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37 KB
  • 2022-04-13 发布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第7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      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4)隋唐: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    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繁荣。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进一步繁荣。①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      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增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位置、时间政府监管发展表现宋朝以 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 官府设      ,对 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n前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宋朝时期 ①城市中     被打破  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2)城市发展①北方:长安、    、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临安、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      ”的说法。 【构图解史】古代中国“市”“坊”的发展演变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①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     进行管理。 ③宋元: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    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④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概念阐释】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2)特点①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③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清朝时期      。 【教材补遗】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考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3)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代长安城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城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n(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中国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贸易兴盛。(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史论结合】史料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解读 史料反映了明代江南、江北两大商帮在经营范围、消费理念方面的不同。明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作商帮,如史料中出现的新安派指徽商,山右派指晋商。问题 根据史料,分析明朝的商业呈现出什么特点。考点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看,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时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上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坊市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联系;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史论结合】史料 北宋东京城布局图解读 史料说明宋代城市布局相比以前的朝代有所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影响。问题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方面的新变化。n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 2018·全国卷Ⅰ·27 明代对外贸易 以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贡品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的朝贡贸易,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归纳结论的能力 2017·全国卷Ⅱ·24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为载体,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017·全国卷Ⅰ·27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以明代玉制器皿使用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Ⅰ·26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宋代朝廷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的认可为背景材料,考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Ⅱ·27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明成祖的言论为载体,考查明代迁都北京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判断问题的能力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6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史料为载体,考查宋代纸币“交子”的功能,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归纳结论的能力考题1[2018·全国卷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考题2[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n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考题3[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考题4[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考题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考题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题7[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n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考向1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1.[2018·四川四市联考]下图为洛阳地区各种交易媒介的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其变化(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的影响2.[2018·江苏盐城一模]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出新的经济因素考向2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2018·山东临沂质检]《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这反映了唐代(  )A.抑商政策崩解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C.科举制度完善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4.[2018·广东六校联考]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考向3 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5.[2018·湖北八校联考]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n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6.[2018·河北石家庄二模]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第2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主干知识回扣】1.官府控制 柜坊 交子 长途贩运 2.市令或市长 坊市界限 洛阳 扬一益二 3.市舶使 泉州 十三行 渐趋萎缩【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特点: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以经营日用品为主,利润丰厚。考点二新变化:①城市商业布局上,打破坊市界限;②思想上,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③文学上,出现了一种更容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文学体裁——宋词。【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历史事物以及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外国使臣向明政府贡献长颈鹿,明朝君臣却附会成麒麟,以展示国力强盛和政局稳定,B项符合题意。明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已出现了动物类题材,且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为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说法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题2 B [解析]本题以明代不同时期玉制器皿的使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历史现象以及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据题干明后期的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能使用玉制器皿,可排除A项;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是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市民兴起”在材料中体现不出,而“瓦解传统伦理”更是没有依据,排除C项;D项仅涉及“低级官员”,忽视了“普通人家”使用玉制器皿的信息,“奢靡风气”也不符合题干主旨。考题3 A [解析]本题以春秋战国之际的局部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依据题干图片材料可知,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巨富之地的陶和曹鲁之间均为河流、湖泊所在地,区域位置优势明显,故题干现象反映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重要性,A项正确;图片信息未体现出争霸战争,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只是影响经济状况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商业的影响,故D项错误。n考题4 B [解析]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突出的角度是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全国各地的掌控,解题角度是“客观上”。明朝时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故A项错误;巩固国家统一有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项。考题5 A [解析]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交子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考题6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这一知识点,判断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本题应选D项。考题7 C [解析]本题以宋代的民间崇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宋代经济发达,东南沿海地区航海业发展,妈祖和临水夫人是东南沿海居民为了保护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而形成的民间崇拜,并得到政府的认可,说明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故答案为C项。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朝廷认可民间崇拜女神并不能说明女性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朝廷认可民间崇拜与发展经济增加政府收入有关,不能表明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练经典1.D [解析]由材料可知,货币的使用比重与商业贸易发展状况直接相关,故选D。据材料“洛阳地区各种交易媒介的使用所占比重”无法判断金银的总量,A项错误;材料“洛阳地区各种交易媒介的使用所占比重”中使用铜钱的比重在上升,但不能肯定其总量一定在上升,B项错误;“纸币”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其使用所占比重不能体现出使用范围大小,C项错误。2.B [解析]材料“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表明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故选B。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A项错误;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是在宋朝,C项错误;已经孕育出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材料的内容是草市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D项错误。3.B [解析]材料“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体现了即使官人及有大功的人从事商业也不能入仕,属于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唐朝限制从事商业的官人及有大功的人入仕,改业后三年可以入仕,三年不改者身份降为庶人,说明唐朝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正确;材料是对商人入仕的限制,与科举制度完善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商人入仕的限制,与封建等级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4.D [解析]材料“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体现了店铺为了宣传和树立特色,已经有了品牌意识,故选D。材料中只是提到两宋时期已经有了品牌或招牌,与商标制度性质不同,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是宋代首创的,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些店铺是否开设在居民区,B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店铺有了招牌和品牌,用以彰显店铺的特色,没有涉及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内容,C项错误。5.C [解析]题干论述了城隍职掌的变化,即由“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到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信仰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选C。题干主要论述城隍职掌的变化,并且在宋代城隍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官方并没有压制民间文化发展,A项错误;题干中的“冥籍诸事”不属于儒家思想,B项错误;城隍庙是宣传封建迷信的堡垒过于夸大其负面作用,D项错误。6.D [解析]从材料可知宋代城市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功能,还有相对先进的教育设施和便利的生活条件,故选D。从材料“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n亦多矣”“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可知,两宋时期人口由农村迁徙到城市不是由于土地兼并,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农村生活和交易不便,不是由于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且“大量人口”无从体现,B项错误;从材料“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可知,宋代人口迁移不仅是因为重学风气,还因为农村生活不便,C项错误。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