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9 KB
  • 2022-04-12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学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襁褓(  ) ②绿绒绒(  ) ③树巅(  )④鹧鸪(  )⑤莽莽(  )⑥惊蛰(  )答案 ①qiǎnɡbǎo ②rónɡ ③diān ④zhèɡū⑤mǎnɡ ⑥zhé(2)多音字①荷   ②虹③勒④禁⑤折⑥泥答案 ①hè/hé ②hónɡ/jiànɡ ③lè/lēi ④jìn/jīn⑤zhé/zhē/shé ⑥ní/nì2.辨清字形(1)  (2)  (3)(4)(5)(6)答案 (1)皱眉 姓邹 (2)沙壤 攘除 (3)保姆 拇指 (4)侧身 监测 (5)惊蛰 海蜇 (6)半棵树 颗粒《金黄的稻束》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更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2.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什么没有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地之子》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大地”这一意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半棵树》4.诗歌在最后写到“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其深层的意味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首先,它是“人们说”,是一种主观的臆测,它大概是来源于遭受过侮辱与损害的人们的一种经验和恐惧,而非必然的现实,但这种由自身经验得出的可能,却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受灾难的深重与残酷,同时也给正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一种沉重的压力;其次,它也说明了恐怖势力的强大与可憎,它们竟然不能容忍伟岸和坚强,肆无忌惮地与高尚作对。看似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但却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抗争的脆弱的清醒认识。5.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雷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全诗只有两个意象:树和雷电。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的。“雷电”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边界望乡》6.诗中写到“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该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当故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视线里,诗人心跳加快,故而以“令人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但故乡却只能在自己的视线里,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感受比单纯的思念更让人痛苦。宛如是这眼前之山飞来,狠狠地撞在“我”的心口,把“我”“撞成”“内伤”,从而形象地显示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与悲苦。7.如何理解诗中“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同样,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对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通过写“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通过这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金黄的稻束》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考的寄托,请阅读这首诗,并思考诗人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人类存在的思考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基本意象,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但是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做“母亲”,或是直接比做“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黄昏时分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自然而然地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沉思,从而使诗歌的意象与诗人的思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地之子》2.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诗人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能加强读者的感受,深化诗作主旨。《半棵树》3.结合“树”的形象分析本诗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掉了半边,可见天庭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出类拔萃者,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意志和发展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还有生存智慧)是无法摧毁的,树的外部形体的残损与内在精神的完整,对天庭的暴虐是一种控诉也是一种反讽。令人悲怆的是,暴虐而阴险的雷电不允许它的权威受到挑战,已身受重创的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树的“倔强”程度,与遭受打击的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半棵树”极富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它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写照,它的遭遇触及当时社会冲突的一个深隐的层面,也就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命途多舛的原因。《边界望乡》4.为什么说《边界望乡》是一阕动人情肠的乡愁变奏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这首诗中的情感是个人的,同时又从个人通向人生、世界和时代,从而能引起许多人的通感。例如同是“乡愁”,从近乡情更“怯”(“手掌开始生汗”),从乡愁之“大”(“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和“乱”(“如风中的散发”),从乡愁之沉重悲苦(“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咯血”),以及乡愁之偿愿无望(“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这是洛夫对“乡愁”的独特表现,绝不雷同于其他诗人。同时,诗中所表现的“乡愁”这种情感,不仅可以从古典诗歌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与古代的心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更是当代千千万万游子情怀的艺术概括,具有当代意义的普遍性情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镇湖街上坐落着中国刺绣艺术馆,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我去过很多园林,有一些也改成了展览馆,而这座园子则完全是一座艺术殿堂。如果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里的刺绣艺术品我想是不够的,我情愿放弃所有的词汇而只跟随着自己的感觉和感动。我出神地凝视着一幅苏绣,画面上也是一座园林,桃花竞放,弱柳扶风,庭院之前一对鸳鸯正在戏水。这不就是我所在的园子吗,那泛着柔光的一池春水不就在窗外吗?我恍惚中走进了画面,我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姑苏城外,运河岸边,薄薄的雨帘里,不知谁家的绣娘正在专注地__________,(      ),这是多美的风景呀!可是这绣娘怎么没有把自己一同绣入画中呢?姑苏园林之中怎能少了绣娘的倩影呢?是的,刺绣从一开始就是上苍给女人的馈赠。大约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姑苏地界就盛行种桑养蚕,缫丝炼染。__________的江南女子用五彩丝线把一些好看的图案绣在衣袖上、裙边上、枕头上,马上这些物件就艳丽起来,而女子也袅袅婷婷更有风致了,于是刺绣很快就在吴地风行起来了,谁家的闺女都把刺绣当作了必会的女红。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镇湖街上坐落着中国刺绣艺术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B.镇湖街上坐落着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的中国刺绣艺术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C.中国刺绣艺术馆坐落在镇湖街上,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nD.中国刺绣艺术馆坐落的镇湖街上,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答案 C解析 A项搭配不当,主语“镇湖街”与宾语“江南园林”不搭配。B项修饰不当,“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不能做定语。D项成分残缺,“……上”淹没主语。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应接不暇 叹为观止 穿针引线 心灵手巧B.目不暇接 叹为观止 飞针走线 心灵手巧C.应接不暇 拍案叫绝 穿针引线 慧心巧思D.目不暇接 拍案叫绝 飞针走线 慧心巧思答案 B解析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此处指看不过来,所以应该用“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主要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此处说的是“刺绣艺术品”的精妙、完美,所以应该用“叹为观止”。飞针走线:形容熟练快速地做针线活儿。穿针引线:比喻从中撮合、联系,使双方接通关系。此处说的是“绣娘”,所以应该用“飞针走线”。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慧心巧思:聪明的心地,精巧的构思。形容女子某种技艺精巧,别出心裁。此处说的是“江南女子绣图”,更多的是手艺,而不是聪明和构思,所以应该用“心灵手巧”。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纤秀的手指间,江南美景正一丝丝地展现出来B.她纤秀的手指间,正一丝丝地展现出江南美景来C.江南美景正从她纤秀的手指间一丝丝地展现出来D.江南美景正一丝丝地从她纤秀的手指间展现出来答案 C解析 上句“不知谁家的绣娘正在专注地________”,后面可以承接宾语;再结合下句“这是多美的风景呀”,“这”指代宾语,可知宾语应该是“江南美景”。所以排除A、B两项。“一丝丝地”直接修饰“展现”,可排除D项。故选C。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n我曾经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是辛勤劳动的人们脸上的汗水;我也见过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开在那些孤独却仍然微笑着的人们脸上。有很多人就像这个时代的萤火虫,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们彼此温暖。每当你的黑夜来临,他们总会扑哧扑哧地飞到你面前,带着自己小小的亮光,在这个无边的世界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是那些长满老茧却坚实可靠的肩膀②卑微、孤独、不被人理解、不为人知、没人注意 ③哪怕只温暖和照亮了一平方厘米的地方5.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出,完成全诗的创作。要求:第①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第②处和第③处应保持语意连贯,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不管皱纹怎样犁着前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你在忍受怎样的残酷的忧患,但只要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不管心里充满几多创伤 ②碰到了初春的和煦的风 ③这一切岂不随风飘去?解析 仔细阅读要求,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那么第①处句式应该是“不管……”;第②处和第③处要句意连贯完整;结尾处要加上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华南虎(节选)牛 汉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有人用石块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它都一概不理!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你的健壮的腿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你的趾爪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还是由于悲愤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n把它们和着热血咬碎…… 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注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6.“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的象征。“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7.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8.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节的意思?说说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诗人把对华南虎的描绘与对自己在十年浩劫中所经历的类似这只华南虎的遭际与抗争的感情,巧妙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赋予这首诗丰富的思想意义和美学内涵。诗人在诗中把华南虎作为一种象征物,通过对这一象征物的内涵喻义的开拓,一面热情赞赏不苟安于囚困的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一面鞭挞了围观者的麻木与可笑。

相关文档