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5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练秦中央集权制度1.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 )A.厉行轻罪重罚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D.维护伦理秩序2.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3.(2018·东北三校一模,25)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2018·山东菏泽一模,25)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5.(2018·河南安阳一模,24)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6.(2018·广东揭阳一模,24)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n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7.(2018·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25)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8.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9.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表明他认为( )A.分封制优于郡县制B.郡县制优于分封制C.儒家远比法家高明D.法家才是思想正统10.(2019·湖北武汉二月调研,25)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11.(2018·江西南昌一模,26)祝总斌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n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 )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B.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12.《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由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 )A.考察吏治B.奖惩官吏C.监察民众D.决断冤狱n答案精析1.D [材料中“杀子”不能称为轻罪,故A项错误;材料中法治体现明显,故B项错误;两条法律条文体现不了细密完备,故C项错误;父母和祖父母体现家庭伦理,故D项正确。]2.D [据材料“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可知西汉主张废除严苛的刑罚,不扰民,因此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故D项正确。]3.C [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治,并且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人治,故B项错误;官员来源从世袭的公族变为大夫、陪官、布农,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贵族政治逐渐让位于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4.C [材料讲述了职无常守的现象,没有强调官员的选拔注重实践,无法说明中央官僚体制受到了冲击,也没有世袭贵族势力的内容,故A项、B项、D项错误;材料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些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5.D [结合所学知识,“封建”指分封制,“帝制”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是家国一体,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了以地主阶层为主的集体统治,故B项错误;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均属于世俗统治,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6.D [根据题目中“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得出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得出柳宗元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是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故A、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7.C [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A、B、D三项并未涉及;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8.C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错在“普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9.B [材料“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是赞扬子厚支持郡县制,不要倒退到“文王”时期的分封制,说明毛泽东认可郡县制优于分封制,故选B项。]10.D [题干主要n记述了《秦律十八种》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方面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制定,故D项正确。]11.C [材料中“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较大,故A、B、D项以偏概全,故C项正确。]12.C [材料中并没有对刺史监察民众职能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