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99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白居易诗四首中唐诗歌流派很多,创作数量最多,由于战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倾向于冷静的观察和思考,诗歌创作转向现实主义的道路,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晚唐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以发展。对于中晚唐诗歌的鉴赏,设题时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是重点。本单元的作品都选自“中唐”和“晚唐”。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复杂尖锐,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张籍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的新乐府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他们的诗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了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外,中唐时期诗歌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了。大历年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都是盛唐诗风的余响;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而李贺则以秾丽的色彩,出人意料的想象,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苦闷和追求;刘禹锡、柳宗元借山水以抒幽愤,有独到的成就。晚唐诗歌随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有很大变化。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皮日休、杜荀鹤等人继承新乐府传统,反映民生疾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缺乏艺术创造性,影响不大。在诗坛上占据显要地位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人称“小李杜”,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慨于盛世之不再,诗中充满了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杜牧的诗出语警拔、含意深远,常带有史论色彩,这些对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有较大影响。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思想。2.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思想内容,了解新乐府运动。3.体会白居易诗歌高超的艺术性。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n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意解读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怀之作。全诗处处紧扣题意,首句仅用“时难年饥”四字就把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敝、时局动荡的状况揭示出来,因为动乱,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两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现的田园荒芜,骨肉兄弟颠沛流离的悲惨场面,既是实写诗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现整个战乱给全体黎民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小见大,虚实结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后两联触景伤情,写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像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紧接着写兄弟失散既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苦无依,又像离根之飞蓬,飘摇不定,进一步揭示出战乱的祸害深重。同时也是首句“时难年饥”的极好注脚。诗人出以口语,看似轻松客观地记述当时的印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像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妻子,想象着妻子也在家中对着月亮想念他。名句识记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考点演示 请你简要分析一下本诗的语言特色。答案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都能道出的真实情感。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歌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的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并且由于白居易诗歌语言浅近、平易,形成了一个通俗诗派,后世对其诗风的认识往往与元稹并提,有“元轻白俗”的评价。晚年n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二、写作背景《轻肥》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受了严重的旱灾,广大百姓衣食无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当时白居易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看到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而朝廷的权贵、宦官们却及时行乐,过着“乘肥马,衣轻裘”的奢侈生活。白居易在悲愤之余,提笔写下这首诗。《花非花》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白居易后期作品,旨在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杜陵叟》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元和三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地“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了《新乐府·杜陵叟》。《问刘十九》元和十年(815),白居易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其朋友嵩阳处士刘珂来往密切,写下了不少反映这种生活的诗作,《问刘十九》就是其中一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朱绂(fú) (2)紫绶(shòu) (3)樽罍(léi)(4)衢州(qú)(5)京畿(jī)(6)蠲免(juān)(7)醅酒(péi)2.填空。(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长恨歌》和《琵琶行》是他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2)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3)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n(4)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5)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6)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脍:切细的肉(2)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酿的米酒,上面浮着细小如蚁的酒渣,微呈绿色,故称“绿蚁”(3)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考课: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4)帝心恻隐知人弊。弊:困顿(5)晚来天欲雪。雪:下雪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分析所运用的手法。(1)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2)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宦官们耀武扬威地赶赴军中宴会,马跑得飞快,尘土飞扬。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出宦官们的盛气凌人。(2)该句在诗中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与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进行对比,前句铺叙宦官的奢靡,展现了官场的黑暗,后句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揭示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勾勒出一幅畸形的现实社会图景,反映了中唐时期朝政腐败、宦官当道的现象。讽刺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表现了作者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结构图示《花非花》n《问刘十九》二、要点赏析1.阅读《轻肥》,回答下列问题:(1)内臣们赴宴时的表现如何?诗人用什么手法描写了宴会的场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内臣们赴宴时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诗人用了铺陈、夸张和渲染等手法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之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食足。(2)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们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2.阅读《花非花》,回答下列问题:(1)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花非花》的语言却并非如此,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具有朦胧之美。“花非花,雾非雾”两句首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半来”的是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到的是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3.阅读《杜陵叟》,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析本诗塑造的“杜陵叟”形象的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这是一位守着薄田,衣食不继,受尽剥削的贫苦农民形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至今仍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2)这首诗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其作用是增强了批判的力度,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4.阅读《问刘十九》,回答下列问题:(1)一、二句以“绿”描绘新酒的清醇,以“红”描绘火炉的形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个形容词意在营造待客的环境,渲染、烘托一种优美、温馨的气氛,表达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2)这是一首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的真诚,来得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三、疑难探究5.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注 直通“值”,价值之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两诗均充满了感情,诗人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n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两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手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揭示主题,诗中对卖炭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对比手法,通过炭和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6.白居易的《花非花》所写的这个东西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诗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两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3)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一、基础巩固1.下列对《轻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B.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C.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D.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2.下列对《杜陵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nA.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D.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3.下列对联对应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同切孔颜②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③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④建功立业,修文韬武略 安命顺时,养学问才思A.孟子 屈原 陶渊明 “三曹”B.孔子 屈原 陶渊明 “三苏”C.孟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曹”D.孔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苏”答案 A解析 ①“孔颜”代指“孔子、颜回”,意思是孟子像他们一样“忧世”。②奔腾不息的汨罗江是屈原的化身。③化用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④对联中暗藏“建安文学”四字,指“三曹”,即“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n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注 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B.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C.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D.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庸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答案 B解析 B项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5.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2)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3)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nB.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C.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革、一种出新。D.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答案 A解析 A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7.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2)此诗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在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B.颈联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C.诗人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夜景:“灯火”、“星河”、月光从光的角度,夏风从声的角度。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D.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凉风习习、景色宜人的夏夜的喜爱以及盼望与老朋友共同欣赏这美景的心情。答案 Bn解析 B项无“拟人、夸张”,应为“新奇的比喻”。9.关于《江楼夕望招客》,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景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诗人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