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6.29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沙之书鲁迅先生在《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听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这就是小说创作的虚构。虚构天然存在于小说创作中。没有虚构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构成分的多或少而已。小说家意在通过想象,给我们呈现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谎言,并通过这个谎言,艺术地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真实。本单元就是通过《沙之书》与《骑桶者》这两篇小说,让我们来把握小说创作中的“虚构”这一话题的。课标定位1.了解作家博尔赫斯与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2.领会两篇小说的内容和题旨。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4.探究博尔赫斯与卡夫卡对待虚构的不同态度。5.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学法指导1.虚构与小说创作与生俱来,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沙之书》《骑桶者》这两篇小说都体现了虚构的特点。2.虚构需要想象,小说就是想象的艺术。学习这两篇小说,要体会小说是怎样显示作家非凡的想象力的。3.虚构只是一种形式,其真正的意旨在于揭示生活的真相。学习这两篇小说要把握作者通过虚构反映的现实生活或作家的感受,而且这两篇都是多义性小说,可以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要能大胆地去阐释小说的这种多义性主旨。n第15课 沙之书上善若水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蕴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也许会有人觉得再简单不过,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他能在喧闹中开辟出自己的一席田地,他能在纷扰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归隐,他能在流言蜚语中静下自己的耳根,这样的人必是与山为邻,以水为友,出仕则心神俱孤,但仍然超然物外,淡泊宁静。我想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秉承了水的坚韧与灵性,在尘世中静守一份自己的净土,待人接物永远笑脸谦和,偶遇知音则被挖掘惊世才情,来时干干净净,走时了无牵挂,只留下水流过的痕迹——那思想的光辉与伟岸的人性。上善若水,简单,却那么难。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赏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赏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一、作家作品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n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塞万提斯奖。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的三大创作成果。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练,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二、写作背景作为一个终生与书打交道的人,设想出这样一本“沙之书”,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是顺理成章的。《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而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博尔赫斯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一个关于无限的原型。《沙之书》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记。三、审美视窗拥有书籍和黑夜的说书者——博尔赫斯想起来就觉得荒谬,一个后来成为瞎子的人,却拥有了一座图书馆,就连瞎子自己也说:“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其实成为瞎子对这个人的写作没有什么本质的妨碍,他也好像从来没有借助过观测和体验,他活在自己的冥想中,徜徉、肆虐。这个人就是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博尔赫斯像极了一个瞎眼的说书者。他随口诉说,信手写来,完全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拘束,他的自由的想象力就像奔流的河水,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历史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写历史,用历史写梦境抑或还有现实,你完全沉浸在他的俯视的视线中,几乎不能自拔。他运用历史的手段既熟练又狡猾,但历史只是手段,博尔赫斯游荡在历史和现实、梦境和冥想中。在博尔赫斯的作品里很少让人看到他对生命的感伤。博尔赫斯声称,他是一个享乐型的读者,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命运,整个世界的历史,时间的永恒流逝对于他也许只是一本本大小不同的书而已。他用他好奇的目光,用他那不知疲倦的手指细细地翻过一页又一页,不时发出那永恒的赞叹,他记录下他自己的叹息声,他用它们把我们与那永恒的宇宙连接在一起。1.识记字音(1)单音字①铁锚( )②惶惑( )③笨拙( )④装帧( )⑤诋毁( )⑥粗糙( )⑦荒诞( )⑧晦气( )⑨谩骂( )⑩乌烟瘴气( )⑪剥啄( )n(2)多音字①济②弄③佛④幢⑤蒙答案 (1)①máo ②huánɡ ③zhuō ④zhēn ⑤dǐ ⑥cāo ⑦dàn ⑧huì ⑨màn ⑩zhànɡ ⑪zhuó(2)①jì jǐ ②nònɡ lònɡ ③fú fó ④zhuànɡchuánɡ ⑤mēnɡ Měnɡ ménɡ2.辨形组词(1) (2)(3)(4)(5)答案 (1)拇指 保姆 (2)偏僻 怪癖 (3)傀儡 惭愧 (4)笨拙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罢黜 (5)临摹蓦然 招募 暮春3.近义辨析(1)掩饰·掩盖辨析: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掩盖:遮盖;隐藏、隐瞒。例句:她努力________自己的恐惧,大声辩解,但是事实是________不住的。答案 掩饰 掩盖(2)精装·精致辨析:精装:(书籍)装订精美的,一般指封面或书脊上包布的(区别于“平装”);(商品)包装精致的(区别于“简装”)。精致:精巧细致。例句:这次到中国参会的外国领导人都得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一份礼物,这些礼物中有的是________的古典四大名著,有的是________的仿古瓷器。答案 精装 精致(3)荒谬·荒诞辨析:“荒谬”形容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指在逻辑情理上是错误的,含贬义,可与“绝伦”搭配为固定语。“荒诞”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指过于夸张过于脱离现实,多用于贬义,有时也可以无褒贬之分,意思比“荒谬”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句:①智者的烦恼在俗人眼里是__________的,俗人的烦恼在智者眼里是卑劣的。俗人的可恶不在其庸俗,而在其最爱附庸风雅。②只要你愿意,尽可以把那些________不经的想法对心理医生一吐为快,因为聆听是他们的职责。答案 ①荒谬 ②荒诞4.词语解释n(1)付之一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乌烟瘴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一把火给烧了。(2)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3)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主旨归纳 小说通过一本既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的“圣书”对“我”的影响,阐述了一种无限可能和无限延续的感觉,表明了作者对世界的迷茫和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惶恐心理。1.对于这样一本奇书,“我”为什么会产生一种惶恐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书的奇特性确实吸引了“我”,以至于可以用退休金和家传之物来交换,这就象征了人类对新事物、未知世界的新奇感。而当“我”对这本书无法真正把握时,就产生了一种惶恐的心理,其实这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能把握的内心恐惧,不可知的世界往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危险,这就是“我”产生惶恐的原因。2.卖书之人为何急于出手,甚至连买方给的钱也不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其实卖书之人在得到这本书之后,肯定也遭受到了“我”买书之后的同样的惶恐,甚至会比“我”的感受更强烈。因为“我”还有办法处理它,把它放到图书馆里的某一个隐蔽的角落,而卖书之人肯定无法处理,只能卖掉,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无奈的表现。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小说主人公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了“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4.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沙之书”象征的是一切无限之物: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时那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1.人物和情节的淡化处理人物和情节在传统的小说中应该是最重要的。但在这里却显得无足轻重,变成了承担情节展开、作家对世界的哲学体验的附着物。沙之书成了小说的主角。那本虚构的“沙之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2.虚实转化的象征技法(1)故事叙述由实转虚作者采用貌似真实的虚构手法叙述故事,小说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如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凸现,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比如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这种貌似真实的虚构所体现出来的合理性为作者的象征主题提供了合理的依托,并且让主题有个开始。事实上,无限的书册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存在。但是,读完小说没有人质疑它存在与否。“沙之书”这个意象所产生的概念,明确、清晰又无法毁灭地存在于人们的周围。(2)小说主题由虚变实n“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显然,这本书并不一般的重量也使我们吃惊。“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作为道具,书仿佛还是书,但是“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页码的不同意味着内容的不同,而且内容是决不重复的,陌生人也说“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现实生活中,书可以任意翻阅,而不需担心找不到任何一页;小说中,“我”再次寻找“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关于“书”无始无终地描述,让书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书,成为了虚构,而无穷无尽、无限的特点却从小说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面对着无限,小说通过三个人物对待书的不同心态,揭示了主题。墨中镜博尔赫斯历史记载说,苏丹最残忍的统治者是病夫雅库布,他重用了一批埃及税吏在他的国家里横征暴敛,1842年巴马哈特月14日死在宫中一个房间里。有人暗示说,巫师阿布德拉曼·艾尔·马斯穆迪(这个姓名可以译为“慈悲真主的仆人”)用匕首或者毒药结果了他的性命,但是病死更可信——他不是有“病夫”之称吗?不管怎么说,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船长在1853年同那个巫师谈过话,叙说了谈话内容,我现在记录如下:“我的弟弟伊布拉欣阴谋叛乱失败后,我确实在病夫雅库布的城堡里被囚禁过。当初苏丹科尔多凡的黑人酋长们虚假地答应响应,结果背信弃义,告发了伊布拉欣。我弟弟被绑在行刑的牛皮上,死于乱剑之下,但是我跪在病夫可憎的脚下,央求他说,我是巫师,如果他饶我一命,我可以行术召来比神灯显示的更奇妙的景象。压迫者要我立即证实。我要了一枝麦秆笔、一把剪刀、一大张威尼斯纸、一个盛墨水的牛角、一个火盆、一些芫荽籽和一两安息香。我把那张纸剪成六长条,在五张上面画了符录,在第六张上写了光辉的《古兰经》里的一句话:‘我们已经揭去你的面纱,现在你的眼睛明察秋毫之末。’接着,我在雅库布的右手掌画了一个魔图,要他窝着手,我在他掌心倒了一点墨水。我问他是不是清楚地看到墨水面上他自己的映像,他说看清了。我叫他别抬眼。我点燃安息香和芫荽籽,在火盆里焚化了符录,我叫他报出他希望看到的形象。他想了片刻,说是想看到在沙漠边草场上吃草的最漂亮的野马。他果然看到了青葱恬静的草地,然后有一匹马跑近,像豹一般矫捷,额头有一块白斑。他又要求看一群马,都像第一匹那么神骏,看到地平线上升起一片尘埃,然后是马群。我当即明白,我性命已经保住。n“天刚亮,两个士兵来到我的囚室,把我带到病夫的房间,安息香、火盆和墨水已准备好等着我。他要我行施法术,我便把世上各种各样的景象召来给他看。我憎恶的那个如今已死去的人,在他掌心看到死人见过和活人见到的一切:世界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国家,地底埋藏的宝贝,在海洋航行的船只,兵器、乐器和医疗器材,美丽的女人,恒星和行星,基督徒们用来画他们令人讨厌的图画的颜料,具有神奇功能的矿物和植物,靠人的颂扬和上帝的庇护维持的天使银像,学校里颁发的奖状,金字塔中心里的飞禽和帝王的塑像,支撑地球的公牛和牛脚下的鱼投下的影子,慈悲的真主的沙漠。他还看到无法描绘的事物,比如煤气灯照明的街道和听到人的呼喊时死去的鲸鱼。有一次,他要我让他看看一个名叫欧洲的城市。我给他看了欧洲的一条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都穿着黑衣服,不少戴着眼镜,我认为他当时第一次看到了那个戴面具的人。“那个人有时穿苏丹服装,有时穿军服,脸上始终蒙着一块帕子,从那时开始就侵入视野。他每次都出现,我们揣摩不出究竟是谁。墨水镜的映像起初是转瞬即逝或者静止不动的,现在变得复杂多了;画面随着我的指令立刻变化,暴君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两人往往都搞得精疲力竭。画面穷凶极恶的性质更使人感到疲乏,现在显示的都是刑罚,绞索、肢解、刽子手和残暴者的狞笑。“我们到了巴马哈特月第十四天的清晨。手掌里的墨水已经注入,安息香已点燃,符录已在火盆里焚化。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人。病夫说要我显示一次无可挽回的极刑,因为他那天特别想看到死亡。我让他看到击鼓的士兵,行刑的牛皮已经打开,看热闹的人兴致勃勃,刽子手已握好行刑的剑。他看到刽子手有点吃惊,对我说:那是阿布·基尔,处死你弟弟伊布拉欣的刽子手,等我学会本领,不需你的帮助也能召来这些形象时,将由他来结束你的命运。他要我把被判死刑的人召来。那人出现时,他脸色大变,因为正是那个蒙着脸的神秘人物。他吩咐我,在那人被处死前,先把他脸上的帕子揭掉,我伏在他脚前说:啊,时间、实质和世纪总和之王,这个人与众不同,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姓啥名谁,父母是何人,也不知道他是何方人民,我是不敢碰他的,不然我要犯下大错,为之负责。病夫笑了,起誓说如果有过错,由他承担责任。他手按佩剑,以《古兰经》的名义起誓。于是我命令剥掉那个死囚的衣服,把他绑在张开的牛皮上,撕下他的面帕。这些命令一一执行,雅库布的眼睛终于惊骇地看到了那张脸——他自己的脸。他吓得魂飞魄散,用手蒙住自己的脸。我用坚定的手握住他哆嗦的右手,吩咐他继续看他自己的死刑仪式。他被墨水镜控制住了:根本不打算抬起眼睛或者泼掉墨水。当映像里的剑落到那颗有罪的脑袋上时,他发出一声不能引起我怜悯的呻吟,倒在地下死了。“荣耀归于不朽的神,他手里握着无限宽恕和无限惩罚的两把钥匙。”品读 这篇小说是对历代经典故事的转引和大胆变更。博尔赫斯的叙事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方式,一种真实的虚构。在看似逼近历史的空隙里,他觅得了一些空白,并在此处杜撰了几乎所有的故事。这使得他成为离自己最远的作家,从另外的角度讲,也是离自己最近的作家。博尔赫斯是最具颠覆性的叙述者,对传说或是见诸记载的人物、事件进行“重述”是他驾轻就熟的惯用手法,照他自己说就是“篡改和歪曲别人的故事”。他用这种方式演绎事物的诸多可能,以表现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和多灾多难。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________。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________,即使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________,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事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读书可以帮助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宁静才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________,就会提升精神品格,才能养成健康人格。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截然不同 休戚与共 触类旁通 明尚夙达B.截然不同息息相关融会贯通明尚夙达C.截然相反休戚与共融会贯通振聋发聩D.截然相反息息相关触类旁通振聋发聩答案 B解析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相反: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明尚夙达:明智的人贵在事先估计事物发展的趋势。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答案 A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画横线的句子连接上下两处,前面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关系”,后面却说“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前后意思发生了变化,故前面要使用转折连词,B、D两项中的“而且”是表示递进的连词,故排除;从上文来看,老年人的理解相对来说要更为深刻,年轻人的理解相对肤浅,故选A项。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也可以遗传,读书是可以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nB.气质风度可以遗传,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相貌只能靠后天培养C.相貌、气质风度可以遗传,也可以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D.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答案 D解析 A项与前文“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不对应。B、C两项不合逻辑,相貌是遗传的,气质风度是后天培养的。故选D项。4.请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提取三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四字关键词语。近年来,新一轮高考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不可分,给考试命题和评价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做好考试评价工作,具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正确认识核心素养的涵义,确定坚持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测评为主;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情境化命题模式,确保试题选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三是研讨新形势下考试评价对教育发展的功能,拓展考试评价的服务范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高考改革 考试评价 核心素养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填到横线上。(只填序号即可)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②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③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④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⑤离门口有多远⑥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答案 ③⑥②④①⑤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我卖《圣经》,”他对我说。我不无卖弄地回答说:“这间屋子里有好几部英文的《圣经》,包括最早的约翰·威克利夫版。我还有西普里亚诺·德瓦莱拉的西班牙文版,路德的德文版,从文学角度来说,是最差的,还有武尔加塔的拉丁文版。你瞧,我这里不缺《圣经》。”n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不知道。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不是的。”他答道。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作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6.文中说到“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我现在一样”该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是说那“卖书者”和“我”后来的遭遇是一样的。7.该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沉默”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可以体现出卖书者在听了“我”的话以后内心的犹豫——卖不卖“沙之书”。8.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卖书人的神态变化,表明他怎样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沙之书”给卖书者的感觉,跟文中出现的给买书者的感觉是一样的,都是惶恐和迷惑。9.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该小说情节上“实”与“虚”的两面。请加以分析。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实”的一面:对各种版本圣经的介绍、时间介绍、人物心理及表情的描写等。“虚”的一面:“沙之书”无始无终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椭圆形的肖像[美]爱伦·坡我受了重伤,我的随从不忍心让我在外面过夜,就领我闯进了一座城堡。这是座耸立在亚平宁山区多年的阴森而雄壮的城堡,绝不亚于拉德克利夫夫人在她的小说中所幻想的那种城堡。从各种迹象来看,城堡的主人离去的时间不会太久。我们主仆两人在一间最小、陈设最美的屋子里住下来。它位于这座城堡边上的一个塔楼里。看得出室内原来的装饰十分富丽,但现在已破旧不堪了。四壁悬挂着花毯和各种各样的战利品,此外还挂着许多惟妙惟肖的现代绘画,画框都是带金色花纹的,连墙角都挂着画。也许是伤势过重,我的神志不甚清醒,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这时天色已晚,我吩咐彼德罗把百叶窗全都关上,把屋里的蜡烛统统点亮,然后拉开床前的黑天鹅绒帷幔。这样,即使我不能入睡,至少也可以安静地欣赏一番这些画,也可以读一读枕头上放着的一本小书,那是对这些画进行解释和评价的书。我拿着书,一一对着画欣赏起来。不知不觉已至半夜,烛台的位置离我很远,我又不忍心唤醒酣睡的随从,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烛台端在手中,以便照亮手中的这本书。烛台上插着好多支蜡烛,交织的烛光照在了室内的一个壁龛上,原先这个壁龛被一根柱子遮住了。此时我转过身来才发现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妙龄少女。我朝画匆匆地瞥了一眼,就闭上了眼睛。连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稍后,我寻思一下,我之所以闭上眼睛是为了能平静地思考一下是否视觉欺骗了我,也是为了能定睛看个清楚。片刻之后,我便睁开眼睛仔细端详起这幅画来。我已经看得很清楚,再也不用怀疑什么了。烛光把画面照得通亮,刚才那种恍惚的幻觉已经荡然无存了,我的神志也变得十分清醒。n正如我开始所见,画上是一个少女。只画了头部和双肩,用的是半身晕映画像法,和萨利的头像画法很接近。双膀、胸脯、明亮的头发和画面背景协调地融为一体。画框是椭圆形的,还镀了金,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幅画真令人赞叹不已。但是,不论是作品的高超艺术,还是画中人的美色艳姿,都不至于这样突如其来地打动我的心弦。不管我怎样神志不清,总不会把画中人当成现实活动中的人。我半坐半倚,一边认真地思考着,一边还是紧紧地盯着画像。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我逐渐领会到了这幅画的构思、画法、画框的特色以及其中的奥秘,于是我把烛台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仰面躺在床上。是的,是画中人的神情逼真生动的魅力,才使我初见这幅画时心情十分激动,由于躺在床上看不到画像,于是我拿起那本评述这些绘画及指明出处的书来。翻到标明“椭圆形的肖像”的那一页,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枯涩、词句含蓄的说明:“她是个绝代佳人,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当她与画家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之后,命运开始变化。画家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她天真活泼、美丽可爱。她热爱一切,心里只恨被她视为情敌的艺术,她恨那些调色板、画笔等,因为令人生烦的画具夺走了他对她的爱。当她听说画家要给她画像的时候,又气又怕。但她天性温柔恭顺,为了丈夫她还是在塔楼顶上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那里仅有一缕光线从头顶照射到画布上。画家的心全部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忘却了世间除此之外的一切,因此他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摧残了新娘的心。她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因为她开始理解这位享有盛名的画家的甘苦和如醉如痴的乐趣,是艺术的感召力使他夜以继日地专心绘画,她心里像一团火似的爱着他,可身体却日见憔悴。大凡见过这幅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皆认为它是一个奇迹。从画面上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精湛的技能,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对妻子挚爱的深度。当他的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专心致志也到了发狂的程度,他不准许任何人进入塔楼,只顾两眼盯着画布,根本不理睬妻子的容貌。他甚至已经忘记了画布上涂抹的色彩来自妻子的朱颜。几个星期以后,除了嘴唇和眼睛尚未着色以外,其他部分都画好了。这时画家妻子的精神又突然地振作起来,于是,嘴唇和眼睛也画好了。待画稿完成后,画家站在自己用心血创作的画像前,一时看得出了神,过了一会儿,他不禁自言自语道:‘简直像活的一样!’说完他猛地转过头去看妻子,她已经死了!”(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伤势过重,当“我”被随从领到城堡塔楼里的那间小屋时,“我”已经神志不清了,只是呆呆地望着墙上的绘画。B.文章第五段中的“赞叹不已”“打动我的心弦”等心理刻画,从侧面衬托了肖像艺术水准之高,也为画作的作者和画中人的身份设置了悬念。C.画家的妻子虽然不喜欢艺术,却因为爱嫁给了画家,更因为爱为画家做模特,理解他对艺术的痴迷,甚至为了画家的创作献上了自己的生命。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在为画家妻子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发问:画家后来怎么样了?答案 C解析 “虽然不喜欢艺术,却因为爱嫁给了画家”说法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恨艺术,是因为她认为艺术是她的情敌,夺走了画家对自己的爱。11.故事中的画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分点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勤奋好学、严肃矜持,工作起来就全身心投入;②对绘画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与执着,画技高超;③深爱妻子,但对艺术的爱超过了对妻子的爱。n解析 从题目来看,答案的信息来源都在最后一段。对画家进行介绍的句子很明确,“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那么具体是怎样的,还要从画家绘画的过程、与妻子的相处中去分析总结。注意作答时要分条,语言要简洁。12.有人说表现爱情美的文学作品,以悲剧收场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有人说“大团圆”的结局更易于被人接受,更有感染力。联系本文和你所熟知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以悲剧收场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①本文讲述了画家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故事,虽以悲剧收场,但画家的妻子为爱情而放弃自我,甚至能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也深深震撼了“我”,打动了我们。②《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双双殒命,结局让人悲叹,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故事得以世界闻名,为人铭记。(示例二)“大团圆”的结局更有感染力。①本文中,画家和他的妻子一见钟情,本应是甜蜜的。但妻子对画家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应,最终以悲剧收场。画家对妻子的忽视让人不敢相信爱情,文章并不能表现爱情之美。②《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家人把他们合葬在了一起,后来他们坟上的树紧紧地合抱在一起,这一“大团圆”结局使“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了更深的现实批判意义。解析 本题具有开放性,具体作答时要先表明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题干中的“有人说……也有人说……”有提示和启发作用,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加以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干中“联系本文和你所熟知的文学作品”的要求,注意对作品内容的分析要与所选观点一致,论述要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