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76 KB
- 2022-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2讲 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宣传西方的 、自由平等学说。 (3)组织:1894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成立;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5)时机:1911年,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 ,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教材补遗】“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接着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1910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制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之手,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身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3.高潮(1)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 制;等等。 ②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③意义:具有反对 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1)结局: 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2)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革命营垒中的 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5.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推翻了“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n(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易错提醒】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考点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影响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3)特点①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②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③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④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并扩大参议院的权力。(4)影响①革命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②民主性: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③局限性: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史论结合】史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 史料阐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对权利归属的规定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对民权的规定赋予了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实行代议制。问题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考点二 辛亥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性质角度: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近代化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n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文明演进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史论结合】史料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 史料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问题 根据史料,说明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9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近代化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考题1[2018·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考题2[2017·海南卷]1907年,清政府下令设立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咨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n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考题3[2015·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考向1 辛亥革命的背景1.[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考]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取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为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将其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 )A.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B.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C.“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D.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2.[2018·山东济宁模拟]20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专门创办了《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一些有关妇女的刊物,其他的革命书刊也发表了不少争取女权的文章,倡导“扶植女子共谋进步,以造福女界,即以造福于中国”。其主要目的在于( )A.推进社会风俗变革B.促进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D.动员妇女参加反清民主革命考向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2018·湖南郴州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在上述四大权力的构成中,学界认为其中之一是“因人设法”,是专门为限制特殊人物的野心而增设,这一增设指的是( ) A.参议院B.临时大总统C.国务员D.法院4.[2018·江苏宿迁六市调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能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考向3 辛亥革命的意义5.[2018·重庆二模]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有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n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6.[2018·湖南怀化二模]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的册封令上写道:“光复华夏,肇始武昌……所有辛亥首义立功人员,勋业伟大……照《约法》第廿七条特颁荣施,以昭勋烈。黎元洪着册封武义亲王。”结果,黎元洪坚辞不受,并请辞一切官职,愿回原籍休养。黎元洪此举的主要原因是( )A.忌惮袁世凯阴险、狡诈、多变B.不敢独居武昌首义之功C.深知民主共和乃大势所趋D.担心《约法》不具有法律效力第12讲 辛亥革命【主干知识回扣】1.天赋人权 兴中会 保路运动 3.责任内阁 封建专制 4.袁世凯 立宪派 5.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 洋人的朝廷【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从其内容上分析,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民主性。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考点二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四川保路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迁移运用的能力,难度较大。根据材料中的“四川”“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可以判断这指的是四川保路运动,这一事件促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而武昌起义直接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政府垮台,故B项正确。四川保路运动的时间是1911年,与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四川保路运动促进了武昌起义的发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是1924年兴起的,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考题2 C [解析]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此次改革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选C。材料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A项错误;材料中部分议员是选举产生,议员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未体现皇帝个人的独裁,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皇帝对咨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D项错误。考题3 A [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这一变化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练经典n1.A [解析]材料“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野甚至在讨论将其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说明民族危机严重和改革的紧迫性,故选A。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导的改革,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被动的、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其成效不是很显著,C项错误;“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与逻辑和史实不符,D项错误。2.D [解析]材料中讲述了中国有识之士创办《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革命书刊发表争取女权的文章,结合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可知,其目的是动员和鼓舞妇女参加民主革命,故选D。材料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革命书刊发表争取女权文章,结合史实可知,当时革命书刊对女权的倡导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推动风俗变革,A项错误;促进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是革命书刊发表争取女权文章的影响而不是目的,B项错误;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可知,当时不可能实现男女权利的平等,C项错误。3.C [解析]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与材料中“专门为限制特殊人物的野心而增设”相符,故选C。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属于代议制的一般规定,与材料中“因人设法”不符,A项错误;临时大总统的设立与材料中“因人设法”不符,B项错误;三权分立规定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与材料中“因人设法”不符,D项错误。4.A [解析]材料中“导致一国……”和“但对……”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仿效三权分立体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是没有效果,D项错误。5.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结社的权利,而“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有312个”体现了人民践行结社权的热情,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故选C。在北洋政府时代,政党政治并未真正地实现,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层面对民主共和观念的共识,B项错误;民国二年即1913年,此时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并未被根除,D错误。6.C [解析]袁世凯称帝后册封黎元洪,黎元洪坚辞不受,主要原因是黎元洪反对复辟帝制,认识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故选C,排除A、B。《约法》具有法律效力,黎元洪并不是为此担心,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