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84 KB
  • 2022-04-13 发布

(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素养全练8文言文阅读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素养全练(八) 文言文阅读一、《论语》十二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传不习乎(      )(2)饭疏食,饮水(      )(3)可以为师矣(      )(4)三军可夺帅也(      )参考答案:(1)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吃 (3)可以凭借 (4)军队2.“之”常用作代词,写出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曲肱而枕之(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参考答案:(1)旧知识 (2)学问和事业 (3)胳膊(4)善者(优点)3.翻译句子。(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参考答案:(1)我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2)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4.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5.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由:君子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④。贤哉,回也!”注①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③堪:忍受。④乐:乐于学。【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n(1)见贤思齐焉(        )(2)松柏之后凋也(        )(3)惟吾德馨(        )(4)可以调素琴(        )(5)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答案:(1)看齐 (2)凋谢 (3)只是 (4)调弄 (5)使……劳累2.翻译句子。(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参考答案:(1)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讨自己。(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颜回与刘禹锡,一居“陋巷”,一在“陋室”,对此,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参考答案: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导学号64714081〛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特地提到了诸葛亮和文学家扬雄,他有没有“见贤思齐”的意思?请具体分析。参考答案:有。诸葛庐、子云亭都是古代君子的陋室,作者表面以居室相比,实际上赞美自己有和古人一样高尚的志趣和品格。二、鱼我所欲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此之谓失其本心(        )参考答案:(1)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天性,天良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参考答案: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二)(2018·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n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不若手足之贵也(  )(4)予子冠履(  )参考答案:(1)“辟”同“避”,躲避 (2)假如,假使 (3)不如,比不上 (4)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C.故不为苟得也必不为。何故?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是”分别解释为“这种”“这种做法”。B项,“于”都解释为“比”。C项,“故”分别解释为“所以”“原因”。D项,第一个“与”通“欤”,语气词;第二个“与”解释为“给”。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万事莫贵于义也。参考答案:(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A.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②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第①句表现作者的隐居思想。第②句体现民族大义。第③句告诫人们不要孤芳自赏。第④句讲朋友之间的仁义。第⑤句说的是社会的正义。因此选C项。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参考答案: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论点。甲文开端运用类比(鱼和熊掌),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则是开头直接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后文紧紧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导学号64714082〛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18·四川南充中考)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4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n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苦其心志(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  )参考答案:(1)使……痛苦 (2)同“横”,梗塞、不顺 (3)边境 (4)最终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被服以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温故而知新D.孙叔敖举于海所恶有甚于死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然”分别为“……的样子”“这样(即“然后”,这样以后)”;B项,“以”分别为“表修饰关系”“因为”;D项,“于”分别为“介词,从”“表比较,比”。C项的“而”,都是承接连词。3.请翻译下列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参考答案:(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廷内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参考答案:“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导学号64714083〛(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5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答案:D解析:过,犯错误。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答案:A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3.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C.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nD.“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答案:C解析: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4.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参考答案:(1)(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四、曹刿论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参考答案:(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小惠未徧(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4)再而衰(       )参考答案:(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 (3)击鼓进军 (4)第二次3.翻译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参考答案: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参考答案: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3)“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4)“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5)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6)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n(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注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公将驰之     驰:    。 (2)遂逐齐师师:    。 (3)惧有伏焉焉:    。 (4)望其旗靡靡:    。 (5)战于泓之阳阳:    。 参考答案:(1)驱车追赶 (2)军队 (3)在那里 (4)倒下 (5)北面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参考答案:(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3.【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乙】文有司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参考答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迨其未毕济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导学号64714084〛五、邹忌讽齐王纳谏(一)(2017·安徽池州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n(1)今齐地方千里(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王之蔽甚矣(      )(4)客之美我者(      )参考答案:(1)方圆 (2)偏爱 (3)厉害,严重 (4)认为……美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参考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3.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使用排比。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迫的语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二)(2017·安徽马鞍山和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乙】出师表(节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朝服衣冠      服:      (2)明日徐公来明日:      (3)臣之妻私臣私:      (4)引喻失义义: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宜:      参考答案:(1)穿戴 (2)第二天 (3)偏爱 (4)恰当 (5)应该2.翻译下列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参考答案:(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甲】文中邹忌没有因妻、妾、客的赞美而        ,表明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的臣子;【乙】文中诸葛亮针对蜀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向后主提出了广开言路、        的建议,表明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洞察时局的臣子。(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 参考答案: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严明赏罚4.作为人臣,邹忌和诸葛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但他们的劝谏艺术有何不同呢?参考答案:邹忌:委婉地劝谏,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极有说服力。诸葛亮:直言劝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谆谆告诫,又不失人臣身份。六、出师表n(一)(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3)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咨: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参考答案:(1)时 (2)给予 (3)询问 (4)遗憾,惋惜2.翻译下面的句子。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参考答案: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3.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参考答案:①广开言路;②奖罚分明;③亲贤远佞。4.作者多次提到先帝,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勉励后主刘禅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之业。(二)(2018·安徽阜阳九中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躬耕于南阳     躬: (2)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 (3)后值倾覆值: (4)抚百姓抚: (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虽: 参考答案:(1)亲自,亲身 (2)奔走效劳 (3)遇到(4)安抚,抚慰 (5)即使2.翻译下列句子。(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n参考答案:(1)在乱世中勉强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闻名显达。(2)触犯法律、怠慢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一定要处罚。3.【甲】文中作者主要列举了 和           两件事;【乙】文中主要叙述了诸葛亮                   的治国才略。 参考答案:三顾茅庐 兵败受命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4.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知恩图报;忠诚;鞠躬尽瘁;智者的化身;等等。〚导学号64714085〛七、桃花源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       (人名)。 参考答案:陶渊明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屋舍俨然(        )(2)便扶向路(        )参考答案:(1)整齐的样子 (2)沿着、顺着3.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参考答案: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做铺垫。4.在文章第三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参考答案: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5.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参考答案: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4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n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仿佛若有光      仿佛:      (2)悉如外人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4)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方:      (5)自恨不如远甚也恨:      参考答案:(1)隐隐约约 (2)全,都 (3)妻子儿女 (4)正,正在 (5)遗憾2.翻译下列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参考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3.请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参考答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参考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八、三峡(一)(2018·海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zhàng)B.不见曦月(xī)C.乘奔御风(yù)D.林寒涧肃(jiān)答案:D解析:“涧”应读“jiàn”。注意声调的写法。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沿溯阻绝(   )  (2)飞漱其间(   )(3)晴初霜旦(   )  (4)属引凄异(   )参考答案:(1)顺流而下 (2)冲荡 (3)早晨 (4)延长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参考答案:(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或: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空旷的山谷传来了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或: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参考答案: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湍急做铺垫。n〚导学号64714086〛(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答谢中书书》)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晓雾将歇(    )(5)夕日欲颓(    )参考答案:(1)有时 (2)飞奔的马 (3)消失 (4)消散 (5)坠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参考答案:(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3.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参考答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阐述“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参考答案:甲文中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中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九、马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马  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虽有千里之能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4)策之不以其道策:     道:     参考答案:(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即使 (3)同“饲”,喂 (4)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2.翻译下列句子。(1)食之不能尽其材。(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n参考答案:(1)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韩愈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说?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我想对韩愈说:千里马固然是由伯乐来发现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也应该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且当今社会条条大道通罗马,无人赏识不妨自我创业。(言之有理即可)(二)(2018·安徽淮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3)执策而临之 策:     (4)其真无马邪? 其:     (5)愿子还而视之 子:     参考答案:(1)只,仅 (2)同样 (3)鞭子 (4)难道 (5)你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参考答案:(1)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人来过问。3.【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           的心理。 参考答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盲目相信权威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打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答案示例::好处是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坏处是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导学号64714087〛十、陋室铭(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1~5题。【甲】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n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        )(3)斯是陋室(       )(4)往来无白丁(       )参考答案:(1)指山色 (2)聚集 (3)这 (4)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2.解释下面的句子。(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参考答案:(1)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为了把飞鸟归山的美景收入眼帘,我极力睁大眼睛,好似要将眼眶撑裂。(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3.“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尤其传神,请你进行赏析。参考答案:“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4.《陋室铭》中,作者从         、         、         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 参考答案:居室环境 交往之人 日常生活5.根据【甲】【乙】两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篇 目相同的写作手法抒发的感情《望岳》《陋室铭》参考答案:托物言志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 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二)阅读《陋室铭》,完成第1~5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可以调素琴(       )(2)斯是陋室(        )(3)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答案:(1)不加装饰 (2)这 (3)官府的公文2.本文对偶句颇多,请任列举一例。参考答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理解课文填空。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衬托“陋室不陋”,用“         ,           ”写陋室环境的清幽;用“           ,          ”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用“          ,         ”写室主人情趣之雅。 参考答案: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 阅金经4.作者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较,有何用意?参考答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n5.我国历代文人都喜欢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他们认为,一个好的书斋名,不但可以表露自己的风雅气派,而且可以把自己的爱好、追求、寄托、希望倾注其间。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为“老学庵”,出自“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以此表示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勤奋精神。宋代名相李纲常以桂花品格自勉,亲植桂花以明“蟾宫折桂”之志,他的书斋命名“桂斋”。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柳亚子将他的书斋命名为“羿楼”,“羿”为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日”指日本帝国主义,以此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假设你有一间书斋,你会为它起什么名字呢?这个名字寄予了你什么样的情感呢?答案示例:腾龙阁。含有发奋学习、早日成为栋梁之意,表达自己的壮志雄心。十一、岳阳楼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岳阳楼记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百废具兴(  )(3)则有去国怀乡(  )(4)至若春和景明(  )参考答案:(1)景象 (2)同“俱”,全、皆 (3)国都(4)日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微斯人,吾谁与归?参考答案:(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王担忧。(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译成“我与谁同道呢”也可)3.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答案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说与我们无关;作为普通人,我们要跳出小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关心国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n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①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②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注①贻:遗留。②正:文正,指范仲淹。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至若春和景明 景:    (2)而或长烟一空 或:    (3)宠辱偕忘 偕:    (4)罕受人言 罕:    (5)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书:    参考答案:(1)日光 (2)有时 (3)一起 (4)少 (5)书信2.翻译下列句子。(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参考答案:(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贤士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2)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3.用原文语句填空。【甲】文能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                ;【乙】文中能体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4.结合两文,谈谈你获得的人生启示,至少两点。参考答案:(1)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2)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十二、小石潭记(一)阅读《小石潭记》,完成第1~5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伐竹取道(        )(2)水尤清冽(        )(3)日光下澈(        )(4)凄神寒骨(        )(5)悄怆幽邃(        )参考答案:(1)砍伐 (2)凉 (3)穿透 (4)凄凉 (5)深2.翻译下面的句子。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参考答案:(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4.赏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参考答案: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n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②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⑤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注①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欹:倾斜。③嵌:张开。④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⑤置州:设置州郡。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2)影布石上布:      (3)不可久居居:      (4)悉皆怪石悉:      (5)不可名状名:      参考答案:(1)大约 (2)照耀 (3)停留 (4)都 (5)说出2.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参考答案:(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甲】文:【乙】文:参考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参考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十三、醉翁亭记(一)(2016·安徽淮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野芳发而幽香(       )(2)山间之四时也(       )(3)临溪而渔(       )(4)往来而不绝者(       )(5)杂然而前陈者(       )参考答案:(1)开放 (2)季 (3)到 (4)断 (5)摆开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参考答案:(1)像那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起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2)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3.选段写景井然有序,第一段的顺序是以     为序。 参考答案:时间4.从选文看,“太守醉”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原因:(1)美丽的山间景色;(2)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3)不胜酒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n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酿泉,潺湲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亦废,唯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3)饮少辄醉辄: (4)复西行约三里许许: (5)可鉴毛发鉴: 参考答案:(1)茂盛的样子 (2)靠近 (3)就 (4)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5)照,照见2.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参考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         、        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        的特点。 参考答案:声音 形态 清澈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参考答案: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十四、爱莲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爱 莲 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香远益清(      )参考答案:(1)多 (2)洗涤 (3)亲近而不庄重 (4)更加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参考答案:(1)(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2)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有很多。3.文中画线句,具体写了莲的哪几个方面?参考答案:生长环境、风度体态、香气神韵。4.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结合莲的形象说说作者眼中的君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滋生私欲,有益于人民的人。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而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何在?参考答案: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对追求富贵的世风进行批判。(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n【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濯清涟而不妖 妖:      (2)香远益清 益:      (3)少时,雨过天晴 少时:      (4)波澜不惊 惊:      参考答案:(1)过分艳丽 (2)更加 (3)一会儿 (4)起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参考答案:(1)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2)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甲】段点明世人甚爱牡丹原因的句子是: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 参考答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荷花尽作飘摇之态4.【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二: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十五、记承天寺夜游(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遂至承天寺(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参考答案:(1)于是 (2)想到 (3)门2.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参考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2)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3.本文共7句话,请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把它们划分成3个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考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n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感受?参考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二)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第1~4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左牵黄,右擎苍(      )(2)酒酣胸胆尚开张(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1)黄犬 (2)兴致正浓 (3)只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骑/卷平冈B.酒酣胸胆尚/开张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答案:B3.请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参考答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答案:C十六、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2018·贵州安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4)略无慕艳意(  )参考答案:(1)热水 (2)同“披”,穿 (3)破 (4)毫无,一点也不n2.翻译下面的句子。(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参考答案:(1)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参考答案:用同舍生的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答案示例:(1)学习要勤奋刻苦。(2)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解析: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拓展的能力。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环境艰苦、生活贫穷等不利因素,刻苦勤奋,虚心请教,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谈自己的见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节选自《曾国藩家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以衾拥覆        衾:      (2)日再食日:      (3)尚守寒素家风尚:      (4)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坠:       参考答案:(1)被子 (2)每天 (3)仍,还 (4)丢失2.翻译下列句子。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参考答案:凡是官宦人家,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俭朴难。3.【甲】文中作者历数自己求学时的种种磨难,目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参考答案:以自己艰苦求学而成功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求学,刻苦自励。4.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文字。【甲】文作者认为年轻人要想学有所成就应该      ;【乙】文作者告诫后辈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          。 参考答案:勤奋、自足 刻苦勤奋、俭朴、坚持十七、诫子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n——《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4)意与日去:            参考答案:(1)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胳膊 (3)德行 (4)消失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  ②  参考答案: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②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参考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参考答案:重视品德的修养;排比、比喻;对比(或对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陆游《放翁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后生才锐者(  ) (2)非学无以广才(  )(3)悲守穷庐(  ) (4)其可虑之事(  )(5)淫慢则不能励精(  )参考答案:(1)对读书人的称呼 (2)增长 (3)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4)担心 (5)放纵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参考答案:(1)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2)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3.用原文语句填空。【甲】文中,若有“才锐者”,“父兄当以为忧”的原因是          。【乙】文中,《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险躁则不能治性4.以上两篇短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示例:一个人修养性情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要注重学习和交友。十八、卖油翁(一)阅读文言文《卖油翁》,完成第1~4题。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n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陈康肃公善射 善: (2)尔安敢轻吾射 轻: (3)康肃笑而遣之 遣: 参考答案:(1)擅长 (2)轻视 (3)打发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参考答案:(1)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2)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3.“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参考答案:对卖油翁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1)公亦以此自矜 矜: (2)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3)见舟而畏之 畏: 参考答案:(1)夸耀 (2)随便、随意 (3)畏惧、害怕2.翻译下面句子。(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参考答案:(1)(卖油的老翁)看到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3.【甲】文中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十九、河中石兽(一)(2016·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改编)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n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阅十余岁 阅: (2)竟不可得 竟: (3)不亦颠乎 颠: (4)如是再啮 啮: (5)如其言 如: 参考答案:(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颠倒,错乱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按照2.翻译下列语句。(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参考答案:(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参考答案: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参考答案: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杜处士好画》)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山门圮于河 圮: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3)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 (4)一日曝书画 曝: n(5)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谬: 参考答案:(1)倒塌 (2)事物的道理、规律 (3)逆流 (4)晒 (5)错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参考答案:(1)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洞。(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 参考答案:(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二十、富贵不能淫(一)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第1~4题。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2)往送之门,戒之曰 (    )(3)居天下之广居 (    )(4)与民由之 (    )参考答案:(1)真正,确实 (2)告诫 (3)居住 (4)遵循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参考答案:(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他心意昏乱,贫穷卑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屈服意志。3.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什么?参考答案:这里的“道”应该是指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4.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参考答案: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1~4题。【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n【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贫贱不能移(    )(2)见闻者无不流涕(    )(3)此之谓大丈夫(    )(4)俄有使使止之(    )(5)独行其道(    )参考答案:(1)改变,动摇 (2)眼泪 (3)称作 (4)不久 (5)他的2.翻译下面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参考答案:(1)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走这条正道。(2)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参考答案: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