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73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2.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3.图(a)和图(b)是有关宋代的农事图。图(a) 宋代《耕劳图》图(b) 宋代杨威《耕获图》这些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古代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nC.热情高涨的个体农户生产D.南方的牛耕技术仍然落后4.《旧五代史·食货志》中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5.[2018·河北邯郸一模]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妇借此养育者,累累皆是……余若丝绸牙行,若炼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6.马克斯·韦伯在《经济史纲》中提到: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此后大批民间手工艺精品问世,制瓷业在乾隆时代更吸收了西方景泰蓝制作技术,使景泰蓝工艺达到顶峰。这说明影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人丁编审制度的变革B.私营手工业生产关系变革C.西方工艺的大量引入D.百姓的赋役负担彻底解除7.[2018·河北邢台质检]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指铜钱)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8.清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广州的关税超过100万两白银,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反映了( )A.中国纺织品垄断了英国市场nB.杭州已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C.南方经济已经完全超过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9.[2018·山东济宁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10.1393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为850多万顷。到了1502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为422万多顷。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人口大量减少B.工商业很发达C.土地兼并严重D.国库极为空虚11.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加重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D.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12.在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流出地区流入(亿两)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3.7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欧洲、日本、菲律宾12.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英国0.09n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C.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贸易D.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018·河北衡水金卷](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始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整体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立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其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强劲动力。——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16分)n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1—20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自宋以降已经迈入农商社会的门槛。农商社会的前身,无疑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之上的古代农业社会;农商社会的发展前景,当然应是现代工商社会,亦即农商社会是处在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业文明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市镇网络的形成,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启动,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交换手段、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角度概括出江南农商社会的五大特征。江南农商社会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自晚清以后发生调整和分化。历史上中国宏观经济盛衰变化的长波受到生态、战乱和制度三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尤以制度要素最为重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东南沿海地区自宋元至明初已出现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雏形,却因明清专制集权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之打击而步履蹒跚,终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落后于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之世界演进大势。江南区域经济近千年的变迁轨迹表明,经济现代化历程是先从市场化发轫,再发展到工业化、城市化,即由商业革命引发工业革命,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摘编自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评论材料中关于农商社会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分)单元小卷(七)1.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农具是耧车,用于开沟播种,提高了劳动效率,故选B。耧车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A项错误;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的是耦犁,C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D项错误。2.D [解析]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阻断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动乱,C项错误。3.A [解析]图(a)、图(b)均体现了宋代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精细性,故选A。材料仅反映耕作场景,与南北方经济水平的高低无关,B项错误;图(b)中集体劳作的场景不能说明是个体农户生产方式,C项错误;材料没有南北方牛耕技术的比较,D项错误。4.B [解析]“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在民间市场中买卖,故选B。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与材料内容强调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A项错误;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是在宋朝,C项错误;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与材料的内容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D项错误。n5.D [解析]由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妇借此养育者,累累皆是”“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乎是”可知,江南地区很多人依靠纺织业生活,农业生产不再是主要生产活动,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选D。地域性商人是指商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一些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而非商帮的活动,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而非对外丝绸贸易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其他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水平,C项错误。6.A [解析]从材料“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此后大批民间手工艺精品问世”可知,清代手工业出现繁荣景象,与政府改革人丁编审制度直接相关,故选A。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与材料“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此后大批民间手工艺精品问世”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清代的手工业发展是因为西方工艺的大量引入,C项错误;清政府的“摊丁入亩”是将丁银并入田赋中征收的制度,不是彻底解除百姓赋税负担,D项错误。7.C [解析]材料中宋朝神宗年间货币发行量大增,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在市场上流通,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不能说明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故选C,排除A。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也不能说明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B、D两项错误。8.D [解析]根据材料“广州的关税超过100万两白银,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杭州丝织品运到广州进行出口,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故选D。材料并不能反映中国丝绸在英国市场中的垄断地位,A项错误;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之后实行广州一口通商,B项错误;早在南宋,经济上南强于北的格局已最终形成,C项错误。9.C [解析]题目中“贩海之商”体现的是海外贸易,并未牵涉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排除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贩海之商”“船舶往来”不相符,错误。10.C [解析]由于地主土地具有不输不纳的特权,在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全国缴纳田赋土地数量的锐减只能是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故选C。古代中国的人口总体上是在不断增长的,而且1502年的明朝尚没有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人口并未大量减少,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商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和附属,并不会造成全国缴纳田赋土地数量锐减,B项错误;缴纳田赋土地的减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但“极为”空虚却有着明显的程度失当之嫌,D项错误。11.C [解析]据材料“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可知,这是因为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冲击民间工商业,故选C。材料“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到汉武帝之后“以农为主、辅以工商”,不能说明民间资本经营方式落后,A项错误;材料“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说明工商业受到打击,而不是强调农业的变化,B项错误;秦汉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汉武帝之后”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12.D [解析]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但由于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一口通商,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贸易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然处于出超状态,故选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表格中,流出地区只列举了欧洲、日本、菲律宾,无法说明中国经济领先于“世界各地”,A项错误;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必然关系,B项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错误。13.(1)依据: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后被迫开放;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n(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异:“丝绸之路”中,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以武力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解析]第(1)问,从贸易地位、文明影响、政府政策、中外交往等角度分析。第(2)问,相同点从世界联系、文明传播来分析,不同点从交往方式、交往影响等方面回答。14.同意材料中关于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进入农商社会的观点。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促使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江南市镇兴起、市镇网络形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扩展。市场容量扩大,经济开放程度提高,一些发达地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早期工业化进程开始启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向专业化分工、主要面向市场转变;纸币、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出现并成长。[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例如同意材料中关于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进入农商社会的观点,中国宏观经济盛衰变化的长波受到生态、战乱和制度三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搜寻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论证观点。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