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3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2.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3.《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朱熹的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6.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n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7.唐律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徙罪二年;耽误的如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这表明唐朝()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强化通信管理推动经济交流C.细密严苛律法轻罪重罚 D.完善驿传体系确保政令通达8.下表(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反映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这一现象说明()时间州试录取率1106年3%1190年1.3%13世纪1%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9.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10.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11.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 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12.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n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 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13.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正确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客观反映历史的真实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婉约风格14.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 B.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C.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D.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15.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社会出现一股英雄化的趋势,一些战士、诗人被提升为英雄,这种英雄化的趋势为后世统治的神化提供了范本。这一现象()A.是城邦政治和宗教整合的产物 B.旨在维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C.反映城邦意识形态宗教化过程 D.体现了希腊社会的个人崇拜16.雅典公民大会制度规定,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有以下几类;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接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A.人文主义原则 B.节约的社会风气C.法律的严肃性 D.社会秩序的重要17.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B.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C.雅典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 D.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18.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450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这说明雅典()A.重视公民公平参政 B.议事会职权的下降C.政治机构人员众多 D.民主已发展到顶峰n19.公元前483年,雅典城邦公民在陶片投票时,一个陌生的市民来到贵族阿里斯提德的面前,要他帮自己在陶片上写上“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照办后询问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做错了什么。这个市民回答说,他没做错什么,自己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他只是讨厌人们到处都称赞阿里斯提德的“正义”。就这样,阿里斯提德被陶片法驱逐。材料说明陶片放逐法()A.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 B.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C.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20.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21.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说,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因此,这一“由爱统治的社会”超越了“城市的围墙”,而具有了世界性。这体现了罗马法强调()A.维护人类共同体 B.宗教是最高权威C.节制是公民义务 D.法律具有强制性22.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到公元2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这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贵族子弟,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A.已经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不过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C.具有非常浓厚的阶级色彩 D.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23.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 B.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C.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 D.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24.《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据此可知,罗马法()A.注重公法而忽视私法 B.一定程度限制了言论自由C.注重保护贵族的特权 D.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一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材料二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12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n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嘉庆对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摘自胸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6分)(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9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n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DCDACADABC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DADDACBADAD二、非选择题25.【答案】(1)特点:成份多元化;法律素养高;社会地位显著。(6分)作用:研究律文,修订法律,从事司法实践;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4分)(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变革。(8分)贡献: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4分)(3)政府应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外法制文化相互借鉴。(3分,言之有理即可)26.【答案】分三部分给分:信息一分;历史现象三分;评论八分。注意:历史现象可反映闭关锁国、天朝上国观念、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等;历史现象须同信息对应,不对应只给信息分数;评论应多角度。例:信息: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历史现象:体现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评论: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于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锁国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限制对外贸易,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27.【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2分)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4分,任答4点即可)(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分)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7分,其它言之有理表述亦可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