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4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成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2.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3.[2018·江西新余检测]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5.[2018·安徽合肥质检]《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据此可知( )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6.“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右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7.[2018·山东青岛模拟]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n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8.[2018·山西太原期中]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与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D.促使社会风俗同一化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献祭品),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享用祭品)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时作业(一)1.B [解析]根据材料“是吉祥卜。内容涉及……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成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可知,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选B。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甲骨文的内容,非文字本身,C项错误;D项“唯一”表述过于绝对,错误。2.B [解析]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表明周王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认可,以此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故选B。材料中呈现的是周王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夸大了分封制的作用,A项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分封古代帝王后裔不等于确立王室贵族的特权,D项错误。3.B [解析]由材料中“本大而末小”“‘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隶属关系”可知,题干重在强调分封制的王权至上、等级森严的根本原则,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而没有强调地方自治政权的普遍建立,A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分封制的覆盖范围,Cn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隶属关系及等级秩序,而没有明确受封诸侯的具体义务,D项错误。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从而增强了地方离心力,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选C。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统治者和下层人民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B项错误;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D项错误。5.D [解析]据材料“祭必告于宗子”可知大宗拥有祭祀的特权,D项正确。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小宗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祭祀的权力,A项错误;夏朝时期已有祭祀制度,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而不是贵族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C项错误。6.D [解析]在商周及其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家庭和国家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故选D。商周时期,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不适用于官僚政治出现后,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基础和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B项错误;宗法观念产生于商周,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晚期,C项错误。7.C [解析]士人受到赏识得到重用,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血缘政治,故选C。士人受到重视,但并不会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人受到国君赏识,被提拔为重臣,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D项错误。8.A [解析]材料中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的“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故选A。等级制度的内容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D项错误。9.(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伊嘏文王,既右飨(享用祭品)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得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