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1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52练罢黜百家与宋明理学1.(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5)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出处(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史记·平淮书》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地位3.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4.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5.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n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6.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7.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8.(2018·四川绵阳三诊,26)唐朝女性服饰图案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而宋朝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这一变化根源于( )A.社会环境的变化B.统治者意识的影响C.学术思想的衍化D.各民族融合的程度9.(2018·百校联盟TOP20三月联考,26)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10.(2018·湖北武汉四月调研,26)《宋史》`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北宋以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nD.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11.(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2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 )A.宣扬“知行合一”B.否定孔子思想C.反对“格物致知”D.强调主体意识12.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n答案精析1.A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2.A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3.D [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天道高远……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权神授的思想,故D项正确。]4.A [儒家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A项正确;由原始宗教向国家宗教转变,这并非是由于儒家思想出现质变,故B项错误;有关“中央集权”的思想和措施,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儒家由民间的原始宗教演变为国家宗教,这是儒家在官方化、国家化和神秘化而非世俗化,故D项错误。]5.A [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的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140余次,体现了从秦的法家治国到两汉的儒家宽容治国的转变,故A项正确;战国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和汉朝大赦百余次,只有秦始皇多年不赦,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错误;仅从赦免制度无法看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6.A [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7.C [宋代家学的传承中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走向僵化,故B项错误;儒学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理学的地位,故D项错误。]8.A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女性服饰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宋朝理学兴起,人们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所以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一变化根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故A项正确。]n9.D [由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可知朱熹认为人性的正当需求并不是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的区别而非理学的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而非封建纲常伦理,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结合朱熹的主张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D项正确。]10.C [材料涉及的史料都是文字史料,并非新型史料,故A项错误;材料《宋史》“淮南盗”反映出官方对宋江农民起义的污蔑,与扬善抑恶的传统无关,故B项错误;宋代社会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大众通俗读物《水浒传》“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的叙述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不同的史家的不同理解,故D项错误。]11.D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A项错误;据材料“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可知王阳明不是要否定孔子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朱熹的“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据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可知该思想意在强调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12.B [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三字经》中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师生等关系,是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域性,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