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38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8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能说出本文的文体、作者。2.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能准确表述词句的意思。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4.能用简洁的话表述文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能准确表述词句的意思。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能结合内容理解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指名回答)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明初著名散文家,他就是——宋濂。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生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学习。2.知识链接序:作为文章的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n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赠序中的名篇有《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处士序》《送东阳马生序》等。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嗜学(shì) 叱咄(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烨然(yè)缊袍(yùn)廪稍(lǐn)冻馁(něi)(2)通假字①四支(zhī)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②同舍生皆被(pī)绮绣(被,通“披”,穿)(3)古今异义词假走卒再汤(4)一词多义至书道质(5)词类活用①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②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乱麻做的袍子;穿着破衣服。)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⑤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6)文言虚词以之(7)文言句式n倒装句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三、疏通文意重点词语解释致:获得。游:交游。降:减。舍:止息之处。日再食:每日提供两餐。馁:饥饿。四、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作者讲述自己青年时代读书之艰辛、用心之专一。第二部分(4):运用对比手法,将当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自己当年艰苦的学习环境相比较,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第三部分(5、6):点明文章主旨,勉励马生应更加努力学习。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梳理了文中的生难字词和相关文言句式。课后大家可以多多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宋濂,去体会他化苦难为动力的精神品质。二、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文中哪一句话?答案示例:“余幼时即嗜学”。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幼时读书的刻苦?答案示例:“家贫”,买不起书,于是只有靠借书来读。“手自笔录”“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说明幼时学习条件差,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明时间抓得很紧。n3.从第1自然段看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借书、笔录,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人们“多以书假余”。答案示例:因为作者守信用,每次都按时还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4.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答案示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答案示例:观点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时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观点二: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答案示例: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自己的缊袍敝衣对比,突出成年后求学生活的艰苦和信念的坚定。7.今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答案示例: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8.作者从哪几方面对马生进行了赞扬?答案示例:首先赞扬马生贤能而擅长学习;接着赞扬马生文章写得顺畅通达;最后赞扬马生求学问师的态度谦恭。9.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品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答案示例:用了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与艰难,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当今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n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试分析这篇课文的艺术特色。答案示例:①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文章第4自然段写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第1、2自然段作者自叙昔日学习的艰难,层层对比,推导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用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对比,用“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和“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从而得出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是因为其用心不专的结论,极具说服力量。②叙议结合,突出中心。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作者的志趣。(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劝学(节选)荀 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三、课堂小结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和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四、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n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