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09 KB
  • 2022-04-13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白鹿原》家族的学堂学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0课 《白鹿原》家族的学堂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白鹿原》中的名言警句。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安排。3.练:学习本文运用的对比、铺垫手法。4.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一、诵记名言警句《白鹿原》中的名言警句1.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2.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事。3.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4.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记录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2.相关链接整部《白鹿原》充满着史诗品格。它着墨于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以白鹿原为近现代历史更替嬗变的舞台,以白、鹿两家三代人各自的命运发展和相互间的人生纠葛作为主线,细腻地反映出白、鹿两大家族及周围各色人等祖辈三代人的恩怨纷争、灵肉交缠。借助这个颇具史诗意蕴的故事,小说深刻地审视了凝结在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民身上的民族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且演绎了“一个民族的秘史”。《家族的学堂》节选自《白鹿原》第五章。节选之前的内容写了李寡妇地卖两家,引起了白嘉轩与鹿子霖的争斗。二人为了挣个面子,决定见官进行解决。鹿泰恒怕鹿家输给白家,从n此不好抬头,便默许了儿子的做法。后来还是朱先生出面,一纸劝解信,了结了官司,白、鹿二人在冷先生的调解下,不仅没要李寡妇的地,而且还周济了她一些粮食和银元。这事传开影响很大,白鹿村被滋水县令批为“仁义白鹿村”,凿刻石碑一块,并亲自送到了村上。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修葺祖祠、兴建学堂、教育后人,为的是“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永久流传。小说的第六章,改朝换代开始了,白鹿原传统的宗法制度面临着种种考验。原来比较单一的群体也逐渐分化为三种势力:国民党、共产党、土匪。年轻人也渐渐长大了,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鹿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1)单音字①料峭(qiào)   ②衣襟(jīn)   ③规矩(ju)④趔趄(lièqie)⑤愠怒(yùn)⑥雏形(chú)⑦祠堂(cí)⑧亲昵(nì)⑨繁衍(yǎn)⑩椽子(chuán)⑪作揖(yī)⑫愣怔(zhenɡ)⑬栋梁(dònɡ)⑭打诨(hùn)⑮逃遁(dùn)(2)多音字①劲       ②识(3)辨形组词①②③④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①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如“春寒料峭”。②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③愠怒:生气;恼怒。④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极不近情理。⑤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⑥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⑦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2)近义词辨析①究竟·毕竟辨析n 究竟:名词,结果,原委;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副词,毕竟,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句 前些年,春晚广告虽然挣你的钱,但毕竟没有影响观众看节目;而近年来春晚广告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节目中,究竟是让观众看节目还是看广告呢?②优雅·幽雅辨析 优雅:优美雅致;多指唱词、演奏等优美高雅,多指姿态、举止。幽雅:幽静而雅致,多指景致或环境。例句 a.范冰冰在自家微博上曝光了最新的冬季羽绒服饰写真,写真中的范冰冰优雅迷人。b.酒店彰显了传统的中式江南建筑与现代装饰的完美结合,与幽雅深邃的竹海、温泉融为一体。四、速读感知课文1.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白嘉轩给两个儿子断了偏食;(2)白嘉轩不肯替两个儿子撵走卖馍客;(3)白嘉轩决定翻修祠堂,创办学堂;(4)插叙祠堂的来历、村庄的历史及白、鹿二姓的根源;(5)插叙鹿家老太爷未了的遗愿;(6)白嘉轩与鹿家商讨翻修祠堂的方案;(7)翻修祠堂开工,族人出钱出力;(8)工程竣工戏班子大唱三天三夜;(9)白嘉轩与鹿子霖一起请先生,朱先生举荐徐秀才坐馆执教;(10)开馆典礼。2.本文的主要情节是翻修祠堂和兴建学堂,在此前后作者安排了一系列具体情节。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色和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之前主要采用了插叙的记叙方法。这些插叙部分讲述了祠堂的故事、家族的规矩、鹿家的往事等,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故事内容;使故事完整,前后连贯;使情节的发展有更好的方向;为后文的翻修祠堂和创办学堂做铺垫。之后的情节安排主要在于渲染翻修祠堂和创办学堂的热闹气氛,也助于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表现人物性格。一、重点突破1.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嘉轩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白嘉轩既是家长,又是族长。作为家长,他爱孩子,可没有背过、抱过孩子,对儿子的偏食,他也“当断就断”,他的心硬来自他骨子里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思想中又有保守的、封闭的、顽固的一面。作为族长,强烈而自觉的族长意识是支撑他笔直的、挺直的腰板的精神支柱。他主持修祠堂建学堂,提出大胆的方案,自己慷慨解囊,这都体现了他作为族长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坦荡为人,立得端、行得正的坚强精神。2.白嘉轩作为父亲,深爱着他的两个儿子,但表现出的却是很冷酷的一面,试分析其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首先,白嘉轩作为一位封建族长,自觉维护着那一套森严的封建宗法家族体系,正是族长这一有别于地主的特殊身份,使他拥有了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上自然就表现出专制色彩。开篇“买罐罐儿馍”一部分就体现了这一点,像他妈和媳妇所说的“心硬”。其次,白嘉轩又深爱着他的两个儿子,“白嘉轩太喜欢这两个儿子了。他往往在孩子不留意的时候专注地瞅着那器官鼓出的脸”,却不像一般人那样做出疼爱亲昵的表示,而是体现在另一方面,儿子大了,要读书了,他要建学堂,虽不全是为儿子,但凸显出他父爱的博大、厚重。3.文中写修祠堂时,为什么又对“天下第一勺”的事进行了详尽描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天下第一勺”的打拼经历与成功后的荣耀,在闭塞落后的白鹿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对于上不起学的下层穷苦人来说,这是发财致富、获得荣耀的捷径,从而衬托了人们追求功名荣耀的从众心理。“天下第一勺”成功后,却不让后人走这条路,他认为这是伺候人的事,顶没出息,让人伺候才算荣耀祖宗,他要让后人走科举之路——读书、做官。这样详写也为鹿家这次欣然同意修祠堂做了铺垫,同时也表明白鹿原的学堂恪守的依然是腐朽落后的办学理念。4.文章在叙述兴办学堂的前前后后时,设置了哪些情节来渲染热闹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从事情的起因着手,对祠堂来历与村庄历史的交代,翻修祠堂,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村庄洋溢着欢悦喜庆的气氛;工程竣工时请来了戏班子,唱了三天三夜;白嘉轩、鹿子霖一起去白鹿书院请朱先生,朱先生对他们感激不尽;简朴而又隆重的开馆典礼……作者把兴办学堂当成一件大事来写,由衷地赞赏了这种功德无量的行为。同时,还表明此举在族中受欢迎,也展示了白鹿原纯朴的民风。二、疑点探究5.文中的叙述方式以正叙为主,插叙为辅。插叙部分可否去掉?试举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整部小说结构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时空的直接跳跃,跳跃之处以空行来标明。这样就能避免行文的拖沓,使任何一段场景都能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而进入另一时空的文字也无须过多地交代。二是过去时叙述(倒叙、补叙、追叙)、进行时叙述(正叙n)、将来时叙述、过去将来时叙述的综合运用。既使主次分明,描述起来从容不迫,又使结构多元化,避免了单一的模式,还能对前文起补充作用。文中的插叙部分不能去掉,这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故事完整,前后连贯。文中用插叙的方法讲述了祠堂的故事、家族的规矩、鹿家的往事等,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故事内容,使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方向。6.白嘉轩作为白、鹿大家族的族长,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这样的封建家族的家长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家》的主题是抨击封建家族制度与专制思想的罪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向旧的封建统治发出的“控诉”,而控诉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老一辈封建家长。所以,在巴金的笔下,高老太爷是专横的、虚伪的、腐朽的,是书中反面人物的代表。而《白鹿原》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抱有深深的怀恋,虽然其中不乏批判,但对其中优秀的成分是赞赏和留恋的。其代表人物白嘉轩,就是他精心塑造的小说第一主人公,是几千年中国宗法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就个人品质而言,他完美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程度。他的缺点,更多的是体现了文化本身的缺陷。与高老太爷相比,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三、美点赏析——对比、铺垫手法的运用7.文章中展现祠堂破败不堪的一段用笔不多,作用却非常大。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那座祠堂年久失修,虽是祭祀祖宗的神圣的地方,却毕竟又是公众的官物没有谁操心,五间大厅和六间厦屋的瓦沟里落叶积垢,绿苔绣织,瓦松草长得足有二尺高;椽眼里成为麻雀产卵孵雏的理想窝巢;墙壁的泥皮剥落掉渣儿;铺地的方砖底下被老鼠掏空,砖块下陷。”这部分描写展现出了祠堂的破败不堪,重修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下文重修祠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这也同后面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主旨。这破落的祠堂也象征着族长的威信在人们心目中的没落惨淡。四、随堂写练8.《白鹿原》描写了一些有虚有实的场景:共产党员白灵牺牲的那天晚上,给她的亲人们托梦;鹿三杀死了生活放荡的儿媳田小娥后,被鬼魂附体并带来一场大瘟疫。这些虚实参半的描述,深刻地展现了他们的人格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特体悟。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我走近他,先端详他的脸,再端详他的手指和小提琴。然后,我坐下,靠着桥n洞洞壁,专心致志地聆听琴声。头顶上,火车撞击轨道的声音渐渐依稀,我的耳廓里荡漾的全是琴声。坦白说,我根本不知道他在努力演奏的是何乐曲,我只是喜欢这欢快的节奏。我能感觉到四周的空气里,流淌着轻灵曼妙的乐曲。无端地,我想起春天的脚步声,想起童年。在中国老家,乡下,春天到了,绿草茵茵,我和其他几个顽童在裤裆底下夹一根棍子当尾巴拖在地上呐喊着“骑马啦,骑马啦”,一同呼啸着从山冈往山下冲……一曲终了,换一支。我依旧不知曲目,只意识到琴声柔和多了。我闭上眼睛——云游,回到了中国。杏花,春雨,江南,淡淡的喜悦。好像有风过来了,一地的落英缤纷。晶莹的泪滴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要求休学一年。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就是的。”“不休学不行吗?”“不行。”“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的爱面子的弱点早在此前就已经形成。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父亲是个纯粹的农民,供着两个同时在中学念书的儿子。父亲供给两个中学生的经济支柱,一是卖粮,一是卖树,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卖树。我上完初一第一学n期,寒假回到家中便预感到要发生重要变故了。父亲说出谋划已久的决策:“你得休一年学,一年。”他强调了一年这个时限。我没有感到太大的惊讶……父亲接着就讲述了他让哥哥一年后投考师范的谋略,然后可以供我复学念初中了。我说:“休学?”父亲安慰我说:“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我也不以为休学一年有多么严重,我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座位排在头一张课桌上。我轻松地说:“过一年个子长高了,我就不坐头排头一张桌子上咧——上课扭得人脖子疼……”父亲依然无奈地说:“钱的来路断咧!树卖完了。”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在校长、班主任和她中间,她恰好是最不应该产生这种心理的。她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在黑板上写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的通知之类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我把那张硬质纸印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两只手插在外套的口袋里。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学校门口又涌来一拨偏远地区的学生,熟悉的同学便连连问我:“你来得早!报过名了吧?”我含糊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声“等等”。我停住脚步。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潮水,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瞬即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次这种酸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疏通的倒流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咧。”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n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二十五年后,卖树卖树根(劈柴)供我念书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我惊讶得不知所措。“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我浑身战栗,久久无言。我像被一吨烈性TNT炸成碎块细末儿飞向天空,又似乎跌入千年冰窖而冻僵四肢,冻僵躯体,也冻僵了心脏。在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的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中,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那一年学……”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任务大大缩小,我们班里,剃了光头,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一个个位数,而在上一年的毕业生里我们这所不属重点的学校也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我如果不是休学一年当是1961年毕业……父亲说:“错过了一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我感觉到炸飞的碎块细末儿又归结成了原来的我,冻僵的四肢自如了,冻僵的躯体灵便了,冻僵的心又镗镗跳起来的时候,猛然想起休学出门时那位女老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儿。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的依然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便安然合上了眼睛,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我今天终于把几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源泉哦……点评 文章的过人之处正是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晶莹的泪滴”这一细节。在两次实写女教师的眼泪之前,文中有一段对她的眼神的非常精彩的描写:“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老师的眼神的感受。读懂了这段话,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那女教师为“我”的休学遭遇而流的泪,也是她为自己的爱莫能助而流的泪,是她的同情之泪,是她善良美好人性的显现,是纯洁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她的泪使“我”感受到了爱的强大力量,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滋养自己生命的精神源泉,成为一个富有良知、同情弱者、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何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本文的构思即是一个很好的诠释。n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老人倒地却无人搀扶的事件中,许多人冷漠麻木,从倒地老人身边走过竟然不管不顾,他们的心地真是乏善可陈。②苏轼尽管在政治上失意,屡遭贬谪,但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成就让人望其项背。③这些年老王尽心尽力,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怎么能一笔抹杀呢?④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有1万属12万余种,真菌的分布极广,可以说是无所不在。⑤今天小明的发言很精彩,可有人还是要说短论长,这让小飞有点生气,他觉得这次演讲不容置喙,希望大家不要做过多评论。⑥新建的佛山图书馆中的名著琳琅满目,《西游记》《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覆盖古今,给市民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A.①②④B.①②⑤C.③⑤⑥D.③④⑥答案 B解析 ①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此处望文生义。②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应改为“望尘莫及”,或“难以望其项背”。③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使用正确。④无所不至: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使用正确。⑤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合语境。⑥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B.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C.白鹿原,是一个深情而神秘的地方,闻名遐迩。“白鹿原民俗风情旅游区”地处西安市东南,白鹿原腹地,鲸鱼沟中上游,大约距西安20公里左右。D.整个一个漫长的春天里,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景象。答案 B解析 A项“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这里强调的是作者,后面应改n为“如《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C项语意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D项搭配不当,应将“景象”改为“气氛”。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们为什么重视邻里关系呢?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之需,而且守望相助,危难时还可以互相保护,这是客观的实际利益需要,也受到了基层政治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搞好邻里关系,______________。良好的邻里关系还使人体验到了我们同住在一起的亲近感所产生的幸福感和人生意义。A.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精神家园之感,继而才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B.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C.不仅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邻里和睦,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D.不仅让人会有精神家园之感,而且邻里和睦,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继而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答案 B解析 比较各项中“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邻里和睦”“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会有精神家园之感”这四个方面的逻辑关系,根据这四者的关系考虑,可以确定答案为B。4.余秋雨曾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因此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等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请从下面这些人物中选择两个,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不想大团圆”的句子。人物:屈原、杜甫、陈忠实曹雪芹不想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孔尚任不想大团圆,借侯、李的离合之情,抒发了他对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屈原不想大团圆,于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白。(2)杜甫不想大团圆,作《三吏》《三别》,感叹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3)陈忠实不想大团圆,借白、鹿两家的恩恩怨怨演绎了一段民族的秘史。(任选两个)5.下面是在上海发布的2019年篮球世界杯会徽,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特点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构图特点:京剧脸谱化的篮球外形,内藏“二龙戏珠”图案。寓意:脸谱化的篮球象征篮球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尚美精神的融合;“二龙戏珠”,象征篮球运动中双方运动员之间的激烈争夺。二、阅读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朱先生退兵陈忠实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试考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按规定就要取消省试的举人资格。陕西巡抚方升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竟然破例批准了省试的结果。朱先生随即住进白鹿书院。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两位差官大为惊讶,晨诵算什么?不就是背书念书吗?念书背书算什么搁不下的紧事呢?随之就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说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让司机发动了汽车,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让妻子朱白氏给他换了一件干净衣服,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出了白鹿书院。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只瞧了一眼就不打算再瞧一眼,连呼去去n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哪知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扯开步径自走了。日暮时分,朱先生走到一条小河边,隔水相望,那边已是穿着清家服装的兵勇。他走过木板吊桥,就被兵勇们截住,喝问不止。朱先生放下肩头的褡裢,取出一方纸呈给兵勇们的头目,那是方升当巡抚时亲笔题赠给他的一帧条幅:学为好人。这帧条幅现在成了通行证,在剑拔弩张的两军对垒中显示奇效。兵勇们把他带有强迫性地弄上汽车。朱先生一路吐得搅肠翻肚。方巡抚在他的行营里接见了朱先生,并备下一桌丰盛的晚餐,朱先生却远远坐着不上餐桌。方巡抚谦和地说:“先生屈就便餐。待我平定逆贼收复西安之后,再请先生。”朱先生摇摇头,仍不动身。方巡抚问得紧了,朱先生才说:“我害怕。”方巡抚问:“这里就你和我,怕什么?”朱先生嗫嚅道:“我看见你这一身戎装就好像看见了白刀子进去红刀子拔出。我害怕。”方巡抚听罢哈哈大笑:“哎呀先生,好,今日我破例一次。”说罢便脱下戎装。朱先生这才坐到桌前,说:“这才像个人了。”席间,朱先生不动荤菜更不动酒,见方巡抚刚放下筷子,便从褡裢里掏出一只瓦罐,把盘中剩下的荤菜素菜倾盘倒进瓦罐里去,憨憨地说:“我把这些好东西带回家去,让孩子尝尝。”方巡抚惊问:“何至于此?”朱先生说:“天下大乱,大家都忙着争权逐利,谁个体恤平民百姓?我今日专程求恩师讨活路来了。”方巡抚顿然激愤起来:“先生为关中大儒,既已困拮如此,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我正为此披挂戎装,平叛讨贼,重振朝纲,百姓正翘首以待。”朱先生模棱两可地问:“你能平定关中,我深信不疑。武昌呢?湖广各省呢?谁去平叛?”方升说:“我为清臣,誓为朝廷尽忠。我丢掉的江山,由我收回。至于武昌湖广,那非我辖地,鞭长莫及。”朱先生笑说:“一树既老且朽,根枯了,干空了,枝股枯死,只有一枝一梢荣茂,这一枝一梢还能维系多久?”方巡抚听了,先是警惕地打量着朱先生,继而脸色骤变,站起身来:“先生免言!我原以为你清高儒雅,想不到已改投门庭,为叛贼充当说客!”朱先生坐着不动,稍微提高了话音:“恩师听我坦白。张总督文告我只领受三条,一为剪辫子,一为放足,一为禁烟,我仍矢守白鹿书院,晨诵午习,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恪守‘学为好人’的宗旨。”说着就掏出方升题赠的条幅。方升怒气难平:“我只要亲自腰斩n了那个负义之徒,宁可肝脑涂地亦不顾及。”朱先生听了不以为然地笑了:“不义之徒自有灾池等着他,何必你兴师动众?恩师常言‘顺时利世’,在秦为政多年,颇获人心。而今挟刃领兵几十万进入关中,腰斩的岂止张某一人?目下城里城外惊慌失措,谣传恩师要洗城。战事一起,遭伤害的是百姓,你就要落千古骂名了。”说到此,朱先生背起褡裢就告辞径自去了。朱先生在他的老师杨扑家里住了两日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张总督一见面就跪下了:“我代表免遭屠城的三秦父老向先生一拜。”朱先生这时才得到确凿消息,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次写到朱先生不喜欢看到他人的戎装,这说明朱先生不喜欢军人。B.朱先生凭着他与方升的交情和对方升的了解,自信方升会听取他的意见而退兵,因此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背起褡裢就告辞径自去了”。C.朱先生离开方升去了他的老师杨扑家里住了两日,这是为了探望他的老师杨扑。D.本篇小说在伏笔与照应上很有特色,做到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整篇作品结构严谨。答案 D解析 A项“朱先生不喜欢军人”错,这是他争取主动的方式。B项“自信”无中生有。C项有顺道探望的意思,主要是他的策略。7.小说中朱先生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恪守孝道。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②不畏权势。张总督的官差送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到来,朱先生仍坚持晨诵。③胸襟开阔,见识远大。朱先生力劝方升退兵不是为了张总督,而是为了不让关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④淡定自若,大智大勇。朱先生只身一人前往军营,与方升周旋,终于劝退清兵。⑤饱读诗书,圣哲儒雅。8.朱先生劝方升退兵的过程充满着关中大儒的智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智慧的表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有备而来。见方升之前准备了方升题写的“学为好人”的字幅。②用害怕见到军人戎装的话,让方升脱下戎装,变被动为主动。③用把荤菜素菜倾盘倒进瓦罐里的举动诱使方升说出“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的话。④用树将枯死来比喻清廷即将覆灭,让方升看清大势所趋。⑤拿出方升题写的字幅“学为好人”,既一语双关又拉近距离,为方升最终接受他的劝导打下基础。⑥在方升脸色骤变时,既针锋相对“提高了话音”,但又极有分寸,只是“稍微提高”而已。⑦晓以利害,让方升自己明白不该伤害百姓,不落千古骂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