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61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讲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说明:“词类活用”将在第3讲中专门研究。]考点一 多义实词“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也比喻“坏人的党羽、亲信”;“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考点感悟]1.下列文言实词有多个义项,先体会一下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为后面语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属:词 义词义关联a.读“zhǔ”,这里指劝人饮酒;b.隶属;c.类似;d.类;e.连缀,撰写;f.通“嘱”,嘱托。“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n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f)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a)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b)④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c)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d)⑥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e)(2)道:词 义词义关联a.道理,规律;b.主张;c.取道,经过;d.风尚;e.思想,学说;f.途径,方法;g.道路;h.说;i.道义。“道”的本义是“路,道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经过“引导”可形成一种“风尚”。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①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g)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c)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a)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d)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f)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b)⑦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e)⑧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h)⑨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i)(3)绝:词 义词义关联a.横渡;b.断绝;c.穿过;d.与人世隔绝的;e.到了极点。“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亡,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到了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c)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a)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d)n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b)⑤以为妙绝(《口技》)(e)[解题策略]多义实词的推断技法1.语境代入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所谓“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句外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需要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的“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句中的“荐”有多个义项:“推举”“屡次”“草”“祭祀”“草席”“进献”等。根据上文语境“王涣任洛阳令,公平办案,正直做事,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死时,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报答他的恩德”和句内语境“王涣死后,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为他建造祠堂,以此彰显其功德,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来祭祀他,表达对王涣的思念之情”,可知此处的“荐”为“祭祀”的意思。2.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中的“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句中的“训”可以联想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典范、法则”。3.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中的“岁凶,横道伤杀”,若判断“凶”的意思,可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的“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的意思,从而可判定此处“岁凶”中的“凶”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的意思。4.语法成分推断法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中的“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句中的“奇”如果翻译为“稀奇”则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奇”字前有主语“王筠”,后有宾语代词“其”,可确定“奇”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应作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翻译为“对……感到惊奇”。5.句式结构推断法n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中“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两句为并列结构,句式相同,根据“镂”(雕刻)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故应解释为“装饰花纹”,而不能解释为“花纹”。6.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页”与人头有关,等等。记住一些常见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我们快速推断词义。7.通假猜想推断法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句中的“锡”若按照“金属”“锡杖”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由“锡宴”的搭配,可从通假角度考虑,并根据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锡”通“赐”,意思是“赐予”。[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孝武初,周文(帝)与语,奇之。周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大统)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频征,(刘彦)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周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n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①故吏宾客并委去 ②每事信委之 ③曷不委心任去留 (2)①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3)①以谢边远耳 ②乃令张良留谢 ③阿母谢媒人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参考答案:(1)①抛弃 ②委托 ③随从,顺从(2)①暗中 ②(如果)没有 ③卑微(3)①道歉,谢罪 ②辞谢 ③谢绝 ④称谢参考译文:申徽,字世仪,是魏郡人。(他)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推荐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原先的属吏、门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他。等元邃被赦免,他就广招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孝武初年,周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周文帝观察申徽(认为他)深沉细致有气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申徽)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的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申徽)升任为给事黄门侍郎。(朝廷)多次征召,(刘彦)不接受命令,(他)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周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捉拿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停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没有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中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辅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议事情,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斥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越权掌管着一方重地,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命令、放诞妄为的事,不恭敬地进献贡品,杀害侮辱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n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偿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命令的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犒劳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的人。考点二 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类 型解 读典 例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考点感悟]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n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次:它的旁边解析:选C C项,博学:广泛地学习。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选B B项,古今异义相同,都解释为“劳累辛苦”。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4.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 (4)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 今义: (5)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1)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古义:安身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副词,十分,极 (4)古义:指出来给……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5)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解题策略]n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技巧辨析古今异义词,首先,要清楚古今异义词的6种类型;其次,要看有没有将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中两个相连的单音节词,有时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写法上完全一样,但二者的词义并不相同。此时考生可以用能否拆开理解的方法,验证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中的“偏袒”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它是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偏”加“袒”,在朗读时可以在“偏”字后面有一个简短的停顿,即“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应理解为“袒露一只臂膀”。[应用体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B.民常告籴交阯告籴:请求买粮C.延视事四年视事:任职D.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雷同:附和解析:选A A项,“仓卒”是古今异义词,理解它的意思要结合上下文,其前面的“值”是“正逢、赶上”的意思;其后文是“避兵之陇西”,即到陇西躲避战乱。综上可知,“仓卒”应指“兵祸,乱难”,而不应理解为“急迫,匆忙”。B项,“告籴”中的“告”有“请求”的意思,“籴”是会意字,从入从米,“买进粮食”的意思。据此可知,选项把“告籴”解释为“请求买粮”是正确的。C项,“视事”有“治事,任职”的意思,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D项,“雷同”,由其后文“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可推知其义应为“附和”。参考译文:任延字长孙,是南阳宛县人。十二岁时,他就成了太学的学生,在长安学习,他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在太学中有名气,在学府中被称为“任圣童”。赶上兵荒马乱,他到陇西躲避战乱。当时隗嚣已经占领陇西四郡,派人去请任延,任延置之不理。n光武召见他,赐给他马匹和各种丝织品,让他的妻子儿女留在洛阳。九真以打猎为业,不知道耕地种粮,老百姓经常请求到交阯去买粮,往往弄得穷困不足。于是任延要他们造农具,教他们垦荒种地。这样耕地年年增多,百姓自给富足。任延在九真任职四年,皇帝召他去洛阳,由于生病耽搁了行程,被降为睢阳令,九真的官员和百姓在他活着时就为他建了祠堂。到京后他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他,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不要坏了名声。”任延回答说:“臣听说忠臣无私,有私的臣子则不忠。履行正直,克己奉公,这是臣子的本分。上下附和,不是陛下的福气。好好侍奉上级官员,臣不敢接受您的指示。”皇帝叹息说:“你说得对。”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佀钟代。(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改庶吉士,授检讨 (2)经刚介方正 (3)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4)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5)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 参考答案:(1)官职名,明属翰林院 (2)正直,端正不偏 (3)暗中勾结 (4)作为 (5)关联,牵涉参考译文: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他)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检讨的职务。成化年间,先后做过侍读、中允,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正直,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物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各位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廷大臣争着投靠n李广,收录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被审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赠送他物品的账簿都在,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物进献给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联,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施展才能,终生侍奉圣明的皇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埋在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他可以驾乘驿马疾行,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让佀钟代替他。考点三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考点感悟]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之二虫又何知解析:选D A项,“振”通“震”,惧怕;B项,“冯”通“凭”,乘;C项,“颁”通“斑”,头发花白。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B.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C.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D.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解析:选C C项,“直”不是通假字。7.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1)云销雨霁 “ ”通“ ”, (2)召有司案图“ ”通“ ”,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4)因击沛公于坐“ ”通“ ”, (5)而倔起阡陌之中“ ”通“ ”,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 (7)共其乏困“ ”通“ ”, 参考答案:(1)销 消 消散 (2)案 按 审察,察看(3)受 授 传授 (4)坐 座 座位 (5)倔 崛 突出n(6)蚤 早 时间在先的 (7)共 供 供给[解题策略]通假字辨识3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1.在语音中辨识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2.在字形中把握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皇”,在句中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字,给“皇”添加形旁“忄”,这样就找出了“皇”的本字“惶”,意思是“恐惧”。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3.在词义中理解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通“纳”,接纳。[应用体验]n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通“ ”,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通“ ”, (3)女忘会稽之耻邪“ ”通“ ”,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通“ ”, 参考答案:(1)反 返 返回 (2)坐 座 座位 (3)女 汝 你 (4)振 赈 救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节选自《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有删改)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1)二千石不能禽制 “ ”通“ ”, (2)上闻遂对,甚说“ ”通“ ”, 参考答案:(1)禽 擒 捉拿 (2)说 悦 高兴参考译文: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捉拿制服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管理(这个地区)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了龚遂,认为他可以胜任,宣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被召见时,由于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他n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有才,心中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对龚遂说:“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来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偏远,圣上的恩德教化不能惠及,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吏却不知加以救济,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考点四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考点感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C.行李之往来D.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解析:选C C项,往来:(使者)去的和来的。A项,偏义复词,偏义在“亡”,“存”是衬字。B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姥”,“公”是衬字。D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巷”,“陌”是衬字。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羞恶之心,人皆有之B.风吹草低见牛羊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解析:选D D项,偏义在“长”,“少”是衬字;A、B、C三项都是并列结构,在语境中具有实在意义。10.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①偏义复词: 解释: ②偏义复词: 解释: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复词: 解释: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复词: 解释: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n偏义复词: 解释: 参考答案:(1)①父母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②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2)车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3)国家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4)远近 偏义在“远”,“近”是衬字[解题策略]偏义复词的辨别方法1.在语境中辨别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否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语境可知其偏指“入”。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指“作”。3.区别同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指的是词义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和“讥”连用,两者词义相近,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同义复词,构成词语的两个语素在句中两者的意义都有所保留。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两个语素的词义有交叉,但外延不同,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4.区别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偏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反的两个连用实词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前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指“寒”;后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个实词连用。[应用体验]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nB.群等怒怨吉甫怒怨:怨恨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恩雠:恩泽和仇恨D.临事不顾生死生死:死的危险解析:选C A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项解释正确。C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该项解释不正确。D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参考译文: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