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78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9课 李商隐诗三首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思想意识。2.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点。3.了解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及创作风格。无 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④。注 ①这两句说,相见不容易,别离也不容易,何况又遇上春末花残时节?②丝:与“思”谐音。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思念和无穷无尽的别恨。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烛脂流溢如泪,称“蜡泪”,常用以象征别恨。③镜:名词用作动词,对镜的意思。云鬓:青年女子两鬓黑云似的头发,借指青春年华。这两句是说,晨起对镜,只愁青春易逝,会合无期;入夜吟诗,应觉月色凄寒,心绪悲凉。④蓬山:蓬莱山的简称,传说中海上的仙山,这里用来指所爱者的住所。青鸟:传说中作为西王母信使的鸟,曾在西王母和汉武帝之间传递消息。后来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为探(二字读去声)看(平声):试为探听一下。诗意解读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写自己整天沉浸在离愁别苦的情绪之中。首联写伤别和伤春之情交织在心头。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意思是说,要是不相思、无别恨,除非自己身死,表达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颈联通过“晓镜、夜吟”富于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设想别后将会整天被离愁别苦纠缠着无法排遣,进一步写出自己的思念之切。尾联以“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结束。全诗虽写爱情,但也带有自况的意味。名句识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考点演示 颔联在诗中表示什么意思?现在还可比喻什么?试举几个例子。答案 以春蚕蜡炬作比,表示两情坚贞,至死不渝。现在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被赋予更丰富的含意,如敬业奉献,执着追求等。(例子只要符合要求即可)n一、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两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令狐楚死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曾入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为掌书记;后入徐州卢弘止幕,为判官;又入东川柳仲郢幕。其间也曾在朝任官,但终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病卒。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他继承杜甫、韩愈等人的优良传统,进而形成了独有的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特色。他的诗,深于寄托,工于比兴,意境含蓄,尤其是无题诗,达到了托意空灵、兴寄深微的独特境界。语言则典丽而清新,同时不乏沉郁凝重之气。在用典上,他掌握杜甫用典自然的技巧,借助恰当的历史对比,使意思畅达;而他的爱情诗善于化用神怪故事,深得李贺长处。二、写作背景《无题二首(其一)》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当时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诗人与自己所爱的一位贵家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一切美好,都成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贾生》晚唐时期,许多皇帝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加上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却终身潦倒,始终难以施展才能,心情很是苦闷。有感于斯,诗人借贾生之故事,写了这首诗,既是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柳》这首诗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此时李商隐的妻子刚刚病故,自己又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将要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作者自己由于党争的倾轧,长期沉沦下僚,“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心情极为沉郁苦闷,一时间悼念妻子,悲叹前路,百感交集,于是写了这首诗。借柳的昔荣今枯变化,寄寓自己的迟暮之伤、沉沦之叹。1.填空。(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著名诗人,作品缠绵悱恻,著有诗集《李义山诗集》,n与杜牧并称“小李杜”。(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断肠:销魂,令人陶醉(2)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肯:岂肯;如何肯,表强调(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虚:徒然(4)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旋的蓬草一、结构图示《贾生》二、要点赏析1.阅读《无题二首(其一)》,回答下列问题:(1)诗的首句连用两个“昨夜”,显得重复吗?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不重复。首句“昨夜”连续出现,不仅表明诗人是在回忆往事,而且昨夜与今夕构成对比:同样的星辰,同样的和风,而人的境遇却不相同。这样更利于表现诗人亲切美好的一幕成为难以追寻的记忆的内心凄苦。(2)“转蓬”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请说说本诗中“转蓬”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在古诗词中,“转蓬”重在强调孤独和漂泊无依。诗人以“转蓬”自喻,有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把自己寂寞飘零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真切深刻。2.阅读《贾生》,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2)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于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3.阅读《柳》,回答下列问题:(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诗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三、疑难探究4.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为隐晦之作,有人认为《无题二首(其一)》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是一首别有寄托的政治诗,请谈谈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对于这首无题诗的主题,历代各家笺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首联,诗人显然是在回忆昨夜的情景,“星辰”、清风、“画楼”、“桂堂”,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可惜难以追寻!颔联,诗人回到现在,“彩凤”、“灵犀”两个特定的意象,使诗人感觉自己和意中人的心会飞越阻隔像灵犀一样一线相通,到这里,诗人苦闷中又带着欣喜。颈联,“送钩”、“射覆”的游戏,“春酒”的暖意,“蜡灯”的映照,诗人想象着意中人n参与盛宴的情景,此刻更感凄清寂寞。尾联,借“蓬草”这一形象,诗人觉得自己像蓬草一样飘转不定。至此,星辰、清风、画楼、桂堂、彩凤、灵犀、送钩、射覆、蓬草等一系列形象便把诗人抒写的爱情阻隔的怅惘与生活漂泊的惆怅融合在一起了,自伤身世的意味就跃然纸上。而诗中欢乐气氛的渲染,是足以反衬作为全诗中心内容的对仕途坎坷的咏叹的。因此,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不必看得太死。作为抒情诗的美感内容,本来就包含多种方面、多种层次,因而人们在鉴赏时,也必然各有所侧重,各有其接近诗人美感核心的渠道。只要从形象本身解读诗歌就会发现该诗清晰的感情脉络,人们完全有可能在大体一致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各自不同的玩味。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叹,令人怜悯)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叹,令人怜悯)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爱,指月光善解人意)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羡,惹人羡慕)答案 A 解析 A项“可怜”是令人感慨万千,寓微讽之意。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________;________。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迭的轮转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A.⑥②④③⑤①B.⑥③②④①⑤C.④②⑥③⑤①D.④③⑥②①⑤答案 D解析 ①⑤句为陈述句,可知是第二组句子,依据后文“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n开始”,抓住关键词“寻找”可知前文应为①⑤句,故而排除A项和C项。第一组中,依据句式结构和时间“少年”“成年”可知应为⑥②句,也可排除C项;依据句式“谁不曾”可知②③⑥应相近,但③句中的“寻访静谧的田园”不能在⑥句的“少年”后,排除B项;依据结构可知④句的“谁没有”置于最前,后接“谁不曾”,由后文“年华如水静流”可知⑥②句应在前与之衔接,故答案为D。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代 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答案 D解析 “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错,“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入景,借景写情。4.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2)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天上的残月和丛生如结的丁香花,烘托了女子的相思之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①,徒劳恨费声②。五更疏欲断③,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④。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n ①高难饱: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②费声:枉费鸣声。③疏欲断:鸣声稀疏,无力继续下去。④故园芜已平:这句语出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写成,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B.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上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C.颔联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D.颈联写作者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这两句和上文的咏蝉无关。答案 D解析 D项这两句看似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6.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本诗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蝉?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疏落断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情,这是侧面烘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隋 宫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绝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了寥寥二十八字,就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B.第一句极写隋炀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顾常理的地步,活脱脱地勾画出隋炀帝乐其所乐,不顾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态。C.第二句运用反诘语气,“谁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炀帝根本不把属下的劝谏放在眼里,诗句从这一特定角度,概写隋炀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径。D.诗人举南游江都以概其余,显示了选材上的艺术匠心,又从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例,略作点化,就收到了借一斑窥全豹的艺术效果。n答案 C解析 C项第二句看上去像反诘口气,实为陈述。8.本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句诗兼用铺写、夸张、讽刺的手法,意境深远。且看春风似剪刀,裁尽全国宫锦用作南游的马鞯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挥霍、作践;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运河一带)进而到陆路,都遭到隋炀帝南游人马的骚扰,简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潜在的灭国的危机,那澎湃的覆舟之水,毕见于读者的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