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0 KB
  • 2022-04-13 发布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39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9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河南大学教授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  )时期著作仁义礼信法诚忠孝西汉《史记》《春秋繁露》等10部9711790161212371282359574918东汉《汉书》《论衡》等10部82217202052154019225396431679                  A.礼乐文明B.以法治国C.以孝治国D.外儒内法2.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董仲舒思想的内在逻辑性,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说3.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巩固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4.董仲舒在其文章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宫殿发生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5.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刑”,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后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中,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罪犯刑罚。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儒家伦理已渗透法律中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n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6.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  )A.加强思想控制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D.确立选官制度7.[2018·河南濮阳一模]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汉代文帝、景帝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幻不定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二、非选择题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佛道的大一统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薄弱”。——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2)如何理解材料二“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n课时作业(三十九)1.D [解析]据仁、义、礼、信、法、孝出现次数较多可知这符合新儒学强调礼法并施的特点,故选D。材料仁、义、礼、信、法、孝出现次数较多,礼乐文明未涉及以法治国的思想,A项错误;以法治国未能体现儒家仁、义、礼等思想,B项错误;以孝治国未能体现法家法治思想,C项错误。2.B [解析]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选B。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错误。3.A [解析]材料中董仲舒言论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选A。材料中没有强调等级礼仪的重要性,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D项错误。4.A [解析]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其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选A。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而材料体现不出巩固儒学正统地位,D项错误。5.A [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中,故选A。材料说的是对“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的情况按照法律如何处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合题意,B项错误;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不合题意,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的情况按照法律如何处罚,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司法程序,D项错误。6.B [解析]通过“兴太学……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并结合所学,可以得知其意图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选B。董仲舒兴建太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得到“英俊”之才,不是加强思想控制,A项错误;题干主要说明董仲舒主张通过兴办太学,得到“英俊”之才,而不是要扩大儒学的影响,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兴办太学的目的,而不是确立一种选官制度,D项错误。7.A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选A。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并没有延续百家争鸣,B项错误;选取不同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是出于统治的需要,并不是态度变幻不定,C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思想为正统思想,而此时的儒学已经融入了法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D项错误。8.(1)表现: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2)理解:秦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中关于民本的主要思想,对所学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百家争鸣的经济原因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回答秦的统一和董仲舒新儒学的意义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