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61 KB
  • 2022-04-13 发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教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组【单元导读】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观潮》一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描绘了峡谷的壮丽,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鸟的天堂》作者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手法来描绘大榕树美丽的景象。《火烧云》作者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要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要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丰富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熟读成诵,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1 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三、教学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四、教学时间   2课时五、课前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图片资料。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2.整体感知全文,导学第1-2自然段。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n1.导入语:“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2.板书课题(二)预习要求1.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知识?教师预设:①钱塘江什么时候涨潮?涨潮时有什么样的壮观美景?②课文的题目是观潮,只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美景吗?③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3.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象的?4.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测学情1.认读生字与写字“称为”中的“称”读chēnɡ;“沸腾”中的“沸”读fèi;“薄雾”中的“薄”读báo。一些字结构较复杂,容易出错,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如“蒙”字中的短横不能丢,“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2.体会部分词语的含义。3.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齐读课文,并讨论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2)按照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的景象。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4.归纳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大潮的奇特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5.品读第2自然段,探究潮来之前的景观。(1)指名学生朗读后,说说潮来前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江面很平静,宽阔的钱塘江……薄雾。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平静美丽的山水画。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是——(慢点儿)。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评点指导)(2)品读重点句“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话n告诉了我们什么?“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了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了人们心情急切。(3)教师小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五)课堂训练读一读,写一写描写潮来时的词语。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导读第3-5自然段,了解潮来时,潮去时的奇观。2.总结归纳写作特点。二、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薄雾、宽阔、笼罩、屹立、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2.回顾课文内容。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潮来之前的美丽景色。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和潮去时的景象。(二)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2.用———画出潮来时、潮去时“我们”看到的景象,用———画出“我们”听到的声音,同桌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三)检测学情1.潮来时的景象。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白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两段。(教师范读)(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明确:午后一点左右。教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江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写远处;第4自然段写近处。[板书:远近](3)第3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为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讨论并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板书:一条白线]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n(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明确:人群沸腾起来。[板书:人群沸腾]教师小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板书:声、形、情]下面我们就按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思考。(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明确:因为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明确:浩浩荡荡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江潮的气势之大。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板书:山崩地裂]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8)小结3、4自然段。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2.潮去时的景象。(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明确:恢复了平静。(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4)小结:这一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四)感悟写法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本文写作上的特点。2.学生交流后,师生总结写作特点。(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以此来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五)课堂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薄雾  (   )的人群(   )的潮水(   )的钱塘江大潮n(   )的声音(   )的战马2.句式变换。(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地好像都被江潮震得颤动起来。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潮迅速地向西面涌来。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潮我以“天下观奇”为线索,并围绕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教学中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在进行分段训练的同时,也复习了分层的知识,使旧知识与新知识较好地进行衔接。课后习题答案习题2.我们以“潮来前”为例,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横卧着,江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江边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样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我想,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一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读后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心里的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习题3.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一句中,“横卧”一词用得形象生动,准确地描写了钱塘江的姿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一句,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尤其是“横贯”一词用得十分贴切。1.多音字。奇    笼闷颤n还2.近义词屹立——矗立人声鼎沸——沸沸扬扬依旧——依然风平浪静——平安无事霎时——刹那浩浩荡荡——汹涌澎湃3.反义词宽阔——狭窄人山人海——人迹罕至平静——喧闹人声鼎沸——鸦雀无声风平浪静——惊涛骇浪浩浩荡荡——无声无息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体写潮来之前的情景。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去后的情景。5.课文中心课文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出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由衷赞叹。2*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自学为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奇异的景观。三、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四、教学时间   1课时五、课前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资料。(一)激情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我国的青藏高原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上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足迹去领略那里的神奇风光吧!n2.板书课题(二)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找出自己不明白地方,并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2.教师预设的问题:(1)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什么地方?(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状是怎样的?(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是什么样的?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4.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位置、形状、景观分别是哪些自然段?(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学习收获。1.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全文,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同伴互助学习。2.自学生字新词。3.同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四)检测学情1.认读新词,教师正音。珠穆(mù)朗玛(mǎ)  涓涓(juān)细流咫(zhǐ)尺滔滔(tāo)江水山脉(mài)花卉(huì)罕(hǎn)见秘(bì)鲁美誉(yù)呈(chénɡ)现凌(línɡ)空2.体会部分词语的含义。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学生自由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①说一说,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几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壮丽”“奇异”。②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明确:壮丽(第2自然段);奇异(第3、4自然段)③分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段意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学生讨论,师生总结。4.精读课文,重点探究。(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学生讨论,并明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高峰与深谷为邻,强烈的地形反差。(2)教师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思考:作者又是如何介绍大峡谷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学生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之处,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水、山、生物。5.品读感悟,疑难探究。(1)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气势,渲染画面?明确:作者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n(2)作者预测雅鲁藏布大峡谷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为什么这样说?明确:首先,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理风貌与生物具有多样性,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必将吸引众多科学家到此进行科学考察。其次,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资源丰富,潜在的电力资源价值突出,将吸引政府加大该区域的资源开发。第三,雅鲁藏布大峡谷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很高的旅游探险价值,吸引了众多探险家与旅游爱好者。6.课堂小结这篇课文介绍了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这个美称,让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美呀!我们一定要保护大自然,把祖国的未来建设得更美。(五)感悟写法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写作特点。2.学生交流后,师生总结写作特点。(1)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意。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它几个著名的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使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2)比喻句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文采性。精彩的语言描写,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令人心驰神往!(六)课堂练习1.按要求写练习。(1)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世纪末,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八次进入这个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同伴互助,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后,小读者们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同时,边读边想象画面,同学们也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课后习题答案1.多音字。藏   秘n脉切2.近义词。壮丽——壮美   强烈——猛烈映衬——衬托奇特——特点呈现——显现预料——预测不容置疑——毋庸置疑人迹罕至——荒无人烟3.反义词。强烈——微弱呈现——消失奇特——寻常火热——寒冷巨大——微小多样——单一不容置疑——似是而非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第二段(第3至4自然段):具体写大峡谷的壮丽景观。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5.课文中心。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特壮观的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鸟的天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三、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四、教学时间   2课时五、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n2.整体感知全文,导学第1-9自然段。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出示“天堂”一词,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2.师:那“鸟的天堂”指什么?3.板书课题:鸟的天堂。(二)预习要求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进行拼读,读不懂的句子要多读几遍。2.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3.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他有怎样的感慨?4.品读课文第7、8自然段。(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让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学习全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2.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3.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测学情1.认读生字与写字“主干”、“枝干”中的“干”都是树干的意思,应读作“ɡàn”;“不禁”的“禁”应读“jīn”;“兴奋”的“兴”应读“xīnɡ”。灿、规中的偏旁“火”“夫”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耀”字中的“光”最后一笔由竖弯钩变为竖提,右上部分,“羽”字中的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2.体会部分词语的含义。3.导读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1)学生自由读课文。(2)教师用课件出示大榕树的图片,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词语。其它学生订正所写词语是否正确。(3)让学生品读7、8自然段,感悟大榕树的特点。(4)重点段落探究。①课件出示: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品读后明确:“垂”字写出了榕树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枝上又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②课件出示: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师:读了这段话,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师: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五)课堂训练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导学第10至14自然段。2.总结全文,感悟写法。二、导学过程n(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灿烂、陆续、茂盛、逼近、缝隙、颤动、不禁、静寂、留恋、的确等词语。2.回顾课文内容。3.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前半部分: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到底有没有鸟呢?这节课,我们就去品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想一想,“鸟的天堂”为什么叫鸟的天堂吧!(二)预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第10至14自然段,用“——”画出作者看到的语句,用“——”画出作者感受到的语句。2.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三)检测学情1.研读课文第10至14自然段。①学生齐读课文第10至14自然段,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边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边解说课文内容。②同学们畅谈看完课件后的感受。并在文中找出哪些词句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用笔画出来。教师总结:鸟很多,很欢……2.品析相关语句①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明确:用大、小、花、黑写出了鸟儿的不同颜色和形态。用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突出了鸟的姿态各异,也表现了鸟的数目之多。②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明确:从大榕树上飞出的鸟儿太多太多,作者的眼睛看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这成群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营造出了热闹、自由、欢乐的环境。茂盛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此栖息,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四)感悟写法1.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场景的?标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①运用排比手法:“大的……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②运用拟人手法:“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欢快、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2.与描写大榕树相比,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并明确:动态描写。教师补充: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了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五)课堂练习1.“鸟的天堂”目前已经成为一处浏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搜集一些材料,为“鸟的天堂”写一篇解说词。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鸟的________多。“有的……有的……有的……”这是写鸟的________多。n(2)“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学习作者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对比手法来描绘美丽的景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紧扣“自主——合作探究——实践”,这一过程要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课后习题答案习题2 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强号。前四次加引号,是因为特指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最后一次没有加引号,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在那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样,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赞美。习题3 “一株”是承接课文的上段,强调是“一株”,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形象地说明了枝干的数量之多,无法计算。一个“簇”字已经说明了树叶之多,而且还“堆在另一族上面”,更说明了树叶的茂盛。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绿欲滴的感觉,从绿色中作者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这一句话,作者热情地赞美了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1.多音字。解   数缝泊2.近义词。灿烂——绚丽   茂盛——茂密纠正——改正逼近——靠近照耀——照射片刻——顷刻静寂——安静展示——展现兴奋——激动不可计数——不计其数应接不暇——目不暇接3.近义词。天堂——地狱静寂——热闹n光明——黑暗茂盛——枯萎兴奋——忧愁美丽——丑陋清楚——模糊应接不暇——应付自如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9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段(第10-14自然段):鸟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5.课文中心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4* 火烧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自学为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二、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美丽景象。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四、教学时间   1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师: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很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萧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绘来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吧!教师板书课题。(二)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2.教师预设的问题。(1)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2)人们为什么喜欢火烧云带来的变化?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4.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检测学情1.认读新词,教师正音。紫檀(tán)色   笑盈盈(yínɡ)凶(xiōnɡ)猛庙(miào)门恍惚(hū)n2.体会部分词语的含义。3.熟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2)反馈学习情况,理清文章的脉络。①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②思考并讨论,明确:课文先写了火烧云上来,接着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4.精读感悟,积累运用。(1)火烧云的样子。明确:天上的云一直从西边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2)火烧云上来了。①火烧云上来了,大地仿佛变了一个样,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人们喜欢火烧云带来的变化吗?明确:大家愉快地接受火烧云带来的变化。②霞光遍照大地,呈现出奇异绚丽的景象,读3-6自然段,说一说这四自然段又写了火烧云的什么?明确:颜色,形状。(3)火烧云下去了。真想把美丽的火烧云留住啊,可是它转眼就下去了,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被火烧云丰富的色彩,多姿的变化所吸引。但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绮丽的景象?课后大家可以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大自然像这样的景色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五)课堂练习1.照样子,写词语。红彤彤绿油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茄子紫柠檬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提示积累佳句。(1)火烧云变化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火烧云变化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烧云本课的内容思路清晰,按火烧云上来、变化、消逝的顺序叙述,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n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感知,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后习题解答1.多音字。空   模待乘2.近义词。模糊——隐约   镇静——镇定凶猛——凶狠铭记——牢记笑盈盈——笑呵呵恍恍惚惚——模模糊糊3.反义词。模糊——清晰镇定——慌张凶猛——温和恍恍惚惚——清清楚楚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时天空变化的情景。5.课文中心这篇课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2.积累对联知识。3.围绕自己浏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过程与方法】通过试做,师生交流总结来完成学习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交际能力。2.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1.教学“我的发现”,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习惯。四、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n指导完成口语交际的内容。二、导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们发现的美景展示给大家吧!(二)交流步骤1.启发谈话。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平时的生活活动,唤起对某一景物的回忆。例如,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里,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观察过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通过师生无拘无束的对话,为口语交际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介绍给同学。2.学生个人准备。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静心回忆,有哪些景物让人感到惊奇,并思考怎样和同学交流。说清楚事物的特点,给大家带来惊喜的感觉。3.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介绍,互相启发,相互提问,互相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4.指名试说,教师点评。根据各小组推荐,先让学生上台试说,然后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点评。如,景物的特点说清楚了没有,说的内容是否给大家新奇的感觉,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5.全班交流。要求听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或对说的内容作补充;说的学生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交流,进行总结,并适时给予鼓励表扬。(三)延伸拓展1.希望同学们把今天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2.办一期自然奇观手抄报展。(四)课堂小结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去欣赏那一幅幅瑰丽壮美的图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吧。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指导学生习作。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想把它记下来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浏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二)确定内容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1.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2.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校园花坛、公园一角……3.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三)习作指导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n应该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1.可以用方位、时间顺序来写文章。2.把笔墨多花在所写自然景观的特点上。3.要有写作的侧重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描写。如在写东谷湖的时候,就从湖水、湖岸、游人等几个方面来丰满东谷湖的形象。4.运用多种方法使文章生动。(1)出示习作片段,学生赏析。师:阅读这段描写,读后有什么感受?好在哪里?小结:调动各种感观,利用多角度对景物进行细腻描绘。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器官的感觉,竭尽其能地对所写景物进行描绘,把景物的意境表现得尽善尽美。(2)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出示习作精彩片段。小结:把自己置身其中,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字里行间都透着这种情感,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3)还要运用合理的想象。师:干巴巴的描写有时会令读者失去兴趣,合理的想象会给你的文章注入生命活力。所以在可以想象的地方一定不要禁锢自己的思维,让它插上翅膀去遨游。教师出示习作片段,学生赏析例文。小结:可以结合事物的特点去想象,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方法很多,只要你肯动脑筋,就一定会写出自己的新意。(四)尝试写作明确写作要求,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五)习作修改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1)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查找问题,及时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2.指名各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1)选择不同内容的习作并指名读,同学们倾听后进行交流,可以提出意见、建议、欣赏补充。师生评议。评议要点:①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②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③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写出了景观的特色。(2)听取建议后,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3.展示台(1)推荐好的习作进行展示。①在小组内展示。②在全班展示。(2)学生谈习作心得,教师进行总结,并适时给予表扬。第三课时一、课时目标导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二、导学过程(一)我的发现n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小林、小东和我们一样,也是四年级学生,我们来看看她们读了这一组课文有什么发现。小林、小东的发现:读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或人或事,通过想象能在脑海里呈现画面。例如,读《观潮》一文,描写潮来时的这一段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大海的汹涌,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再如,读《火烧云》一文时,我的脑海中也仿佛出现了火烧云不断变幻的情景。2.看了她们的发现,你又有什么新的启发?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如《观潮》一文,以“潮来前”为例,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卧着,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江边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二)日积月累1.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好词好句的积累,接下来,我们就认识几个新的对联。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对联。2.出示例句: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3.读读例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两句对联的开头和最后的字是相同的;每句对联的前三个字和后三个字顺序正好相反。4.再读课本上的其它句子,说说又发现了什么。明确:每一例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第一例是回文,第二例是拟人,第三、四例是叠词,它们各有特色。5.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选择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风吹杨柳千门绿,________润________万树________。(雨、桃花、红)冬去山明水秀,________________。(春来鸟语花语)白云观中观云白,________________。(流水河里河水流)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风雨雨 年年暮暮朝朝)(三)趣味语文1.中国的汉字非常神奇,同一汉字,不但读音可以不一样,连意思也可以不一样。(1)了解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试读对联,上下联都有“好”字,多音字如何定音呢?(hǎo hào)(2)这幅对联有什么含义?明确: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2.还有一种回文,几个字围成一圈按顺时针方向,不管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每一种读法都很有意思,你试着读读看。(1)自己读读回文句,看看有什么发现。回文,也写作“回纹”、“回环”。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错读。只要循环着按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2)试归纳不同的读法:可以清心也,也可以清心,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n以清心也可。(四)拓展练习学生课后搜集,摘录其它有趣的对联和语文趣文,并相互交流展示。这一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在教学中我主要是结合课文教学,事先布景学生观察自然奇观并搜集有关奇观的资料。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教学开始时,我先让学生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并让听的同学反馈意见,再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接着再引导学生寻找我们身边的美,写一篇习作。整个教学过程都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