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64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者赵鼎、张元幹、陆游、刘辰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2.认识作者在词中表现的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等爱国感情与抱负。3.理解词作豪放悲壮的词风、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鹊桥仙·夜闻杜鹃陆 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 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家乡。诗意解读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在四川时所作。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经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名句识记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考点演示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案 运用了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n一、作者简介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赵鼎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受到牵连。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张元幹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经大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悲凉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他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他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现存诗共约9300首。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在陆游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思想,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人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刘辰翁所作诗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n二、写作背景《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是南宋中兴名臣,他反对秦桧议和,深忧国家民族之命运。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建康。建康作为江防要塞,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时令又恰值元宵,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节的盛况,作者填写此词,抚今追昔,表现了沉痛的爱国感情。《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张元幹写过两首《贺新郎》,第一首是写给主战派领袖李纲的。当时李纲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官还乡,张元幹在《贺新郎》词中对李纲表示支持,鼓励他不要退隐,要俟机出山。第二首即是本词,是写给待制胡铨的。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已先因反对议和,请斩秦桧等三人头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获重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张元幹不避风险,作《贺新郎》为他饯行。张元幹因此受到下狱、削籍除名处分。这两首《贺新郎》都是当时反对投降的号角,抑塞磊落,沉郁悲壮,从此使词成为议论国事的工具。张元幹、张孝祥因作爱国词,被称为辛稼轩词的先驱。《诉衷情》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国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柳梢青·春感》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宋亡后,甘居淡泊,埋头著书,尽管如此,他仍然发出像杜甫一样的“我亦每饭不忘君”的呼声,眷怀故国,鄙弃新朝。他一生著作颇丰,文学成就主要是词,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多抒难以抑制的亡国之痛,格调悲凉沉郁。宋亡后,刘辰翁写下了这首《柳梢青》,抒写了亡国之痛。本词是他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期间的作品。1.填空。(1)赵鼎,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中兴名臣,有词流传于世。张无幹,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南宋著名词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n爱国词人,有词集《须溪词》流传后世。(2)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3)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4)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5)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6)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九地黄流乱注。九地:九州(2)当年万里觅封侯。觅封侯:寻找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机会(3)关河梦断何处。关河:关塞、河防,即边疆(4)胡未灭,鬓先秋。鬓先秋:头发早白(5)春入愁城。愁城:一般是形容内心哀愁之多。在此是指在元军统治下充满忧愁的南宋京都临安(6)那堪独坐青灯。那堪:怎么受得了(7)辇下风光。辇下:代指京都。辇,皇帝的车驾一、结构图示n二、要点赏析1.阅读《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不能换成“见”字。因为“惊”字与首句中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词人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词人的情态和情怀。(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比手法使词人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阅读《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回答下列问题:(1)联系上片,理解“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一句蕴含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悲愤。“天意难问”这里指皇帝身居高位,用心难测,忠臣被贬谪,含有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对故国横遭掳掠、南宋朝廷的昏庸腐败无能,忧心忡忡,抒发了对金国统治者猖狂侵略、南宋统治者卖国投降的一腔悲愤。②同情。“情老易悲”,指南渡君臣人老衰朽,报国无门,无力回天,壮志未酬而年华已逝,这是南宋广大忠烈之士的共同悲剧。对友人胡铨因敢于坚持正义而获罪表达深刻的同情。(2)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写江边送别之景和喝酒解忧为实,写想象别后心情为虚。②下片叙别情。初秋残暑,凉生岸柳,夜色已深,景之凄凉更显人心为别而凉。胡铨要到的新州,远得难以通信,而中原的万里江山,只好梦中去寻了。想象别后,想再与胡铨同宿畅谈、对床夜语,恐怕此别后难再现了。③虚实结合,深刻表达了既悲国事,又悲远别的心情。(或:①写景为实,抒情为虚。②下片叙别情。实写了现实的景色和想象的别后前路茫茫、音信难通、无法再现“同宿畅谈、对床夜语”的情形。二人依依惜别,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友n情,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茫茫的感慨。③虚实结合,深刻表达了既悲国事,又悲远别的心情。)3.阅读《诉衷情》,回答下列问题:(1)“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4.阅读《柳梢青·春感》,回答下列问题:(1)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词人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之为“歌声”。(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三、疑难探究5.简析《诉衷情》中的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词人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6.《柳梢青·春感》的上片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词人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为元所灭)。词人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或:乐景衬哀情。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词人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一、基础巩固1.下列对《柳梢青·春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马蒙毡”,暗指当年“金戈铁马”的抗元之势今已不在。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词人的无尽憾恨。B.“银花洒泪”,景情交融,耐人寻味:元宵节火树银花的景象,更勾起了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庆祝胜利,意在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D.下片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答案 C 解析 C项所引的词句,不仅说元人的鼓乐笛声不悠扬、不中听,更主要的是反映亡国遗民听到入主异族的音乐,立即引起了亡国之恨的心情。将其理解为“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是不恰当的。2.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歌曲”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答案 D解析 “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错。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 游n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C.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D.“有谁知”抒发了词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答案 B解析 B项“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4.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 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B.“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C.“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了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了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D.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答案 D解析 D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6.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词人对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悲愤溢于言表。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陆 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 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凸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答案 B解析 “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首先从“此兴悠哉”可知词人并非悲观失望,其次“悲歌击筑”一句实则表现了词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8.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②拟人。词人赋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③想象。词人于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