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16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19世纪60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B.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衰落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2.[2018·河南濮阳二模]随着五口通商的开始,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上海的吴健章、宁波的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附于外国人,但他们的出现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国商业发展是因为这批商人( )A.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B.创办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C.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D.抓住贸易中心转移的契机3.[2018·河南安阳二模]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意在“轮船招商”,即将福州船政局所造官船招商承领。后因“官造轮船内,并无商船可领”,遂不得不适应时势,改为“招商轮船”。这说明当时洋务官员( )A.无视中外商战中华资流向状况B.注重吸引民间资本C.竭力防范官僚和商人沟通D.加强对民族资本的控制4.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建议,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此举( )A.制约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抵制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D.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n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中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6.1881年,广州地区一些手工丝织业者因生计受到机器工业影响而捣毁了部分机器缫丝厂。事件发生后,当地官员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保证书)。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难以共存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C.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恶劣D.中国农民阶级思想愚昧落后7.据统计,从1895—1913年,全国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8.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措施( )A.表明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B.表明清政府开展“实业救国”以维护统治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9.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其广告语反映了当时( )n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先生早起出讲堂,第一注意学生装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学生所穿的靴鞋,买于陈嘉庚公司(注:陈嘉庚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A.民国教育中商业色彩较为浓厚B.提倡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C.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10.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额增至1.03亿,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额约为1.2亿银圆。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67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A.经济近代化的因素增加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11.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资源委员会,后制订了一份《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中央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n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2.[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B.政府放开对药品的管制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018·河北唐山模拟](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谁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唐]张籍《贾客乐》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唐]元稹《估客乐》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企业中已出现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与技术的人才。当时对上海部分企业经理、董事的学历进行调查,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占调查总数447人的25.4%,受过中等教育的占11.4%;银行业方面有高等学历的占47.5%,受过中等教育的占3.5%。——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1)提取材料一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不得摘抄原文)(1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述历史现象的成因。(6分)(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影响经济运动参与者积极性的主要因素。(8分)n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为“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足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1919年后 “富强”被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20分)单元小卷(九)1.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手工纺织业衰落,故选B。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反映传统小农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D项错误。2.A [解析]根据题目中“随着五口通商的开始,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得出,近代中国人抓住五口通商的机会进行了商业贸易,故选A。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出现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B项错误;题目的设问是促进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D项错误。3.B [解析]注重吸引民间资本与材料中“不得不适应时势,改为‘招商轮船’”相符,故选B。无视华资流向与材料中“不得不适应时势”“招商”不符,A项错误;竭力防范官僚和商n人沟通与材料中“初创之意在‘轮船招商’”不符,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无商船可领”“遂不得不适应时势”不符,没有涉及加强对民族资本的控制,错误。4.A [解析]“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说明只许官商合办,不允许私人办企业,这显然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此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材料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B项错误;此举抵制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与材料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C项错误;此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D项错误。5.C [解析]材料“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和“实现富国、强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故选C。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传统的重义轻利观改变为义利并重,而不是学习西方,A项错误;材料仅仅描述洋务派的义利观,并没有说明这种义利观带来的结果,B项错误;传统的观念是重义轻利,而材料中“同时倡导求‘利’”“兴办实业来求‘利’”,都不同于传统观念,D项错误。6.C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一是缺乏社会环境支持,二是面临封建势力的打压,故选C。由材料不能推断出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难以共存,且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材料分两层意思,一层体现了传统手工业者对机器缫丝厂的破坏,另一层说明封建官员对机器缫丝厂的打压,B项仅反映了第二层信息,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7.D [解析]由“从1895—1913年,全国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可见,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很快,故选D。根据“从1895—1913年,全国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无法得知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情况,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得知自然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贸易中心的变化,C项错误。8.C [解析]据材料“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出这一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材料只是说设立了商部,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机构的变革,不能说出现根本变化,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展的挽救民族危机,创办实业的活动,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设立商部和政府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D项只提到法律,D项错误。9.B [解析]材料中学生纷纷表示要使用国货的场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提倡国货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爱国运动,故选B。材料是女鞋广告,它借用了课堂的场景,不是民国教育中商业色彩浓厚的表现,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群众对国货的支持,但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不是社会共识,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用一个课堂的场景来做广告,不能反映民族资本家对教育的支持,D项错误。10.A [解析]由题干中“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67家”推知,近代中国工业机器化程度提高,符合近代化因素增加的特点,故选A。题干未提及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中国是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市场,C项错误;1911年和1933年都不属于北洋政府时期,D项错误。11.A [解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与材料中“1935年”“1937年”“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相符,故选A。1934年10月,中共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与材料中“1935年”“1937年”不符,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1935年”“1937年”不符,C项错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不符,D项错误。n12.C [解析]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出现材料中盲目抢购的现象,故选C。材料只是反映西药药房门前挤购人数多,看不出得病者人数的多少,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政府对药品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品是哪国的,D项错误。13.(1)商业活动范围广,存在长途贩运;商品种类多;有贩卖人口现象;长安是全国性商业中心;商业环境差,商人缺乏安全感;商人逐利,能够苦中作乐。(2)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教育的进步;对外联系加强。(3)经济制度、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劳动者地位、生产收益、个人情怀等。[解析]第(1)问,从商业活动的范围、类型、商品种类、社会环境、商人思想等方面总结。第(2)问,从内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教育的进步)和外部(对外联系加强)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从国家(经济制度、国家政策)、社会(社会环境)、个人(劳动者地位、生产收益、个人情怀)等角度进行分析。14.示例一: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论证: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器物”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军事领域。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总结:综上所述,“富强”的适用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其内涵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示例二: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论证:①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②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后,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③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一词使用次数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总结:综合以上所述“富强”内涵的变化,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示例三: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论证: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②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n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总结:综上所述,受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解析]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提取具有相同主题的不同信息;其次,围绕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史实)对每条信息进行逐一解读;再次,对信息与主题的线索串联总结;最后,组织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