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96 KB
  • 2022-04-13 发布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第7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7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时期,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清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的农业生产原始农业商周农业生产工具 主要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 出现了     ,但仍然以木器和石器为主 耕作方式 主要耕作方法是 耒耜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n    作物种类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生活方式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    ;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构图解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3)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 ②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     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代以后,江南形成      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5)农田水利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    ,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    ,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教材补遗】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历史条件①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          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①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3)地位、影响①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       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n【易错提醒】“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考点一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完善耕作方法和田间管理系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史论结合】史料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张芳《中国农业科技史》解读 史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状况,说明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问题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农业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考点二 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易于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农民很容易破产。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扶持小农经济发展。②不利因素a.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b.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农民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史论结合】史料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n见谷赈给贫人。——摘编自《后汉书》解读 史料不但从官员引导、改进技术等方面描述了官员对农业的重视,即“重农”思想,而且体现了政府在发生天灾时减赋赈灾。问题 据史料,总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2.以通史视角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2)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等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史论结合】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7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解读 史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最后一句话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的兴起。问题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n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 2018·全国卷Ⅱ·41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以中国古代大豆种植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7·全国卷Ⅲ·25 西汉初期经济的恢复 以《史记》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 2017·全国卷Ⅱ·26 唐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以唐中期南方饮茶习俗对北方的影响为载体,考查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Ⅱ·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Ⅰ·24 小农经济的形成 以《吕氏春秋·上农》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春秋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 2015·全国卷Ⅰ·27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以唐、宋、明、清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考题1[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考题2[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考题3[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n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题4[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考题5[2015·全国卷Ⅰ]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考向1 农业的耕作方式1.[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吕氏春秋》中写道:“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中写道:“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2.[2018·湖北天门模拟]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A.农民合理使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B.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C.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D.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考向2 小农经济3.[2018·北京东城期末]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n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4.[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考]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向3 经济重心南移5.[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表明(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6.[2018·河南天一全国大联考]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n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主干知识回扣】1.青铜农具 刀耕火种 水稻和粟 定居 2.铁农具 犁壁 曲辕犁 铁犁牛耕 垄作法 耕耙耱 稻麦轮作 都江堰 筒车 3.铁农具 封建土地私有制 精耕细作【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特点:精耕细作。体现:出现铁犁牛耕技术;农业技术精细;农业灌溉水平高。考点二1.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制约。2.影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加速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 C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北方喝茶习俗的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北朝时南方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朝至唐中期这一时期北人由嗜好奶制品转向饮茶,实际上是南方经济文化实力上升,逐渐影响北方社会生活习俗的表现,故C项正确。南茶北运与国家统一并无必然关联,故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说法绝对化,忽视区域差异,故排除;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应该是在南宋,而非唐代,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考题2 C [解析]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史记》描述西汉前期社会上有很多倾郡、倾县、倾乡里的大大小小的富豪,由此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B两项错误;西汉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势力的膨胀,故D项错误。考题3 A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考题4 C [解析]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排除;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考题5 B [解析]本题以唐、宋、明、清四个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表格中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变化趋势是:河南急剧减少,江苏则显著增加。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趋势与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变化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故答案为B项。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是事实,但对两地的影响相同,与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变化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是北京,D项表述错误。•练经典1.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选D。A、B、C三项都是精神细作的表现,排除。n2.A [解析]根据材料中“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可知,农民合理使用肥料,有利于将“无用”变为“有用”,故选A。材料中未涉及田间管理技术,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发展,C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施肥的作用,D项错误。3.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耕种、灌溉和纺织情境,A项仅仅是铁制农具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的场景,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精耕细作的扩展,故D项错误。4.C [解析]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D项错误。5.C [解析]材料说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和文化中心南移的关系。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符合题意,故选C。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体现不出这一关系,A项错误;“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说的是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B项错误;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6.D [解析]材料中“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与材料中“唐朝后期”“到了元代”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仰给江南”不等于北方经济衰退,其实是南方经济发展发展速度更快,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政治、文化中心,C项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