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1.36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材料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冲击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2.战国时期,几乎凡有一技之长、一学之得的人皆可称士。据刘泽华先生统计,当时以士作为称谓的有百余种。战国时期的士A.已经成长为独立的阶级力量B.已失去制度化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C.既无人格独立也无思想自由D.成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急先锋3.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C.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4.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其揭示出的核心问题是A.宰相制度逐渐衰落B.封建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D.政府监察职能得以完善n5.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C.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6.1935年2月,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娄山关·忆秦娥》。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体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词创作的直接背景是A.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C.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7.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这主要反映了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D.中共更加重视独立探索革命道路8.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全民族抗战开始B.敌后战场开辟C.重庆谈判的开展D.达成政协协议9.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n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10.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B.BC.CD.D11.它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开了通过和平协商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局面。“它”是指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达成C.两岸“三通”的实现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12.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A.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的分别发表B.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C.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13.《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该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不结盟运动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14.下表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情况统计表,该材料最适合用于研究改革开放时期n1949—1978年1979—1991年亚洲4553非洲1417欧洲18(都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36(其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8次)大洋洲9北美洲7拉丁美洲10A.“一边倒”政策已经放弃B.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转变C.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D.多边外交的格局基本上形成15.下图所示漫画左上角英文含义是“中美关系简史”,画中牛仔代表美国,龙代表中国。以下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20世纪60年代中美处于敌对期,朝鲜战争使得中美两国关系僵化nB.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关系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C.20世纪90年代中美交往加深了,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中美主宰世界D.进入21世纪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美由一贯的盟友变为竞争对手16.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B.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C.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17.《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中A.消除阶级对立B.保护私有财产C.限制贵族特权D.维护平民利益1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19.英国近代史上某法案曾记载:“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这一规定的出台A.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结果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D.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应保障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受入侵,并应根据州议会或州行政长官的请求平定内乱。这一规定A.保障了各州的平等权利nB.避免了君主制度的复辟C.确保了各州的主权独立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21.马克思说:“(这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他评价的是A.1689年的英国B.1787年的美国C.1871年的德国D.1875年的法国22.从1876年起,法国共和派开始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他们调动了年轻人、小学教师、医生小企业家等人的热情,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农村选民的选票。这反映出近代法国A.专制独裁开始被打破B.权力制约机制得到强化C.政治派系复杂且多变D.民主共和政体得到巩固2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B.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24.列宁晚年在谈到十月革命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当时“毫无出路的处境”是指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B.沙皇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沙俄已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D.俄国经济落后战争失利25.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B.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nC.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D.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26.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人继续敦促德国加入北约,法国人以一项计划作为回应,它将避免创立一支独立的德国军队,而是会将德国人纳入一支在北约总体权威之下的有共同制服、共同预算、共同军备和共同领导的超国家军队。这表明A.法、德之间的恩怨尚未化解B.美、法两国在德国问题上分歧严重C.北约的建立源自美国的推动D.北约建立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的和平27.马歇尔计划删掉了杜鲁门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因此,“各国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计划,就无异站到赞同饥饿、贫穷、自暴自弃和混乱的地位上去了”。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A.反共意识明显不够强烈B.宣传手段更隐蔽更精巧C.更关注欧洲民众的生计D.旨在安抚共产主义势力28.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观察下面日本大国崛起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得到日本关注B.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和平崛起C.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谋求“入常”D.世界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29.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n(%)如下表所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时间国别1958年1963年1969年美国46.540.840.9日本3.34.97.4英国6.86.04.8欧共体国家15.218.518.9A.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此确立B.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C.英国实力削弱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D.欧共体经济发展得益于一体化进程30.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67年欧共体成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这一过程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B.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C.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二、材料分析题31.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n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材料二材料三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创造的“全新政体”有何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联邦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什么原则?(5分)(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上述材料体现的三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3分)32.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4分)材料一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材料二 1993年年末,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n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想念冷战的原因?(6分)四、论述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n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王室衰微,实质上是分封制遭到冲击,故C项正确;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周天子地位衰微是材料中反映现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学生对周代分封制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査点。关于分封制的认识,要分两个时期来看。在初期,有利于周朝疆域的扩大,“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有利于现固周王室統治。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不断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跟周天子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并逐渐形成诸侯国割据之局面.不利干巩固统治2.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礼崩乐坏,贵族阶层没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几乎凡有一技之长、一学之得的人皆可称士”可知战国时期士的阶层已失去制度化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士的阶层成长为独立的阶级力量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既无人格独立也无思想自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士的阶层的没落,成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急先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B【解析】【详解】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Cn【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宰相一旦权力较大,便会被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波纹式循环发生”表明中国的宰相权力在逐渐缩小,直至废除,而中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所以正确答案为C。“宰相制度逐渐衰落”是表面现象,核心问题是君权加强,A错误。材料中只是讲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封建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和“政府监察职能得以完善”,所以B和D错误。【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长期在中央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在皇帝力量有所削弱的时候,容易形成丞相权重的局面.因此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分相权,从而保证君主权力的集中。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来看,这是完善该制度的措施。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直到明朝开国之初废除丞相而告结束。5.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从三公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三公属于秦朝、三省六部属于唐朝、内阁属于明朝、军机处属于清朝,故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6.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涉及的时间1935年2月,可知这首诗词是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后创作的,故C项正确;红军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是在1930年,故A项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在1933年,故B项错误;红军主力胜利会师是在1936年10月,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遵义会议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学生抓住材料涉及的时间1935年2月和“直接背景”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遵义会议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共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结合材料“而今迈步从头越”得出正确选项。n7.D【解析】【详解】根据“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革命失败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无关,故排除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存在相符之处,故排除B;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就不再存在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故排除C;根据“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可知此时的中共注重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8.A【解析】【详解】“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可知国共两党准备进行合作抗日,应该是全民族抗战开始阶段,A正确;敌后战场开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B错误;重庆谈判的开展以及达成政协协议属于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C和D项错误。9.C【解析】【详解】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因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D错误,排除;B项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也不一致,因为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所以与其指导思想就不一致了,所以排除B;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C符合题意。10.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统一,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而不是《共同纲领》的颁布,A项错误;完善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方针为平反冤假错案及法制建设提供了基础,开始推动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形成,不是形成。D项错误。11.Dn【解析】【详解】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宣告采取和平统一政策,这是大陆对台政策发生的转变的开始,它打开了通过和平协商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局面。故D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九二共识”的达成不符合“它打开了通过和平协商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局面”,故AB两项错误。C项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A【解析】【详解】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中、印、缅一致同意以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具有普适性意义,故A正确。“求同存异”方针也是五项原则精神的具体体现;中英联合声明体现的“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阶段,国际影响大,但不具有普适性,故排除BCD。13.A【解析】【详解】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周恩来”“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可知是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故A正确;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会议,不是解决朝鲜问题,故B错误;“不结盟”运动中国没有参加,故C错误;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周恩来没有参加,故D错误。14.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不再仅限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还出访了大洋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D选项符合题意。“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然而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一边倒”外交方针实际上已经放弃。A选项排除。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很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只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情况,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无关。C选n项排除。15.B【解析】【详解】1953年朝鲜战争已经结束,A错误;20世纪70年代牛仔和龙握手,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关系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故B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并非中美主宰世界,C错误;中美并非一贯的盟友,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仇视中国,D错误。16.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强调“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他认为梭伦政体使“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民众”“是政体的主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所指“梭伦的政体”的“人”指的是雅典公民,材料强调了所有雅典公民之间的平等,这反映了民主平等的观念。故答案为B项。A项,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与材料中“梭伦的政体”不符,排除;C项,梭伦改革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公民大会,材料中未涉及公民大会,排除;D项,雅典的民主是排除了奴隶、妇女和外邦人等的公民政治,材料反映的是公民之间的平等,不涉及非公民,排除。17.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为,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应该注重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不能只顾自己利益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因此要规范公民的行为,这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正确;罗马法没有消除阶级对立,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保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CD项错误。18.D【解析】【详解】题干中只提到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示对平民权益的保护,排除A;材料“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和“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规定了在特殊情况下妇女的法律权力,但n不能体现妇女与男子逐渐平等,故B错误;,排除B;任意裁判的权力是不符合古罗马的法治精神的,而且材料只是大法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法律,排除C;根据“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可知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故D正确。19.C【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英国对议会席位进行了重新分配,将更多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议会改革主要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诉求,故A项错误。B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故D排除。20.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项规定强调了中央政府对于各州的义务,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各州的平等权利;B选项错误,美国没有君主制的传统,避免君主制度的复辟无从谈起;C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的是联邦制,各州并不享有独立的主权。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1.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国议会的权力小,有封建的残余,专制性非常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说的是德国,故C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的权力比较大,故A项排除;BD项是确立的是共和制政体,排除。22.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从1876年起,法国共和派开始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说明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得到巩固,故D正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打破封建专制独裁,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派系复杂n且多变,排除C。23.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工人阶级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来进行斗争,这是一种合法的斗争手段,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权利的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B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主张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一点没有放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世界工人阶级运动有第二国际的指导,也并没有走向低潮,排除;D项,材料只能反映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并没有反映出各国工人政党都赞同议会斗争的方式,排除。24.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和所学知识可知,“毫无出路的处境”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故D项正确;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错误;B项是指二月革命,不是十月革命的背景,排除;C项是十月革命后发生的,而不是沙俄时期,故排除。25.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世界体系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故A项正确;B项是对世界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是对俄国的影响,排除;D项是对发展模式的影响,排除。【点睛】“世界体系演变”是解题的关键。26.D【解析】【详解】二战后法、德之间的恩怨已经化解,排除A。材料反映美、法两国在德国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但不至于严重,排除B。材料只是涉及美国人继续敦促德国加入北约,没有反映北约建立的缘n由,排除C。法国人的计划意在形成对德国的制约,从而起到了维护西欧稳定的作用,故D正确。27.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对抗苏联在经济上的重要举措。依据材料,相对于杜鲁门主义而言,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其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较之以往的政策更具有隐蔽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经济政策,具有强烈的反共意识;美国在经济上援助西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西欧并利用西欧对抗苏联与社会主义,达到其称霸世界的根本目的,并非关注欧洲民众的生计,也不是安抚共产主义势力,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8.A【解析】【详解】根据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和电视上“CCTV”“大国的崛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关注中国的崛起。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日本逃避“二战”责任,并未吸取历史教训,排除;C项,“二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没有成为政治大国,排除;D项,漫画没有体现“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9.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此确立,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判断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过于绝对,B项错误;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不n能说明英国实力削弱,而且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较快,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欧共体经济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究其原因欧共体经济发展得益于一体化进程,D项正确。30.D【解析】【详解】材料中“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以及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反映了当时美苏两极格局下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欧共体成立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反映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两者都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A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只是体现出材料中后半部分的信息,故B项错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31.(1)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虚君);内阁(首相)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议会权力至上。(每点2分)(2)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特征: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2分)原则:分权与制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分)共性:权力的制约与监督。(2分)【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确立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国王成为国家象征,统而不治。两党轮流组织内阁执政,政党政治发展起来。(2)解读图片内容能明显看出唐代实行三省六部体制,其突出特点是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模式,客观上实现了分权与制衡。(3)从材料三文字描述中可以判断出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综合材料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性在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32.(1)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2分)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n军备竞赛)的拖累;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2)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刺激了美国国力发展;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进行概括得出,二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及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从美国自身实力、美苏争霸形势、资本主义力量及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二“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找到了..‘国家安全’的理由”从冷战推动美国国家力量壮大及加强内部团结、科技发展、对其他国家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述即可。33.(12分)示例一:论题:重新审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论述:15至19世纪,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高度繁荣。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制造的手工业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度和竞争力。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贸易量剧增,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同时伴随着白银大量涌入和高产作物引进,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明清两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依旧开通了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海外贸易,比如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中国仍处于世界最重要贸易中心地区之一。示例二论题: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论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欧洲不断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体系,从而引领着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解析】【详解】n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拟定出自己的论题,如:重新审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等;然后根据所学的中西方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