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48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2018·河南濮阳一模]《明书》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实行的举措是( )A.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D.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2.明初,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3.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明英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4.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B.内阁权力扩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5.[2018·河北衡水模拟]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限逐渐被削弱。由此可知( )A.清朝初年,君主权力受到较大制约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权力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失误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6.“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7.[2018·湖南衡阳联考]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 多则10人少则1人,70%的时间6—7人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4—6人同治 5—6人光绪 76.5%的时间4—6人n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二、非选择题8.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宰辅年表一》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其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课时作业(四)1.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明太祖“取天下”后杀戮功臣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废丞相,强化君主专制,与材料中措施目的和效果相同,故选B。迁都北京与材料举措不同,A项错误;根据所学,明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不利于巩固统治,C项错误;根据所学,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且密折奏事制度是清朝的政策,D项错误。2.C [解析]据材料“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材料中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六部可参与大政大狱的研究,并未扩大其权力范围,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矛盾的缓和,D项错误。3.A [解析]根据材料,内阁机构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也逐步完善,故选A。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C项错误;“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材料对此缺乏依据,D项错误。4.B [解析]明代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臣的票拟要由皇帝决定是否采纳,故内阁权力的扩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故选B。六部是国家中央行政机构,而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明代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期内阁可以命令六部,不能表明六部演变为内阁的下属机构,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国家法定的决策机构,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而宰相是国家法定的地位最高的大臣,D项错误。5.A [解析]材料中“清朝初年……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权力,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议政王大n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C项错误;康熙帝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不是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D项错误。6.A [解析]“廷寄”上谕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故选A。军机处无决策权,B项错误;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是总领全国政务,C项错误;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无监察权,D项错误。7.C [解析]综合材料可知,历朝军机大臣人数都在6人左右,故选C。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可以随时决定军机处的权限大小,A项错误;从材料中反映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其机构设置和人数并不确定,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变化而不是保密的程度,D项错误。8.(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明初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后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出现。(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得出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初沿用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后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出现。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得出内阁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得出内阁成员大多具有进士资格,他们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代的政治建设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缓冲皇帝和国家机构的矛盾。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央各部的权力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