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33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小卷(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建安十九年,刘备命诸葛亮管理蜀政。原益州牧刘璋“性宽柔,无威略”,境内刑律废弛,豪强肆虐妄为,黎民怨声载道。诸葛亮厉行法治,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他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坚持“赏不遗远,刑不阿近”。马谡违反节度,造成街亭之失,他力排众议,依法将其处斩,并上《街亭自贬疏》,自请贬官三级,并将之公布于天下。诸葛亮虽责人以严,但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牵连。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中都护李严,恣意矫旨,贻误战机,诸葛亮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然其子李丰仍留丞相府为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自此,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据陈寿《三国志·蜀书》(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依法治蜀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诸葛亮依法治蜀的意义。(10分)2.[2018·山东潍坊模拟](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二程、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认为:“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在为学方面,他主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总之,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n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摘编自钱穆《阳明学述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思想的内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意义。(10分)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正如某学者所说,曾国藩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不是为了打破儒家文化,而是为了巩固这个陈旧的思想文化体系及其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在特殊的时代里,曾国藩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士大夫,却有着不一般的提倡西学图书阅读的主张。在他的影响与支持下,一大批西学图书得以在中国面世。也许他的本意集中于西学书籍中的“技艺”与“机巧”,但在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里,却泛起了大大的波澜,让近代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投身于近代科学事业中去,这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恐怕是极力主张翻译西方图书,阅读西方图书的曾国藩始料不及的,无形之中,他成为中国近代西学图书与新学思想的一个倡导者与宣传者。尽管骨子里,他并不一定非常情愿。——摘编自郭平兴《旧灵魂中的新观念: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图书阅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及其影响。(10分)n(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国藩的“旧灵魂”。(10分)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利玛窦(1552—1610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到广州传教。起初他暂不传教,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练习写作和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并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以使自己的形象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此外,他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并自制天文仪器赠送给当地官员,结交了一些朋友。同年,他在肇庆展示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吸引了许多观众,这幅图与已有的《华夷图》《天下总图》完全不同。在此图上,中国不仅未画在世界的中央,而且除中国以外还有许多大国,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这幅图上标有经纬度,画了东西两半球,文字说明在地图边缘,对各地的自然环境、物产以及社会风俗都有介绍。肇庆知府王泮看了这幅地图后,要利玛窦把这幅图上的外文译成中文,把中国移到图版正中,在肇庆刻印。利玛窦按王泮的要求把舆图放大,重标经纬,图名改为《山海舆地全图》,又增添了一些适合中国人的注释,这是第一张用中文印刷的世界地图。后《明史》作者尽管不认可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言天下有五大洲”,中国仅为亚洲的一部分,但这些地图还是被社会不断刻印,流传颇广。——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玛窦被时人称为“西儒”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利玛窦重绘世界地图的活动。(10分)n5.(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生活在外国列强殖民印度时期。他立足于印度现实生活,将印度人民凄惨的生活细致地刻画出来。同时,他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促进印度下一代思想的觉醒。在创作技巧上,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1913年,他因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两次访华,受到不同的待遇。他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对此提出了批评,理由大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是逃避现实……2011年5月7日,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北京,共同纪念泰戈尔150周年诞辰。(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泰戈尔于20世纪20年代访问中国所受待遇不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纪念泰戈尔150周年诞辰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8分)n单元小卷(十九)1.(1)特点:制定法律,训导官员守法;将法制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率先垂范,执法公正;严格执法,恩威并施。(2)意义:打击豪强势力,维护法律权威;营造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增强蜀国实力,为北伐中原奠定基础;为后世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任答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厉行法治,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得出制定法律,训导官员守法;据材料“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马谡……他力排众议,依法将其处斩”得出法制教育和惩罚相结合;据材料中“上《街亭自贬疏》,自请贬官三级”得出率先垂范,执法公正;据材料“诸葛亮虽责人以严,但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牵连……诸葛亮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然其子李丰仍留丞相府为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得出严格执法,恩威并施。第(2)问,据材料“境内刑律废弛,豪强肆虐妄为,黎民怨声载道”得出打击豪强势力,维护法律权威;据材料“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得出营造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诸葛亮的改革还对蜀国国力、后世法治也有深远影响。2.(1)内容:提倡“致良知”“心即理也”“理生万物”;认为圣人治天下之道是“致其良知”;主张“知行合一”;重视教育,强调立志。(2)意义: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解析]第(1)问,据材料“王阳明继承陆九洲‘心即理’的思想”和“‘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得出“心即理也”“理生万物”;由材料“提倡‘致良知’”得出提倡“致良知”;据材料“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得出认为圣人治天下之道是“致其良知”;据材料“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得出主张“知行合一”;材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得出重视教育,强调立志。第(2)问,据材料“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出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由材料“‘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和“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二程、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得出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据材料“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得出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3.(1)体现: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运动。主持创办了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主张翻译和阅读西方图书。影响:推动了中国军事、经济、科技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n(2)简评:曾国藩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看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但没有认识到中国专制政治体制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灵魂深处他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大批西学图书得以在中国面世”“极力主张翻译西方图书”以及材料中曾国藩的思想和所学史实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在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里,却泛起了大大的波澜……近代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投身于近代科学事业中去”以及洋务运动的影响,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军事、经济、科技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第(2)问,据材料“极力主张翻译西方图书,阅读西方图书”以及洋务运动的史实,我们可以得出,曾国藩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看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据材料“尽管骨子里,他并不一定非常情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他没有认识到中国专制政治体制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灵魂深处他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4.(1)原因:利玛窦被称为“西儒”,可理解为时人认为他是一位具有儒士风范的外国人;传教形式灵活,有意修改教义,以适应中国人尊崇儒学的传统(或传统文化观念);入乡随俗、穿儒服、学汉语;善于结交上层精英,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利玛窦学识广博(或传播西方科技),研习儒家经典博取中国人的好感;明末一批精英思想开明,勇于学习外来文化。(任答三点即可)(2)简评:利玛窦重绘世界地图的行为,一方面适应了明朝当局(或官员、知识分子)的天朝上国理念(或陈旧观念、迂腐思想)和政治需要,反映了他以西学带动天主教传播的动机;另一方面,他坚持了西方近代科学制图法和基本的地理事实,体现了科学精神;更新了中国人的地理学和地球知识;促进了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解析]第(1)问,从“西儒”本身具备的含义理解,是时人认为他是一位具有儒士风范的外国人;据材料“要利玛窦把这幅图上的外文译成中文,把中国移到图版正中……利玛窦按王泮的要求……”,结合基督教世界认为欧洲为中心得出利玛窦传教形式灵活,有意修改教义,以适应中国人尊崇儒学的传统(或传统文化观念);由材料“用大部分时间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练习写作和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并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得出入乡随俗、穿儒服、学汉语;据材料“自制天文仪器赠送给当地官员,结交了一些朋友”得出其善于结交上层精英,积极融入中国社会;据材料“在肇庆展示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吸引了许多观众”得出他学识广博(或传播西方科技),研习儒家经典博取中国人的好感;据材料“但这些地图还是被社会不断刻印,流传颇广”,结合明朝徐光启等士大夫学习西方的史实得出明末一批精英思想开明,勇于学习外来知识。第(2)问,由材料“肇庆知府王泮看了这幅地图后,要利玛窦把这幅图上的外文译成中文,把中国移到图版正中,在肇庆刻印”可知这适应了明朝当局(或官员、知识分子)的天朝上国理念(或陈旧观念、迂腐思想)和政治需要;由材料“利玛窦按王泮的要求”并结合其传教的目的可知反映了他以西学带动天主教传播的动机;由材料“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言天下有五大洲’,中国仅为亚洲的一部分”推断其坚持了西方近代科学制图法和基本的地理事实,体现了科学精神;据材料“这些地图还是被社会不断刻印,流传颇广”得出更新了中国人的地理学和地球知识;据所学可知,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活动也促进了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5.(1)泰戈尔受欢迎的原因:他擅长将印度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中国知识分子希望从泰戈尔身上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受排斥的原因:批评者认为当时中国需要全盘向西方学习,对本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对泰戈尔存在误解,没有全面正确解读泰戈尔的思想。(2)意义: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借鉴吸取世界先进文化。[解析]第(1)问,结合泰戈尔思想主张特点、文学贡献,以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同派别政治主张的差异、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分析说明泰戈尔于20世纪20年代访问中国所受待遇n不同的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的特点,分析纪念泰戈尔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