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21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总结提升(一)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模式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演变过程、趋势、本质2.历史影响n(1)积极方面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考题例证1】[2018·山西晋中模拟]清朝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不再公开立皇太子,直到皇帝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雍正帝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这一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传统宗法观念的彻底瓦解B.贵族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C.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4.唐朝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问题。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6.元代:地方上推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考题例证2】[2018·山东滨州模拟]明朝地方上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了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三、古希腊与古罗马两种文明的差异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拓展方式 古希腊通过对外扩张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来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古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国家组织形式 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 古罗马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统一的帝国政治 古希腊实行 古罗马初期实行n体制“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政治文明贡献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罗马法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基础【考题例证3】[2018·湖南长沙模拟]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B.执政官数量不同C.古代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D.古代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四、雅典民主政治及罗马法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影响1.雅典民主政治(1)人民主权发展为“主权在民”思想。(2)轮番而治的原则发展为近代民主选举制。(3)首席将军及各级官员采取选举方式产生,并实行任期制度,影响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和任期制。(4)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五百人议事会影响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度等。2.罗马法(1)罗马法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后来成为资产阶级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宝。(2)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后来为近代资产阶级所效仿,建立起一套独立完整的资产阶级陪审制度。【考题例证4】[2018·安徽五校联考]古雅典和古罗马文明有共通之处。下列属于二者都曾存在过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B.司法陪审制C.行省制D.“陶片放逐法”五、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明清同时期的英国政体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 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君主逐渐“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政府机构 明朝殿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二者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 英国实行责任制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的政治根源 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n【考题例证5】[2018·福建福州质检]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这表明( )A.内阁非法定机构B.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C.内阁大学士地位提高D.皇权受到内阁大学士的制约六、古代雅典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的比较中国雅典政治特色 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控制地方,皇权至上 建立了直接民主政治,公民获得了较充分的民主权利,后来造成政局动荡地理环境 大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作 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港湾众多,便于海运生产方式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落后,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文化特色 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以及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专制【考题例证6】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打击了贵族政治B.推动了社会转型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素养一 史料实证——史实推理和论证的基石■理论阐释 史料实证是新课程标准阐述的五大历史学科素养之一。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任何史实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而,解读和运用历史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也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应对高考的必备能力之一。主要从史料鉴别以及解读和运用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两个方面进行训练。■史料鉴别史料的分类: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1)按表现形式分类: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物件)、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n(2)按史料价值分类:①第一手史料。又称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所在的时代留存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②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与按表现形式划分的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史料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研读步骤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直接或间接材料,学习历史必须从史料实证角度,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获取结论的能力,史料研读步骤如下:1.捕捉时空要素 历史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元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纪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表述;历史事件发生地某洲、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是空间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可以帮助学生对史料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2.抓关键词、关键句 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陈、解释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句子。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关键句,才能正确理解史料,正确解答题目。关键词、关键句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种: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历史事件名称(如辛亥革命)、历史人物(如康有为)、特有历史名词(如租界)等。关键词、关键句或者是上述历史要素本身,或者是对这些要素的解释。3.“论从史出”的方法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根据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解答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即“如果有A(史料),则必然有B(结论)”,就像胡适所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对于史料的解读非常关键。通过研读史料,最终论证和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结论。【考题例证】[2017·全国卷Ⅰ]记述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本题以《旧唐书》和《新唐书》有关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学积累,以及解读和获取史料信息、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均将李世民称为“秦王”,故A项“皇帝李世民”n说法有误,排除A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刘文静(唐朝将领)”不能得出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B项;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太宗有疾”,其他材料没有提到,排除D项。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答案】C■方法点拨(1)注意储备有关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史料的分类;二是确定研究类型,一般为分辨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判断。(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③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3)注意开展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等。对史料的探究强调学生通过解读、辨析史料,运用对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能力,最后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新论一 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史界观点观点一 宋代以前的辩论焦点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1)秦统一后的争论 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其中,西晋时陆机认为分封制比郡县制更合理。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郡县制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2)唐朝的争论 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张郡县制。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他列举了“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等来说明郡县制的积极影响。观点二 宋元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 李纲提出两种制度适用于不同的形势,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越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观点三 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取,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看作绝对对立的两极,而像黄宗羲所说: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所以,他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即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思考感悟(1)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2)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n(3)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是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解决这种矛盾。新论二 史学界关于军机处与君主专制加强的关系的学术争鸣■史界观点观点一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得出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加强的结论,如:官员人数根据皇帝需要增减,军机大臣互不隶属,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具有高度机密性,非有特召不得擅入,军机大臣必须与皇帝保持垂直联系,办公地点亦随皇帝行止而定;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无实权,实际上只是充当皇帝的侍从秘书;印信用毕随时交还,分程序管理以防私自动用;等等。王超在《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一定决策权,军机大臣则仅供传述缮撰;并且认为军机处侵夺了内阁票拟批签的职权,甚至有权修改内阁票拟,政府实际重要政令的发出都在军机处而不是内阁,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大部分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内阁已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并从军机处与清代其他机构关系的角度论述军机处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的影响。观点二 军机处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 高翔在《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中对清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以及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观点提出了疑问,并对清初内阁、奏折制等问题作了分析。该文认为军机处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偶然性,雍正采取这项政治措施并非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而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即位七八年后,其统治已经非常稳固,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强化皇权;就权力分配体制而言,在军机处设立以前,专制皇权早已登峰造极,最能保障皇帝独裁权威的许多制度、措施等均已相继推行。军机处的出现确实标志着清代君主独裁政体的完善,但它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思考感悟 我们应把军机处的出现纳入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下研究。雍正年间军机处设立,使清朝皇帝彻底摆脱了阁臣执奏、六科(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封驳对皇权的制约,皇帝意志通过秘密渠道得以贯彻,从这一点上看,军机处设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需要。专题总结提升(一)【专题纵横拓展】考题例证1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这一制度最终的决定者只是皇帝一人,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故选D。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未来的皇帝还是出自皇子,传统宗法观念依然存在,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秘密立储制度而不是贵族政治,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说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考题例证2 A [解析]材料中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的互不统属的“三司”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选A。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行政制度的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B项错误;材料中清朝把明朝的“三司”合为巡抚,而总督实际上是把权力集中了,能够有效地增加地方行政效率,并非降低行政效率,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由多长官制变为一长官制,实际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并未违背中央集权原则,D项错误。n考题例证3 A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古代雅典的政治机构中以公民大会为核心,体现了民主政治,而古代罗马共和国的政权以元老院为核心,体现了贵族政治,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两者执政官数量是否相同,且这并非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罗马法是西方法律的源头,C项无从得出,错误;古代罗马共和国为贵族共和政治,相比较古代雅典更重视平民利益,但这并非两者的本质区别,D项错误。考题例证4 B [解析]在司法活动中,古雅典和古罗马都采用集体裁决的模式,形成了司法陪审制,故选B。古雅典是民主政治,A项错误;古雅典是城邦体制,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古雅典维护民主、防止专制的措施,D项错误。考题例证5 A [解析]由材料“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可知,内阁非法定机构,故选A。内阁首辅并非宰相,六部兼任内阁,并非直接行使丞相职权,B项错误;材料“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说明内阁大学士地位不高,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而非皇权受到内阁大学士的制约,D项错误。考题例证6 A [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创立了五百人议事会,用地域部落代替了原来的血缘部落,冲击了旧贵族的统治;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际是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打击了旧贵族的统治。故选A。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和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均没有推动社会转型,B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雅典作为城邦国家,其改革主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错误;官僚政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属于建立官僚政治,雅典的改革建立的是民主政治,而非官僚政治,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