高呼,良镛执纸笔笑傲江湖。前有越王卧薪尝胆,后有鲁迅弃医从文。浙江宝地,人才济济;钱江潮涌,浩浩汤汤。浙江精神正是“水”的精神,务实肯干,润万物于无形。作为浙江学子,身处新时代的广袤天地,唯有常怀“浙江精神”,方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2018年浙江卷《心怀江潮,务本精耕》[点评] 开头前三句分别是四字句、九字句、八字句,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以42个字写了6个人(陈半丁、茅盾、穆旦、金庸、勾践、鲁迅)及他们各自的特质,几句话写尽论据之内涵,可谓高度凝练。巧设问句,发人深思文章一开篇便提出疑问或设置悬念,点燃读者的阅读热情,造成一种新奇感,一步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给人一种欲罢不能之感。如:“国之重器”是什么?支撑一个国家存在或变强的人或物,就是“国之重器”。前两天在报纸上读到题为“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的新闻,不由沉思:看我泱泱中华,可称“国之重器”者谁?想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2018年天津卷《“国之重器”赞》[点评] 面对作文材料中的“器”字,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国之重器’是什么”。然后自问自答,阐释其内涵。但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论述的层次,而是进一步明确自己要讨论的问题,那就是泱泱中华,哪些人可以称为“国之重器”,进而展开对自己心中伟人的论述。比喻生辉,妙语成金比喻,可以将抽象化为形象,将深奥化为浅显,将复杂化为简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开头,先要明确文章需要表现本体的何种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作为喻体,喻体最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如:祖国是阳光,我是树苗。经过18个春秋,曾经的幼苗,如今已枝繁叶茂,成为新时代的栋梁。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我们:“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不仅在祖国的庇护下成长,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在新时代的今天,新青年在祖国的高速发展中得到成长。——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点评] 文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篇,把“祖国”比作“阳光”,把“我”比作在阳光下成长的“树苗”,写了青年一代对国家和个人的认识,既彰显了文采,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写自己已经成为栋梁,并且点明自己的成长跟祖国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n情景交融,感染读者以景入文是写作记叙文常用的开头技法。在文章的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为文中所写的人和事展示周围的环境、渲染气氛、提供背景,能给人留下美好清新的印象;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又能达到景中有情、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开头运用景物描写,要注意描写景物的文字不能过多,突出主要景物即可,并且要与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有密切的关联。如:微风拂过山梁,泛起阵阵涛声,仿佛埋在黑土里的先烈们的英魂在低语。山寨的斗牛场里,时而深沉时而高亢的芦笙声、时急时缓的锣鼓声、羊的咩咩声随着微风越过山梁,把吉祥的信号传送到远方。——2018年全国卷Ⅲ《寻找古老岁月的踪迹》[点评] 作者以景物描写开篇,通过写微风拂过山梁引起的涛声,还有山寨的斗牛场中传来的芦笙声、锣鼓声和羊的咩咩声,来营造厚重、古朴的氛围,既给人一种肃穆之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的生活气息。  嘉靖三十四年,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下狱处死,他书写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时,将“辣”改成“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对联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个开头。[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 (示例一)“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副杨继盛为自己书写的对联正体现了他的铮铮铁骨与敢于直谏的精神。而这副对联在广为流传的过程中,又衍生出了其他的版本。我认为,其中最好的莫过于钱穆先生所写的“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示例二)古人有云:“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道义”二字被世代人民歌颂,仁人志士无不以此为准则。然而知道识义者多不胜数,能真正践行之人却n寥寥无几,又何谈“肩担道义”呢?道义的承担任重而道远,勇担之人必有大毅力及大魄力。若没有一双“铁肩”,是万万不能经受“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磨难而终成大道的。(名句开篇,彰显底蕴)(示例三)同样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绪万千,有人看到的是润物无声;同样的落花,有人欣赏它的缤纷美丽,有人怜悯它的柔美无助;而同样的警语,有人欣赏它的担当,有人欣赏它的豪壮。而我,独爱杨联陞先生“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中体现出的平庸者亦可有所担当的情怀。(起兴类比,引人入胜)(示例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饱含着杨继盛的忠贞和不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蕴含着李大钊的胆识和才气;“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体现了钱穆先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而我最欣赏的是杨联陞所写的“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它不仅是对杨联陞的自我警勉,更是对天下所有人的激励——即使没有铁肩亦可分担道义,即使身无妙手犹当勉著文章。(整句入题,先声夺人)(示例五)是什么让他慨然咏出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豪言壮语?是什么让他冒着生命危险弹劾满朝忌惮的权贵?是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是士大夫“为生民立命”的勇气……(巧设问句,发人深思)(示例六)嘉靖年间,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被处死,斯人已矣,然而他“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对联却流传至今,如启明星一样,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在我看来,纵然此联多方易字,几出新意,但仍以“铁肩”凸显文人面对道义时的不妥协、不退让,“辣手”诉说文人讽喻时弊的勇气与决心,为文人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比喻生辉,妙语成金)第3讲甩一个豹尾——勾住阅卷老师的魂古人在谈到文章的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画龙点睛,总结升华在文章的结尾,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凝练简洁的语句归纳总结,以便对前文中的观点、态度、主张和主旨进行重申,画龙点睛,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点明文章的主旨,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这种形式的结尾能有效地解决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出现的散、杂、泛、乱的问题,将漫无边际的思绪归拢起来,使文章的观点鲜明突出。如:莫让乱花迷人眼!摒弃让人眼花缭乱的无关要素和固守一隅的狭隘认识,让理性回归,让本质散发光芒。——2018年全国卷Ⅱ《莫让乱花迷人眼》[点评] 结尾处寥寥数语,既是对题目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主旨,收尾自然。n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一篇佳作,一般既重视思想与文采,又重视结构的匀称和谐。在议论文中,结尾处如能巧妙地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合,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文章首尾呼应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如:(开头)草感地恩,方得其葱郁;花感雨恩,方得其艳丽;己感彼恩,方得其壮大。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温暖的人间;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结尾)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感恩,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灿烂。——《常怀感恩之心》[点评]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感恩”入句,中心突出,首尾呼应,深化了主题,且都使用排比句式,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显得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警示劝诫,呼告号召议论文在议论某些现实问题的时候,为了达到警示、劝诫的作用,往往在结尾处发出呼告或号召,以促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问题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这种形式的结尾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能有效达到警示、劝诫之目的。在结尾处提出号召,用呼吁(如“让我们……”)的句式来号召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能凸显文章内容的现实意义;而直接呼告某人,以号召的方式结尾,对某人表达一种期望。这种形式的结尾,能有效凸显作者的写作意图,唤起读者的共鸣。如:(示例一)当下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飞速,人才有如泉涌,但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依然面临挑战……愿中国新时代之青年能做到心系国家、心系民族,在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主动“迎合”国家和时代的需要……时刻铭记:“被需要”的修饰词绝不仅仅是渴望。——2018年上海卷《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点评] 文章结尾提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挑战,并发出警示,呼吁新时代的青年要心系国家,将“被需要”的渴望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深化并升华了主题。(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8岁的你们,请谨记“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与我一道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吧!——2018年全国卷Ⅰ《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点评] 结尾点题,总结升华,号召有力,引人深思。但要注意以这种形式来结尾,一定不要空喊口号。巧妙引用,增强底蕴名言警句是语言的精粹。善于在结尾处引用名言警句、俗语等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既能有力地论证作者的观点,又能借这些精粹助阵,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积淀,使文章更显精彩,让读者眼前一亮,过目难忘。如:n(示例一)王尔德说过:“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现在处于18岁的我,与2035年处于18岁的你,都要做时代的弄潮儿,都要不负美好的青春,为圆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年全国卷Ⅰ《你我携手,共圆中国梦》[点评] 结尾处引用王尔德的话,重申在青春时期的我们应该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主旨,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同时增强了读者对文章的认同感。(示例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青年啊,在中国更强大富饶的新时代,愿我们一同回味过往,砥砺向前!——2018年全国卷Ⅰ《未来,你好》[点评] 结尾处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深刻阐释了人生要不断前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发出对青年人的号召,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达到无可辩驳的效果。巧用修辞,尽显文采议论文是实用性文体,这决定了其基本表达方式为议论,要在全篇彰显文采,难度较大,若处理不当,会将议论文写成抒情散文,不符合文体规范。考生可以在结尾处凸显文章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借助修辞手法,使语言华丽优美。例如以排比作结,或以比喻作结,或以小诗作结,在结尾处给读者留下文采飞扬的印象。如:(示例一)继往开来的浙江人,不负历史悠久的故乡,不负蒸蒸日上的祖国,不负日新月异的时代,必将于今日书写新的传奇,书写新的文化!正是这“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撑起了浙江人民不败的雄姿。——2018年浙江卷《继往开来浙江人》[点评] 结尾照应题目,三个“不负……”构成排比,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又层层递进,简短有力,升华主旨,令人振奋。(示例二)国家是天,天高任鸟飞;国家是海,海阔凭鱼跃。但天空需要鸟的矫健,海洋需要鱼的活力,国家需要青年人的付出与奉献。让我们一起唱响新时代,拥抱新辉煌!——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点评] 作者把“国家”比喻成天空和大海,把“青年人”比喻成在天空中高飞的鸟和在大海里跳跃的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国家和时代对青年人成长的意义,内涵丰富而深刻。问句作结,启发思考在文章结尾设置问句,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留有思考的余地。这都能促使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思想的长度,或拓展思维的深度。如:(示例一)如何做到“随才器使”?很简单,一要了解所用之人是哪方面的“才”,二要有以大局为重的意识。n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才”,更需要保障“随才器使”的机制。——2018年天津卷《“器”之断想》[点评] 结尾运用设问的方式,来阐释自己对如何做到“随才器使”的见解,解决了议论文中“怎么办”的问题,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展现出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尾深刻实用而且论证有力!(示例二)倘个体明辨他人之需,何愁不能创建文明社会?倘社会大众明辨时代之需,何愁不能实现中国梦想?倘各国国民明辨世界之需,何愁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上海卷《他需在左,自我在右》[点评] 结尾连用三个反问句,并且反问句间呈递进关系,情感逐渐加强,引发读者对“他人之需”重要性的思考;同时三个反问句又构成排比,气势磅礴。留白拓展,意蕴丰富文章采用留白式的结尾,往往留不尽之意在文字之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议论文的结尾运用留白之法,能够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咀嚼和回味,使文章更显余味深长。如:夕阳西下,大伯往家走去。夕阳下,他又开始恣意吟唱,地上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载着凉凉的愁绪。大伯在愁什么,我始终不知道,却透过戏词看到了他的沧桑孤独。大概,这就是京剧语言的奥妙吧!——2018年江苏卷《京剧》[点评] 大伯的“愁”到底是什么,文章的结尾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或者是京剧语言的铿锵,揉断了愁肠;或者是为京剧中的人事而愁;抑或是对京剧的思考勾起的愁绪……阐明道理,揭示主旨议论文在前文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尾处阐明道理,揭示主旨。记叙文在事情叙述完之后,结尾就事论理,这种形式的结尾有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人生的本质亦如此。只有与众不同且富有价值,并不断进取,才会始终被需要。若只是一味地追随他人的脚步,无视自我的价值,我们必将为不再被需要而深感焦虑。所以,我们应该像歌曲《我们不一样》里唱的那般,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无可替代的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2018年上海卷《我们需要不一样》[点评] 这个结尾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要与众不同且富有价值,并不断进取,才会始终被需要,也才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结尾简单明了,揭示主旨。抒情议论,启迪人心记叙文中,叙述是骨架,描写是血肉,抒情议论是灵魂。结尾处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能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旨得到明确,主题得到升华。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n要结合起来,做到少而精,贴切自然。议论文中,以抒情的语言含蓄地结尾,能达到“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效果。如:(示例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并排走在林荫道上,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他们身上,小鱼一般跳跃着。原来,这世上有一种最凝重、最雄浑、最坚固的情感,叫作陪你慢慢变老;这世上有一种最美丽、最厚重、最深沉的语言,叫作泪花和微笑!——2018年江苏卷《微笑,人类最美的语言》[点评] 这篇文章的正文截取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诠释了奶奶在不同场合下“微笑”的内涵,有对我和爷爷爱的流露,有面对爷爷“摔下楼梯,生死难料”时的坚强,有对“性情大变”的爷爷的宽容和理解……结尾一段的议论抒情,将“微笑”提升到“情感”的层面,总结并升华了全文的主旨,感人肺腑。(示例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深沉,所以竭力;爱得深沉,所以尽心。竭力尽心,方成“国之重器”!——2018年天津卷《“国之重器”赞》[点评] 这个结尾,引用艾青的诗句,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这份眷恋,指引青年一代为国尽心,成为“国之重器”。作者的情感升华带动了文章主旨的升华,恰到好处。诗情画意,美化意境写记叙文时,在结尾融进环境描写,这种描写往往是前文内容的一个发展,环境描写与前文内容和谐相融,相互生发,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意境优美,深化主旨。如:家里又恢复了平静。林妈妈坐在林爸爸的身边翻看着一本新到的杂志,林爸爸调低了电视音量回放刚才漏掉的比赛细节,林零儿则在书房里继续“抠”她的数学题。墙上的时钟依然嘀嗒嘀嗒不紧不慢地走着。夜深了,四野一片宁静。一轮圆月探出云层,悄无声息地将柔软的银辉洒在这间充满温情的屋子里。——2018年江苏卷《最家常的语言,最浓郁的爱》[点评] 这篇文章的正文描述了一对夫妻给家人买衣服的对话,丈夫对妻子给自己买打折的衣服坚决拒绝,对给女儿买名牌衣服却非常慷慨。文章以夫妻间对话结束,屋内恢复平静结尾,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中,“圆月”“银辉”给人一种温暖祥和之感,渲染了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  请阅读下面材料(作文材料见第2讲[微写作]),拟写一个结尾。[我的答案]   n         [参考答案](示例一)“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志向与勇气勾画了文人的精神风貌,不拘于肉体的强弱,不囿于文才的高下,这样的气节与风骨,方是文人精神最好的诠释与最高的追求,后人种种改字,均难以将这种精神表现得如此有力。铁肩辣手,方为文人风华。(画龙点睛,总结升华)(示例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高声诵起:“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愿这个时代的人们如杨继盛一般,以铁肩担人之道义,以辣手著成时代之雄文。(警示劝诫,呼告号召)(示例三)在众多平庸之辈中,有人挑起国之重担奋力向前,筑成铁肩;也有人碌碌无为,在自我否定中远离众人。“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被时代大义的洪流裹挟,更应“勉著文章”,才能让理想之锥刺破平庸之囊。每个人生来都是平庸的,但平庸之辈自可现惊奇之才。(巧妙对比,突出主题)(示例四)一只蜂,穿梭来往,担当起了酝酿甜蜜的责任;一片瓦,覆顶遮檐,担当起了遮风挡雨的责任;一个人,辣手著文,担当起了针砭时弊的责任。前行的路上,勇于担当,便会收获阳光。(巧用修辞,尽显文采)(示例五)在这个被信息充斥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如何正确地表达?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成为助人之器而不是害人之刃?如何在秉持正义的同时又能够理性克制?我们应以“妙”为首,妙手著文章,为时代、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问句作结,启发思考)(示例六)若要追求真正的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铁肩辣手”们的努力,更需要万千“双肩只手”参与其中。如果仅仅凭借少数人的努力,而大多数的人对此无动于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恐怕难以来临。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以钱穆先生所言的“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为信念,勉励自我,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和谐社会。“铁肩辣手”固然好,“双肩只手”也无妨。(阐明道理,揭示主旨)第4讲点几处穴位——振奋阅卷老师的神众所周知,语文考试改卷进度最慢。一般月考试卷,英语当天可以出成绩,数学最迟第二天可以出成绩,而语文没有三天出不了成绩!高考也一样,总是调配最多阅卷者参与,但n总是最后完成任务,以至于语文阅卷老师就会在快速阅卷上下功夫。而快速就只可能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因此,考场作文就要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里向阅卷老师展示出自己的优秀之处,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但是,你却不能保证阅卷老师在评阅你的作文时,恰好是其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你也不能保证你所精心打造的“亮点”,匠心独运的立意、构思,就能及时地让阅卷者发现,从而得到肯定。因此,需要在关键处反复刺激阅卷者。怎样做到反复刺激呢?一、分段分行在行文过程中,不要全文一大段密密麻麻写下来,给人黑压压一大片的感觉。尽量做到层次清楚,各点各层都有中心句。对一篇文章来说,文章的标题、开头与结尾,由于所处的位置比较显眼,信息的传递是最为有效的,而读者在阅读时对这些位置上的内容通常也都是比较关注的。假如考生能够在这些位置上精心打造“亮点”,借助新颖贴切的标题、题记、后记、小标题等形式,来传达、强化文章的主要信息,那么阅卷者即使是处于其阅卷状态最低落之时,也仍能被你设置的亮点惊醒,为其所吸引,对其产生认同感。二、反复表述观点一般而言,越是简单的行文结构,越能增强信息传递的清晰性,也就越容易让读者直接感知信息。考虑到高考作文在篇幅、时间等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及高考作文阅卷的特殊性,考生应该选择比较容易操作、相对简单的结构方式,如层进式或并列式,而不宜盲目地追求“一波三折”的行文效果,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大都不是靠复杂的文章结构取胜的。我们熟悉的一些经典篇目也采用反复刺激来达到目的。比如《陈情表》,作者就是多角度反复刺激晋武帝,从而达到不应诏上任的目的的。开始说自己从小和祖母相依为命,不可以离开祖母;再说自己是亡国贱俘,地位低贱,不敢不出仕新朝;再说自己“本图宦达”,不可能不愿意出仕新朝;最后说新朝以孝治天下,我奉养祖母就是在实践新朝的大政方针。而最终要表达的只是:我现在不能出仕。《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面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事实,指出:“先王封国”不可伐、“域中之邦”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反复强调不可以伐颛臾的道理。[典题]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n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湖南-考生看惯了哥特式建筑,你或许感兴趣于壮阔的万里长城;听遍了普契尼的歌剧,又或许欣赏那红脸张飞;吃腻了海鲜大餐,是否钟情于广式小吃?这里是中国。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足以证明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昔日秦皇,动天下之力,北筑长城,以抵外来入侵。长城长,与海为邻;长城陡,万阶台阶上天际;长城久,千年风霜未倒塌。它不像吴哥窟,神秘绮丽;它不像巴黎圣母院,崇高而阴森;它不像加利福尼亚漫长的海岸线,柔美动人。它像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它让世代中国人奋勇抗敌,这才有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奇迹;它让中国人充满精气神,这才有今日我中华复兴的壮丽征程;它让中国人有永不服输的斗志,这才有那千年未曾断绝的灿烂中华文明!这里是中国。中国电影之巅峰便是获得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它让世人看到京剧之魅力,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便是这样的“疯魔”。那眉心一点朱砂痣,是你放不下的眷恋;那拿起刀枪剑棍的英勇,是你为国杀敌的豪情;那一张张花白的小丑脸,是讥讽贪官污吏的内心独白。一出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统。它不像流行音乐,缱绻轻靡;它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它不像古典音乐,庄重严肃。它像一个千面镜,有血有肉,有故事还有酒。这便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创新,接受时代熏陶,放射既古老又现代的光芒。这里是中国。如果你曾到过中国,相信你不会忘记那些令你难忘的美食。中国人爱吃,并且吃出了文化。我不会忘记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之感受,玉林米线,黄焖鸡,金华火腿,高邮鸭蛋以及最普通的黄油烙饼。中国人讲究吃,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你吃油焖大虾,可我能和三五知己边吃小龙虾边畅谈人生;你吃法式鹅肝,可我用最平常的食材做出一道你永生难忘的蛋炒饭;你吃昂贵的鱼子酱,可我能尝到秘制多年的雷山鱼酱。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或许让你更好地理解中国烹饪的核心,不是食材而是我放盐时想起你最近生病而需少放一点盐的关心。让你欲罢不能的不是厨艺技巧,而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中国人吃的是菜,吃到的则是人生感悟。这里是中国。有你想不到的惊喜,有你未曾见的奇观,有你放不下的平常心。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弹戏牡丹,一点茉莉香。这里是中国,我们欢迎你。n本文题目扣住材料中两个关键词,采用对偶形式,直接征服阅卷老师。然后用第二人称开头和结尾,既拉近了和阅卷老师的距离,又恰好地符合“向外国青年介绍”的题意。中间用三个中心段介绍长城、京剧和美食,用“这里是中国”独立成段,反复刺激阅卷老师。这样的文章,老师想不给高分都难。  反复陈述观点是不断点穴的一种方式,也是反复刺激阅卷老师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一篇2018年天津卷题为“君子当为器”的文章,就是运用了这种表现形式。请你阅读前后文及波浪线部分的提示,在横线空缺处补写出观点句。君子当为器天津一考生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让自己的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君子当为有用之器。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句,教育人们要努力学习,像雕刻玉器一样打磨自己,使自己成为有用之器。可见将“成器”作为成长目标,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引导和激励作用。三国东吴大将吕蒙,自幼家贫,渴望凭借战功博取富贵而疏于读书,所以果敢有胆却学识浅薄,被人戏称“吴下阿蒙”,后因听从孙权的劝导而坚持每天从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努力读书学习,学问大增。此后吕蒙与学识丰富的鲁肃交谈,鲁肃惊叹他学识变化之大,“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傲然对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活中,我们对自己成器的强烈愿望使得我们熠熠生辉。与此相比,方仲永少时聪慧,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的故事,恰恰告诉我们有天赋而不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只会将天赋消耗殆尽,抱憾终生。努力雕琢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用之器。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一件器物从打造之初,体量便已确定。但人们在打造自己这只器时,可能会发现体量的大小是每个人在奋斗中逐步定下的。人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成功的,因此一人唯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拘小节的气魄取长补短,利用各方优势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齐桓公不与管仲计较那一箭之仇,任用他为宰相,借助他的政治才能让自己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堪称君臣佳话。孟尝君不计较擅长鸡鸣狗盗之人的身卑位贱,将他们收为门客,才有他被困于秦时,狗盗之徒偷出狐白裘献给秦昭王妾说情放孟尝君归国,鸡鸣之徒学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助他顺利归齐。林肯那句“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更说明了宽容与度量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正如大海容纳百川不择细流,成大器者也不拘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当为大国重器。成大器固然重要,但器为谁所用更为关键。历史上那些真正的伟人在打造自己时,念念不忘的永远是让自己为国家所用。三国时期,许汜空有才学却毫无担当,n国家大乱,他却只顾求田问舍,为一己私利四处奔波,丝毫不关心国事,被刘备训斥。当今之世,从王淦昌、钱学森到邓稼先、于敏,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让新中国早日傲立于世,有的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有的为了尽快出成果而不顾自身健康和生命。他们,就是大国重器。但可称大国重器的不只是这些科学家,像董存瑞、黄继光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像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这样的大国工匠,他们是沉稳可靠的青砖石,也是兢兢业业的螺丝钉。他们,也是国之重器。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粉身碎骨;为业可择一事终一生,呕心沥血。大国崛起,国人须崛起。如何崛起?当努力成器。[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 君子当为有容之器 做有容之器,善取长补短,必事半功倍第5讲炫一番文采——煽起阅卷老师的情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要求作文要“有文采”,这是在“语言流畅”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语言标准,包括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句有表现力等。高考作文阅卷非常强调“有文采”这一要求,即在中心明确、内容丰富的前提下,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动、修辞运用恰当,使得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且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彰显语言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假如一篇文章文采斐然,定会煽起阅卷老师的激情。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受到青睐,最简捷的途径就是“包装”好自己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精品语言,就等于抓住了作文的“生命线”。用语贴切,让语言恰到好处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情等,即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要做到用语贴切,考生应多锤炼词语,如可以精心选择动词,让动词凸显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袒露人物内心世界,传达人物价值取向;可以精心选择修饰语,让人物立起来,让景物活现起来,让情感复杂起来,让事件有条不紊地推进,让议论鞭辟入里。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要适合描写的场合和对象。如:“你一定是疯了!”听到祖父说要辞去机关单位的工作,回乡种黄花梨,祖母的眼泪忍n不住流了出来。她不明白,祖父当过兵,立过功,又在机关单位工作,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过安稳日子呢?祖父要回乡种黄花梨的消息犹如被引爆的炸弹,在老家余村炸开了。乡亲们苦苦相劝,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罢,可祖父的决心坚如磐石,没有丝毫动摇。他心平气和地向祖母说:“咱俩都是穷苦农民出身,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不正是因为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果实吗?”祖母沉思了许久,拍了拍祖父的肩膀,算是同意了。……之后,草帽、休闲衫、解放鞋成了祖父必备的行头。风里来,雨里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的身影与山影随行,他的声音与山鸟相和。每一个种树环节他都亲自参与:挖坑、浇水、填土……有乡亲想帮他,他还怕人家干活儿不细心;遇到难关,他就一边向专家们请教,一边自己钻研专业技术。慢慢地,原先荒凉的小山头被他整理得焕然一新。——2018年全国卷Ⅲ《祖父回乡记》[点评] 这几段文字以刻画人物形象取胜,祖父的话凸显了他的身份——农民,“草帽、休闲衫、解放鞋”等衣着彰显了他的朴实,“挖坑、浇水、填土”显示了祖父勤奋踏实的心态,这些描写表明祖父是一位思想觉悟高的新时代农民。对祖母的刻画,一句“你一定是疯了”体现了祖母的惊讶和不理解。从“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到“沉思了许久,拍了拍祖父的肩膀”,则体现了祖母由心疼到理解的思想转变。句式灵活,让语言韵味十足所谓“句式灵活”,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多样化,这样文章才会显得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散结合。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整句与散句,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整句句式较整齐,音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强调语意、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长短结合,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呆板的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如虹;既能丰富语言的节奏,活跃文章的形式,又能形成一种错落之美,使文章韵味十足。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句子长了则易冗赘拖沓。但有时出于表达的严谨、周密或为了抒发某种深沉、庄重之情的需要,往往也会使用长句。在一篇文章里,如果把长句和短句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会使语言错落有致、活泼多变。如:诗人流沙河曾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并将其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用毅力、勇气、脚踏实地的付出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点评] 上述文段中,作者引用的诗人流沙河的名言是整句,后面“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是散句,在形式上,文段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使感情的抒发n张弛有度,读来别有韵味,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2)锤炼对称。对称句相较对仗句没有音律方面的要求,相较排比句内容较少。它经常是把相关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举,既可以用来举例,又可以用来说理,给人结构严谨的直观感受。对称句的语言极为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来类比或对比,说理全面,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在列举事例的时候运用对称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①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粉身碎骨;为业可择一事终一生,呕心沥血。②翻看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有些许欢声,些许悲歌;细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多年历程,有诸多阻碍,诸多突破。③没有宇宙心的人,断然问不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不是硬骨头的人,定吟不出“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点评] 以上三句分别是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北京卷、江苏卷优秀作文中的语句,都是对称句。第①句从“为国”“为业”两方面对举;第②句从历史到现代,概述举例;第③句与引用相结合。(3)善用特殊句式。作文中,适当地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进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而且,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也是个人发展以及价值实现的一大推动力量。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因为他们渴望被统治者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因为他们渴望被国家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他们之中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此,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正是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芸芸众生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价值。——2018年上海卷《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点评] 本段文字,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先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连用两个设问句,列举事例;紧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强化语气,使语势进一步加强;最后以陈述句收尾,语气坚定,观点明确。(4)偶用复句。复句可以使论证逻辑严密,比如因果复句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推理严密,假设复句可以使文章论证富有辩证色彩,转折复句可以使前后论点联系紧密,并突出重点等。如:现如今,社会淘汰机制日益残酷,加之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人类的工作、生活中,很多岗位已经不再被需要,因为千篇一律,所以它们只能被替代。虽然这种现象很残酷,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人生的本质亦如此。只有与众不同且富有价值,并不断进取,才会始终被需要。若只是一味地追随他人的脚步,无视自我的价值,我们必将为不再被需要而深感焦虑。所以,我们应该像歌曲《我们不一样》里唱的那般,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无可替代的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n——2018年上海卷《我们需要不一样》[点评] 这两段文字灵活运用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使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巧用修辞,让语言色彩斑斓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文采的第一捷径。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但会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会使文章的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巧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巧用排比,可以使文章语势强劲,节奏鲜明,富于韵律;巧用引用,可以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巧用拟人,赋予万事万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情趣;巧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作文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引用、排比。(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生动形象。它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它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它更能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高考作文中考生要想把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形象贴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依靠形象化的比喻。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明清时期如日中天的徽商荣归故里,千金散尽,建成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五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宛如一曲曲抑扬顿挫的田园牧歌,歌唱着桃花源里人家的恬淡闲适。一代儒商更是将闲情逸致寄托于雕花梁架、楹联字画、木雕石刻上,在粉墙黛瓦的住宅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乡土建筑风格。——2018年江苏卷《时间轴里的浅吟低唱》[点评] 文段把建筑当作一种语言来解读,把“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五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比喻成“一曲曲抑扬顿挫的田园牧歌,歌唱着桃花源里人家的恬淡闲适”,将建筑的美丽熔铸到像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既富有诗意,又切合了“语言”这一话题。(2)旁征博引,增加文采。考生在写作时,旁征博引,或诗文,或名言,或谚语,或优美清新的歌词,都能成为文中的点睛之笔。这些点睛之笔,或用于开头,开启全篇,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或用于中间,充当论据,以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能够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或用于结尾,总结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考生既可以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可以扩大文章的容量,使文章包含丰富的意蕴,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古往今来,一个个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动着“浙江精神”的发展: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告别故乡绍兴,以治疗国人的病体为志向去日本学医,看到国人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投枪和匕首,疗救国人的精神;“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拒绝他人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只身去国三千里,一日思乡十二回”,郁达夫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n反帝抗日组织,为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四处奔走,最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2018年浙江卷《新的火炬从这里传递》[点评] 上述文段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名句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行文有理有据,意蕴深厚,使文章彰显文采。文中恰当地引用了鲁迅、秋瑾、郁达夫的名句,不但充实了文章内容,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达到了“有文采”的作文要求。(3)运用排比,增强气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组织语言,是高考中考生展现自己语言功底的重要手段,因为排比具有独特的结构美,整齐划一的句式排列中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变化。考生可以连用问句构成排比,在一次次的发问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论证层层深入,让文章气势磅礴;可以连用设问构成排比,强调自己的观点,拓展观点论证的广度和深度;巧设博喻构成排比,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事物的特征或内涵,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可以变换时空构成排比,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从多方面阐发,丰富文章的内容,在相互照应中突出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还可以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分析事物不同的角度、列举简单的意象等构成排比。如:多少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李光武振臂高呼:“中国的大车我们拉!”引得无数青年才俊热血沸腾。如今,东方雄狮睁开睡眼,华夏神龙凌空翱翔,中国已进入新时代。随着时代巨轮的缓缓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抓紧祖国的纤绳,迈向新时代的幸福。曾几何时,有的人开始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曾几何时,追求级别的人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讲待遇的人越来越多,讲理想的人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曾几何时,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怀疑成了我们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太多的人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可以是宗教,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对祖国的爱。心怀信仰,则心有所属,心有所依,心有所求。周总理的信仰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吾辈青年,更应怀报国的信仰,不屈奋战,砥砺前行。看黄大年教授,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是信仰,让他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吾辈青年,应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以报国为信仰,与祖国共成长。——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点评] 上述文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气势如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作者先将祖国比作雄狮和神龙,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然后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社会上的诸多不良现象,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最后以黄大年教授为例,对比突出“国之脊梁”的宝贵精神。文章语言洗练,富有张力,从点滴处着笔,引导读者反思。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n加工推敲,增强语句的表现力(1)有机点化。对经典素材的有机点化,会给文章增光添彩。考生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用四种方法。①凝缩素材,取其一点。或舍去细节而取其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根据文章的需要,对相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深入挖掘。②同类叠加,多点组合。或从相同角度来阐明主旨,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论点。③正反对比,相互映衬。在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主旨更突出。④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用一根线串起所有片段,使文章浑然一体。如:林贤治曾说:“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古今中外,多少顺应历史潮流的决策被历史铭记,镶嵌在历史的茫茫星河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顺应时代的改革。我们不会忘记汉代的文帝、景帝顺应时代发展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厉行节约,最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唐朝的李世民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以农为本,休养生息,于是有了“贞观之治”的美谈。所以,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必将带来国家的繁荣昌盛。——2018年全国卷Ⅲ《时代·改革·强国》[点评] 上述文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则经典素材,进行组合叠加,分别概括其内涵、提炼其精髓,同时进行话题转换,巧妙地与“强国”结合起来,从而阐明“顺应时代进行改革”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两则素材都有较强的故事性,但作者却能进行高度概括,强调“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对国家发展与强盛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较好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联想想象。联想和想象也是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途径之一,恰到好处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使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还能营造一种美妙无穷的氛围,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考生在平时写作时,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这样能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有利于提高作文分数。如:2035年的中国,想来是繁荣富强的,更是充满朝气的。高科技设备也许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可能已走进千家万户,周末你可以携带好友遨游太空,暑期你可以跟随父母探索深海,但请你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勿忘天地,勿抛生民,勿舍往圣绝学,勿沉湎于时代清梦之中,失去民族之根本。——2018年全国卷Ⅰ《满船清梦你处寻》[点评] 上述文段中,作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生动地描写出了2035年科技发达的生活情景:闲暇之时,遨游太空,探索海底。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新颖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文段描写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意趣盎然。(3)文白结合。现代文写作自然应以白话文为主,但有时出于需要,偶尔使用文言词句,n也能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同样,诸多诗人、词人亦深谙无声之妙,借诗词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于无声的文字中,书写襟怀。香山居士的“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鱼玄机的“自恨罗衣掩诗句”,辛稼轩的“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矮纸斜行之间,洒尽悲欢离合、国仇家恨之泪,倾诉着文人们对“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无声的文字,足以镌刻历史、雕镂山河,演绎文人们命途多舛的生命之歌。——2018年江苏卷《于无声处,绽放生命大美》[点评] 这段文字论述“诗词中的无声之美”,行文中“深谙无声之妙,借诗词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于无声的文字中,书写襟怀”“矮纸斜行之间,洒尽悲欢离合”等古色古香的句子与论述的内容相得益彰。(4)善用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的语言形象传神、趣味横生,不仅能博读者会心一笑,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聪明、机智和成熟。所以,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幽默俏皮的文字,会增加语言的灵动美,同时使作文文采飞扬。如:生而为人,我们在世俗的河流里挣扎,品性早与世俗共融,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模样。我曾天真地以为世间无恶,一切皆是美好的,可惜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且看近期一些恶性社会事件:早年遭受校园欺凌的陕西男子赵某,长大后在学校门口对无辜的学生施暴;郑州一顺风车司机见色起意杀害乘客……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社会乱象和社会的阴暗面,却不探究其本质原因。有个段子这样说:“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是的,也不一定所有剃光头的人都是和尚。世人多肤浅,皆看其表象,而本质却常被忽视。这是我们无法否认却又不想承认的事实。——2018年全国卷Ⅱ《象状有名,质者无形》[点评] 第一段写社会乱象,本是严肃、沉重的话题,作者却用“在世俗的河流里挣扎”“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等充满智慧和幽默的文字,让人啼笑皆非。第二段中,引用“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不一定所有剃光头的人都是和尚”等网络流行语和俗语,诙谐中深入浅出地把“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主旨表达了出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3年《人民日报》以一篇评论《莫让青春染暮气》表达了对当代青年人“早衰”的担忧,批评年轻人缺少朝气和锐气,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短短几年时间过去,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设立的“党代表通道”让大家耳目一新,在这些亮相的代表中,接近半数的青春面孔尤其令人关注。有承载中国飞天梦想n的景海鹏,有在体育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家争得荣誉的吴敏霞,有被誉为国内手工克隆技术第一人的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杜玉涛,有驾驶先进战机翱翔蓝天、担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女飞行员刘文力,有扎根基层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贡献的祁剧演员肖笑波……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大政治论断则让大家见到了新时代青年正在担起重大责任。是哪些因素让年轻一代快速成长?作为新时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认识和感受?请你写一段文采飞扬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答案]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考生可以阅读分析材料,结合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思考来审题立意。主要论述自己对当前年轻一代的认识和看法。新时代青年有着以下特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活力、敢拼搏、敢为先、能创造、能笃行……而促使他们快速成长的不只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还有外界的关注和相关平台的搭建,如国家民族的期望、社会的关注和包容、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提供的创业及创新平台等。考生应该写出这些因素与新青年特征的关系,而不是单独地写这些话题,不然容易流于套作。[参考答案] (示例一)燃烧青春,需要远大的理想。青春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而理想是使其从稚嫩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力量之源。因为理想,17岁的毛泽东走出狭小的韶山,开天辟地,缔造了一个青春的中国;因为理想,19岁的周恩来只身东渡日本,救亡图存,谱写泱泱中华的崛起篇章。(比喻、对称句)(示例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路也有弯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整散结合)(示例三)青春属于不安于现状的灵魂,属于追求卓越的心灵,就像雄鹰在风雨中练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青春也只有在拼搏与奋斗中度过,才能释放最璀n璨的光芒,就让我们一天天忘我地拼搏,一步步踏实地前进,一次次把自己超越,一点一滴汇成江河,一土一石筑成山脉。(比喻、对偶)第6讲变一下论证——揪住阅卷老师的心在阅卷中通常发现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也会提观点和摆材料,但仅限于罗列,通篇作文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的分数。原因在于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不会分析论证。其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以叙代议。譬如要写“逆境出人才”,则马上找到很多出身逆境的人才,指出他们都是出于逆境,然后就说:“所以我们认为逆境也能出人才。”那么,怎样进行分析论证呢?通俗地说,证明给人看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议论文不论不证,难以揭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显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分析论述不能空谈抽象的道理,必须摆出事实再讲道理,即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要使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给人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种论证方法。运用因果分析追问原因这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问题示例:磨难,能历练人生。霍金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残疾老师邱汉强从小瘫痪、左眼失明,却自学日语达到翻译水平,桃李满天下。谢坤山16岁时,因工伤事故,失去了一条腿和双臂,后来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但就是这样一个最不幸的人,却勇敢地挑战生命的极限。学会生活自理,后来成了一名画家。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分析:这一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霍金、邱汉强和谢坤山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霍金患有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研究宇宙起源问题,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压,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顽强之歌;邱汉强克服困难,n孜孜不倦地学习日语达到翻译水平,又广泛传授学生,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最后成功;谢坤山嘴巴叼着画笔作画,磨破了多少嘴皮,最终成为中国台湾著名画家,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知道苦心人天不负,才最后成为强者。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定是一片蓝天。  下面这个文段在段首提出段落中心句后举例进行证明,但由于缺少适当的原因分析,读者很难明白他们被埋没结果成功了,而别人被埋没却没有成功的道理。请你在例子后面添加一段文字进行原因分析。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做小职员。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所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运用假设分析反面论证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问题示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史努比是查尔斯·舒尔茨漫画中主要人物查理·布朗的小狗,其形象被制作成多种玩具,是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之一。几乎所有认识舒尔茨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代数、英文全不及格,物理竟然考了零分!中学期间,他提供给年鉴的漫画全被拒用了;等他告别学校,便大胆地来到迪士尼工作室,向他们递交了n自己的绘画作品,他再次遭到了残酷的拒绝……历经一次次挫败,他没有放弃,决定用卡通的方式来记述自己的遭遇——一个在所有人眼中的失败者。后来他画的史努比风行世界,从而成为史努比永远的父亲。分析:文段中只有观点加例子,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过程,读这种文章,需要读者自己进行补充分析,干瘪无味。我们可以使用假设分析,从相反的方面进行推理论证。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假如舒尔茨仅仅投稿一次,失败后就再也不干了,史努比还能问世吗?如果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史努比形象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下面这一语段,在分论点总领之后,陈述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及成就,其间融入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可以说夹“叙”夹“议”。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细读语段,发现它是从事例的正面陈述的,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请你在语段后面添加一段文字进行假设论证,不超过200字。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作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运用意义分析揭示价值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n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问题示例:弄虚作假行不通。战国时期,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了,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成语的由来。分析:这个文段在段首提出中心句,然后列举一个成语典故来证明它。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分析,人们对于这个典故的意义却不了解,不能达到充分论证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对其做意义分析。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下面这个文段包括四个小节。第一小节提出论点,后面三个小节属于举例论证。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文段并没有很好地扣住全文的中心论点:感情亲疏和对人的认知相联系。我们可以对其意义进行阐述。请你在文段后加一段文字进行意义分析。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理智的人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禁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11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我的答案]                 n     [参考答案]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物外。运用例后解说凸显观点对于事例和结果间跳跃的叙例语段,或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作解说分析。问题示例:学而不思则罔。从前有一种怪病,它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死亡,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人听说他得了这种病,就告诉他:我们村里有一口井,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就去喝那井里的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他就想:为什么这水能救我?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里的人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是芒硝救了他。于是,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价值。分析:这个文段在提出论点后,叙述了一个化学家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仍然属于观点加例子的文段,缺少论证分析,观点和例子如油水分离。举了一个比较长的例子后,要考虑的是,它的中心,它与观点的关系,别人的认知会不会和我不一样?或觉得这个例子跟要讲的观点关系不是那么密切,这时你就得把它解说一下,或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它与观点有什么关系。举例之后的解说,其实就是分析材料,它揭示了材料包含的也是作者运用这一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个解说还揭示了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经这一解说分析,所举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就比别人前进了一步。村里的人只知道井水能治病,从来不想为什么能治病。化学家想了,于是发现了芒硝。“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下面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把其心理活动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被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请你去掉n最后一句“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并加以补充完善。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得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 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原来,茶香是来自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儿一点儿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过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更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更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利用解说引导限定角度那么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就要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示例:小马过河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今天你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小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蹚过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牛伯伯说:“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松鼠说:“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啦。”妈妈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蹚过了河。这是个典型的多角度的事例。仅从对象分析,就有小马、马妈妈、牛伯伯、小松鼠四个角度。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例,一定要用解说性文字让读者明白你要强调的是哪一个角度。倘若证明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小马的角度”去解说分析——原来万事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千万不能只听他人一说,就贸然作决定。倘若证明的是“教育孩子”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马妈妈的角度”去补充解说——马妈妈深谙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浅与否只能让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父母最重要n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教会孩子自己如何走路。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生路尽可能顺利,从而减少人生的迷失。倘若证明的是“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应该从“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角度作议——说话做事不能只从自我角度出发,而要多从对方的实际考虑,这样,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如此分角度解说分析后,读者才会明白你用这一事例的目的。相应地,你也达到了“证”的目的。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炼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点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够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不朽的名画,成了一代宗师。角度解说从学生学的角度从老师教的角度从师生教与学的角度[参考答案] (从学生学的角度)①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②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证;③成功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有正确的指导;④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⑤苦练基本功;⑥实践出真知。(从老师教的角度)①育人必须得法;②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③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导之以法;④严师出高徒;⑤传道、授业,从基础抓起。(从师生教与学的角度)①师教有方,徒学不怠,两者结合方能成功;②好苗仍需好园丁。第7讲联一下热点——闪闪阅卷老师的眼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选材广泛、视野广阔,对社会热点十分重视,有些作文题本身就包含了热点素材,而且命题指向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和时代特征。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n国卷Ⅰ,要求考生书写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聚焦改革开放40年;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书写“浙江精神”,既要探本求源,又要结合现实生活;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让考生思考新青年成长与祖国发展的关系,“绿水青山图”引导考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考生要想写好这类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积累热点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考生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整合归类,才会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素材。考生在积累素材时,要经常关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热点事件,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按照家国情怀、改革创新、工匠精神、文化传承、互联共享、道德规则、成长励志、科技发展、自然生态、哲理思辨等主题,分门别类筛选素材。如:今日的盛世华章,由我们这一代人铸就。新世纪的中国,正勇立潮头:如大国重器,从“中国天眼”的建成启用到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的正式开港,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的投入运营,尽显中国腾飞之姿;如大国外交,从2014年的北京APEC峰会到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从2017年的厦门金砖国家峰会到2018年的天津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尽显中国友好之态;如协调发展,从京津冀一体化到雄安新区的设立,从“闽宁模式”的东西跨越到“精准扶贫”的推动,尽显中国担当之魄;如共享经济,从共享单车的诞生到共享汽车的出现,从二手店的复苏到无人便利店的风行,尽显中国绿色之梦。——2018年全国卷Ⅰ《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给“十八岁的你们”的一封信》[点评] 很显然,考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充分整合了生活素材,文章聚焦“中国为世界添光”这一中心思想,从“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等谈起,接着说到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达沃斯论坛,再到京津冀一体化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等。文章所用的素材非常广泛,包含了国家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和成就,比较具体全面地阐述了“以大国之泱泱”如何“添天下之风光”,使得作文内容丰富。  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2018年全国卷Ⅰ)“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百余年前的谆谆教诲仍萦绕耳畔,令我热血沸腾。2035年的你读到这些文字时,又会作何感想?于我看来,不论是2018年18岁的我,还是2035年18岁的你,都当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雄于地球而努力。拥抱新时代,这是中国的时代。我们的祖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强。她不惧怕天灾人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没能将她击垮;她不偏袒任何一方,村村修通公路,扶贫指向精准;她面向世界时意气风发,奥运、世博展示大国风采;她敢争人先、科技日新月异,“天n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悟空号”“墨子号”太空探幽……崛起的中国向世界展现了她的强大,而这种强大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持续的努力。所以,要保持这强大,需要我们一起吹响奋斗的号角,与新世纪携手共进,和新时代一同追逐梦想!奋进新征程,这是我们的征程。奋斗才应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主旋律。孟郊有诗云:“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没有人永远都是少年,如果非要用年龄来划分青年和少年,我想那个年龄便是18岁。18岁,我们即将离开父母的视线,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长大、独立的契机已然到来。2018年,“80后”“90后”已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00后”携带着一股新的力量走上历史舞台。2035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新的目标将由你们接力实现。我知道,在报纸上、新闻里,或者在我们身边,有不少18岁青年,或目光偏狭,深陷精致利己旋涡;或胸无大志,崇尚“佛系”生活;或信奉享乐主义,常常“今朝有酒今朝醉”;或仍是“巨婴”,万事靠父母……但我认为,这绝不是社会的主流,大多数青年像我一样做到了鲁迅先生所言: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我希望,2035年的你也能做到。关山初度,前路犹长。为使东方雄狮重立于世界之巅,为使中国梦得以实现,希望正青春的我们,也希望2035年的新青年——你们,能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凝聚中国力量,乘风破浪再起航。[点评] 论证严密,层层推进。本文先提出“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的中心论点,接着以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证,再聚焦生活中的现象,以反例证明“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是时代主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期望。文章逐层深入,思路严密。材料新颖,精练典型。本文大量选用事例素材和名人名言,如仅第二段就用到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公路“村村通”工程、“精准扶贫”、奥运会、世博会、“天宫一号”等涉及各个领域的素材,丰富且精练典型,很好地证明了论点。总体上来说,文章中的事例素材和名言素材有古有今,既观照历史,又反映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后面的“点评”,联系当下热点,补写出空缺的内容。回顾过往,我们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从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到2015年顺利申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体现出了中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实力和信心;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中国天眼”到“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国重器;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到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中国智慧令世人惊叹。这些成就,或许已成为2035年的你们口中的“老古董”,但这些成就却是18年前的这代人为未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反思现在,我们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n    这些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挑战,同时也需要你们这一代人来督查和完善。——2018年全国卷Ⅰ《承担时代使命,勇做时代弄潮儿》[点评] 上述文段采用的就是对比式结构,行文过程中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结构清晰,观点突出。文段的主体部分分别展现了“过往的傲人成就”与“现在的不足之处”,“过往”与“现在”对比,“成就”与“不足”对比,层次鲜明,观点清晰。[参考答案] 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技术瓶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2018年4月,美国为制裁中兴,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无核心技术之痛;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过程中,仍有如“工业垃圾跨省倾倒长江”等污染环境的行为出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