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56 KB
  • 2022-04-13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 鞚:“kònɡ”,马笼头。诗意解读 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态: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名句识记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考点演示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n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进行抗金斗争。1165年,他向宋孝宗进呈《美芹十论》,详细分析了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后被派任建康通判。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加秘阁修撰,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落职,闲居上饶。淳熙十四年(1187),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今传《稼轩词》四卷本和《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本。辛词不但数量上超过时人和前辈,思想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辛词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内容是表现爱国思想和英雄气概。首先,辛词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最能体现词人本色。但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有经纶济世之才,却一直受到排挤和压抑,因此辛词中出现了许多感慨壮志难酬的登临怀古之作。《过南剑双溪楼》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辛弃疾在上饶、铅山隐居时还写了一些流连诗酒、疏狂啸傲和乡村题材的作品,同时也表现了对南宋朝廷的憎恶。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他对黑暗官场的鄙弃。总的说来,歌唱抗金、歌唱爱国的词作,不占辛词多数,但却是辛词的主调。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艺术,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辛词的成就,首先表现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上:辛词以豪放著称,大多悲壮激昂,但又兼有飘逸、清丽的风格。其次表现在开阔雄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上:古今上下、山川日月、龙虎神鬼,无不进入他的作品,借以表达豪情和受压抑的郁闷。再次,表现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辛词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艺术手法,或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或借古人之酒浇己之块垒,并能翻出新意,寄寓深刻。辛弃疾将典故诗文、雅言俗语,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但也有一些因过多用典而晦涩难懂之作。辛弃疾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其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产生了“辛派词人”。他和爱国诗人陆游并立于世,标志着宋代爱国主义诗词创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靡费n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趁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此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任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此一细节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且金兵即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亦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n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州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纪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子之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存亡危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雕车(diāo)  (2)慨然(kǎi)  (3)旌旗(jīnɡ)(4)髭须(zī)(5)阑珊(shān)(6)栅栏(zhà)(7)菩萨(pú)(8)蓓蕾(bèi)(9)蓦然(mò)2.填空。(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南宋最著名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4)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东风夜放花千树。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2)凤箫声动。凤箫:箫的美称(3)笑语盈盈暗香去。盈盈:仪态美好(4)灯火阑珊处。阑珊:稀疏,零落(5)壮岁旌旗拥万夫。拥万夫:统领人数众多的部队(6)江晚正愁余。愁余:使我悲愁n4.翻译下列词句。(1)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译文: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译文:在郁孤台上向西北遥望长安,可惜被群山挡住,望不到。一、结构图示 《青玉案·元夕》《鹧鸪天》对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二、要点赏析1.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词中“意中人”的形象,并简析词人是怎样塑造她的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意中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2)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作说说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梁启超评价得非常好,本词写于南宋偏安江南之后,词人独有报国之志,但是壮志难酬,内心伤悲,只好借这个女子来表达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2.阅读《鹧鸪天》,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析词的上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上片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今昔对照,深刻地概括了词人的悲惨遭遇。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3.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回答下列问题:n(1)词中的“长安”与“无数山”分别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全词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三、疑难探究4.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与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回答下列问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 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了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词人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各有特点,你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答题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可)一、基础巩固1.填空题“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颇有意蕴,其中的“无数山”蕴含的寓意:n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解析 由作者写作背景及他的性格特点可得知除了表面意思还应有所寄托。这句词的表面意思是向西北望长安却望不到,因为重重的山峰把视线阻挡了。结合写作背景应是指收复中原失地困难重重。2.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辛弃疾那为国而萌生的满腔忠愤之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桃花潭中的千尺深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李白因好友汪伦而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夜空中的那轮明月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苏轼因远方的弟弟子由而萌生的浓浓思念之情?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注 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鼎”“山林”运用借代修辞,分别代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词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须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词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D.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答案 C解析 C项“吸露”形容一个人志向高洁。4.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末二句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同时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2)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n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便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迫使他不得不回到上饶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两句,上句写景,下句言情,这两句领起全篇,奠定了全篇的基调。B.“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本词所说的应是春社分肉。C.“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了词人对词中嘴馋贪吃的小孩子们的爱护、欣赏的情感。D.这首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不雕琢,明白如家常语。答案 B解析 B项本词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儿童偷梨扑枣,也点明时间是秋天。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闲居带湖的满足,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②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的愉悦之情;③闲适之情,看儿童扑枣;④丰收的喜悦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出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n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答案 B解析 B项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机。8.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