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 MB
  • 2022-04-12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生命的律动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命的律动[单元导读]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勇敢。在学习中,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体会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天狗》是极力张扬自我的一首奇诗,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充分宣泄了内心那激荡不已的感情。《井》让我们领略了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名义上写井,其实是写人。《春》真诚地写出了他本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感觉的生命的压抑感。《无题》把死亡放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唤起大家崇高的使命感。《川江号子》对当时充满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诗坛来说,是一个危险的异类,有着悲壮的色彩和味道。天 狗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n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2.背景探寻《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3.相关知识在日本,天狗都是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和高齿木屐,长着双翼、红脸和大长鼻子,手持羽扇、宝槌的奇怪家伙。通常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怪力和超能力,是日本传说的妖怪中相当强悍的一种。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它是人们对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的称呼,它不仅能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还能吞下整个月亮。名言警句郭沫若名言1.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不经过困难、波折、轻而易举地成名,那是不长进的,没出息的幻想。2.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3.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5.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天狗》中动词的妙用n《天狗》一诗中,动词的运用也是必须特别留心的。《天狗》一诗一共二十九句,二十九句诗除了六句是“我是……”句之外,剩下的二十三句每句都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一特征独立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我们若是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对照起来看,则不能不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本质上是诗人情感的静态的表达。然而古典诗歌的这一静态特征却被郭沫若破坏了。他的《天狗》一诗,充分体现出了他对动词的新鲜运用。这种运用首先是量上的,全诗二十九句,二十三句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种高频率的动词运用,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所习惯的静态构句规范,在接连不断的“我怎么怎么……”的句式表达中,诗歌因此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感。其次是质上的。这首诗的动词选用以“吞”起领,以“爆”字收尾,其间串联了“飞奔”“狂叫”“燃烧”“飞跑”“剥”“食”“吸”“啮”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体现的都是一些极具强度和力度的行为动作,是标准意义上的强力动词,诗人借此所进行的情感表达因此也便富有了气势和力度,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慑。除此之外,动词运用上的重复特征也是需要阅读的人给其以特别关注的。短短的二十几句诗,“吞”字用了四次,“狂叫”和“燃烧”各两次,而“飞跑”一词居然用了七次!依修辞学的理论解释,重复是一种加强。本身是一种强力,且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郭沫若在《天狗》一诗里对于力、动态的强调实在是不言而喻了。多用,强力的突出,反复使用动词以及借此体现的对于动态的力的美感追求,使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具有了全新的质素。对于这一变化,朱自清先生作评说:“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郭沫若的诗因此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他给中国诗歌带来了一种极为新鲜的表达,使中国诗歌因此真正具有了一种新时代的新气象,显示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新的美学追求。我们都是郭沫若夏 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随后,“四人帮”被捕,兴奋和愤怒交织中的人们无不欢天喜地。郭沫若于10月21日在《解放军报》发表《水调歌头·大快人心事》:“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仅仅在五个月前的5月20日,同一个郭沫若写下同为《水调歌头》的《四海〈通知〉遍》:“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作为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郭沫若满口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只能说明其内心的空洞和n信念的虚无。托马斯·曼在《我的时代》中说:“我的时代,对于它,我有权这样说,我从来没有曲意奉承,而且,无论在艺术上、政治上、道德上从来没有对它卑躬屈膝。当我在作品里反映它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处在与它对立的立场的。”与之相反,郭沫若可以在面对两个完全相反的现实时以同样的分贝欢呼。对郭沫若而言,立场是随机的。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从1949年到1977年28年时间里,郭沫若写了新诗和旧体诗共一千多首,出版13本诗集。在反右之后三年饥荒之前的1958年、1959年是其诗情喷涌的年份。1958年,郭沫若出版《百花集》《百花齐放》,1959年出版《长春集》《潮集》《骆驼集》,一共5本,占28年出版全部诗集的近百分之四十。从诗集的名字看,大都属于嗓音高亢的浓情赞歌。事实上,郭沫若对当时的敏感事件无一例外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他写诗;为了朝鲜战争,他写诗;为了大跃进的伟大成就,他写诗;为了大炼钢铁的举世壮举,他写诗;为了接班人的不朽形象,他写诗;为了接班人的自我爆炸,他写诗。在每个需要他发出声音的时刻发出恰如其分的声音。在他的笔下,灾难一抹而光,历史的荒诞被视为奇迹。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在历次运动中,他无不激情澎湃地参与,仿佛知识天生就是用来邀宠,用来表演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郭沫若现象。表面上看,政治上需要什么,我就能做出什么样的诗词,提供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或者修改公认的理论阐述,证实权力话语的真理性,至于知识分子的学术道德、人格良心则彻底虚无化。郭沫若现象的本质是以内在的沦陷来保证外在的周全,对世界供给照单全收的要害在于彻底丧失了人的主体性。无法猜测要经过怎样的灵魂煎熬,一个曾将知识作为毕生追求的人才能把权力确立的价值作为唯一的向度,将权力的奖赏作为知识的最高荣誉。即使两个儿子在权力造就的“文革”中惨遭不测之后,他依然在临终遗言中这样写道:毛主席的思想比天高,比海深,照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就会很少犯错误。写下这些文字的间隙,我看到报纸上写着一个作家沾沾自喜提及他有四套话语系统应对我们生存着的世界:学术的、官场的、商场的和江湖的。面对不同的对象,他恰到好处地找到相对应的话语与之周旋,报纸对此亦持欣喜的态度。这仅仅是他的策略,不是我们的策略吗?他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不是我们共有的神情吗?我想,在历史上,人类的知识和尊严有过遭受重创的年代,但大概从来没有过像这样把失败当做胜利,把红肿溃烂当做鲜花乳酪的时代,从没有把掌声与喝彩献给犬儒之辈的恬不知耻的时代,而这却是郭沫若们的生存背景。一种强大的令人窒息的力量,使郭沫若没有负罪感地成为郭沫若。有朋友问我:既然你是如此激烈地反对郭沫若,如果你是郭沫若,你能比他做得更好吗?你比他更能维护知识的荣誉吗?我陷于沉默。我想,这大概是很多知识分子闭口不谈郭沫若的原因了。赏析 本文从郭沫若的两首诗词谈起,言辞激烈地谈“郭沫若现象”:“表面上看,政治上需要什么,我就能做出什么样的诗词,提供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或者修改公认的理论阐述,证n实权力话语的真理性,至于知识分子的学术道德、人格良心则彻底虚无化。”这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解读的视角。“有朋友问我:既然你是如此激烈地反对郭沫若,如果你是郭沫若,你能比他做得更好吗?你比他更能维护知识的荣誉吗?我陷于沉默。”点击素材“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运用示例有些人面对挫折,退缩不前,悲观厌世;我坚信: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不愿做命运的奴隶,我要做命运的主宰。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只有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凤凰涅槃、敢于浴火重生,才能亮丽自己精彩的人生。山高我为峰,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让百世传颂神的逍遥,我辈只需独占世间潇洒。——高考作文《挑战命运》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1)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成名于四十年代初期,写于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等诗作,得到了闻一多的赏识。他与穆旦、袁可嘉、郑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n(2)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3)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要诗集有《在天门》《噩梦备忘录》等。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诗集问世。(4)蔡其矫(1918—2007),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福建晋江人。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42年创作成名诗作《肉搏》,以后从事写作和教育工作。他的诗吸收了我国古典诗词和西欧现代诗的营养,写得相当典雅,内涵很深,又大气。特别是那些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海洋方面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如《福集》《波浪》。另外,收在《七人集》中的诗最具有代表性。他的爱情诗也写得很美,诗集《倾诉》是他晚年生命绽开的激情之花,读了不能不让人佩服。2.背景探寻(1)《井》是富于哲理性的象征诗篇。这首诗写的是井,是井的自白,是诗人依靠拟人化手法n形成的一种戏剧性独白。井又是诗人自己心灵的象征和灵魂的自白。(2)穆旦写作《春》这首诗时,不足24岁,正是他所写的“紧闭的肉体”的年龄。诗在震荡中完成,在紧张中展开青春的阵痛和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相遇中的感怀。那巨大的令人眩晕的内心深处的风暴,感染和撼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诗人的这首青年时期的诗作避开了一般诗人在青春期情感无限泛滥、空前膨胀的滥情易感的危险。应该说,这是一首节制的、矛盾的、悖论的、知性与直觉相融合的诗。同是“九叶诗派”的诗人唐祈曾这样评价穆旦的诗:“他不仅纯熟地运用现代派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且把艾略特的玄学思维和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了起来。”(3)邹荻帆写《无题》诗时,身在香港,而心却想着人民解放战争。诗名“无题”,其实是一首英雄赞歌,是一首新颖别致的政治抒情诗。从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歌颂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4)《川江号子》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而举国的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大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诗人正挂职为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3.相关知识关于“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n名言警句作者其他诗歌1.喜欢并走近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2.我们站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上,我们是廿世纪的众生骚动在它的黑暗里,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穆旦《隐现》3.在生活的艰险道路上,我们有如太空中两颗星,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行,却也迎面相逢几回,无言握别几回,没有人知道我们今后的命运如何,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会相互发现,时间的积雪,并不能冻坏,新生命的嫩芽,绿色的梦,在每一个生冷的地方,都唤起青春。在我们脚下,也许藏着长流的泉水,在我们心中,也许点亮不朽的灯,众树都未曾感到,众鸟也茫无所知,在生活中,我永远和你隔离,在灵魂里,我时时喊着你的名字。——蔡其矫《也许》4.烛火以微弱的光/剪破了黑暗,/我们微弱的力量/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烛火跳跃着,/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邹荻帆《走向北方》蔡其矫的《川江号子》赏析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n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运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眼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n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942年7月3日点击素材“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井》运用示例你如果想改变自己,改变成为更优秀的你自己,那么,请你首先学会忍受孤独。人生在世大都渴望出人头地、富贵显达。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礁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当你特立独行于众人之外时,一定要学会品尝孤独。你不必在乎别人的眼神,也不必倾听他人的议论,你就像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便是你完整和谐的世界。你虽然被屏弃于温暖之外,但你要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有孤独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高考作文《学会忍受孤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