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30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讲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考点一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大类。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释义:像翅膀一样(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释义:向上;向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释义:用箕和畚(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在朝廷上(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释义:从小路(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释义:一天比一天(7)吾得兄事之(《鸿门宴》)释义:像对待兄长一样(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释义:在早晨;在傍晚[规律总结]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如上面“翼”“兄”“箕畚”。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如上面“廷”“上”“下”“间”。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如上面“旦”“暮”“日”。(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释义:驻扎、驻军n(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释义:命名(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释义:称王(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释义:使眼色(5)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释义:做标记(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释义:游水(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释义:登记[规律总结]1.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名词+名词(代)。如上面“籍”。2.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副词作状语+名词。如上面“目”。3.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名词+补语(介宾补语)。如上面“军”。4.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名词。如上面“王”和“水”。(三)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释义:使……为王(2)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释义:使……放下(3)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释义:使……成为边疆(4)吾从而师之(《师说》)释义:以……为师(5)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释义:以……为侣;以……为友(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释义:使……长肉[规律总结]1.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使(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2.翻译方法:①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②使动——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 动词的活用n(一)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追亡逐北(《过秦论》)释义:逃亡者;败北者(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释义:地里的收成;家里的存粮(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释义:到达的人(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释义:恩惠(5)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释义:见到的景象[规律总结]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如上面“至”“见”。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如上面“出”“入”。3.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动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动词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词要活用为名词。如上面“赐”。4.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如上面“亡”“北”。(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释义:使……起舞;使……哭泣(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释义:使……活(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释义:使……退却(4)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释义:使……漂浮(5)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释义:使……迁移(6)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使……担负、承担(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释义:使……跟从[规律总结]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有宾语。如图示:(三)动词的为动用法n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一般可译为“为……”。[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释义:为……而死(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释义:为……哀叹(3)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释义:为……哀叹[规律总结]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如上面“死”。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如上面的两个“哀”。形容词的活用(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特定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变词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释义:缺少的东西(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释义: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3)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释义: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和嘉宾(4)其人居远未来(《荆轲刺秦王》)释义:远方(5)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释义:危急的事(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释义: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释义: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高明的地方[规律总结]1.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在句中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如“贤”“少”“长”“远”“急”“小”“大”。n2.形容词用在数词和“其”“之”“于”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如“美”“难”“乏困”“险远”“明”。(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常见的句子结构形式为“主—动—宾”。[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释义:照明(2)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释义:与……交好(3)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释义:显出白色(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释义:走到尽头(5)位卑则足羞(《师说》)释义:觉得羞耻(6)衡少善属文(《张衡传》)释义:擅长,善于[规律总结]1.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如上面“明”“穷”“羞”。2.形容词带宾语(名词或代词)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如上面“善”。3.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动词。如上面“白”。(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释义:使……快(2)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使……急(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释义:使……弱(4)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释义:使……破(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释义:使……错(6)空以身膏草野(《苏武传》)释义:使……肥沃(7)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使……完好无缺[规律总结]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如下图:n(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释义:以……为奇(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以……为羞(觉得……羞耻)(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释义:以……为耻(把……当作耻辱)(4)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荆轲刺秦王》)释义:以……为迟(5)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释义:把……看作相等(6)单于壮其节(《苏武传》)释义:以……为壮(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释义:以……为美[规律总结]形容词描述的性质或状态是“主语认为宾语”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如下图:考点二 文言句式《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这些句式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需要重点掌握。文言句式往往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重点考查。(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判断:类 型例 句“……者……也”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者也”句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n②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也”字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无标志句①臣本布衣(《出师表》)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用“为”“是”表判断①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②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用“乃”“则”“皆”等表判断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用“非”或“匪”表否定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②所守或匪亲(《蜀道难》)[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译文: (2)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译文: 解析:(1)句中的“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2)句中的“实为海内之俊”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参考答案:(1)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n(2)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参考译文: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见顾和,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对着他打瞌睡。顾和想把他弄醒,因而对同席而坐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的叔父元公说王公协同辅佐中宗,保全江南。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从此顾和就出名了。(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类型:类 型例 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或:见+谓语+于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为所”句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①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_(节选自《周书·樊深传》)n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译文: (2)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译文: (3)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译文: 解析:(1)句中的“为东魏所诛”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句中的“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是“被”表被动的被动句。(2)句中的“或免虏掠”是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3)句中的“后为人所告”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参考答案:(1)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2)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3)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参考译文: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孝顺谨慎。成人时喜好学习,背负书籍到三河拜师,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在晚上爬行着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其常见的类n型有以下几种:类 型例 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唯利是图(成语)[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译文: 解析:句中的“尚欲何之”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尚欲之何”。参考答案: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参考译文:王思礼,是高丽人,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太守。(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种类型:类 型例 句n省略主语承前省略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蒙后省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对话中省略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省略谓语承前省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蒙后省略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共喻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宾语动词宾语省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介词宾语省略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介词“于”省略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介词“以”省略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陈涉世家》)介词“自”省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望天门山》)省略兼语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译文: (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译文: n(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译文: 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参考答案:(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2)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籍,擅长言辞。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五)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 型例 句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中心词+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n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节选自宋濂《潜溪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译文: 解析:该句“客有善琴者”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有善琴客者”。参考答案:有一位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鸣,就弹琴来跟泉水争鸣。琴声跟泉水声相应和,非常好听。参考译文:头一天晚上,各位贤士大夫住宿休息。到了第二天,出发时,成群向北走,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而行。流水把道路侵蚀得无一完整,不得不侧着身子走,先后紧紧相连像鱼群一样。又过了三里左右,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着,高约十尺多,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又走了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一口小泉,泉水很冷冽,适合用来给鹤饮用,叫作饮鹤川。从小川引水,像蛇行一样蜿蜒,从石坛前面流下,声音就像玉佩碰撞一样。有一位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鸣,就弹琴来跟泉水争鸣。琴声跟泉水声相应和,非常好听。(六)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的句子称为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类 型例 句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①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n[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陈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节选自《宋史·陈韡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译文: (2)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译文: 解析:(1)句中“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皆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于制置司闻”。(2)句中“遂坐以军法”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遂以军法坐”。参考答案:(1)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2)恰巧陈韡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参考译文:崔福这个人,原本是盗贼,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就加入了军籍。(因为)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次跟随陈韡剿捕盗贼,累积功劳升任刺史、大将军。适逢淮兵发出警报,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让崔福同行,陈韡于是隆重地给他们送行。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一个轻慢军令之罪。恰巧陈韡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七)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n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类型:类 型例 句表疑问语气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表感叹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译文: 解析:该句“仁哉文王”“智哉文王”皆为主谓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文王仁哉”“文王智哉”。参考答案: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参考译文: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八)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奈……何?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n为什么?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何所……?所……的是什么?如……何?对(把)……怎么办(样)?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更……?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译文:(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4)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参考答案:(1)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3)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4)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5)问木兰所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所思念的是什么?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为什么要……呢?何必……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n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庸……乎?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不亦……乎?这不是……吗?……非……欤?……不是……吗?顾……哉?难道……吗?岂独……耶(乎、哉)?难道……吗?[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译文:(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译文:(5)如之何勿思?(《诗经》)译文:(6)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文:参考答案:(1)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人宰割的鱼和肉,何必告辞呢?(2)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入呢?(3)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一般人和他相比,这不是很可悲的吗?(5)怎么能不想念他呢?(6)怎么能说得完呢?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n一何何等,多么直……耳只是……罢了[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2)吏呼一何怒!(《石壕吏》)译文:参考答案:(1)(梁惠王)说:“不可以,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2)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乃……乎(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其……欤!岂不是……么!……庶几……与(欤)?……或许……吧?[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译文:(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 参考答案:(1)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感到奇怪么!n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邪(耶)?其……邪(耶)?是……呢,还是……呢?[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译文: (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译文: 参考答案:(1)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2)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6.表示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比及等到……的时候[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译文: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n译文: 参考答案:(1)祝酒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助兴)。”(2)如今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7.表示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自非如果不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应用体验]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译文: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文: 参考答案:(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8.表示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虽然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n (2)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译文: 参考答案:(1)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从未有过这样的事。(2)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乃怎么这样既……又……又……又……且夫再说,而且是故所以,因此是以所以,因此,因而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未尝从来没有,不曾何者、何则为什么呢?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以故,以……故所以,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之谓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应用体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译文:(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n译文:(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译文: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译文: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文:(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参考答案:(1)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怎么这样愚拙!”(2)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3)我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4)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从来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5)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6)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7)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没什么害处。nA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宋陈谏议[注]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2)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3)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4)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踢 (2)责问 (3)通“值”,钱(4)称赞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诘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B.①是移祸于人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而偿其直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①戒仆养之终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选C 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表凭借。B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D项,①代词,代指马;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译文: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译文: 参考答案:(1)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注意:“何以”为宾语前置;“为”表判断,可译为“是”)n(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注意:“为”表判断,可译为“是”,“制”后省略“之”)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唤来儿子,说:“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蔡泽乃西入秦 (2)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3)则揖范雎 (4)及见之,又倨 (5)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 (6)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7)名在戮辱而身全者 参考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 (2)使动用法,使……窘迫 (3)名词作动词,作揖 (4)倨傲 (5)诡辩 (6)怨恨(7)形容词作动词,保全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nA.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子犯请击之B.①其卒然亦可愿与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C.①岂不期于成全邪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①乃延入坐,为上客②遂乃研核阴阳解析:选D A项,①动词,到;②代词,代指秦军。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介词,和、跟、同。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与、和。D项,皆为副词,于是、就。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译文: (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译文: 参考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注意:干,求取;“……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注意:“何为不可”为宾语前置句;固,本来;“……者,……也”表判断)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的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作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n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保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 (3)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4)韩因恃齐,五战不胜 参考答案:(1)灭亡 (2)没有毛病、害处,即士气正盛(3)暗中 (4)依仗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如蚤救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①受重利而得尊名也②黑质而白章C.①顾反听命于韩也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①韩因恃齐②罔不因势象形解析:选B A项,①代词,代韩国;②助词,的。B项,皆为连词,表并列,不译。C项,①介词,引出对象,不译;②介词,在。D项,①介词,因为;②动词,依据。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 (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译文: n参考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B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注] 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2)诸部共乘之 (3)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4)汉兵乘锐崩之 参考答案:(1)通“阵”,列阵 (2)掩袭,追逐 (3)主要营垒n(4)使动用法,使……溃散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 ②为击破沛公军B.①且复居前,请助将军②不出,火且尽C.①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②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D.①士卒奔走,各还其郡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析:选C A项,①动词,做、当;②介词,替、给。B项,①副词,还是;②副词,将要。C项,皆为副词,就。D项,①代词,自己的;②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译文: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译文: 参考答案:(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注意:“如为所败”,被动句;“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首领”一词属偏义复指,头)(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注意:“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为定语后置句,可调整为“赴水溺死士卒以万数”;股战,腿发抖;为,因此)参考译文: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追逐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要营垒。王寻、王邑n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的军队大乱,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王莽军的士兵逃跑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于天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2)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3)若事之不济 (4)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参考答案:(1)访问,拜访 (2)大体,简要 (3)成功(4)抵挡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亮见权于柴桑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B.①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C.①愿将军量力而处之②蟹六跪而二螯D.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今者项庄拔剑舞解析:选B B项,皆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同、和。C项,①连词,表顺承,不译;②连词,表并列,不译。D项,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译文: n(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译文: 参考答案:(1)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注意:急,危急;遂,于是;诣,访问,拜访;“求救于孙将军”为状语后置句)(2)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注意:举,拿;制,控制;计,主意;“受制于人”为被动句)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有(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却而去,不自快 n(2)岂亢责也哉 (3)趋,尚及之 (4)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参考答案:(1)退下 (2)担当 (3)赶得上 (4)官职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遇高唐之孤叔无孙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岂亢责也哉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C.①今死矣而无大功②朝济而夕设版焉D.①其任小也②其皆出于此乎解析:选C C项,皆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停顿,没有实在意义。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D项,①代词,他的;②表揣测语气,大概,可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译文: (2)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译文: 参考答案:(1)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注意:兵,兵器;去,丢失;归,回家;“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为判断句;“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2)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注意:济,救济;离,通“罹”,遭受;从,跟随;反,逃走;北,失败;“君子济人于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齐国和晋国互相征战。平阿(地名)的余子(官名)丢失了戟捡到只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问路上的陌生人说:“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陌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他往回家n的路上走着,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地名)的孤(官名)叔无孙,就挡在他的马前,说:“今天打仗,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他们难道可以相抵吗?”平阿的余子说:“是啊!”反身回去参战。一路奔跑,才赶上了战斗。于是战死了。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让他成为国王的左右,也必然是为义而死。这次的死却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他的官职(权力)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