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54 KB
  • 2022-04-12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黄鹂病期琐事学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黄鹂——病期琐事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红靛(  )        ②谛听(  )③乍雨乍晴(  )④褒词(  )答案 ①diàn ②dì ③zhà ④bāo(2)多音字①奔②症③弄④泊⑤幢⑥勾答案 ①bēn/bèn ②zhènɡ/zhēnɡ ③nònɡ/lònɡ④pō/bó ⑤zhuànɡ/chuánɡ ⑥ɡòu/ɡōu2.辨清字形(1)(2)(3)答案 (1)筑巢 窠臼 (2)空暇 遐想 (3)饱享 大亨3.辨析词语(1)谛听·倾听谛听:仔细听。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例句:①他聚精会神地坐在最前排,________着数学专家的报告。②人大代表深入社区,________群众对这次旧城拆迁的意见。(2)幽静·宁静幽静:寂静。宁静:(环境、心情)安静。着重于“宁”,指安宁,没有人搅扰。例句:①这里山高树茂,________迷人,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别有洞天。n②清晨,________的公园里空气格外清凉,偶尔看到有人在散步。答案 (1)①谛听 ②倾听 (2)①幽静 ②宁静4.积累成语(1)闲情逸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淋漓尽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同病相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2)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文中指观赏得透彻、尽兴。(3)泛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1.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黄鹂的描写,引起下文对黄鹂的钟爱;与结尾揭示文章主旨相呼应。2.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 运用引用、排比的手法,尽情描绘江南太湖美景,赞美了黄鹂之美与环境之美的极致融合,进而延展到下文“各种事物”的极致,强调了“景物一体”的和谐境界。3.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 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动物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们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才是它们应有的“极致”。1.文章一共四次写到黄鹂,请分析各次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黄鹂的生存状况。(填表完成)次数时间地点生存状况第一次n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答案次数时间地点生存状况第一次抗日期间阜平山村尖利啼叫,忽隐忽现,美丽极了第二次前几年青岛追逐、逗闹第三次有一天鸟市系在木棍上,羽毛焦黄,神气凄惨第四次第二年春季江南太湖展现全部美丽,自由啼叫,安居乐业2.文章写黄鹂,开篇却写与之无关的“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鸡儿”,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黄鹂对生存环境有自己的要求,为下文分析黄鹂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做铺垫。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插入中年人射杀海鸥的故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因为海鸥和黄鹂一样,都是鸟,也都是美的事物的象征。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内容上:借助“景物一体”的艺术境界,呼吁人们共同创造、享用和谐美好的生活。结构上: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情感。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__________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________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________,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跟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________。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C.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答案 C解析 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奉若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就像崇拜神灵一样地信奉或尊崇(多含贬义)。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n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B.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C.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答案 C解析 根据前后文的对比关系,后一句应该强调大师们的“凝固”。需要补写的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放在“他们”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从书页里无声地渗出叹息的悲悯B.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答案 B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如果”语序不当;第二处是“渗出叹息的悲悯”搭配不当,应该是“渗出悲悯的叹息”。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B.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C.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答案 B解析 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C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5.根据文段前面的文字,在后面续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连贯。作家贾平凹说:“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的好在于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香港《大公报》刊发文章指出,此语可谓一语中的。孙犁的文章通透有力,又显得朴实大气。文如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孙犁是一个把大学问和大自在融于一身的人n解析 “文如其人”是解答的关键,即根据前文内容说出人物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老 家孙 犁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年,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启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②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③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第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是我一个人回家,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④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⑤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窝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⑥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⑦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⑧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n你提醒我注意!”⑨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⑩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⑪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⑫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1986年8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引用旧时的诗句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深,引出下文对梦境的叙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老家”。B.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家中已没有了亲人,而且村中认识的人越来越少,作者和家乡人的隔膜越来越大,所以不想再回老家了。C.第⑦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等的回忆,运用了白描手法,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D.文章结尾通过和朋友对话,描述老屋终将随着故乡面貌的巨大变化而消失,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终将消失的复杂心理。答案 B解析 “家中已没有了亲人”不一定是由于“文革”的迫害,因果关系理解错误。7.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积郁在意识深处不能排遣,自然会形成梦境;这样写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感情,使文章更形象生动,真实可信。8.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故乡的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写老屋的破败表达了作者对人事沧桑的感伤;(3)写故乡老屋与新房子对比,表达了对故乡变化及老屋终将消失的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