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46 KB
  • 2022-04-13 发布

(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素养全练5记叙文阅读专项2抒情散文阅读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项二 抒情散文阅读一、A组 自然感悟一、(2018·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厉彦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竹子靠蹿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20世纪60年代末,山东等地南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多是早园竹、淡竹、斑竹等。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他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长。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缘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就底气十足,高过老竹子啦。”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1.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你认为文中像竹子一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有耐性、坚忍不拔、耐住寂寞、无私奉献。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竹子的干干巴巴到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可以看出竹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反映到人的身上就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从竹子第五六年才拱出土皮,可以看出竹子有耐性、能耐住寂寞;从“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可以看出竹子的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从“为后代积蓄能量”可以看出竹子的无私奉献。竹子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品质,也正是竹子一样的人所具有的特征。2.品析词句。(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在秋冬时节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赏析的角度,直接分析句子的修辞方法即可。从“撑”“挥舞着”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竹子在盛夏时一片翠绿,然而秋冬时节也在挥舞着绿手掌,写出了竹子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2)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参考答案:“憋”原指抑制,不让出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竹子积聚力量、发达根系的坚忍。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词性并指出词语的原意,“憋”是动词,原指抑制,不让出来。然后结合语境义,紧密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品格分析:“憋”可以看出它自己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忍不拔,只是为了发达根系,给后代积聚力量。n3.文章以“出类拔萃的秘密”为题,有何妙处?参考答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行文线索,揭示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交代行文线索;②交代文章内容;③点明文章主旨;④标题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题目中“秘密”无疑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出类拔萃”是针对竹子说的,而整篇文章都在围绕竹子这个特点来写,所以题目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并且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类拔萃”既指竹子的品格,也指像竹子一样的人所具有的品格,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4.仿写:结合文章主题,选取事例,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纵观古今,泱泱中华,具备竹之精神者不胜枚举。左思历经数载,终成《三都赋》,使洛阳纸贵;王羲之习字墨池,创书法精品,成千古书圣;            ,            ,             ;            ,           ,             。 答案示例:陶渊明归隐田园 弃权势富贵 开隐逸之宗 鲁迅横眉冷对 频频“投枪” 铸成金石傲骨解析:仿写,首先要弄清原句的结构,这个句子共有三个分句,前一分句“左思历经数载”和“王羲之习字墨池”是名人的经历;第二个分句“终成《三都赋》”和“创书法精品”是名人的成就;第三个分句是对名人的评价和阐述。在仿写时,先想好你要写的名人以及其事迹和对他的评价,再按照例句中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仿写时需要注意“竹之精神”的体现。二、(2018·江苏徐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野菊花之恋刘文方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它是王者之花。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n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1.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贫贱但不卑贱→            →            →            →越老越有用。 参考答案:蓄势而动,厚积薄发(默默无闻、努力生长) 王者 雅致和悲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对内容的概括。根据“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它是王者之花”“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概括出答案。2.品析语言。(1)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品析加点词)参考答案:“逼”是威胁、强迫的意思,用在这里写出了野菊花勇于面对绝境,突出了野菊花的倔强和孤傲,表达了“我”内心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逼”是一个动词,有威胁、强迫的意思,用这个词表现了野菊花勇敢面对绝境,突出了野菊花的倔强和孤傲,表达了作者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参考答案: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野菊花在沸水中绽放出的美丽姿态,以及带给“我”的愉悦、舒畅之感。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修辞方法的赏析。“冲进”“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是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是野菊花在沸水中绽放出的美丽姿态,表现了“我”心情的愉悦,以及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3.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参考答案:通过写野菊花在冬日里的涅槃和等待,深化了文章主题,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和希望。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从“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能看出野菊花的顽强的生命力。“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写出了期待之情。4.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参考答案:通过描写老树、枯藤、乌鸦、枝叶、秋风等特定秋景,写出了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为下文写花做好了铺垫;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描写极具渲染力和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这一段描写了特定的秋景,突出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这样写是欲扬先抑,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写野菊花做铺垫。同时这句话还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情景交融,表达寂寞无聊之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二、B组 故土深情一、(2018·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n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为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有删改)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参考答案: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第⑦⑧⑨段分别描写早晨、午间和傍晚的炊烟,其中“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据此可以概括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确定本句将早晨、傍晚的炊烟分别比作晨钟、暮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而形象生动地说理。“晨钟”“暮鼓”在古代用于报时,从而指导人们的劳作,根据后半句“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可以得知炊烟在此处如同“晨钟暮鼓”一样,指导了人们的作息。据此概括即可。(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缠绕”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母亲。用“缠绕”一词,化抽象的思念之情为具体可感之物,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炊烟以及炊烟所代表的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浓郁和不可排解。n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能力。一般做题思路是先解释词语的本义,“缠绕”本义是用带状物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文中有交织之意,交织的对象是炊烟和思念,根据所给句子的前一句“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以及文章最后一段“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可知在作者眼中,炊烟是故乡和母亲的象征,炊烟和思念交织,即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母亲之情浓郁而不可摆脱。最后结合文章写出这样用词的好处。用“缠绕”一词,化抽象的思念之情为具体可感知之物,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炊烟以及炊烟所代表的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浓郁和不可排解。3.第⑩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参考答案:通过诗句中炊烟的美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炊烟的喜爱之情,引用诗句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雨余渔舍炊烟湿”引出作者的疑问,为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伏笔。解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写炊烟之景的诗句凝练地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炊烟的喜爱,同时诗句的引用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同时,结合第段中“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以及第段“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可知陆游诗句“雨余渔舍炊烟湿”也为下文揭示自己思念故乡、思念母亲埋下了伏笔。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文中“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涵的分析探究能力。首先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即联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内涵。最后一段“这幅画”在第段中提到过,作者将“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在作者的眼里,炊烟与故乡一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作者的乡情。“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联系文章第⑤段母亲的话“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炊烟”与“饭香”的关系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灶台上开出的花”“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心愿——一家人饱暖无忧。母亲是炊烟的缔造者,炊烟里含着浓浓的母爱和乡情,因此说母亲是这幅画的作者,这幅画的色调是暖的。据此概括即可。二、(2018·安徽蚌埠禹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石碾磨痕①长相略显蠢笨的石碾,堪称祖先最杰出的一大创造。两块石头,以如此巧妙的方式组合,解决了粮食加工的问题。不知道先人的奇思妙想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还是苦心孤诣匠心独具。石碾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仍在焕发着生机。②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遥远的石器时代,从一块石头开始,人类开始书写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技术探索的最早实验品,石头曾被孜孜以求的祖先雕琢成器:石铲、石刀、石斧、石镰、石锄……在一块块石头的青灰底色上,灿然地浮起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③有趣的是,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圆圆厚厚的碾盘上放着一个憨憨的碾砣子,碾砣子上用铁轴套连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碾框,碾框外头的圆孔里斜插着一根圆圆的碾棍子。石碾的构造尽管如此简单,却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它一圈圈碾着乡村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即便已老态龙钟,也不肯停歇片刻。④通常,石碾在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树下栖身,辛劳的村民就免去了雨淋日晒之苦。这些石碾大都有一把年纪,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它们也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没有谁知道这一盘盘石碾碾出了多少米面,但在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它把人与乡村的感情碾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纯。⑤石碾的一生,充实而又忙碌,它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青石板铺砌的碾道,人走驴踩,已深深凹陷。那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脚印,回响着强壮男人铿锵有力的足音,见证着风风火火的女人利索的身姿,记录着老人沉稳而踏实的步履,留下了孩子们轻盈矫健的身手。碾稻谷、碾玉米、n碾小麦、碾高粱、碾地瓜干……五谷杂粮,哪一种都少不了和石碾的相亲相爱。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农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常常被这样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石碾在反复地碾着,直到谷皮完全脱离,小心地捧一把碾好的谷子,轻轻地将谷糠吹去,眼前即刻呈现出金灿灿的小米。⑥想起粥,想起煎饼,想起窝头,想起乡村的任何一种食物,就不能不怀想石碾的恩情。石碾不停地碾着,碾出乡村一天天的温饱。只要石碾转动,就会有乡村的殷实和富足。我的父老乡亲,也像这古朴的石碾,心平气和、任劳任怨地过着普通、平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石碾就是我们感情至深的亲人,它心甘情愿地陪伴着父老乡亲一生耕耘,不离不弃,贫贱不移。⑦时光流转,日月轮回,石碾默然挺立于风雨之中,认真扮靓村庄素淡而悠闲的光阴,独自回味那些老去的农人和乡村远去的生活。这有血有肉的石碾,默默地奉献着,以其质朴而博大的情怀,成为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1.文中①~⑤段,写出了石碾的哪些特征?参考答案:构造简单(略显蠢笨),朴素,饱经沧桑,充实忙碌。解析: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能表现“石碾”特点的信息进行概括。文章中重点的句子有“长相略显蠢笨的石碾”“石碾的构造尽管如此简单”“即便已老态龙钟,也不肯停歇片刻”“石碾大都有一把年纪,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它们也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石碾的一生,充实而又忙碌”。对这些语句归纳分析后,概括作答即可。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农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参考答案:运用反问的修辞,增强语势,有力地说明了乡村的每个人都和石碾相依为命。解析: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格式是: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从反问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其一般作用是加强语气,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参考答案:“蓄谋”贬义词褒用,在这里指思考了很久,琢磨了很久,体现了先人们的聪明智慧。解析:解题时要解释词语的本义,结合文章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答题格式:“××”一词原指……,在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本题从贬义词褒用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4.为什么说石碾是“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参考答案:①石碾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②石碾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见证了乡村人的日常生活;③石碾质朴简单,饱经沧桑,任劳任怨,也象征着乡村的父老乡亲。5.近几年,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非常迅速,许多类似于石碾这样的古物件都被废弃或被破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好事,表明了社会的进步;但在建设的同时,对一些代表乡村特点的标志性老物件应加以保护,它是几代人的记忆,应该选择一部分保留下来。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