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8 KB
  • 2022-04-13 发布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知识针对练第20练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0练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时间大事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7分)(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8分)(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0分)n2.(2018·山东日照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1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8分)3.(2018·广东深圳第二次调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n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13分)n答案精析1.(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2.(1)观念:古代中国历代王朝轻视疆域划分,没有清晰稳固的边界;对边疆地区实行封番邦国的间接管理形式。近代中国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明确了领土主权意识;通过外交谈判划分边界;加强边界防卫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原因: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近代中国不断遭到外国侵略,领土主权屡遭破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2)意义: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1)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答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或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并迎来“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意识觉醒,“国家”概念广泛传播;进化论广泛传播(或答社会上兴起各种思潮)。原因:新旧文化冲突造成了矛盾的心理;思想观点复杂多样无法形成共识;时局混乱,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少年中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付诸实践。(2)变化:盎格鲁—新教文化的价值内涵被弱化,多元化和全球霸权的观念日益显现。原因:多极化趋势下,美国要维系其霸主地位;全球化影响广泛;移民浪潮带来多元文化;种族与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认识:凝聚国家认同,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国家认同,需要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凝聚国家认同,需要广大青年n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展现人生的价值。(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