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33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背诵全文。2.思维与审美:(1)深入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要辨析;(2)体会本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激趣导入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他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n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序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供给自己生活)。幼稚盈(满)室,瓶(盛粮食的器皿)无储粟,生生(维持生活)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求之靡(无,没有)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因为)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语气词)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造作勉强)所得。饥冻虽切(急迫),违己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尝从人事(做官),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感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庄稼成熟),当敛裳宵逝。寻(不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请概括段意:交代本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叙述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第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何,为什么)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何,为什么)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漂摇放流的样子)以轻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遗憾)晨光之熹微(天色微明)。请概括段意:表达作者迷途知返、辞官归田的决心。(第二段)乃瞻衡宇,载(又,且)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接近)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庭柯以怡颜(使脸上现出愉快神色)。倚南窗以寄傲,审(明白、知道)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拄着)扶老(拐杖)以流憩(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时矫首(抬起头)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请概括段意:作者初归田园的生活情趣。(第三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助词)兮焉求(追求什么)?悦亲戚之情话,乐(以……为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或(有时)命巾车,或棹(用桨划)孤舟。既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喜好、羡慕)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概括段意:主要抒发作者归隐后悠然自得的欢快心情。(第四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何、为什么)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除草)耔(培苗)。n登东皋(高地)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请概括段意: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情怀,卒章显志。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 ①田园之乐 ②出游之乐 ③顺随自然,乐天安命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叔父因为(看到)我的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得分点:“见……于”句式,“以”“遂”“邑”,句意对)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挨饿受冻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反自己的意志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得分点:“切”“违己”“交病”,句意对)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以亲人间谈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快乐来消除忧愁。(得分点:“悦”“乐”“琴”“书”词类活用,“亲戚”“情话”古今异义,句意对)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得分点:“聊”“乘化”“归尽”,“奚疑”特殊句式,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 深入理解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1.“归”是本文中的核心词语,请据此简要梳理本文的叙事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归隐缘由——决意辞归——归途心情——归后之乐。n2.从序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陶渊明辞官归隐有哪些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2)根本原因:奔程氏妹丧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以下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又折腰事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3.结合正文第一段,说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有一个怎样的心理历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田园将芜”的自责——“已往之不谏”的自悔——“迷途其未远”的自省。4.正文前两段中,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是如何体现的?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之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通过“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等鲜明地体现出来,尤其是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与儿女皆乐的情景。5.陶渊明在归途中快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归隐后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室内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之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找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作者的悠然之乐。(2)园中之乐。园内“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3)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有时乘车有时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4)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随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可怀疑,心胸旷达愉快。6.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从该文的序及正文第一段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言自己n“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满足自喜;写涉园之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风格,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微任务活动三 体会本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1.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文“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情景、事理浑融一体。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自然而然地表现诗人那洒脱的胸怀、高洁的志趣和意兴。如那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鸟,以及孤松、菊花、清泉等等,无不赋予和作者一致的个性和情操,使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意浓郁。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平淡自然、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文章水乳交融,景中融情,物中含理,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令我们的情感得到熏陶,甚至还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显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作者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语言平易简洁、清新流畅。作者在文中多使用双声(惆怅、怡颜、崎岖)、叠韵(盘桓、窈窕)、叠字(遥遥、飘飘、欣欣、涓涓),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2.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三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本文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选“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1)“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作者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2)“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疏n放”是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凉慷慨无可奈何的色彩。(3)“拙朴”与“清新”不同,“清新”更多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作者心胸的真实展示。乐天安命、隐居田园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而辞官归隐的,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不能。辞官归隐,陶渊明就永远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够坚持为官,并且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仍然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观点二)我认为能。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实现了其人生价值。(观点三)我认为能。因为陶渊明在官场无所作为,辞官归隐后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后世影响极大。因此,陶渊明的人生价值通过他的不朽诗文得以实现了。(观点四)我认为能。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陶渊明之后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都会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慰藉自己。这也是陶渊明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助读材料1.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下级官职,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二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却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2.挂冠去职明心志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n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3.陶渊明与菊花东晋诗人陶渊明隐耕田园,酷爱菊花。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的山坡上的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踏露采菊,和酒而饮,对菊而歌,写下许多咏菊的诗篇。“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于世事、悠然自得的淡泊与闲适。“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有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菊花便成了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志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傲雪凌霜的清雅品格。当然,最早赞颂菊之高洁的,并非陶公。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曾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诗句。但自陶渊明之后,菊花才被更为广泛地人格化,成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菊”字在古语中作“穷”字讲,意思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在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开花,此时已渐入深秋,百卉凋谢。作为傲霜之花,菊花气韵高洁,即使是残菊,也是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于是,人们借花喻人,表达精神追求,菊花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4.名人评陶渊明(1)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2)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钟嵘《诗品》(3)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4)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轼(5)(王安石)言其(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陈正敏《遯斋闲览》(6)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杨时《龟山先生语录》n(7)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8)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严羽《沧浪诗话》(9)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后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谓为自然,谬以千里。——王世贞《艺苑卮言》(10)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元好问《论诗》5.了解文体——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幼稚幼稚盈室古义:小孩。今义:a.年纪小;b.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风波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战乱。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慷慨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人事尝从人事古义:做官。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扶老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悦亲戚①之情话②①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n亲戚情话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②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有事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有耕种之事。今义:泛指有事情。窈窕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生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动词,维持;名词,生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动词,生育、养育人非生而知之者动词,出生、诞生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动词,产生、发生君子生非异也名词,通“性”,天性、禀赋则与一生彘肩形容词,不熟的感吾生之行休名词,生命就三径就荒动词,接近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动词,完成、达到引引壶觞以自酌动词,端起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疏导、引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引而不发动词,拉弓旁征博引动词,引用、援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动词,吸引绝请息交以绝游动词,断绝而绝江河动词,横渡以小舟至绝壁下形容词,陡峭的可以横绝峨眉巅动词,跨越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最,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的行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为n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动词,行走为君翻作《琵琶行》名词,古诗的一种体裁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名词,行列、队伍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实行、做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名词,辈、辈分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竹制的马鞭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拄着退而论书策名词,书籍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以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的,来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而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目的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让、使而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之求之靡途代词,它悟已往之不谏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去、往、到会有四方之事助词,的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怡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安审容膝之易安使动用法,使……安乐乐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悦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园日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在园中;每日n时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琴书乐琴书以消忧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棹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幼携幼入室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被动句遂见用于小邑“见……于……”表示被动既自以心为形役用“为”表被动宾语前置复驾言兮焉求疑问代词“焉”作宾语,前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代词“胡”“何”作宾语,前置乐夫天命复奚疑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后置将有事于西畴“于西畴”后置二、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6)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课外名句(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其一)》(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三、文化常识1.“家叔”等“家”字一族:谦辞,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家人。如称父亲为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为家兄,称姐姐为家姐,称叔叔为家叔等。n2.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3.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4.自号: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旧时给自己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有的以兴趣爱好为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蒲松龄常去柳泉边上采风,写出了惊世之作《聊斋志异》,因与柳泉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号“柳泉居士”;田园诗人陶渊明每于劳作之余,在亭亭如盖的柳荫下击节而歌,聊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文化散文一陶公祠的菊花夏立军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n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赏析 “菊,花之隐逸者也”,故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百花之中独爱菊。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丽、韵致高雅的菊花,岂不是隐者陶公的化身?而他那种对清明社会的憧憬并不能成为现实,他只能归隐田园,借以保持他清高的志节,寻求他对社会清明的理想。文化散文二坚守自我的不屈灵魂——陶渊明云 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给无数面临困境的文人雅士以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寄托。陶渊明也不只是一个古代文人,他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在当今这个熙来攘往的社会,人们需要陶渊明的淡泊调节日渐膨胀的欲望,抚慰失落的心灵。但人们在欣赏他不慕荣利的同时,也否定了他的归隐避世。读陶诗,我似乎看到一颗高贵的灵魂在黑暗动荡的社会中苦苦挣扎。我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个性的坚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人格的尊严,坚守心灵的自由。权贵们的乱政夺权,朝廷的腐败堕落,使他陷入悲愤痛苦中。“万族各有托”“众鸟相与飞”,群臣和士大夫都赶快去趋炎附势,寻求依托,只有他像一片孤云寻找着自己的方向。面对黑暗动乱的政局,面对门阀世族的排斥压抑,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陶渊明即使有补天之才,又有何用武之地?他一个微职官员能扭转乾坤吗?他大济苍生的宏愿能实现吗?他太清醒了,官场不是他的人生舞台,他不能做个达者兼济天下,那么就做个穷者独善其身。他不能为富贵所迷,他只为理想而生。当他所从事的事业有违于己愿时,他宁愿舍弃,也不同流合污。圣人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只有选择归隐,虽然理想无法实现,但也不能践踏平生之志。他的心中始终存有一个伟大的构想,在《桃花源诗并序》中,他勾勒了那样一个幸福美好的所在,一个富裕和乐的社会,这足见他的热情。一个心中充满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消极。所以我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不是避世,而是对理想的坚守。这种坚守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固穷守志,历尽生活的贫困艰难却矢志不渝。诗人在归隐后,家里曾遭受火灾,房屋被焚毁,此后又遭水灾、旱灾、虫灾的袭击,一度贫苦至极。“躬耕未曾替,寒馁n常糟糠。”(《杂诗》)诗人亲自耕种,却常常受冻挨饿。“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示庞主簿邓治中》)有时在饥饿难忍时不得不去乞食:“饥来趋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扣门拙言词。”(《乞食》)在贫困面前,他常以古代贫士固穷守困的节操自勉。到了晚年,疾病饥寒一起折磨着他,他忧愤痛苦但毫不妥协。陶渊明“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节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怀,令后人钦佩不已。这就是陶渊明,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陶渊明的自我坚守不仅表现在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还表现在他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宋书·陶潜传》记载,在他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而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是啊,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的思想在于自由。陶渊明怎能降志辱身周旋于官场?怎能束身恭敬屈身于权势?这不是他的个性。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早就感到官场“违己交病”“志意多所耻”,“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是他与官场彻底决裂的表白。他耿介不阿,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他心里有一个高大的自我,怎能低下高贵的头向权势卑躬?《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不屈性格的象征。也正是诗人的这种孤高,使得他与官场格格不入,他只有归隐。只有在田园他才能释放自由的个性,呵护自尊的心灵。因此,陶渊明的归隐也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捍卫。“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上“心为形役”,使他“惆怅而独悲”,他时时感到受人羁缚的苦闷,归隐田园,脱离官场,他就像笼中的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的欢畅和愉快。农村美好的风光,春播秋收的劳动景象,亲自耕种的体会,农民朋友的真挚情谊,都使他感到神清气爽。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栖息地。陶渊明的田园诗,远远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在东晋那个玄学之风盛行的时代,像一缕清新的风,一溪清澈的泉,给身心疲惫的人们以心灵的抚慰和滋润,在封建社会那个漫漫长夜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陶渊明不仅有田园牧歌般的吟唱,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呐喊。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歌颂了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猛志固常在”就是诗人不屈意志的表现,正表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息的火。赏析 纵观陶诗,我们看到陶渊明在淡远闲适的背后,深藏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性嗜酒”,其实他是借酒寄托自己的情怀。他的悲愤,他的恬淡自然,他的无奈,他的愤世嫉俗,都源自他追求“本我”“真我”的性格志趣,源于他与黑暗的官场坚决不合作的态度。所以说,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而选择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是黑暗时代一名坚守自我、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封建文人“迷途知返”后的另辟蹊径。n这两篇文章都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志趣,请简要概述其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陶渊明追求纯朴真诚,追求淡泊高远,追求恬静自然的乡村生活,他和自然合二为一,对文学、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提纯,使人们不得不感到一种自然、一种纯朴、一种静穆!这就是陶渊明,这就是陶渊明的人生志趣——儒家的固穷和老庄的隐逸思想以及骨子里对自然、纯朴的向往。你对陶渊明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自己的感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自然中释放生命芬芳的陶渊明你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跨越百年的沧桑,仍留在人们的心中。你宁与宅边五柳同住,不与朝中高位同舞,勾勒了一道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风景。你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菊花与你做伴,飞鸟与你畅谈;悠悠的南山留不住溢入喧嚣红尘的菊香,一杯杜康醉不了你一颗爱民的心,浩瀚的苍穹盛不了你迷茫的眼神,一间陋室,一盏清茶,一种暗香,便有了一道抑郁的风景。你的追求犹如汩汩流淌的溪水,绕开山下的欺诈倾轧,自由地嬉戏在你人生的乡间小路边,一直流淌了几百年。你是一道朴素的乡间风景,你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你不与世俗同流,生活清贫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你的刚正不屈,你的气魄犹如巍峨的高山,强硬而正直,将官场中那“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的是非颠倒压在脚下;你的现实超脱,亦在中国精神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迹,在众多风景中熠熠夺目。欣赏你带月荷锄的淡泊宁静,渴望你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浑浊官场中,你选择离开,物欲横流,你不同流合污。笑傲风月的形象成为田园诗派中的一道绚丽风景。你是岸上的野菊花,独自倾吐你的芬芳,流年似水。唯有你,千古不变,永世流芳!你用诗作充实自己,点亮了生命的火把,照亮了世人的眼睛,呈现出世间最灿烂的风景。你是中国诗坛的一枝秀丽的奇葩,你的丰碑永远屹立在田园郊野之上。你,就是自然中释放生命芬芳的陶渊明。素材点击 陶渊明厌恶官场,决心归隐。“田园将芜”,故应回家,只是“心为形役”而不n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但是,归意已有,决心已下。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他的自恕自慰之词中,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陶渊明依恋山水,性情疏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他自己曾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奉迎的人,置身仕途,自觉笼中之鸟,又有何快意可言?生命的本质在于“随心所欲”,生命应该于和谐的自然之中才能释放出无穷的活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因“误落尘网”所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的“本我”,正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此时的归隐,陶渊明从一个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非我”,向“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本我”找到了生命价值的本源,开创了田园隐逸诗之风。角度运用精彩运用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的智慧亦尽在其中,他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着人生寻找自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一直坚守着心灵的追求。本想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官场效劳,然而黑暗的官场却让他选择了辞官归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能体会到陶渊明身处腐败黑暗的官场的无奈吗?他坚守心灵的追求,不肯为五斗米束带见乡里小儿,于是洒脱离官归隐。“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即使“草盛豆苗稀”却依然“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他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渊明,肩扛一柄锄头,穿行在回家的山路上,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浮现在我们眼前,脸上没有丝毫疲惫的神情,反而洋溢着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正是他在坚守心灵的追求啊!渊明高洁的志趣,如那挺拔傲岸的孤松、清新淡雅的秋菊、涓涓流淌的清泉。渊明的田园生活是美好的,心灵更是美好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课文借鉴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充沛,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一切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于景物的形象描写。情在景中,景与物也有人情和个性,如第一段写归家途中的景色:“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烘托了一种离开困境而进入坦途的欢快之情。又如第二段描写作者刚进庭院时看到的景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对家中松菊的特殊关切,说明了作者志趣的高尚,特别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n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知还。社会动乱黑暗,自己已到了迟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晚节。这里“孤松”和上文“松菊”一样,寄意深远。可见作者在心旷神怡的境况里,仍然不忘坚持个人的高洁情操。作者的性情与田园自然的美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纯朴自由,外化在清新、幽远而富于生机的景物之中,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运用点拨如何运用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首先,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单纯想去靠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和几个标点符号去体现,文章必显得枯涩空洞,会让读者一眼就看透华丽外表,文章也会失去光泽,变得黯淡无光。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在描绘景物时,无论是选择的角度、确立的侧重点,还是文章的遣词造句,其倾注的感情必须始终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而破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再次,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载体。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苏轼在同年同月写的散文《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长江赤壁,一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个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此反差,前者恰好反映作者泛舟夜游赤壁时的恬静心情,后者则反映的是诗人凭吊古战场,向往英雄业绩,感慨自己功业无成的澎湃心潮和悲壮情思。最后,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为了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起各种器官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丰富景物的刻画点,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如《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想象之景,作者组合冷落、孤寂的景物,表达悲凉苦楚的情怀,使读者更有味地去体会离人的那份情。即时训练请借鉴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描写自然风光的文字,表达你的某种情感。不少于15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雪越下越大,远处的景物渐渐地脱离了我们的视线。雪花光顾了每一棵树和田野,无孔不入,痕迹遍布河边、湖畔、小山和低谷。四足动物都躲藏起来了,小鸟在这平和的时刻里也休息了,周围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比好天气的日子更加宁静。可是,渐渐地,山坡、灰墙和篱笆、光亮的冰还有枯叶,所有原来没有被白雪覆盖的,现在都被埋住了,人和动物的足迹也消失了。大自然轻而易举地就实施了它的法规,把人类行为的痕迹抹擦得干干净净。(梭罗《瓦尔登湖》)n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有老交情的人,老朋友B.求之靡途途:门路、途径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惮:期盼D.眷然有归欤之情情:情绪、想法答案 C解析 惮:害怕、担心、忧虑。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B.抚孤松而盘桓C.既窈窕以寻壑D.悦亲戚之情话答案 B解析 B项古今义均为“徘徊”。A项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C项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D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园日涉以成趣 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③善万物之得时 ④眄庭柯以怡颜 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吾得兄事之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⑨策扶老以流憩 ⑩携幼入室A.①⑥/②⑤⑨/③⑧/④⑦/⑩B.①⑥/②⑤⑨/③⑩/④⑦/⑧C.①⑥/②⑤/③⑨/④⑦/⑧⑩D.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⑩/⑨答案 A解析 ①⑥为名词作状语,②⑤⑨为名词作动词,③⑧为形容词作动词,④⑦为使动用法,⑩为形容词作名词。n4.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家叔以余贫苦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答案 C解析 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5.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既自以心为形役B.寓形宇内复几时C.乐夫天命复奚疑D.遂见用于小邑答案 C解析 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D两项是被动句。B项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6.下列各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长吏”是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B.“诸侯以惠爱为德”中,“诸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中意思为后者。C.“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中,“去职”指因为被朝廷中其他官员诬陷和排斥,离开职务,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D.“引壶觞以自酌”中,“壶觞”指盛酒的器皿、酒器,此处借代为酒。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也曾提及“一觞一咏”,也是饮酒之意。答案 C解析 “去职”是陶渊明自己请求免去官职,不是“被朝廷中其他官员诬陷和排斥”。7.翻译下面的句子。(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失意伤感独自愁悲?(2)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历史和现状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n(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答案 (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3)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9.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段的能力。该文段先列举了一般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朱光潜同意陶渊明“是隐士”“是忠臣”,又用“却”点明了自己的认识与众不同,“还有……的一方面”即“处处都最近人情”。根据字数限制提炼上述重要词语即可。10.参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仿写三句话,表达对陶渊明的认识。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自由的精神家园。答案 (示例)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 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 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解析 要注意参照画线句的形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重点虚词一、以1.解释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1)家叔以余贫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舟遥遥以轻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8)请息交以绝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介词,因为 (2)介词,用 (3)连词,表修饰 (4)介词,把 (5)介词,让、使 (6)连词,表目的,来 (7)连词,表承接 (8)连词,表并列点拨 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时,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时,是连词。(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2.迁移运用(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秦亦不以城予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连词,来 ②介词,因为 ③连词,因为 ④介词,把 ⑤介词,因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节选自《说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n答案 C解析 C项均为代词,……的人。A项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B项助词,的/代词,这。D项表递进,并且/表修饰,无实义。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并且合乎时代的要求。二、而1.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1)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门虽设而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泉涓涓而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修饰 (4)连词,表承接 (5)连词,表假设 (6)代词,通“尔”,你的点拨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①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②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①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②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n(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①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②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2.迁移运用(1)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B.承接C.递进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2)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3)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B.目的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答案 ①B ②A ③B ④A(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n非然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A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代词,其中的/代词,他的。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意义/代词,他。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